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家(高中部分)/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激流三部曲》之一,是文学大师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小说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滞塞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年轻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

内容推荐

《家》写于1931年,曾以《激流》为题名在上海的报刊上分章连载;1933年出版单行本时,经作者调整修订,以现书名行世。小说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滞塞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年轻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作者在该书的几篇序言中多次谈到,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一是要表达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愤恨,“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来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ccuse(我控诉)”;二要为青年一代呼吁,“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牺牲者‘喊冤’,我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由于对旧制度的深恶痛绝,对广大青年男女的诚挚热爱,作者用自己的创作向旧社会旧制度进行猛烈抨击,生动形象地揭示出封建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并通过对青年一代勇敢抗争的描写,展现了在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放射出的一线光明,使作品充满了信心、希望和力量。小说写的是一个个悲剧性故事,但作者说过,“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他自己的生活道路”。《家》最初取名为《激流》,正是表达了这种不屈从于命运安排、渴望征服生活、创造生活的精神和意志。

目录

导读 

知识链接

《激流》总序

附录

呈献给一个人(初版代序)

初版后记

五版题记

关于《家》(十版代序)

新版后记

重印后记

试读章节

一天下午觉慧在学生联合会开过会回家,在大厅上碰见陈姨太的女佣钱嫂。钱嫂说:“三少爷,老太爷喊你。你快去。”他就跟着钱嫂到了祖父的房里。

早过了六十岁的祖父躺在床前一把藤椅上,身子显得很长。长脸上带了一层暗黄色。嘴唇上有两撇花白的八字胡。头顶光秃,只有少许花白头发。两只眼睛闭着,鼻孔里微微发出一点声息。

觉慧定睛望着这个在假寐中的老人。他惶恐地站在祖父面前,不敢叫醒祖父,自己又不敢走。起初他觉得非常不安,似乎满屋子的空气都在压迫他,他静静地立在这里,希望祖父早些醒来,他也可以早些出去。后来他的惶恐渐渐地减少了,他便注意地观察祖父的暗黄色的脸和光秃的头顶。

自从他有记忆以来,他的脑子里就有一个相貌庄严的祖父的影子。祖父是全家所崇拜、敬畏的人,常常带着凛然不可侵犯的神气。他跟祖父见面时很少谈过五句以上的话。每天早晚他照例到祖父房里去请安两次。此外,他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看见祖父走来,就设法躲开,因为有祖父在场,他感觉拘束。祖父似乎是一个完全不亲切的人。

现在祖父在他的眼前显得非常衰弱,身子软弱无力地躺在那里,从微微张开的嘴里断续地流出口水来,把颔下的衣服打湿了一团。“爷爷不见得生来就是古板不近人情的罢。”他心里这样想。于是一首旧诗浮上了他的心头:“不爱浓妆爱淡妆,天然丰韵压群芳,果然我见犹怜汝,争怪檀郎兴欲狂。”他念着亡故的祖母赠给某校书的诗句(这是他前些时候在祖母的诗集里读到的),眼前马上现出了青年时代的祖父的面影。他微微地笑了。“爷爷从前原也是荒唐的人,他到后来才变为道貌俨然的。”他又记起来:在祖父自己的诗集里也曾有不少赠校书的诗句,而且受他赠诗的,又并不止某某校书一个人。他又想:“这是三十岁以前的事。大概他上了年纪以后,才成了讲道德说仁义的顽固人物。”但是……近年来,祖父偶尔也跟唱小旦的戏子往来,还有过一次祖父和四叔把一个出名的小旦叫到家里来化装照相,他曾亲眼看见那个小旦在客厅里梳头擦粉。这样的事在省城里并不奇怪。便是不久以前,几位主持孔教会以“拼此残年极力卫道”的重责自任的遗老也曾在报纸上大吹大擂地发表了梨园榜,点了某某花旦做状元呢。据说这是风雅的事。祖父原也是名士,印过两卷《遁斋诗集》送朋友,又喜欢收藏书画,所以在这一点上也未能免俗。“但是风雅的事又怎么能够同卫道的精神并存不悖呢?”这就是他的年轻的心所不了解的了。

祖父还有一个姨太太。这个女人虽然常常浓妆艳抹,一身香气,可是并没有一点爱娇。她讲起话来,总是尖声尖气,扭扭捏捏。她是在祖母去世以后买来服侍祖父的。祖父好像很喜欢她,同她在一起过了将近十年。她还生过一个六叔,但是六叔只活到五岁就生病死了。他想起祖父具着赏玩书画的心情同这个姨太太在一起生活的事,不觉哑然失笑了。

“人就是这样矛盾的罢,”他想着,觉得更不了解祖父了。他越研究,越不了解,在他的眼里祖父简直成了一个谜,一个解不透的谜。……

祖父忽然睁开了眼睛,看了他一下,露出惊讶的眼光,好像不认识他似的,挥着手叫他出去。他很奇怪,为什么祖父把他唤来,让他站了许久,并不对他说一句话,便叫他出去。他正要开口问,忽然注意到祖父的脸上现出了不高兴的神气,他明白多嘴反会招骂,于是静悄悄地向外面走去。

P58-59

序言

长篇小说《家》(《激流三部曲》之一),是文学大师巴金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长篇巨制。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1904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地主之家。他从小就感受到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和旧礼教对青年的戕害,并在与下层劳动者的接触中了解到他们的不幸命运,从而激发起对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憎恨和对自由平等的向往。在五四运动浪潮的激励之下,他接受了科学民主思想,进一步产生强烈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要求和尊重人、同情被损害者的人道主义精神,确立了为追求光明和真理而献身的志向。1924年毅然冲破封建大家庭的樊牢,来到上海、南京和北京求学。1927至1928年间旅居巴黎,受到西方民主思想和文艺思潮影响,开始创作,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中,巴金进入创作鼎盛时期,连续写出《死去的太阳》、《家》、《新生》、《爱情的三部曲》、《春天里的秋天》等中长篇小说以及大量短篇小说和散文。抗日战争期间,他辗转于上海、香港、桂林、重庆等地,参与《呐喊》、《烽火》等刊物的编辑工作,创作了《激流三部曲》的后两部《春》和《秋》以及《火》、《第四病室》、《憩园》等中长篇小说。抗战胜利后重返上海,1946年完成长篇小说《寒夜》。新中国成立以后,他曾两度深入抗美援朝前线,创作了歌颂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战斗生活的作品,还写了一批记述出国访问见闻、感受的文章。晚年,致力于外国文学的译介和反思“文革”的回忆录《随想录》的写作。他长期担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和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

在七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巴金共写下一千万字的著述和四百万字的译著,这些均被收入二十六卷本《巴金全集》和十卷本《巴金译文全集》之中。他的《家》、《寒夜》等作品,多次被改编为话剧、电影、电视剧。他对中国新文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赢得了崇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国的“一代文学巨匠”和“语言大师”。他的作品还被翻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世界各地传播。八十年代曾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和法国荣誉军团勋章。如今,一颗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巴金星”,正在浩茫的穹宇之中运行,标志着巴金的人品和作品存在的永恒。

《家》写于1931年,曾以《激流》为题名在上海的报刊上分章连载;1933年出版单行本时,经作者调整修订,以现书名行世。小说以五四运动浪潮波及到的滞塞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描写了高公馆这个“诗礼传家”、“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的没落分化过程,揭露了封建专制的腐朽本质,控诉了封建家族制度、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罪恶,颂赞年轻一代的反抗斗争精神。作者在该书的几篇序言中多次谈到,他写作这部长篇小说,一是要表达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愤恨,“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来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Jaccuse(我控诉)”;二要为青年一代呼吁,“要为过去那无数的无名牺牲者‘喊冤’,我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由于对旧制度的深恶痛绝,对广大青年男女的诚挚热爱,作者用自己的创作向旧社会旧制度进行猛烈抨击,生动形象地揭示出封建宗法制度必然灭亡的命运;并通过对青年一代勇敢抗争的描写,展现了在严密残酷的黑暗王国里放射出的一线光明,使作品充满了信心、希望和力量。小说写的是一个个悲剧性故事,但作者说过,“无论在什么地方总看见那一股生活的激流在动荡,在创造他自己的生活道路”。《家》最初取名为《激流》,正是表达了这种不屈从于命运安排、渴望征服生活、创造生活的精神和意志。

长篇小说《家》以娴熟的艺术手段,塑造了众多的富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书中人物不下七十余个,其中既有专横、衰老、腐朽的封建家族最高统治者、封建家长制代表高老太爷,荒淫残忍的假道学和刽子手冯乐山,腐化堕落的败家子五老爷克定,狡猾贪婪的四老爷克安等等统治阶级形形色色人物;又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受害者,如敢于以死向封建专制抗议的纯洁、刚烈的丫头鸣凤,温顺驯良地吞咽着旧礼教恶果的小姐梅芬,善良厚道柔情的长孙媳瑞珏等等;以及接受新思潮影响、向往自由平等、大胆争取个性解放、敢于反抗封建统治的觉慧、觉民、琴等青年觉醒者和叛逆者的形象。作者把众多人物组织在一个宏大的艺术结构中,通过他们的矛盾纠葛、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内面世界、个性特征和各自的命运。这些人物都写得血肉丰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富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阔大的现实包容。小说着重刻画了觉新这个封建大家庭和旧礼教毒害下的悲剧典型。他虽接受过五四新思潮的激荡;但处于“长房长孙”的特殊地位,深受封建伦理纲常特别是“孝”道的熏染,铸成了他委曲求全的懦怯顺从性格;他既同情支持弟妹们反封建的抗争,又屈从于封建势力的压力,自觉不自觉地维系着封建统治的权威。在专制和压迫面前,他只能选择“作揖主义”哲学,妥协屈从,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他的一生陷入极度的矛盾痛苦之中,大大加强了这个人物的悲剧力量。作者对他充满同情,同情中又不无批判。受过时代新思潮洗礼而又背负着沉重的历史重担,既不满于黑暗的旧制度又逆来顺受的高家长房长孙觉新这一形象,在中国社会新旧交替和转型时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后记

《家》是我四十六年前的作品。四十六年来我写过好几篇序、跋和短文,谈我自己在不同时期对这部作品的看法,大都是谈创作的经过和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很少谈到小说的缺点和它的消极作用。

我在旧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里写作了二十年,写了几百万字的作品,其中有不少坏的和比较坏的。即使是我的最好的作品,也不过是像个并不高明的医生开的诊断书那样,看到了旧社会的一些毛病,却开不出治病的药方。三四十年前读者就给我写信,要求指明出路,可是我始终在作品里呼号、呻吟,让小说中的人物绝望地死去,让寒冷的长夜笼罩在读者的心上。我不止一次地听人谈起,他们最初喜欢我的作品,可是不久他们要移步向前,在我的小说里却找不到他们要求的东西,他们只好丢开它们朝前走了。那是在过去发生的事情。至于今天,那更明显,我的作品已经完成了它们的历史任务,让读者忘记它们,可能更好一些。

人民文学出版社这次重印《家》,向我征求意见,我表示同意,因为我这样想:让《家》和读者再次见面,也许可以帮助人了解封建社会的一些情况。在我的作品中,《家》是一部写实的小说,书中那些人物都是我爱过或者恨过的,书中有些场面还是我亲眼见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没有我最初十九年的生活,我就写不出这本笑说。我说过:“我不是为了做作家才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我写《家》就像在挖开回忆的坟墓。在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就常常被迫目睹一些可爱的年轻生命横遭摧残,得到悲惨的结局。我写小说的时候仿佛在同这些年轻人一起受苦,一起在魔爪下面挣扎。小说里面我个人的爱憎实在太深了。像这样的小说当然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我承认:我反封建反得不彻底,我没有抓住要害的问题,我没有揭露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我对自己批判的人物给了过多的同情,有时我因为个人的感情改变了生活的真实……等等、等等。今天的读者对我在一九三一年发表的这本小说会作出自己的判断,不用我在这里罗嗦了。《家》这次重版,除了少数几个错字外,我并未作新的改动。

巴金 1977年8月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家(高中部分)/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巴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56750
开本 32开
页数 398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292
出版时间 1981-09-01
首版时间 1953-06-01
印刷时间 2007-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教育考试-中小学教辅-高中语文
图书小类
重量 0.35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6.5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5
出版地 北京
202
140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5:5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