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是他珍藏一生的秘密,凭借这种在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孤独”,人们可以立即辨认出他的作品。虽然他一举一动都随心所欲,无所忌惮,人们对此毁誉不一,但这并不妨碍他的作品被录入时代的文献之中——那是一个连接浪漫与现代、充满激情而又动荡不安的时代。本书力图展现的便是这位曾被时代忽略最终终与时代再度相逢的只为音乐而存在的音乐家苦苦追寻自己理想的特立独行的人生与艺术创作历程。
图书 | 萨蒂画传/朗朗书房音乐坊 |
内容 | 编辑推荐 孤独是他珍藏一生的秘密,凭借这种在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孤独”,人们可以立即辨认出他的作品。虽然他一举一动都随心所欲,无所忌惮,人们对此毁誉不一,但这并不妨碍他的作品被录入时代的文献之中——那是一个连接浪漫与现代、充满激情而又动荡不安的时代。本书力图展现的便是这位曾被时代忽略最终终与时代再度相逢的只为音乐而存在的音乐家苦苦追寻自己理想的特立独行的人生与艺术创作历程。 内容推荐 浪漫主义音乐余晖笼罩之下的萨蒂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时代交替中的叛逆者,他既是新古典主义的先导,又是印象主义的萌芽,他的音乐以简单的旋律、神秘的风格、怪异的曲名、千姿百态的意象叙说着其内心的孤独与迷惘,在那个光怪陆离的时代显示出了不平凡的冷峻。本书力图展现的便是这位曾被时代忽略最终终与时代再度相逢的只为音乐而存在的音乐家苦苦追寻自己理想的特立独行的人生与艺术创作历程。 目录 人群中的孤独者 一个“裸体歌舞舞蹈家”的磨难(1866—1890) 神秘兮兮的傻瓜埃里克·萨蒂(1891—1898) 碧目少女(1898—1908) 因错得福的“小过失”(1908—1915) 轰动巴黎:《游行》(1915—1917) 两种审美观之间:《公鸡与小丑》 “起死回生”:《苏格拉底》 舵在“左”方(1920—1924) 放开一切(1924) 德彪西与萨蒂:友谊传奇 证据与资料 埃里克·萨蒂大事记 试读章节 每天晚饭后,鲁宾逊·克鲁索都要带着他的黑人奴仆星期五到海边去散散步,抽一袋烟。烟草的气味太浓了,呛得鱼儿直打喷嚏。鲁宾逊·克鲁索在这个荒岛上离群索居。他说:“这里实在太荒凉了!”黑人奴仆星期五也深有同感:“对!先生,这个荒岛实在太荒凉了!”他边说边摇着炭黑的大脑袋。 为什么要提及这凄凉的一幕呢?为了讲述赫赫有名的音乐家埃里克。萨蒂。因为在他去世前五年,就过着如此凄凉的生活——没有真正的朋友,没有子女,却很有名气。虽然在此之前,曾数次被别人抢走风光,但几经波折,幸运之神终于降临,他如愿以偿,功成名就,曾多次占据报刊的专栏。既然如此,他又何必羡慕鲁宾逊有黑人奴仆相伴呢? 不过,想必在自我封闭的“象牙塔”里,他过得并不开心——他在阿尔戈依城住了整整二十七年,从未允许任何人走进他的房间。在他去世后,人们才发现这间屋子的窗户是不透明的,画布上挂满蜘蛛网,坏钢琴下面堆满垃圾、虫子的尸体,房间里弥漫的灰尘也足以使“鱼儿打喷嚏”了。既然是“一个荒岛,一个有时太荒凉的荒岛”,那么任何东西——甚至魔术——都无法使这个凄凉的“巴塞斯圣墓之穴”(象牙塔的别称)变成梦想的殿堂;但萨蒂就是在这里,创作了几首音乐史上非常有名的诉衷曲。 萨蒂生活中的孤独同样体现在其作品中,孤独是他珍藏一生的秘密,凭借这种在音乐史上独一无二的“孤独”,人们可以立即辨认出他的作品。赞美歌中有大号做鬼脸,有小提琴和笛子怯声哭泣。一个赋格曲片断,一个音阶,刻板的三节拍机械地进行:这是《游行》——一首嘲讽曲——的开篇。和弦不知疲倦地重复着,创意曲转变为全音符,钢琴上舞动的指间流露出萦回脑际的纷繁思绪:这是令人忧虑的《萨拉班德舞曲》。第一首思乡曲中流淌着和谐悦耳的低音,第二首、第三首也是如此;节拍如行云流水,音符不绝于耳:这体现在《裸体歌舞》和《玄秘曲》中。节奏渐快,旋律短,音符更少:这是《马赛曲》——一首探戈舞舞曲——的特征。风格轻松诙谐,隐隐可闻狩猎曲的猎猎风声;这是其《运动项目与嬉游曲》。 萨蒂的音乐是其内心的真实流露,让人的思绪不知不觉随之徜徉,简约凝练而又令人回味隽永。因此,萨蒂的作品永远不会过时,更不会被其他作品取代。它或许曾被遗忘,现在又重新被关注,将来可能再次被忘记。然而虽然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却沉淀了那份纯真,终有一天,萨蒂的作品将如重生般在世人眼前熠熠生辉,这就是一个孤独者特有的作品。 他是一个孤独者,始终特立独行,并时刻注意在人群中“标榜”自己的孤独:夹鼻眼镜、山羊胡须、圆顶礼帽、长把儿雨伞、紧巴巴的上衣、短赳赳的裤子和脏兮兮的绑腿。这身打扮在让·维纳看来就像是“特鲁瓦中学的物理教师”,不合时宜,实在难登大雅之堂。但是,这身过时的奇装异服并不妨碍萨蒂取得成功,跻身“上流社会”。他的这身打扮甚至在当时最放荡不羁的人看来也是那么不同凡响,因此,萨蒂被比做夏洛。与众不同的作风打扮突出地表现在他那咄咄逼人的护胸甲上,这样的装束下藏着一种不为人知的秘密:一种引人注意、博取认同的愿望,一种挑衅现实的外在企图。 在艺术领域,萨蒂并不像在穿着打扮方面那样表现得那么漠视潮流。他有时甚至相当前卫:当“玫瑰十字”艺术轰动巴黎的时候,他与约瑟芬·佩拉当一起为之呐喊助威;他先于德彪西反对瓦格纳体系,先于毕加索反对印象主义,在立体主义进入“保守时期”时又先于斯特拉文斯基,与科克托一起成为新古典主义者,最后又成为达达主义者——追随毕卡比亚的、活跃的达达主义者。 萨蒂是个不容小觑的人物。虽然他一举一动都随心所欲,无所忌惮,人们对此毁誉不一,但这并不妨碍他的作品被录入时代的文献之中——那是一个连接浪漫与现代、充满激情而又动荡不安的时代。P1-4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萨蒂画传/朗朗书房音乐坊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法)安娜·雷伊 |
译者 | 段丽君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300067414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6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73 |
出版时间 | 2005-11-01 |
首版时间 | 2005-11-01 |
印刷时间 | 2005-1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23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835.655.76-64 |
丛书名 | |
印张 | 10.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30 |
宽 | 149 |
高 | 8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图字01-2003-6391号 |
版权提供者 | Editions du Seuil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