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
内容
编辑推荐

德国文学的良心197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因里希·伯尔中篇代表作。

《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讲述了,在这个媒体不惜一切代价挖掘“头条”、博人眼球的时代,往往会有无辜的个体沦为舆论暴力的牺牲品,而这些受害者,要么在沉默中承受,要么在沉默中爆发……

内容推荐

《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因里希·伯尔最著名的中篇小说,又名《暴行是如何发生的,并能导向何方》。此书首次出版于1974年,先后被译为30多种文字,到2007年时,在德国的销量已达600万册,并被改编成电影和舞台剧。

卡塔琳娜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管家,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过着体面的生活。一次朋友聚会中,她与风度翩翩的路德维希一见倾心,坠入爱河。不料,路德维希被警方以抢劫银行的罪名通缉,他逃走了,毫不知情的卡塔琳娜却成为媒体的靶子,遭到小报的肆意诽谤,个人隐私被披露,陈年旧事被挖掘,甚至连她的亲人、朋友都无一幸免地遭到骚扰。忍无可忍的卡塔琳娜,终于举起手枪,踏上了以暴制暴的复仇之路。

目录

正文

试读章节

这个故事里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的。如果其中描写到某些新闻记者的行为与《画报》的所作所为有类似之处的话,那么,这不是故意,也不是偶然,而是在所难免的。

下面的报道有三个主要来源,还有一些次要来源。关于这些来源,在这里先说明一下,以后就不多作解释了。这三个主要来源是:警察局的审讯记录;律师胡贝特‘布洛纳博士;以及他的同学,检察官彼得·哈赫。这位哈赫显然私下补充了法庭的审讯记录,对调查机构所采取的某些措施作了说明,还补充了一些没有写进记录里的讨论研究的情况以及研究的结果;他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为了公众,而仅仅是为了个人的需要,因为他的朋友布洛纳的苦恼深深打动了他,这位布洛纳对发生的一切感到无法解释,虽然,后来他认识到:“如果我对这事件认真地思考一下,那么不但不是不可解释,甚至还是相当合乎逻辑的。”卡塔琳娜·勃罗姆的案件由于被告所持的态度以及她的保护人布洛纳博士所处的相当困难的处境,因而或多或少地具有想象的成分,从而也许会出现某些细小的,但却是合乎情理的毛病,就像哈赫所犯的那样,有这样的情况不仅可以理解,而且也是应该予以谅解的。

至于那些次要的来源,有的有一些意思,有的则没有多大意思,因为从报道中出现的那些关系、纠纷、偏见以及苦恼和供词本身,就可以把它们弄清楚,因而在这里就不一一说明了。

由于在这里谈的是关于来源的问题,如果因此而使这篇报道不时给人一种“流水式”的感觉,那么请读者原谅:这是避免不了的。人们往往不能用“来源”或“流水”来说明作品的构思,所以我们或者应该用“引导”这个概念来替代它们(外来词则可以叫做“疏通”),凡是小孩子(或者成人)玩过积水坑游戏的都应该懂得这个概念,就是把积水坑用小沟使它们彼此打通。先是把这些泥水塘沟通,使积水转移方向,让水流出去,直到最后把这些由他支配的积水统统疏导到一个蓄水沟里,引到一个更低的水平上去;尽可能地,按规定,依次有规则地引导到一个为官方所设置的阴沟里,再不然就把它引向一条河道。这里所从事的就是“疏导”或叫做“排乾”的工作,也就是一种整理过程。如果这篇小说的某些地方出现“流动”的情况,请读者原谅,那是由于水位的差异及平衡水位而引起的,因为难免也会出现淤塞、溷集或搁浅及郁积的现象,而且除了有“流不到一起的”来源外,还有地下水流等等的问题。

我们要在这里开始报道的事实,讲起来可能有些残忍:那是一九七四年的二月二十日,星期三,妇女圣灰礼仪日的前夕。在某个城市里,一位二十七岁的年轻妇女在傍晚六点三刻的时候离家去参加一个家庭舞会。

四天后,经过一个戏剧性的——我们不得不用这样的词汇表达(这里出现了必要的水位差,这种差距使水得以流动。)——发展过程后,在星期日的晚上,差不多在同一时刻——确切地说在七点零四分的时候——这位年轻妇女来按刑事组组长霍尔特尔·默丁的门铃。这位默丁由于业务上的需要,而不是出于个人的理由正在把自己打扮成一个酋长。这位妇女向这位惊骇的刑事组长供述,她在中午将近十二点一刻的时候在她的住所里开枪打死了新闻记者魏尔纳.托特格斯。她请默丁去把她的住所打开,并把死者弄走。她还报告说:她自己从十二点一刻到七点之间一直在城里游荡,设想自己也许会感到懊悔,可是一直没有任何后悔的意思;再者,她还请求把她逮捕,她愿意到她的“亲爱的路德维希”那里去。

默丁曾经参加过对勃罗姆的几次审讯,他认识她,并对她抱有一定的同情,对她的报告一点也不怀疑。他用他的私人汽车把她带到警察局,让她在一个小屋里等着,然后立即通知了他的上司刑事总监巴埃兹曼纳。一刻钟后,在勃罗姆的住所门前他们会合在一起,由一帮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了住所的门,于是这位年轻妇女的报告立刻被证明是完全真实的。

为了要尽量避免水流不通的地方,这里,我们就不再多谈有关“流血”的问题,这在电视里,电影镜头上,在恐怖影片和小歌剧里是经常碰到的;如果有什么应该在这里流动的话,那并不是“血”本身。应该讲的也许是有关色彩的效果问题:这位被枪杀的托特格斯穿着一身临时做成的酋长服装,那是用一块相当旧的床单缝的,任何人都可以想象得出,许多许多鲜红的血弄在白布上会显出什么样的情景;这时候一支手枪几乎就变成是一支喷水枪,它向衣服上喷射,就像向亚麻画布上喷射—样,与其说是像排水还不如说更像是画了一幅现代派的绘画或者舞台布景。好吧,总之事实就是这个样子。P1-4

序言

中篇小说的“合法性”

——“中经典”总序

毕飞宇

在中国的当代文学里,“中篇小说”的合法性毋庸置疑。依照长、中、短这样一个长度顺序,中篇小说就是介于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之间的一个小说体类。依照“不成文的规定”,十万字以上的小说叫长篇小说,三万字以内的小说叫短篇小说,在这样一个“不成文”的逻辑体系内,三万字至十万字的小说当然是中篇小说。

然而,一旦跳出中国的当代文学,“中篇小说”的身份却是可疑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常识告诉我们,尽管《阿Q正传》差不多可以看做中篇小说的发轫和模板,可是,《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的时候,中国的现代文学尚未出现“中篇小说”这个概念。

如果我们愿意跳出汉语的世界,“中篇小说”的身份就越发可疑了。行家告诉我们,在西语里,我们很难找到与“中篇小说”相对应的概念。英语里的Long short story勉强算一个,可是,Long short story,一看就是Short story的转基因,它是后来的聪明人在实验室里捣鼓出来的,如果出现了另一个同样聪明的人,他偏偏不喜欢Long shortstory,他非得说Short novel,我们这些不聪明的人似乎也只能接受。

想起来了,那一次在柏林,我专门请教过一位德国的文学教师,他说,说起小说,拉丁语里的:Novus这个单词不能回避,它的意思是“新鲜”的,“从未出现过”的事件、人物和事态发展,基于此,Novus当然具备了“叙事”的性质。意大利语中的Novella,德语里的Novelle和英语单词:Novel都是从Novus那里挪移过来的。——如果我们粗暴一点,我们完全可以把那些单词统统翻译成“讲故事”。

德国教师的这番话让我恍然大悟:传统是重要的,在西方的文学传统面前,“中篇小说”这个概念的确可以省略。姚明两米二六,是个男人;我一米七出头,也是男人,有必要把我叫做“中篇男人”么?这样的精确毫无意义。

我至今还记得一九八二年的那个秋天,那年秋天我读到了《老人与海》。这让我领略了“别样”的小说,它的节奏与语气和长篇不一样,和短篇也不一样,铺张,却见好就收。对我来说,《老人与海》不只是“新鲜的”、“从未出现过”的,它太完整了,阅读这样的小说就是“一口气”的事情。《老人与海》写了什么呢?出海,从海上归来。就这些。这应当是一个短篇小说容量,可是,因为是出“海”,短篇的容积似乎不够。——不够怎么办?那它只能是一个长篇。然而,《老人与海》的“硬件”毕竟有限:一个倒霉的老男人,外加一条倔强的鱼;因为老人同样倔强,那条鱼就必须倒霉。这可以构成一个长篇么?似乎也不够。我不知道海明威在写《老人与海》的时候有没有想到“中篇小说”这个概念,我估计他没那么无聊。读完《老人与海》,我能感受到的是咄咄逼人的尊严感。一个写作者的尊严,一个倒霉蛋的尊严,一条鱼的尊严,大海的尊严,还有读者的尊严。

尊严就是节制。尊严就是不允许自己有多余的动作,在厄运来临之际,眨一下眼睛都是多余的,它必须省略。

同样的尊严我也从加缪那里领略过,也从卡夫卡那里领略过,也从菲利普·罗斯那里领略过。

话说到这里其实也简单了,不管是Long short story还是Short novel,这些概念说到底是可以悬置的。写作的本质是自由,它的黄金规则叫“行于当行、止于当止”。从这个意义上说,谁又会真的介意有没有“中篇小说”这个概念呢,如果有,我情愿把“中篇小说”看做节俭的、骄傲的Novel,也不愿意把它当做奢侈的、虚浮的Short story。

我的结论很简单,无论“中篇小说”这个名分是不是确立,在小说家与小说体类这个事实婚姻中间,“中篇小说”是健康的,谁也没能挡住它的发育和成长。

也许我还要多说几句。

我对“中篇小说”有清晰的认知还要追溯到遥远的“伤痕文学”时期。“伤痕文学”,我们也可以叫做“叫屈文学”或“诉苦文学”,它是激愤的。它急于表达。因为有“伤痕”,有故事,这样的表达就一定比“呐喊”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篇幅。但是,它又容不得十年磨一剑。十年磨一剑,那实在太憋屈了。还有什么比“中篇小说”更适合“叫屈”与“诉苦”呢?没有了。

我们的“中篇小说”正是在“伤痕文学”中茁壮起来的,是“伤痕文学”完善了“中篇小说”的实践美学和批判美学,在今天,无论我们如何评判“伤痕文学”,它对“中篇小说”这个小说体类的贡献都不容抹杀。直白地说,“伤痕文学”让“中篇小说”成熟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可以从寻根文学、先锋文学、新写实文学到晚生代文学那里读到中篇佳构的逻辑依据。中国的当代文学能达到现有的水准,中篇小说功不可没。事实永远胜于雄辩,新时期得到认可的中国作家们,除了极少数,差不多每个人都有拿得出手的好中篇。这样的文学场景放在其他国家真的不多见。——中国的文学月刊太多,大型的双月刊也多,它们需要。它们为“中篇小说”实践提高了最好的空间。

说“中篇小说”构成了中国当代小说的一个特色,这句话也不为过。

所以说,“合法性”无非就是这样一个东西:它始于非法,因为行为人有足够的创造性和尊严感,历史和传统只能让步,自然而然地,它合法了。

书评(媒体评论)

伯尔在作品中将他那年代的广阔前景和对人物性格描写的灵敏技巧结合起来,为德国文学的复兴做出了贡献。。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伯尔的作品拥有最高水准的创造力和最完美的表现形式。

——《每日电讯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丧失了名誉的卡塔琳娜·勃罗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国)海因里希·伯尔
译者 孙凤城//孙坤荣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158546
开本 32开
页数 1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2
出版时间 2016-01-01
首版时间 2016-01-01
印刷时间 201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82
CIP核字 2015216535
中图分类号 I516.45
丛书名
印张 4.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9
134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9-2015-388
版权提供者 Verlag Kiepenheuer& Witsch GmbH& Co.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3: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