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地智道
内容
编辑推荐

高寿仙所著的《天地智道》主要内容包括:天地之运与自然之道;宇宙之象与天人之观;问天之术与应天之智;地灵之祭与风水之探等。本书总结出古代天地观的三大类型,即自然的天地观、宗教的天地观和伦理的天地观;剖析了天地结构的三种学说以及天地本源和生成学说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内容推荐

中国古代的天地智道,内容宏丰,自成体系。高寿仙所著的《天地智道》总结出古代天地观的三大类型,即自然的天地观、宗教的天地观和伦理的天地观,剖析了天地结构的三种学说以及天地本源和生成学说的产生和发展历程,指出星命术和风水术是古人对养育自己的天地的崇敬、感激和趋急避凶的安全心理与要求,对中国古代天地智道精芜并生的情形,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孔子说:“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流水潺潺的平常景象中,孔子体味出时事运转、无穷无尽的天地意识。在中国的文化精神传统中,天地观占有重要位置。《天地智道》中天道是人道之本,天文为人文垂范。

目录

第一讲 天地之运与自然之道

 虚幻与现实:中国古代的天地观

 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应天地:领悟宇宙运道

第二讲 宇宙之象与天人之观

 宇宙之象:天地的结构

 创世之说:天地的生成

 天人之观:天与人的关系

第三讲 问天之术与应天之智

 敬天的宗教

 星象:对上天启示的索解与顺应

第四讲 地灵之祭与风水之探

 对神灵大地的礼敬和崇拜

 风水:对大地灵气的探寻与应用

结语

试读章节

第一讲 天地之运与自然之道

传统与现实之间,虽有差异矛盾,但更浑然相通。“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的确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从流水潺潺的平常景象中,体味出时事运转、无穷无尽的天地意识。天地之化,生生不已,日往则月来,寒往则暑易,往者过,来者续,无一息之停留,正如河水之流淌。传统也恰似一条河,它发源于远古,潺谖而下,汇纳百川,以成巨流,一直流向今天和明天。因此,所谓现代,本不外乎传统之播统,而传统,也绝不是博物馆里的死古董,除了供人研究、观赏外,毫无现实价值可言。可以说,我们无往不在传统之中。

中国古代的天地智道,内容宏丰,自成体系。所谓“智道”并不仅仅是现代意义上的“智慧”(wisdom),而是指体现民族性格的心理结构,也就是一种文化精神传统。因此,它实质上是源于中国本土文明所衍生的、独具中国特色的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一种科学,一种智慧的结晶。不管愿意与否,这种文化精神传统仍在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着今天的人们,有时其影响力还相当强大。

在中国的文化精神传统中,天地观占有重要位置,当然其落脚点是在人,天道是为人道张本,天文是为人文垂范。《易·系辞传》云:“天地变化,圣人象之。”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云:“观天文以极变,观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天地之道的终极意义,也可看到天地之道的现实功用。虚幻与现实:中国古代的天地观

在古代世界中,一个民族的天地观与其宗教信仰的形态是密切关联的。我们认为,中国宗教可以界定为“哲人一巫教型宗教”,这也就是说,中国宗教是处于冷静的哲理思考和荒唐的巫教信仰之间的形态,它内含着一种强大的张力:一方面是反对过分的迷狂和淫祀,试图把宗教信仰尽力纳入礼制的和理性的范围,另一方面则体现了原始宗教所具有的狂热性,对神的祭祀和崇拜毫无节制。从自力宗教与他力宗教的角度看,中国宗教的内在张力表现为,一方面是对内在超越的高度强调和自觉追求,另一方面是对神灵和偶像的绝对依赖。

与这种宗教信仰的特点相适应,中国传统的天地观也呈现出斑驳陆离的色彩,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有些人否认天地具有神性,而另一些人则坚信天的神性。承认天的神性的人们的态度也有很强的张力,一方面把众多的天体气象和地理事物加以神化,相信它们的绝对威力,对之祈求膜拜,希望众神赐福消灾,扶危济困;另一方面,则又相信神的意志以人的意志为依归,希望通过自己的道德修养和行为品行影响神灵的态度和行动。当然,大多数人采取的是一种折中与中和的态度。

斑驳陆离的天地观念

大体说来,中国古代的天地观可以区分为三类,即自然的天地观、宗教的天地观和伦理的天地观。

所谓自然的天地观,就是将天地视为无生命、无感情的客观物体,认为日月星辰的运行,阴晴雨雪的交替,江河的流淌,山岳的耸峙,都有着自然的规律,与人类的道德品行没有任何关联。在中国思想史上,对这种观念进行较为系统阐述的最早的一位思想家是荀子,他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认为天就是列星、日月、四时、阴阳、风雨、万物等自然变化的现象,或者说天就是整个自然界,是一个有秩序、万物并陈而不杂乱的宇宙整体。“天有常道矣,地有常数矣”,自然界有着自己的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苟子认为,天与人事没有任何瓜葛纠结,也无法相互感应,自然界有时会出现一些怪异现象,有的较常见,如日食、月食等,也有的不常见,如星坠、木鸣等,这些都是自然界自身运动变化的结果,与人事活动没有关联,不值得害怕忧虑。当然,也应看到,荀子的天地自然观是不彻底的,他还说过“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皇天隆物,以示下民.或厚或薄,帝不均齐”,似乎仍然相信上天是有意志的,是人世间的主宰者。

荀子对天地的自然性的认识,被东汉时期的王充发扬光大。当时描述宇宙结构的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争鸣不已,盖天说、浑天说尽管描述的结构不同,但都认为天是固体的,宣夜说则认为天是气体的。王充从天文学的发展中吸取养料,充实自己关于天道自然的观点。王充认为, “寒暑有节,不为人变改也”.“日朝出而暮人,非求之也,天道自然”,日月运行,寒暑更替,都是自然而然的客观规律,不会因人的意志而改变。人事的吉凶祸福与政治上的衰乱也和天无关,比如日月食,是完全可以推算出来的,“在天之变,日月薄蚀,四十二月日一食,五至六月月亦一食。食有常数,不在政治。百变千灾,皆同一状,未必人君政教所致”。王充由日、月食推及一切灾异,认为各种灾异都有各自特定的原因,与政治无关。“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王充对当时盛行的天人感应、谶纬迷信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评。王充在继承苟子思想的同时,也作出了重大发展。苟子强调“明于天人之分”,认为天与人没有关联。但是,人的直观经验和科学知识的发展表明,天与动物、与人之间是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的。比如,天要下雨,蚂蚁先搬家,蚯蚓钻出土;天阴下雨,人的有些疾病也会发作等。一味强调天人相分,而不能对这些联系作出解释,是难以服人的。王充继承了董仲舒的看法,认为天施气,产生了人和万物,人和万物都是含着天气而生长的,同气相感,故可相应。不过,王充反对董仲舒所说的天人相互感应论,主张天体庞大,故可通过气而感动人,人体渺小,不能通过气而感动天,天之感动人是无意识的自然现象,并不具有其他意义。P1-3

序言

中国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一个文献典籍资源极为丰富的国度,国人以此为荣耀和骄傲。我们的先人怀着对中国历史发展无比崇敬的热忱,特别注重对历史过程的探索,注重历史发展规律和经验教训的总结及借镜。他们以继承和发展、开拓与创新为重,以赴汤蹈火、前仆后继的大无畏民族精神,不顾身家安危,敢于向皇权和邪恶势力作斗争,直面千夫指,捍卫了历史的尊严与神圣,载述了历史发展的轨迹,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科学的内涵,进而使我们拥有了二十五史、地方志、实录、文集等林林总总、无与伦比的历史文化遗产,为我们继往开来、建设更加繁荣强盛的国家提供了科学依据。

历史是不能假设的,否则就是荒谬;现实是需要面对的,否则就是逃避,而沟通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桥梁,恰恰就是文化与智慧。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动力的源泉,使我们懂得伟大源自平凡,崇高源自执着,魅力源自孤独,成功源自独创,生存源自选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将历史研究与认识国情、建设新中国紧密联系,赋予历史科学新的生命活力,使中国的史学研究和发展有过一段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涌现出许许多多像范文澜、郭沫若、翦伯赞、白寿彝、蔡美彪等在海内外都享有盛名的历史学家,他们撰写的中国通史、断代史、专门史以及普及教育的历史著作,培养造就了一大批专业史学工作者和历史爱好者,使中国的传统史学研究有了传人和继承者,这是祖宗的恩赐,更是老一代革命家的冀盼和厚望。正是在先辈的感召和谆谆教诲下,20世纪90年代的初期,一批专门从事中国历史研究颇有造诣的年轻史学工作者,因应广西教育出版社江淳女士、李人凡先生的要求,将各自在史学研究领域,钻研积累的个人心得认识贡献出来,由涓涓细流汇集为《中国古代智道丛书》系列出版,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赢得了读者的赞赏。这说明历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它是推动历史、现实,更是推动未来向前发展的动力。

回首往事,斗换星移,当年的年轻学者如今有的是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有的是科研部门的骨干力量;往昔出版社的独具慧眼,使我们能够捷足先登,得以充分展露自己的才华睿智,获得社会和世人的认同,的确幸莫大焉。而今中国社会出版社重新出版我们的研究成果,致力于服务大众和弘扬祖国的历史文化,他们确实具有远见卓识,令人为之振奋。这是我们著者的机缘,也是读者的幸运,更有可能“走出去”,让世界人民了解我们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中国古代智道丛书》是从我泱泱中华文明之树上采撷的一批智慧之果,经由最耐得住寂寞的专家、学者的阐释、总结、提炼与升华,形成了一套关于天地、节令、宫省、君臣、治国、人际、军事、用人、饮食、服饰的中国古代智道丛书。它们自成一体,各有侧重;互相映衬、珠联璧合。这套源自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丛书,是迄今仍具活力的灿烂奇葩。它香溢神州,芳播四海。它是古代炎黄子孙的伟大创造,更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璀璨明珠。它为全人类所仰慕,理应为全人类所利用。

有感于此,是为序。

王熹

2012年5月于澳门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及特别计划中心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地智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寿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739861
开本 16开
页数 1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0
出版时间 2012-07-01
首版时间 2012-07-01
印刷时间 2012-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自然科普
图书小类
重量 0.3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N092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5
171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1: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