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细菌世界历险记(名师1+1导读方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一直以来,科学都以一种神秘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姿态高高在上,令普通老百姓和小读者们望而却步。不管科学的世界有多么精彩,似乎都是曲高和寡,少了观众的掌声……在这本《细菌世界历险记》中,高士其爷爷彻底揭去了科学神秘的面纱。他用拟人化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神秘的科学讲得形象生动,明白晓畅。他以其诗人的情怀和极具人性化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精妙的科学世界,让读者在与其零距离接触的同时,又能沐浴文学的清辉,乐享知识繁荣滋养。

内容推荐

以著名作家复兴为代表的作家编委会+以中语会理事长陈金明为代表的语文教育专家编委会组成强大的名师1+1团队,紧扣新课标精神,精心制定名著阅读方案,教你轻松阅读名著,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目录

名师1+1导读方案

 一、了解细菌的来龙去脉,积累科学知识

 二、培养卫生习惯,提高健康意识

 三、学习体会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写作水平

 四、休会作者的爱国情感,培养爱国情操

科学童话:菌儿自传

 我的名称

 我的籍贯

 我的家庭生活

 无情的火

 水国纪游

 生计问题

 呼吸道的探险

 肺港之役

 吃血的经验

 乳峰的回顾

 食道的占领

 肠腔里的会议

 清除腐物

 土壤革命

 经济关系

科学小品:细菌与人

 人生七期

 人身三流

 色——谈色盲

 声——爆竹声中话耳鼓

 香——谈气味

 味——说吃苦

 角虫——清洁的标准

 细菌的衣食住行

 细菌的大菜馆

 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祖宗——生物的三元论

 清水和浊水

 也球的繁荣与土壤的劳动者

 田菌学的第一课

 毒菌战争的问题

 凶手在哪儿

科学趣谈:细胞的不死精神

 细胞的不死精神

 单细胞生物的性生活

 新陈代谢中蛋白质的三种使命

 民主的纤毛细胞

 纸的故事

 漫谈粗粮和细粮

 炼铁的故事

 谈眼镜

 “天石” 

 灰尘的旅行

 电的眼睛

 镜子的故事

 摩擦

 热的旅行

 温度和温度计

 从历史的窗口看技术革命

 土壤世界

 水的改造

 衣料会议

 光和色的表演

 血的冷暖

 星际航行家离开地球以前

 谈寿命

 未来的旅行

 蜜蜂的故事

 庄稼的朋友和敌人

 大海的宝藏

 大力宣传戒烟

 笑

 痰

 梦幻小说

后记

试读章节

这消息一传到众人的耳朵里,大家都惊惶起来,觉得我比黑暗里的影子还可怕。然而始终没有和我对面会见过,仍然是莫名其妙,恐怖中,总带着半疑半信的态度。

“什么‘微生虫’?没有这回事,自己受了风,所以肚子痛了。”

“哪里有什么病虫?这都是心火上冲,所以头上脸上生出疖子疔疮来了。”

“寄生虫就说有,也没有那么凑巧,就爬到人身上来,我看,你的病总是湿气太重的缘故。”

这是我亲耳听见过三位中医,对于三位病家所说的话。我在旁暗暗地好笑。

他们的传统观念,病不是风生,就是火起,不是火起,就是水涌上来的,而不知冥冥之中还有我在把持活动。

因为冥冥之中,他们看不见我,所以又疑云疑雨地叫道:“有鬼,有鬼!有狐精,有妖怪!”

其实,哪里来的这些魔物,他们所指的,就是指我,而我却不是鬼,也不是狐精,也不是妖怪。我是真真正正,活活现现,明明白白的一种生物,一种最小最小的生物。

既是生物,为什么和人类结下这样深的大仇,天天害人生病,时时暗杀人命呢?

说起来也话长,真是我有冤难申,在这一篇自述里面,当然要分辨个明白,那是后文,暂搁不提。

因为一般人,没有亲见过,关于我的身世,都是出于道听途说,【成语:说明了普通人对细菌的认识很不到位,现有的认识都是些没有根据的传闻而已。】传闻失真,对于我未免胡乱地称呼。

虫,虫,虫——寄生虫,病虫,微生虫,都有一个字不对。我根本就不是动物的分支,当不起“虫”字这尊号。

称我为寄生物,为微生物,好吗?太笼统了。配得起这两个名称的,又不止我这一种。

唤我做病毒吗?太没有生气了。我虽小,仍是有生命的啊。

病菌,对不对?那只是我的罪名,病并不是我的职业,只算是我非常时的行动,真是对不起。

是了,是了,微菌是了,细菌是了。那固然是我的正名,却有点科学绅士气,不合乎大众的口头语,而且还有点西洋气,把姓名都颠倒了。

菌是我的姓。我是菌中的一族,菌是植物中的一类。

菌字,口之上有草,口之内有禾,十足地表现出植物中的植物。这是寄生植物的本色。

我是寄生植物中最小的儿子,所以自愿称做菌儿。以后你们如果有机缘和我见面,请不必大惊小怪,从容地和我打一个招呼,叫声菌儿好吧。

P6-8

序言

了解细菌的来龙去脉。积累币斗学知识高士其以幽默的笔调,轻松活泼、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了枯燥难懂的科学知识,为我们积累科学知识提供了良好的途径。比如在《菌儿自传》中,他介绍了细菌的种类、大小,以及它们被人类发现的历程等等,使读者对细菌这一我们每天都会接触,但是又难以看见的微生物有了详细的了解。

培养卫生习惯,提高健康意识了解了关于细菌的知识,我们就知道很多不好的习惯都容易导致细菌的滋长,比如饭前不洗手,很容易就会把手上的有害细菌带到体内,可能会导致肚子疼痛等疾病。了解了这些,我们就要提高健康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学习体会优美生动的语言.提高写作水平虽然这是一本介绍科学知识的科普作品,可是它却不像一般的科普作品那样枯燥无味,这是因为作者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和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语言活泼风趣,读者在阅读时会感到轻松愉悦。比如:那些像小纸伞似的东西,黑圆圆的盖,硬短短的柄,实是我们菌族里的大汉。

后记

1995年第一届全国科普大会召开时,中国青年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高士其的遗产》。该记者走遍了城市的大街小巷,看到了一度在七十年代末期,八十年代红红火火的科普创作,书籍、报刊、杂志的情况。与现今科普创作、书籍寥落的情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对比。而一个先进发达的国家,它的科学刊物、科普刊物与文学刊物的比例应该是五比一或六比一。这是全民科学化进程不可缺少的环节,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科技专业户或科技工作者。

2002年全国人大、政协会上一位女委员提出了绿色科普的概念。何为“绿色科普”,她认为,社会也普遍认为“两院院士写科普,实质上是科而不普,因而应由科学家出命题、内容、框架,由文学家进行创作和加工。”实际上这个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高士其先生的科普创作中就已经解决。

高老把科学、文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达到了艺术上高度和谐的统一。高士其在科普作品中不仅用拟人化的手法,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深奥、神秘的科学讲得农妇与孩子都能明白。所以,他创作的一系列优美流畅、脍炙人口的作品流传至今,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人走向科学的道路。

时间再回溯到1999年,《人民日报》一篇文章的标题这样写道:高士其的传人在哪里?文章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今天的时代产生不了高士其这样的科普大家?这个问题迄今未有答案,因而在高士其百年诞辰之际,我们有必要追溯一下高士其的成长道路。

一、文化、科学与哲学三位一体

那么高士其是怎样成长的呢?我们可以理解为文化的高士其、科学的高士其和哲学的高士其。

因为任何一个领域大家的成长必须是文、理、哲三者并重,如果以一个大树来比喻的话,那么文化就是大树的树根,哲学则是大树的升华。而政治、经济、哲学、科学、教育、医学、艺术都是这棵大树上所结的果实。由此可见文化基础的重要性。

恰恰是这样(读《文化道论》),高士其在三岁时,就读了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幼学须知“云淡风轻正午天……”、干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此外,还有《增广贤文》等书,而做人的基本道理也尽在这些简单的经典之中了。四岁时,又读了孔子的《大学》、《中庸》,一篇八百字的《大学》他整整背诵了八百遍,倒背如流。每逢家里来客人时,祖父就把小高士其叫出来,当众背诵。高士其则摇头晃脑地、吐字清晰地背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幼小的高士其虽然不懂这些古文的明确意涵,但却充满了莫名的喜悦和兴奋。他隐约地感到在这些语言文字后面,是一个精神世界的大门。

随着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幼时所背诵的经典字义,都一一的消化、理解和吸收了。文化的原理、传承的精神、历史的使命感也随之而建立了,当然,这与那个时代中国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备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压和凌辱密切相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细菌世界历险记(名师1+1导读方案)/语文新课标必读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士其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46348605
开本 32开
页数 33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1-04-01
首版时间 2011-04-01
印刷时间 2011-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图书小类
重量 0.39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Q939.1-49
丛书名
印张 10.62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10
145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4: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