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视觉那城/艺术大视野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画家同时又是一个行者,一个城市和大地的漫游者。近年来,作者的绘画主题之一即是都市风景。本书主要收集了关于城市建造与城市视觉的文字。其中的“视觉”,一方面带有对城市历史和人文机缘的把抓;另一方面充满着对城市建设景观化、趋同化的警觉,也不知是否够得着像“让传统活化在城市建设中”这样一类的文化命题。

目录

上海蜃景 /6

 5公分的南京路 /16

 窗 /18

一米之间看北京 /20

读西湖 /24

 河坊雨 /42

遐想 /46

岁月如歌 /48

 听山 /56

 盲视者的风景 /58

象山三望 /66

生命的“误读” /66

 孤墙 /76

石鱼传说 /78

 间·隔 /82

 我们曾到过这个地方 /84

都市的乡愁 /88

 梦工厂 /94

湖上观城 /96

眺望城市 /106

风景与景观 /116

0VERSEAS的幻象 /126

双城记及其他 /128

 秃头粉衣与双年展 /132

 成尼斯的尺度 /134

柏林冬絮 /138

历史,是一种行走 /138

夜是真咖啡 /153

阿城的灯 /156

献给杜依勒斯 /159

大地之缘与天时之间 /160

伊城日记 /180

德黑兰散记 /208

后记 /230

试读章节

      历史文脉的引领

城市的历史文脉是一种若隐若显、需要发掘和追寻的东西。它像一种基因,隐没在血液中,但在每个成长阶段都会在各个部位上悄然显形。城市的变化和成长则是这种曾发生、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城市之存在的显象。就如我们人,人到中年,带着青年的痕迹,又昭示着将来。这种痕迹和昭示是在我们的品貌和言行之中显露出来,而在城市那里,这种流变必须是共时性显现,或者说是共时性的综合显现。

上海的洋泾浜历史上是上海的一条普通的河,后来它成了英租界南缘的界河,同时也成了两种社会制度的界河,“东方”和“西方”的界河。随着华人涌入租界,华洋杂处已事实形成,由于迅速膨胀的人口,租界之间的频繁往来,河浜被填平造路。取何路名,一番争论,最后成了以英王命名、以法文拼写的中国大马路:爱丽诗路。上海解放后更名延安路,革命圣地之路。改革开放之后,这里又建高架路,延安路高架桥。由一条河,变成一条马路,又变成一条空中通衢大道,这不仅是一条路的历史,而且是映照着城市成长的城市发展史。

从这里,我们不仅强烈地感受到上海城市的结构性变化,同时,也感到上海或者说以上海为代表的现代城市的营造风尚:趋高性。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人提到这种“uperword mobjlit”向上流动性。这个成长史中拌和着上海特有的各个阶段的城市历史片断,隐含着上海与生俱来的国际化都市的历史命运,还有它可能有的国际性、开放性、综合性以及这些特性在各个历史阶段自我显象的历史机缘。我们如何能从渐趋消逝、却还一息尚存的建筑片断中辨识这种历史的脉络,从而理解城市营造的深刻的机缘呢?

历史文脉和城市建筑之间是互为印证的。在城市规划中,人们总是思考如何让历史文脉在未来城市建设之上显形。显形不是复制,不是一成不变。城市在发展,城市建设的命题在发展,现代人群的结构和愿望也在发展。重要的是如何确认这种历史文脉。这种文脉不应是僵化的、样式化的东西,而应是一种不断地生成着的城市历史的延绵;是与今天生活直接相关的活的资源;是都市人群关于城市变迁的限制与发展的了然和允诺。我们要保护那些鲜活的直观的印记,并让这种记忆转化为新一代都市主体的精神认同,转化为正在发生之中的具体的精神和物质要求。我们绝不是主张刻意制造那些文化碎片,而是要让那些碎片能够连缀起来,形成一个连贯的、能够持续发生的、可资再造和深化的精神因素。这里的记忆既指各成长阶段城市建筑的保护,也指各历史阶段建筑所共同形成的一以贯之的精神气质,以及与新街区、新建筑营造之间的可能的联系,那样一种历史精神的机缘和归宿。

P110-111

后记

从小把书看得神,尤以为铅印的文字、装订成册的才是书。文革初期,油印手刻的印刷品颇多,却总觉此“书”非书,同样码字,与真书相去甚远。书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如其所是地成为书,书之为书的本源是什么,这些并未多想,总认定新华书店出来的书方为书。那文革中期,书少,私下传阅的书却成宝贝,一代人的启蒙正由之出,更添了几分关于书的心仪和神往。出这样的一本书,是梦,活在所有记忆和经历中。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一家文学刊物当美术编辑。上班之初,领导让拆剪来稿来函。当时自觉屈才,拒绝服从,领导教训要“学会读书”,一时气盛,回以“不仅读书,而且写书。”虽一时气话,却也搁在心头,一晃二十多年过去。

近几年,由于工作需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机会日多。很多问题不由分说,迫到眼前。一时从画家闲散的状态中被逼而出,匆忙面对,也容不得太多考虑。从艺术家的立场来对诸多文化之事提出看法,“话”与“画”竞成生活的两条线索,缠绵辗转,叠印在一起,互为砥砺。绘画的平面形态习称架上画,很自然,画家的话,正是“架上话”。于是,早在几年前就有了“架上话”的念头和积累。

今时今日,新媒体图像技术迅疾发展,传统的绘画形态渐成危机。作为坚持架上绘画者,《一米的守望》收集了这几年自己关于图像时代绘画何为的文章。主要落脚在艺术的人文传统和自然境域,以及中西文化传统的诗化的通境,进而道出全球境域下、技术文化氛围中当代艺术的实况,又发声呼喊人类对于绘画——那一米的视距以及内在的文化精神的守望。

画家同时又是一个行者,一个城市和大地的漫游者。近年来,我的绘画主题之一即是都市风景。《视觉那城》主要收集关于城市建造与城市视觉的文字。其中的“视觉”,一方面带有对城市历史和人文机缘的把抓;另一方面充满着对城市建设景观化、趋同化的警觉,也不知是否够得着像“让传统活化在城市建设中”这样一类的文化命题。

真要将书稿交出,心中却有几分踌躇。我真的能写好一本书吗?数年前,我曾经设计过一个巨大的露天书架。书架上的书实质是纵横交错的抽屉。每个屉子中都放置着一份小礼物,或者是一本书,或者是一杯糖,或者是一封短信和签名。有人抽得屉中的礼物,必须放入新的礼物。如此这般不断地传承,那些素不相识者就这样将微不足道、却郑重其事的爱心和信任播扬开去。这是一种善,其真正的善意在于将每一个人的绵薄之意编织在一种川流无定的动态中,生生而不息。这是否正是关于书的某种隐喻呢?在这里,我斗胆将这书作为这样的礼物呈献出来。

这两本书得以出版,感谢高士明、李振鹏、傅新生、应达伟、王诗迪、王音洁、祝平凡、成朝晖、矫健、范厉等诸位青年朋友,感谢他们多方面鼎力相助。又适逢上海书画出版社筹划出版“艺术大视野”丛书,辅圣兄建议两个集子编入丛书之中,徐明松、周倩云、朱伟南三位不辞劳苦,于短时间内完成了编辑工作,在此一并顺致谢意。

谨以此书献给我的父辈,献给我的同代人。

                2005年7月3日

                杭州南山三窗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视觉那城/艺术大视野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250630
开本 16开
页数 2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5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984.2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43
175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15:5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