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狙击手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奇迹,一个不曾接受过任何正规战术训练的新兵蛋子,成长为志愿军中冷枪射杀最高纪录的狙击英雄,成为名副其实的狙击之王。一个更大的奇迹。凭借一枝不带任何光学瞄准设备的老式苏制步骑枪,单兵作战32天,击发442次,毙敌214名,而自己却毫发无损,全身而退。本书为你解读这个叫张桃芳的神话。

目录

前言

引子

第一章 童年往事/1

第二章 初踏军旅/13

第三章 鸭绿江/35

第四章 上甘岭/59

第五章 狙击新兵/89

第六章 天生神射/121

第七章 致命距离/142

第八章 独占鳌头/170

第九章 回望五圣山/188

尾声/201

附录/203

后记/255

试读章节

说到志愿军的狙击手训练班,其实并不像今天国外某些影视片中的军事训练那样神秘,它的具体形式只不过是把全团各部的优秀狙击手全部整合在一起,然后进行经验切磋。

训练班一共28人,全部是近一个月间,214团中各一线阵地最富盛名的狙击手。28人当中,张桃芳的以247发子弹,毙敌71名的成绩排在第二位,第一名是6连的著名射手,33岁的老兵郑应高。他的狙杀成绩,是275发子弹,毙敌79名。如果按照击杀的命中率来看,还是张桃芳略高一点。不过没有人会去仔细计算那些,索性以毙敌数作统一排名。说老实话,初生牛犊不怕虎,张桃芳心里还真的有些不服,不过这是训练班,还是多跟老兵学点本事要紧。

郑应高,四川人,平时不声不语,你不主动跟他搭讪,他绝不会主动理你。在老兵面前,张桃芳学得异常乖巧,他知道这是学艺的好机会。于是,张桃芳每天围着老郑转来转去,端茶送水,虚心求教。大凡老兵,都喜欢给新兵蛋子摆摆老资格,更何况张桃芳是有心求艺。P128

欢送的群众涌向站台。张桃芳和战友们陆续登上火车。然而,车上车下的人们仍然沉浸在惜别之中。部分群众靠向车厢窗口,拉着战士们的手,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嚎啕大哭,欢呼声、送别声、祝福声和哭泣声混成一片,最后汇成一个声音高呼:中朝友谊万岁!金日成元帅万岁!毛主席万岁!……

张桃芳的眼睛模糊了,抗美援朝两年,近700个日日夜夜,无数次的生死悲欢,此刻一幕幕涌上心头,他深深怀念着那些朴实的朝鲜人民,更怀念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火车在山谷中呼啸着前进,窗外的景物徐徐向后退去。张桃芳透过车窗向外望去。在那半山腰的一处修整出来的平地上,是一片新开辟出来的志愿军战士的坟茔。在沿途路上,不时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那些没有英雄、模范和功臣的称号,更没有获得任何勋章而且长 眠在朝鲜土地上的士兵们难以计数。或许他们的冲锋陷阵同样感人 心魄,或许他们尚未冲锋就悄悄地倒下了。但是,历史不会忘记他们, 一切为了和平事业而倒下的士兵,中国人民、朝鲜人民、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都不会忘记他们。在朝鲜的志愿军烈士陵园中有不 少无字碑,人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只知道他们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人们对他们格外敬仰和爱护。他们的名字已经刻进了人民的心里,写到了中朝两国的万里疆土上。P199

序言

狙击手,这个独特的名字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冷酷而又浪漫的联想。对手们把他称作战场的幽灵,无声无息地杀人于无形,没有人敢否认他的存在,却又找不到他藏身何处。防不胜防,避无可避,狙击手的特定称谓,总是暗含着黑暗中的隐隐杀机。

然而,我们今天故事中的狙击手,并没有人们想像中的那种神秘莫测。他虽然只是一个刚刚踏入战场的新兵,他甚至不曾接受过任何正规的战术训练,但他却经历了所有战争中一样的生死搏杀。

他是中国军史上极为光彩的一笔,让无数后辈奉为永远的枪神。50多年前,就在朝鲜半岛上那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中,他凭借一枝老旧的苏制步骑枪,在不装备任何光学瞄准设备的情况下,单兵作战32天,击发442次,毙敌214 名,创下了朝鲜战场志愿军冷枪射杀的最高纪录。这个数字即使放在 世界军事史上也是首屈一指的。而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虽然他身经百战,屡次遇险,却毫发无伤,全身而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战争中的神话。

这个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就是中国军史上的赫赫有名的第一狙击手--张桃芳。

与张桃芳的结识纯属偶然,因为作者本人并非军事爱好者。虽然在无数军迷心里,张桃芳是大名鼎鼎的狙神,但在笔者接触这个题材之前,却从未听说过这样一位英雄的名字。究其原因,其实也很简单。以前那些耳熟能详的英雄的名字,大多是冲锋陷阵,舍身赴死的烈士,而像狙击手这样的角色,悄悄躲起来放暗箭伤人,似乎并不符合中国传统的英雄概念。但是换个角度,从现代战争观念来看,现代战争中最注重的是战斗的效费比,也就是战斗的有效杀伤和弹药消耗之间的比率,战争的根本宗旨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守卫和平,而张桃芳在这一点上做到了极致,应该说,他毫不逊色于那些慷慨捐躯的英雄。

为了拍摄一部反映朝鲜战争的纪录片,笔者开始寻找张桃芳。这个寻找过程确实费了很多周折,最初是从《兵器知识》杂志上找到张 桃芳的一则故事,于是顺藤摸瓜找到了文章的作者--军事科学院的曲爱国研究员,但是他同样不知道张桃芳现在的下落,甚至不知道张桃芳究竟是生还是死。曲爱国只知道,张桃芳当年是志愿军陆军24军的战士,并且推荐我们通过部队番号查询。但是那个年代的24军,今天又属于什么部队哪个番号呢?

费了很大力气,调查终于有了些眉目,但是部队番号涉及保密, 联系电话号码不能得知。没有办法,只能在网上一阵乱搜,没想到却柳暗花明,发现了一篇发表在《烟台日报》上描写张桃芳的文章,把电话打到《烟台日报》,终于找到了文章的作者山东某驻军宣传干事,而张桃芳正是这支部队的原来的老团长,前后经过两个月的苦苦寻找,最终在山东潍坊当地的一家干休所里。作者第一次见到了这位当年的传奇英雄。

在一次次的攀谈中,我们一步步走近传说中的这位狙击之王。张桃芳具有中国农民传统的朴实气质和职业军人豪放粗犷的风度,以及与生俱来的聪明帅气,听老英雄讲到当年的豪气干云,我们都禁不住激动 得要跳起来。闲谈之余,张桃芳还把脸颊上的一处伤疤指给我们看。说那是小时候淘气留下的,而打了半年的仗,身上却没有一处伤疤。

说实在的,出于创作的习惯思维,我们一直想从这位老英雄身上 挖出一些类似西方电影中那种孤胆英雄的浪漫情怀。我们也曾试图 从当下留下的军事题材作品中流行的"战争中的人性"角度去触及张桃芳的内心世界,但是我们一次次都想错了。

张桃芳的回答一次次把我们拉回到现实当中来,他曾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的思想世界也很简单,是战争把他造就成一个英雄。和国外的狙击手远远不同,晚年的张桃芳并没有像他们一样心中背着沉重的包袱,他健康乐观的生活着。他反复强调。自己之所以能够创下曾经那么辉煌的战绩,并非有什么独特的法门诀窍。只是因为一种思想在支配自己,是这种思想指导自己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这种 思想就是--自己在为保卫人民而战,为保卫祖国而战。也正因为如此,他才生活得坦坦荡荡。

这个回答也许会让今天的年轻人觉得可笑,然而看着老人严肃的表情,我们一点儿也笑不出来。今天的年轻人在看过一些反映那个年代的军事题材影片之后,往往会讥笑其中的人物的不真实,笔者以前也是一样。为什么我们影片中的英雄形象永远那么高大。思想总是那么高尚,为什么他们不能像《兄弟连》中的士兵那样有血有肉呢?直 到接触到这样一位当年战场上真正的英雄,我们才彻底明白了,这就 是那个年代的英雄,一个简单的信念就会让他们出生入死,在战场上无所畏惧,在极度劣势下却战无不胜,这些是他们的对手永远无法匹 敌的。这一点,也许更是今天这个年代的人们所需要重新唤起的。

这本纪实文学将全面讲述狙击英雄张桃芳生命中一个个真实而又传奇的故事,当然,出于创作需要,我们虚构了部分环节,但总体上是基于真实历史的。读者不妨和我们一起来重新解读、了解那个年代,那个让人热血沸腾的英雄神话。或许在这些故事当中,今天的人们可以从中重新领悟些什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狙击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少华//秀灵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548335
开本 32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8.8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1
14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7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1: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