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传统中,文化有三大源头,一是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文明,随时间发展为科学传统;另一方面则是由古希伯来文明、犹太教,这些宗教观念引起了人们对上帝的敬畏,产生了宗教原罪的思想,还有一个是古罗马法制文明,这就是近代的西方法制观。
这些文明就像河流一般交汇在一起,形成了西方的基督教文化。
在基督教中,上帝用七天的时间创造了世界,而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只有相信上帝,倾尽一生去忏悔、赎罪,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否则就会下地狱。在人类的想象中,除了上帝创造的世界以外,地球上另外还有第二个世界,由于人们对它一无所知,便充满了想象。人们一直在尝试通过科学、宗教对第二世界进行解释,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人死后,灵魂就到第二世界了,也就是说,第二世界是鬼魂的世界。
按照基督教的观念,鬼神即灵,而神是完全属于灵的存在,不染一丝一毫的杂质。所以,不少人也习惯于把神看作灵,甚至认为从来都是这样。“万物有灵论”是具有非常浓厚基督教背景的产物。
无论是最初的柏拉图,还是发展到后来的基督教宗教观,在西方,肉体都被作为灵魂的桎梏,是需要被超越和摆脱,而灵魂将以肉体的死亡作为起点,进而得到永生。
东西方文化对于鬼神的认识是非常相似的,因为都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灭。万物有灵于是产生了神,灵魂不灭于是产生了鬼的概念。神是先于天地万物而存在的,鬼则是人死后才产生的。鬼是人死后另一种形式的存在,鬼与人的死亡密切相连。“不灭的灵魂”正是幽灵的起源。不过,受到宗教“天堂”、“地狱”的影响,在幽灵文化中,人们认为并非所有的人死后都会以幽灵的姿态出现。据说,那些生前心愿未完成、缘分未了的人,或是怨恨难消、仇恨未报而惨死的人,才会变成幽灵现身。这与东方的鬼特别相似,在中国文化中鬼都是人死后所变,老百姓认为死者必须入土为安,才能转世轮回。而那些没有入土,或者是含有冤情、怨恨而没有投胎做人的死者就会变成飘零的孤魂野鬼。在好莱坞电影《断头谷》中,魔鬼骑士没有了头,他被困在一棵生命树下,开始了无尽的杀戮,因为他必须找到自己的头,才可以安心在地底长眠。这正是体现了西方对于灵魂的观念,和东方的想法在概念上不谋而合,只不过西方所表现出来的恶灵与东方常见的怨灵形象有所不同而已。
随着人们的想象、经历,以及历史的发展,在全世界的文化、宗教、文学中,幽灵和关于幽灵的传说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柏拉图首先将灵魂实体化,他认为灵魂是善的,肉体是恶的,要追求事实的本质,只能用灵魂去看待事物,只有死后才能得到智慧。灵魂是不朽的。他认为灵魂是有形的。而受到宗教影响,西方人对幽灵的一个最普遍的认知,觉得幽灵通常是一个披着白色的布、能在空中飞来飞去的形象,并多出现于古堡或森林中,这个形象也成为现在电影中最常表现的情景。
随着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离奇经历,他们都将其归结于幽灵作怪,于是想象出的幽灵还会有很多种形状,但它们都是一个个飘浮的影子,并没有固定的形体,一般人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只有某些特殊人群,如死者的家人、对手或是具有灵异功能的人才能看得见它们。所以,即使谁想亲眼目睹幽灵,也是一个非常难的事情。还有的幽灵以苍白的水蒸气的形象出现,有的幽灵甚至与普通人毫无区别,它们也吃东西、喝酒,有着人的许多特性,唯一不同的是,它们能在空气中消失,只留下一个白影。
人们认为幽灵居于地下,便在地下盖了给幽灵住的房屋,其入口则以幽灵石镇住,只有在祭拜的日子才拿掉石头,据说是为了让幽灵出来。在古代社会,大家都认为幽灵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在莎士比亚最著名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父亲的幽灵现身,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让哈姆雷特为自己复仇,他的出现带着一丝恐怖气氛,却又显得非常自然。可见当时人们对幽灵并没存有太大的恐惧心理。而在西方很多地方还有许多与幽灵有关的节日,其中最著名的应该是古罗马的“驱亡魂节”了。在这个节日里,一家的主人会在半夜起来,在起居室走路,一边走一边在身后撒上黑色的豆子,通常人们会在屋子里跟着豆子的痕迹转9圈,让幽灵有足够的时间收集贡品,然后屋主会举行一个仪式,同时吹响乐器,直到他们相信所有幽灵都已离开。
P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