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终结的力量--鲍德里亚前期思想研究
内容
编辑推荐

鲍德里亚是当代法国著名的思想家。足迹遍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符号学、人类学、社会学、精神分析、传媒理论、后现代主义等诸多领域,是一位思想锐利、知识渊博、充满激情、关注现实、富于批判精神的学者。本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集中讨论鲍德里亚理论活动前期的第一阶段,即对经典马克思的批判和对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的建构;下篇讨论他对后现代主义的批判。

内容推荐

劳动终结了。生产终结了。政治经济学终结了。促进知识和意义积累的、叠加话语线性语段的能指/所指的辩证法终结了。同时,使积累和社会生产成为可能的交换价值/使用价值的辩证法终结了。话语的线性维度终结了。商品的线性维度终结了。符号的古典时代终结了。生产时代终结了。

目录

导论

上篇 符号逻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终结

一 物与消费

1.物的非功能性

2.神话与符号

3.消费意识形态

二 符号学与政治经济学

1.使用价值的幻象

2.符号学批判

3.象征性交换的当下性

4.符号政治经济学之可能

三 历史唯物主义的终结

1.生产的镜像

2.历史与自然的去蔽

3.历史唯物主义式微之意义

下篇 超真实与后现代境遇

四 超真实理念

1.类像与价值

2.超真实与模型先在

3.超真实的虚无

五 时尚逻辑

1.时尚的再循环逻辑

2.时尚中的身体与性

3.时尚工业与日常生活

六 媒介策略

1.媒介内爆

2.“冷”媒介的文化操控

3.媒介时代的大众抵抗

七 美国客体

1.沙漠中的美国

2.实现了的乌托邦

3.形而上学之旅与宿命

八 艺术狂欢

1.传播帝国主义

2.空间的欲望:蓬皮杜中心

3.小说虚构的延伸

九 后现代与鲍德里亚

1.后现代的两种模式

2.鲍德里亚的双重面孔

余论鲍德里亚的恐惧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1.物的非功能性

非功能性的物品或物品的非功能性是鲍德里亚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在日常生活中,人们身边的物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具有实在的使用价值,即物品的有用性能够满足人的某种直接的物质需要;一类是并不具有实在的使用价值,物品也不具有直接满足人的物质需求的功能,但它们的存在能够给人的生活增添非物质性的内容,能够作为情感和思想的印记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和享受。用鲍德里亚的话说,后一类是“从功能中抽象出来的物品”,“除了某一特定时刻的实际使用之外,物品在这一意义上拥有另一面,它与主体密切相关:不只是一个具有反抗性的物质躯体,而且成为我所支配的一个精神境界,成为我所意指之物,成为我的财富和我的激情”。非功能性物品的价值表现在它的这种特殊的意义指向性,它的存在构造了一种以人的精神为归依的物品文化。应该说,对物的非功能性的研究是鲍德里亚物品社会学的一项基本内容。

按照一般的理论逻辑,对物品的非功能性的研究,首先应该关注物品的功能问题。鲍德里亚也不例外。然而,鲍德里亚的物品功能研究总令人感觉有点三心二意。他在谈论“传统环境”——如墙壁、照明、镜子、画像、时钟等——时,在谈论冷暖色彩、自然/文化质料、手势/形式时,隐约包含着一种对它们的功能的一种延伸,包含着物品功能之外的一种期待,也就是说,在物品功能中时时会呈现人存在于其中的影子,它对物品所施加的或隐或现的影响使得物品存在本身具有一种超出使用价值的可能或诱惑。用鲍德里亚自己的话说,这是物品的“功能”向物品的“功能性”的移动,是物品最终体现为功能性的必然结果。从这一意义上说,鲍德里亚的物品研究的真正兴趣不在物品的所谓的功能,而在物品的功能性。那么,它们之间的差异到底在什么地方呢?鲍德里亚指出:“我们观察到整个系统乃是建立于功能性的概念之上。色彩、形式、材质、摆设、空间,全都是功能化的。”“‘功能化’丝毫不代表适应一个目的,而是代表适应一个体制或一个系统:功能性的真义是能够被整合于一个整体中的能力。就物品而言,正是拥有超越它的‘功能’的可能,以迈向一个二次度功能,并且也代表有可能,在一个普遍的记号体系中,成为游戏、排列组合、算计中的一个元素。”显然,鲍德里亚的物品功能性是对物品在结构主义背景下的一种观照。如果说功能是一个物品的使用价值,那么功能性就是物品的结构价值;如果说功能体现出物品的有用性,那么功能性就是这种有用性的进一步深化,是功能向自然属性之外的转移,是物品在一个系统里面所表现出来的“有用性”,是对物品潜在的非功能内涵的一种观照。来看一段鲍德里亚对玻璃的分析。一般而言,玻璃是一种普通的建筑材料,可以成为一种容器,可以作为望远镜或显微镜的材料,可以做成一堵玻璃幕墙,甚至可以做一个玻璃屋,使之成为一个阳光浴室……所有这一切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玻璃作为一种建筑材料所具有的功能,这一系列功能的发挥使它自身的有用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在玻璃这种种功能的发挥过程中,一些更为复杂的东西被包裹在其中了。玻璃本身不再仅仅是玻璃的直接的物质表现,而是具有了人在其中生存所引发出来的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一种思想的投射,玻璃存在于人所设定的系统之中。

P24-26

后记

我对当代西方文论的兴趣起始于1989—199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硕士的一段时间。当时,我怀着一片的茫然心情选修了罗钢老师开设的“当代西方文论”课。记得非常清楚,当时上课的地点是在罗老师的一问相当简陋的宿舍,大概有不到十位同学。罗老师选用了一本英文原版著作作为教材,并且为我们每位选课的同学都复印了一本。上课方式是,我们每人分了书中的一章(一个专题),先对所分部分进行口头翻译,再就理论专题做专题发言,之后大家再一起进行讨论。这种上课方式是我第一次经历,感觉非常新鲜。我当时分到的一章是“结构主义”,课程结束时,我写了一篇大约一万三、四千字的作业,其中还少有自己的想法。从那时起,我对当代西方文论有了一个大概的认识,也产生了不小的兴趣。参加工作之后,尽管一时没有更多的时间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当代西方文论,但我始终试图与它保持着联系,总想着有一天再回到学校继续深造,并做出一篇像样的博士论文。

八年后,我在罗钢老师那里获得了这样一个机会。

2000年暑假期间,我有幸参加了清华大学中文系举办的暑期高级理论研修班,当时在美国伯克利大学做教授的刘禾女士担任这次研修班的主讲人。在这一研修班上,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问里,我的收获相当大,不仅对当代西方文论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而且结识了鲍德里亚的思想。他的思想令人着迷。当我把打算以鲍德里亚研究作为我的博士论文题目时,得到了罗钢老师的首肯。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罗老师当时谈起鲍德里亚的兴奋心情和给我的鼓励。

研究鲍德里亚是极其艰难的。首先是语言上的障碍。鲍德里亚著作的中文译本还非常少(当时只有两本),大量的还是需要阅读英译本。由于鲍德里亚在后现代阶段行文日益晦涩和抽象,内容零散而破碎,文章缺少必要的论证,再加上术语使用的夸张和随意,使我常常望洋兴叹,苦不堪言。幸好林志明、刘成富、马海良、陈永国诸君翻译了鲍氏的部分著作,尽管译文还欠准确和完美,但毕竟给我以某种程度上的依靠。这里我要向他们表示感谢。其次,是理论本身的艰涩。鲍德里亚早期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在相当程度上保持了传统的学术研究风格,在论述和观点的阐释上还算明晰,但由于这一时期的鲍德里亚同时涉及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符号学、政治经济学、传媒理论、艺术等诸多学科和领域,使我一时难以跟上鲍德里亚的思维节奏和理论视野,加上他论述问题的深入和独到,要想把他的思想琢磨透彻,并充分的表述出来,并不是一件轻松而容易的事情。我常常在桌前、在灯下反复阅读鲍德里亚著作中一些关键段落,生怕因误识而错解了大师的思想。最后,我非常渴望能够与大师进行必要的对话。这是我的一个愿望,我想或许也会是每一位读书人的愿望,但这样的愿望实现起来其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大师是一座高山,大师是一片大海。只有真正登临山顶才可能见出大师的全貌,也只有真正渡过大海才可能知晓大师的胸襟。我常感觉自己还缺乏充足的理论储备。尽管在叙述鲍德里亚的思想时,我时常会在选择和评述中表露出我的倾向性,但毕竟距离真正的对话还有一段距离。

本书的写作是一次思想历险,在激情汹涌的浪漫体验中,我从鲍德里亚那里看到了思想的力量和智慧的光芒。我也深深地沉浸其中享受着少有的思想的愉悦。当然,我深知,这样的一个结果会存在许多问题,有时我自己也深感困惑而不解。希望在与我分享鲍德里亚的同时,把属于我的问题和疏漏提出来,以便我继续修正和再思。

本书的第六部分曾得到盛宁先生的审读,他提出了许多具体而有分量的修改意见;这一部分中的引文也曾得到萧莎女士的质疑,使我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外国文学》的副主编李德恩先生对本书的第四部分的用语提出了意见,并非常谦和地与我商讨;我的好友李铁不仅认真审读了本书的第四部分,不厌其烦地帮我纠正文中的不妥之处;他还对本书涉及到的经典马克思的部分内容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希望我引起注意。师妹黄晓武为本书的第五部分的发表付出了不少劳动。李陀先生慷慨惠赠有关资料,并提醒我对写作鲍德里亚的难度要有心理准备。师弟凌海蘅帮助我解答了一些英文难题。师兄汪民安在电话中多次询问论文写作的进展情况,并给予鼓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导师罗钢先生的无为而治的指导风格,使我充分领略到他的严谨、睿智和宽容,也使我能够在一种沉静的氛围中展开自己的思考。在这几年求学的过程中,童庆炳先生、程正民先生、王一川先生都以他们的授课内容和讲授风格给我以学问上的充实和学风上的真诚。此外,我还要特别鸣谢我的工作单位的领导和同事们,他们对我的学习给予了极大的理解和支持。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在我求学期间,无论是我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始终能够得到她的支持和观照,常常使我疲惫的身心得到恢复。这么多年来,她为我、为家庭所付出的辛劳,使我难以忘怀。同时,我也要感谢我的儿子。他上小学的那一天,也是我重新回到学校的日子。尽管他还是一个不谙世事的贪玩的孩子,但来自孩子的动力,也使我不会轻言放弃,继续努力。

戴阿宝

2005年7月30日改于清华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终结的力量--鲍德里亚前期思想研究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戴阿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54922
开本 32开
页数 34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7
出版时间 2006-03-01
首版时间 2006-03-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西方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1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565.59
丛书名
印张 1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2
138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