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如果讲“吃”,中国人的烹饪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对于“吃”的意义的了解则知之甚少。而通过这本书的出版,能过使人们透过“吃”这种饮食行为,来更多地了解“吃”的文化与历史内涵。

这是一本很有品味的关于“吃”的学术专著。作者以人类学学者的视角对人类饮食进行多维思考,透过饮食行为,详谈文化与历史,这在大陆的出版物中尚属首例。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知识点更让人耳目一新。看似简单且平凡的 “吃”却是这样的不平凡,它的发展历程竟有这许多的鲜活内容。这本书的内容不仅使人们重新认识了“吃”,更使人明了“吃”的意义。从而加深对“吃”与文化历史的结合有了更为清楚的认同。

开阔的思路、历史的深度与对未来的前瞻,对起步不久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具有很好的启迪和推动作用。作为一部学术著作,此书的行文区生动、形象、深入浅出,有一定的可读性和科普意义,无论是平头百姓还是政府官员都会从中获益。

内容推荐

“吃”,是生物的本能,但对人类而言,食物绝对不只是果腹的东西,进食也不只是为了充饥。入口的食物,包含了吃下它的种种过去;而“吃”这个动作末叶中有约定俗成的意义,能传达人类的思想。二次大战是,美国年轻战士说,他们是“为了保卫喝可口可乐的权利而战。”受尽欺压劳苦的加勒比海地区奴隶,只有在生产和烹调食物时,才能品尝到自由的滋味。在甜食市场里,糖和蜂蜜掀起了世纪争霸战,由于人类选择了糖,进而改变了欧洲的经济和社会形态。而西方社会对于“纯洁”的长久向往,对于齿颊间香甜口感的无限追求,终于在“白色的杏仁蛋白糖霜”上得到满足。“吃”,满足了人类身体上的渴望,实现了情感上、心智上至高无上的追求。

人类一日三餐的日常进食行为,被作者上下开合引发出去,竟是人类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吃”不仅仅与政治、战争、经济产生了密切的关系,甚至对人类思想形态的形成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在作者幽默的论述中,我们重新认识了“吃”的发展历程。

目录

1.导论

2.食物与各种权力及影响力的关系

3.美味即自由

4.蔗糖如何打败蜂蜜:甜味里的心理变化与经济变天

5.糖的道德考验

6.颜色、味道、纯度:从杏仁蛋白糖霜谈起

7.菜肴:美味、口味、食不知味

8.饮食美国

试读章节

饮食的选择:吃,不只是吃

人类学家向来喜欢探讨(至少就广义的角度来看是如此),不同社会(特别是没有现代设备的社会)如何解决吃的问题。尽管针对食物如何准备、分配、食用的研究,在早期无甚成果,不过,学者的研究向来都着眼于社会能正常运作的必要因素,食物在这里头当然扮演着核心角色。在美国,人类学家像是奥堤斯’梅森(Otis T.Mason)与克拉克·魏斯勒(Clark Wissler),是以美洲原住民的主食来绘制不同生活方式的分布图,例如他们会采用以下说法:“鲑鱼地带”、“玉米地带”和“水牛地带”。不过像是鲍斯(Boas)与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这些田野研究的先驱,则着眼于经济上较能自给自足的社会,至少论及原住民的传统食物时是如此。在过去这一百年里,这些经济活动几乎全部消失殆尽。人类学家所研究的世界已不同于前,现在大家吃的食物几乎都不靠自己生产,而生产食物,也绝大部分不是为了生产者自己食用。

在现代,人类学家开始思考国际课题,如各洲食物生产力的差异、新食品的流传、特别是食物供给与人口成长的问题等。由于食物可说是维生的“基本条件”,尽管饥荒在现代已相对地不那么常发生,不过世界的食物分布状况,依然有重大的政治影响力;任何动乱地区的新闻报导,几乎都会包含有关食物及食物充裕与否的内容。

今天,探讨食物与各种权力与影响力所产生的关联,已成为基本讨论项目之一。这样的关联当然并非今天才有,只是其中有些发生关联的方式,却是前所未见,谁生谁死,如今往往要看遥远国度里的陌生人的行为模式为何,才能决定。在这些力量的各个层面里,恐怕这是最丑陋的一个。可是现代世界走到这步田地,却难得有人认清是这些力量在作祟。决策制定通常是集体行为,而且经过一定的程序,例如立法单位决定抵制外援,或是某大企业决定不在甲岛上种植香蕉而选在乙岛等。而这样的决策很可能导致有人因此饿死了,不过造孽的人并不知道自己害死多少人,而受害的人也死得莫名其妙。由于这样的决策无时无刻都在制定和进行,无可避免地,也无时无刻有人因此饿死,有人于是提出一项最根本的道德议题,那就是:世上任何人都有免于饥饿的神圣权利。在决策制定与被害者之间建立这样的关联,并且把这样的关联公诸于世,使得决策本身不再枉顾人命,也许跟过去人类学家关切的主题大不相同,不过这个领域在今日却十分值得人类学家投入心血。

P24-25

序言

家父是个厨子。多年前我姐姐纠正我的说法,坚持要称为“餐厅老板”。不过我知道他就是个厨子。他最后以厨艺维生,有一段曲折离奇的历程——大半颠沛流离的苦命人,都有类似的这么一段过去。

我父母于二十世纪初刚到纽约时,两人尚未结婚,家父谢洛姆·明茨(Shlomo Mintz)是个制模工,在通信营服完六年兵役,从沙皇陆军退伍。家母芙若美·利亚·明茨(Fromme kah Mintz),曾经在一个名叫德美同盟会(Bund)的犹太人社会主义组织里工作,这个组织受到沙皇政府严厉迫害,当她到了纽约,就成为缝纫廉价劳工。不久后,她就加入了世界产业劳工组织(Industrial Workers 0f the World,简称IWW),时人称该组织会员为“Wobbly”,担任纽约服装行业的召集人。外祖父母并不赞成这件事,而且这份工作的薪资也不多。

男性的薪资也好不到哪里。据家父说,一九。一年时,纽约市制模工人的周薪才三块半美元。他又去做服饰业务员,在卡纳街工作,老板是某位远亲,不用说,家父每一分钟都在咒骂这个工作。不过这里头又有另一段故事。

我父母的婚姻是表兄妹的亲上加亲,这是德系犹太人的风俗,不过家母要求要移居到远离纽约市的小镇才肯嫁给家父,她不希望在城市里养孩子。家父于是写信给军中的老战友班·杜夫曼(Ben Dorfman),他在新泽西州多佛镇一家餐馆里冼盘子。老班是个孤儿,在军乐队里吹奏低音号(tuba),驻防营区碰巧跟家父的单位相同。

他们这对难兄难弟真是再怪不过了。家父对于书本、文字及大半的思想没什么兴趣,而老班则只对这些东西有兴趣;怪的是他们亲得很。碰巧当时餐厅老板想再雇用一名晚班的洗盘工人,于是家父离开卡纳街这个男装的业务工作,加入老班在多佛镇冼碗槽边的行列。

在纽约一完婚(家母羞于把婚事向IWW的同事公告,因为婚姻是中产阶级的制度),父母便搭上火车抵达多佛镇,再乘一辆单马马车到他们的新居,那是间租来的房子,老班则成为在我家长住的客人。他一直住到死于癌症为止,当时我已是个孩童。新泽西州的多佛镇便是我与手足出生及成长的地方。

我父母搬到那里大约十年之后,“赖卡瓦纳小馆”(Lackawanna House,就是家父工作的那家餐厅)的老板,买下一座摩天轮,于是把饭馆顶给了老班跟家父,然后就跟着流动游乐场走了。我知道这听起来像是胡诌,不过大人是这么说的。老班跟家父从我们搬到多佛起,两人就开始存钱,这时候则一起经营餐馆,后来赚够了钱便另盖一间大餐厅与旅馆。他们走上餐饮业的真正原因,我一直不知道,不过这个决定正好与卢西塔尼亚号被炸沉。及美国加入一次世界大战吻合。当时由于纽泽西州的多佛镇有幸成为政府兵工厂与弹药厂的所在地,餐饮业与旅馆业因此蓬勃发展,于是家父也顺势成为“餐厅老板”,这是老姐屡屡要我注意的说法。他还自以为财务金融他也在行。于是这个“老板”的头衔就一直持续到一九二九年经济大萧条,跟着所有人一起赔个一穷二白,一夜之间,他从餐厅老板变成了厨子,在别人的餐馆里讨口饭吃。到他去世前不久,他都只能干个厨子。

他当老板的样子,我几乎没什么印象,当厨子倒是记忆深刻。我几乎每一顿饭都在饭馆里解决,店名还是叫赖卡瓦纳小馆。大学暑假我回家里时,便到附近兵工厂打工值大夜班,家父会帮我做“午饭”。我们从清晨四点到四点二十分,有二十分钟的时间可以吃东西,我就交差了事般地吞下两份三明治、两片水果,以及他前一个晚上帮我装在保温杯里的咖啡。到了早上八点二十分左右,我又会从工作地点筋疲力尽地回到餐馆,在地板上小憩几分钟,才因肚子太饿而起来,给自己弄一顿像样的早餐。这一顿通常包括一大杯现榨柳橙汁、三只仅煎到微熟的鸡蛋、厚片火腿一块、烤香蕉、吐司及咖啡。家父要到早上十一点才会来餐馆(那时候我则已经回家舒舒服服地睡觉了),我听说他老是跟别人抱怨,我再不搬出去住,或者再这样吃下去,家里迟早会被我吃穷。

家父也不喜欢家母的菜,而且每次她煮了什么,他就一定要把她狠狠比下去。不过她的厨艺要是能胜过家父,那倒要让人感到意外了,因为她在别的事情上头,几乎样样比他强。她的英文说写能力都比他好;她算术好的没话讲,他则不行;她思路更是比他清楚十分。反观家父,他善于园艺;他还拥有不凡的机械天才;而且(在我心目中)他是个了不起的厨师。此外,他还是个感受极为敏锐的人。

家母的食物观也与家父南辕北辙。她是个精神动物,自有一套哲学,她的心思完全专注在政治事件上,对于食物简直是食不知味,而她也不在乎就是了。萝丝·伊撒杜却克(Rosie Isadorczyk),我们店里的一位女服务生,就说家母芬妮心中理想的一餐,就是一杯黑咖啡和一份《自由报》(Freiheit,左翼犹太人的报纸)。相对地,家父则喜欢鸟类,动物、女人、婴儿、音乐。他喜欢皮革的触感。他会吹奏洋埙(ocari-na,意大利蛋型陶笛),能跳斯拉夫民族特有的卡撒斯基舞,并且歌艺一流。此外,他还搜集并且修理咕咕钟,我家里挂了几十个呢。有好多年,他随身带着一小片细砂布,他称为磨光布,把家里门廊的橡木门框打磨到精亮。他没兴趣对事情发表意见,一点点都不。他不相信文字语言,只相信感受。而家母却完全不在乎食物煮得如何,这点他觉得简直令人发指。她可以若无其事地边看报纸、边吃下一盘冷掉的水煮大头菜,事后再来咬牙叫肚子痛。当家父听她说明是吃了什么才肚子痛时,满脸既痛苦又愕然。

家父做菜的方式与众不同,不过基本上让人信服,毕竟他的厨艺,是多年以前仅用眼睛看着他手下的厨师怎么煮学来的。在他老板生涯的末期——在那段最『参淡的日子里,他还拥有一家大餐厅,可是却没有半个客人及半点流动资金——他聘请了一位华人厨师来“吸引顾客”,这个方法跟任何方法一样,都注定要失败,因为根本没有顾客好吸引。人人手上都没钱,根本无法在餐厅用餐。那位华人厨子老陈急于返回中国,好成为蒋介石统率的空军飞行员;不过他还是留下了一年左右,在这段时间里,家父尽全力学习老陈的烹饪技术。老陈最后还是辞职了——客人依然没半个,想见他的薪资一定也没几块钱——家父有好一阵子都在推销他的东方料理。我们的旧相簿堆里头,有一张朋友帮家父拍的照片:他戴着厨师帽,面对照相机微笑着。而在他头的上方,不知是谁用钢笔写着“小明,中国厨子”。老实说,他实在没多少中国料理的细胞。纽约中国城送来的新鲜面条,他拿来炸得又老又硬;他在鸡汤里加一大堆味精;他还学了做芙蓉蛋,还有他那独门配料却不知教人如何下咽的“炒杂碎”,此外还学了做鸡汤面。显然家父的料理天分不在i文个领域。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各色美味的汤:酸模草汤,用的是新鲜酸模叶、酸奶油、煮得很硬的蛋及韭葱;俄式牛肉汤(kaputsa),用的是略微发酵过的甘蓝菜、牛胸肉、番茄,以及令人口味一新的风干俄罗斯牛肝蕈,又叫革碧(grbi);甜菜根罗宋汤及鲜肉罗宋汤;蛤蜊浓汤(有两种版本,两者都代表了他已摒弃了直系祖先的烹饪方式);诺洛尼(kholodnik),意思是“小冷盘”,这是他给一道传统波兰羹汤取的名字,材料有现采自种的鲜蔬、酸盐(即citric acid,柠檬酸晶),在旁边还配上以小茴香调味、涂上奶油、热气腾腾的水煮马铃薯;羊肉大麦汤;白色大豌豆炖大骨高汤;牛尾汤——这些都香浓无比,因为他的汤头比谁都鲜浓。他的炖菜与牛排也一样高明。不管什么动物的哪个部位,他都可以入菜。他的炖腰子美味绝伦,而我更爱他自创的胡椒炖肺。我们常吃肾脏、牛尾、黑麦面包夹骨髓三明治、兽脑等等。他的炸薯条好吃得没话讲,不过他却不爱做,因为他觉得不好消化。每当有客人点炸薯条,他总会走出厨房,用围裙把手擦拭干净,然后把那个点错菜的不幸客人好好数落一顿。(有些客人说,只有在他的餐厅里顾客永远是错的。)

他偏爱熏鱼,这一点跟许多东欧北欧来的移民相同。我们每顿饭总是以些许鲱鱼做开味菜。有一次我抱怨,这样一成不变未免也太过火了吧。“你可别小看鲜鱼,”他说,“没有它就没有犹太人。”我立刻明白他的意思。东欧的乡下穷人家,常年缺乏动物性蛋白质,一个月可能才吃得到一次一小块鸡肉配鲱鱼,而干豆类才是他们蛋白质的主要来源。十五年后,我在波多黎各的甘蔗农场从事田野调查时,尝到了美味的炖红豆(此指木豆)盖饭,调味料有芫荽、大蒜,有时还有一小片薄薄的熏猪肉——作用与鲱鱼相同。多年后,有位专攻人类学的同事,谈到他的爱尔兰祖父描述的他们所谓的“爱尔兰名菜”,名叫“马铃薯指一指”。先用水煮一锅马铃薯,然后在餐桌上方用细绳挂起些许腌猪肉。先用叉子戳起一块马铃薯,把它朝腌猪肉指一指,然后才放到嘴里吃。这些年来我明白一个事实:除了不准吃荤的地区外,过去世界各地的穷人都同样缺乏动物性蛋白质;时至今日,情况依然没有改善。只是这一点我最早是从家父那里得知的。

尽管家父是生长在将近本世纪初的一般犹太家庭里(现在我们可能会以“正统”称之),但他才到青少年阶段,就背离了家庭信仰的宗教,与祖父闹翻了。(我推测也许是受了东欧犹太人启蒙运动影响,该运动又名“Haskalah”,至于到底是不是这样,我不能确定。)从他的饮食习惯,就可以看出他的决裂态度有多么坚决。他开始食用并烹煮虾蟹蚌壳类食物,肉奶也混用不忌,并且不再管他碗盘跟银器有没有分开放,还喜好用猪肉变出干百种菜式(这方面他成绩斐然)。他从来不强迫子女吃他们不想吃的东西,不过每次有了新菜,他倒是有办法哄我们尝一尝。这招往往很管用——下次他再煮这道菜,看起来就没那么稀奇古怪,也更顺口开胃。就这样他把四个子女养大,四个全都成为老饕(好几位还成为好厨师呢),也全都练就了百毒不侵的饮食功力(只有我除外,有时我得避开蚌类海鲜)。

他自己吃得顶简单,痛恨油炸的食物,倾向现在年轻中产阶级风行的饮食习惯——不吃红肉,任何油脂都能省就省,大量摄取水果、水煮蔬菜,并且充分食用多糖类食物(包括以下“失传”的食物,去壳荞麦、扁豆、大麦),至于加了糖的食物则绝不入口。他还吃许多乳酪类食品与鸡蛋(这两样东西向来不缺),而他说医生要他在老年绝不可以碰盐,简直不如教他死了算了,这比不准他碰烟还难熬十倍。他往往为他那人丁旺盛的家族(此时三代同堂再加上三亲五戚,总共二十多人),煮好六道菜的晚餐,包括丰盛的开胃菜,与餐后美味的糕点和派类,自己却捧着另备自用晚膳上餐桌,通常是一份犹太式烤面包(即现在流行的焙果[bagel])夹奶油乳酪和一片番茄,上头撒了小茴香或罗勒碎末,另附些许熏鲑鱼、白鲑排或鲑鱼卵。我姐姐伊芙(Ev)总是会失声大叫,“怎么会这样!不管你做什么山珍海味给我们吃,你的那份看起来总是更棒!”

除了早餐,我们每餐都饮酒:啤酒只在搭配特定菜肴时喝,威士忌则是午晚餐前都要来一小杯,有时甚至两杯。我想我恐怕还不满十岁时,大人就已经让我跟着喝餐前酒。家父觉得这一剂威士忌——他称之为“适纳脾”(scllllapps)。——是增进食欲的健康开胃品。我家对喝酒一事,全无负面的想法。我第一次喝醉时才八岁,喝的是逾越节’酒,我还记得,那天从外祖父母的家回我们家的路上,家母还觉得顶好玩的。不过我父母对酗酒却深恶痛绝。家父在美国一九二。到一九三三年禁酒时期前,就绝不供酒。后来禁令撤销,他又回去当厨子,只好奉命行事。只是他最讨厌跟喝醉的客人打交道。我还记得有几次,他将现磨的辣根加在晚餐里,帮喝多了的客人醒酒。

我十一岁时,家父罹患了严重的带状疱疹,因此他完全不能下厨,于是我家里餐厅两头跑,这样他就可以教我怎么做菜。最后我还越俎代庖,烹调大量的番茄淋汁与肉丸。他对我面授机宜,我则仔细做好笔记,然后到厨房依指示一一执行。我现在想不起来为什么是我来扛起重任,而不是别人——但那已无妨,反正我也从中获益不少。我还记得烹煮这道菜让我感受到一阵充实的满足感。我向来都不太讨他老人家的欢心,不过,这次我觉得他在眼神言语之间,确实流露出对我的信赖。

我对食物所抱持的态度以及敬意,全来自家父。这本书完全是为他而写。他留给我的最美好的记忆,都深植在厨房之中。但我也要声明,他人在厨房时,心思并不太放在我身上。他要是看到我在做肋排皇冠。的话,他一定会说:“博士学位都拿得到,怎么连个肋排皇冠都弄不好?”我可以想像得到,他此刻正在天上俯瞰着我,跟朋友说:“瞧,那就是我儿子,他的事业是‘写’食物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明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489593
开本 16开
页数 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5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189
174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台湾巨思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3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