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科龙变局(资本和舆论的博弈)
内容
编辑推荐

2004年8月,郎咸平炮轰顾维军使用“七板斧”伎俩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引发的“郎顾之争”来开了“国有企业产权改革争论”的大幕。顾维军倒下了,在顾氏科龙已经濒临弹尽粮绝之时。苦心经营的辉煌,终化为一阵轻烟,随同顾维军消失在高墙之下。身后留下被呛得咳嗽不已的科龙,兀自苦苦维持着两万多名员工的生计。

海信入主了,在经过明明暗暗的资本争斗之后。珠江三角洲的这片热土上,胶东半岛的清冷空气是否能有效地融合科龙的家电狂热梦想?科龙品牌的复兴之路系于何方?一切的一切,尚在扑朔迷离之中……

内容推荐

家电巨头科龙的变局,现在渐渐地远离了媒体追逐的焦点,几乎接近尘埃落定,成为历史了。但围绕事件本身展开的争论,其影响却更加深远,给我们留下来的思考却远未结束。本书的作者——李国华现在是和君创业管理咨询团队中的咨询师,曾作为科龙特招的MBA后备干部就职于科龙,亲身经历了这场变故,有许多旁观者没有的切身体验。还有,李国华读研究生学的是新闻专业,有着新闻专业的敏锐感觉和流畅文笔,再加上他作为一位管理咨询师所拥有的结构性思考和理性分析,这样的多重身份和角色,一定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科龙事件的别样思考!

目录

引子科龙涅槃

对事件的追问

对往事的追溯

对心灵的追踪

第一章 起局之变:并不遥远的记忆

格林柯尔的五个谜

第二章 扎营之变:格林柯尔是骗子?

格林柯尔是骗子?

顾老板急急救火

三天后,科龙也亮相新闻通报会

第三章 业绩之变:扭亏神话的背后

扭亏,并换血

整风运动的功过是非

第四章 营销之变:往营销队伍里“掺沙子”

在科龙的营销池子里放入一群鲶鱼

“龙霸行动”要证明什么?

顾校长“黄埔军校”计划的必然

对MBA的要求:勤奋、忠诚

第五章 布局之变:顾氏的制冷帝国梦

“离别钩”:美菱

“多情环”:亚星

“霸王枪”:襄轴

第六章 产品之变:康拜恩的“流星”轨迹

康拜恩,顾雏军私心的集中体现

康拜恩,MBA实战的重要一课

前瞻眼光

推出康拜恩冰箱的市场背景

渠道掌控:开发县级批发商

价格:“799元,康拜恩冰箱抱回家”

老顾自己把康拜恩玩“废”了?

第七章 郎顾之争:糟糕的危机公关

在郎咸平演讲后的反应:不能知彼知己

糟糕的律师函:陷入舆论的口诛笔伐中

呼唤理性民意

顾雏军的“媒体恐惧症”

第八章 风向之变:热炒作的冷转变

“捧哏”科龙研讨会

宋秦案之“罗生门”

主角的迥异态度

经济学家凭什么愤怒?

郎咸平的正面意义

监管部门介入:风向转变

第九章 利益之变:借三百股罢免顾雏军

炒作或者道德斗士的区别

拉票,能将科龙拉上正轨吗?

渴求稳定者与追击者的博弈

第十章 市场之变:谁来为科龙造血

科龙沦陷

人才被挖

谁引爆了科龙危机

科龙不能承受的监管之重、保护之轻

证监会的权限

科龙的价值

地方和企业,唇齿相依

臧否顾雏军

第十一章 随局之变:MBA梦殇科龙

梦开始的地方

紧凑的培训

“粪土你们的MBA学位”

开赴前线

随局之变

第十二章 资本之变:海信时代的磨合之痒

手记:海信进入科龙前后

对科龙究竟如何操作

整合之惑

第十三章 温故之变:顾雏军语录解析

附录一 科龙变局大事记

附录二 顾雏军及格林柯尔大事记

后记科龙的冬天

试读章节

但正是这种顾氏革命的雷厉风行,也唤醒了许多老员工的灵魂。当时的科龙队伍,已经呈现出了一种很重的病态。许多老科龙不关心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不关心市场的优胜劣汰,却热衷于相互之间结成一种较为复杂的非正式的帮派团体,互相通气、互相依存。顾雏军的整风运动,就是要将那些已经没有了发展动力的、富足的老员工驱动起来,让科龙上下保持一种虎虎生气,让营销队伍成为一支善于攻城拔寨的虎狼之师;就是要将营销队伍中失去的冲劲和创新精神找回来,将不思进取的风气扭转过来,让那些曾经有过赫赫战功,但现在已经给企业发展拉后腿的“功臣兵”警醒过来!

那次整风运动,就是要让所有的员工明白,科龙从今天开始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无论是反对官僚作风、懒散应付等的七个反对,还是提倡勤奋敬业等的七个提倡,都是为了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做事的主动性。

“很多员工用工作之便捞取好处,觉得是正确的,现在告诉他是错误的。小学生都知道的东西,现在在科龙要重申这个问题,所以讲究企业文化需要很多的课程要补,科龙创造这样的企业文化,我相信每一个企业都不会拒绝它的。科龙进行两年的文化重构。很多事情小学生都知道,但有些员工就不知道。这个活动就是让他们知道我们原来的文化有多么的糟糕,因为这样的糟糕文化使科龙亏损,由于这样的糟糕文化和文化背景,很多国有企业效益低下,企业的改制也好、改造也好,文化最难!”人力资源部的一位领导在一次公开场合这样讲。

而从顾雏军的性格解读那场整风运动,也可以说,是顾雏军借整风来确立个人威仪的一大举措。虽然带有个人唯我独尊的意味,但在当时的环境下,在科龙处于两年巨亏的巨大压力下,如果不能镇住下面的兵,让大家力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那么,旨在拯救科龙的一场战役怎么能打好呢?

在开会或其他场合下,身为科龙的董事局主席,居然有小部分人明里暗里表现出对自己的不够尊重,在那样敏感的时刻,以顾雏军那样倔强而又极度自尊的性格,肯定是难以容忍的!

也就是在整风运动开展的那个时候,科龙上下两万名员工开始流传顾老板的一句名言:“你们每花一块钱,其中就有我的两毛钱。”

P25

序言

家电巨头科龙的变局,现在渐渐地远离了媒体追逐的焦点,几乎接近尘埃落定,成为历史了。但围绕事件本身展开的争论,其影响却更加深远,给我们留下来的思考却远未结束。

在中国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处在关键突破的敏感阶段,一件大家关注的事件,或因为被媒体和某些人炒作后被人关注的事件,都会对我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许多超乎预测的影响,甚至是颠覆性的作用。其实科龙事件,已经不是一个企业家的沉浮或一家企业成败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成为中国改革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所以。理性的人们不仅看到事件本身,更会关注来自各个方面对事件的看法和评论。毕竟历史不仅仅是由“实事”构成的,也同样包括人们“对实事的评论”!

作为职业的管理咨询师,我曾带领一个咨询团队,为这场变故前的科龙电器提供过相关营销管理咨询服务,走进科龙的营销体系前后有大半年时间,那正是发生变故的时候,我们正在为科龙推动营销组织的整合,以提升其多产品运作的效率和精耕细作市场的能力,这个项目是为实施其宏大的市场战略所配套的。当时,顾雏军也正在为实现其产业梦想,大力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和组织变革,企业也正逐步加速前行,但其在资本运作中的种种问题,却早已为自己埋下了失败的种子。于是,许多原本正在顺利进行的事情突然停止,当然也包括我们的咨询服务,这使我们感到深深的惋惜和遗憾,不仅是为咨询项目,更多的是为企业和企业家。

我们这些从事企业管理咨询的人会用自己的专业视角和理解,来点评这场变故,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可能会引起许多经济学家的不满和反对。而事实上,这场变故的许多相关者和旁观者,如官员、学者、企业家、股东们和企业员工等,都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观点,所以引起争论和冲撞是自然的,并且是有利中国的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希望有更多的、更理性的人们来分析和评论这场变故。

本书的作者——李国华现在是我们和君创业管理咨询团队中的咨询师,加入我们团队之前,曾作为科龙特招的MBA后备干部就职于科龙,亲身经历了这场变故,有许多旁观者没有的切身体验。还有,李国华读研究生学的是新闻专业,有着新闻专业的敏锐感觉和流畅文笔,再加上他作为一位管理咨询师所拥有的结构性思考和理性分析,这样的多重身份和角色,一定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科龙事件的别样思考!

北京和君创业营销顾问公司董事长 程绍珊

2006年3月22日于飞往广东的空中

后记

科龙的冬天

在容奇这个地方,11月是一个分水岭,2005年尤其如此。11月10目前,一直是暖融融的,风吹来荡去,像个调皮的孩子,在脸庞上,在衣服上,处处感受到的,还是阳光的味道。

10日过后,气候就像孩子的脸,突然变了。挟德胜河的水汽呼啸而来的风,已经将单衣吹得忽啦啦作响,全身的肌肤就充当了挡风御寒的“衣服”了。

这一年,秋天好像消失了。唯一能让人们感受到秋天存在的,是科龙厂区周围卖水果的小贩,三三五五的,静候着有人来买刚收获的瓜果;是科龙紧张时期,过早的带给两万名员工心中的那一丝丝凉意;是“十一”黄金周期间,科龙总部的员工都在紧张有序地为促销“大考”做的准备,不把握住国庆促销,2005年一整年就不会再有什么起色了。

在这个感受不到秋意的秋天,每名科龙员工的心里,曾被多少次凉意击中过?那种冰凉的感觉,曾经压抑过多少颗有着无限热忱的科龙人的心?

从2004年“郎顾之争”开始,到2005年证监会的进入调查,科龙内部很快开始风传资金短缺,银行缩紧银根,到营销分公司不时接到销售库存机、等级品的指令,到许多业务人员被经销商逼宫、纷纷到生产基地催货,到严义明提起罢免顾雏军、罢免“天价”独董的倡议,到银行轮候冻结格林柯尔资产,到科龙厂区周边开始有饭店关门大吉,到竞争对手已经敢于在科龙厂区围墙上张贴招聘启事、明目张胆地挖人,到顾雏军突然被拘捕,到扑朔迷离的某某企业欲介入重组……科龙,在2005年,遭遇了怎样的命运?

当舆论几乎充当了企业的命运审判者这一角色时,当顾雏军一个人的行动成为了企业命运的风向标的时候,这个企业,已经没有自主掌握命运的权利了,就像一个提线木偶,刚开始,是被一双手操纵着,再后来,是被一双双道德审判的眼睛,将躯体翻来覆去地探究着,监控着!

失去了自我的企业,还能有灵魂吗?充其量,只不过是一个冲锋陷阵的杀伐工具罢了。

从2004年的主营业务继续增长,到2005冷冻年度开始,许多业务人员信心十足要在一级市场打败海尔的时候,科龙突然休克了,并在几个月内陷入漫漫危机之中。2005年的容奇没有秋天,2005年的科龙不也是从盛夏直接过渡到冬天的吗?

在企业漫长的危机当中,在给自己加紧充电的那阵子,笔者通过纵横对比,油然感觉到:任正非那篇著名的《华为的冬天》,实在是给科龙做出了足够的表率!如何避免“突然休克”这样的低级悲剧在企业上演,对于科龙以及其他类似的企业来说,实在有必要学习华为的韬光养晦,学习华为的这种居安思危到骨子里的韬略!

科龙变局,从表面上看,改变的是资本,改变的是企业品牌的江湖地位,实则,它提出的是政府监管、中小投资者利益保护的命题。虽然,这个命题曾被扯到了企业改革路径的是非上面。

科龙这次痛彻筋骨的磨难,如果说能在中国企业改革史上抹下一笔的话,也就是它的这一代表意义了。

经过了一番磨难,科龙变天了,老等着同行犯错误的顾雏军,自己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喜爱吃的不放糖的老南瓜,也不是想吃就能吃着了;以前发号施令的董事长办公室的溧亮大鱼缸,也被人从集团大楼搬到了科龙生活区的招待所里,供过往的食客驻足欣赏;海信进来了,雷厉风行的组织架构调整,给科龙人带来极大不适应的同时,也显示出了新的经营思路,科龙招待所也适时推出山东面食,来招待新主人了。

此次剧变,到此就告一段落了。从2001年11月进入科龙,到2005年7月底被拘捕,期间情节丰富,跌宕起伏,顾雏军划上了一个感叹号,海信又续上了一个逗号;而科龙变局,对企业变革的意义还是一个问号。  不知怎的,每天在科龙营销大楼上下班时,经常会想起原总裁刘从梦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幸福是遥远的,死亡却只有一次。”

这是对科龙变局的一句谶言,还是对科龙的悲天悯人情怀?很是耐琢磨。

断断续续的,经过长时间的思考,熬了无数次的夜,这本《科龙变局》就这样写完了。

但一直没有断续的,是一种对科龙、对企业命运的朴素情感,一直以来,在胸间激荡,在脑中臆想,在呼唤着我要说点什么。

在关于郎顾之争的一章里,我提出了对“民意”一词的区分,追求理性民意,而非非理性“民意”,如果任由心中的不平衡感无限膨胀,想当然的为发泄而发泄,只会灼伤这个社会本就脆弱的法治根基!

在严义明律师借三百股枪挑顾雏军一章里,我也指出,如果严义明律师如自己所言,是为净化证券市场,切实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而“出头”的,那么,究竟是道德斗士还是沽名钓誉,以中国式对事物评判的观点来看,在目后,能不能一如既往地斗争到底,比如对独董不独这一现象的继续追击,是验证的最主要标准。

不罗嗦了。在这个没有秋天的日子,在海信进入重组,掀起一番波澜的时候,本不想写后记的,但一想起还有读者的监督,以及需要感谢的人和事,还是信笔写下这一行行字!

感谢任志茜女士,她的默默支持、鞭策给了我无穷的动力。

感谢从事书业的钟紫君女士,没有她高尚的职业操守,以及热忱的穿针引线,这部书稿是难以变成铅字的。

感谢当代中国出版社的乔平编审,他的敏锐而独到的职业嗅觉,开阔而深入的视野,令我受益无穷。

也对亲爱的读者说一声,所有的认同以及不认同的观点,都发到我的邮箱kuaixun@yeah.net来吧。

花香你来吧,鸟语你来吧。

李国华

2006年2月8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科龙变局(资本和舆论的博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国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4696
开本 16开
页数 20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426.6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4:4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