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化适应与中心转移--近现代上海空间变迁的都市人类学研究(中国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博士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近代上海,开埠和西方租界的设立,颠覆了原有传统的城市格局和社会秩序,上海由一个传统市镇向近代化大都市迅速转型,并形成了中西合璧的都市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上海的城市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城市的中心也经历了不同寻常的转移。城市中心的转移,反映出了不同文化群体,尤其是华、洋双方对上海城市空间主导权的竞夺。上海解放后,行政统一的上海,城市空间的竞争演变为不同文化主题对城市空间形态的控制,以及不同辖区之间的发展竞争。

本书试从都市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把上海的城市空间视为被不同文化分割和竞争的对象,将规划和建筑视作都市中实施社会控制的工具,关注城市空间转换的过程,及其所折射的城市文化的历史变迁。

本书可供建筑、规划、城市建设等人员阅读,也可供城市文化研究人员及相关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内容推荐

本书试从都市人类学的视角出发,把上海的城市空间视为被不同文化分割和竞争的对象,将规划和建筑视作都市中实施社会的工具,关注城市空间转换的过程,及其所折射的城市文化的历史变迁。

从第1章到第5章是本书的主体论述部分,其中,在第l章导论中,阐述了选取上海的都市空间变迁作为研究对象的意义和目的,在现有上海研究的基础上,引入都市人类学视角,指出上海近现代都市空间的变迁所隐含的是多种不同文化的竞争和角力过程,并分析、确定了上海都市空间发展过程中几个有代表性的重要节点:豫园、城隍庙,外滩,江湾五角场以及人民广场。

第2章,华界中心——老城厢:豫园、城隍庙地段演化的历史场景分析。将豫园、城隍庙地段作为第一个华界中心。开埠前,“上海”即上海县城,豫园、城隍庙地段是县城的中心和重要的庙园节场;而开埠和租界的设立打破了这种平衡,昔日的上海县城成为扩大了的“上海”的老城厢,这一地段也随之发生了由县城中心到“海派”市井场所的地位转换。对转换过程的论述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3章,租界中心——外滩地段:都市空间竞夺的历史场景分析。租界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上海的都市空间结构,上海形成了“三界四方”的城市格局——扩大为既包括华界(即上海县城,后为老城厢和闸北)也包括租界(即公共租界、法租界)的集合。上海终于成为被分割的城市(华洋分割)和被竞争的城市(主要是华洋竞争)。在这一过程中,外滩地段逐渐发展为租界的中心,乃至上海的中心。分析外滩地段建筑形式和城市景观的变化,及其反映的租界内外、华洋之间乃至多种文化和政权对上海空间主导权的争夺,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4章,华界新中心——江湾五角场:市政空间转移与中国文化复兴。围绕国民党上海特别市政府抗战前制定的《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大上海计划》和抗战后制定的《大上海都市计划》,以及对选定为新市政中心的江湾五角场的市政建设,对五角场地区这一“夭折”的中心的历史及其反映的市政空间转移与中国文化复兴展开分析,是这一章的论述中心。

第5章,回返上海近代历史中心:当代语境中的都市空间遗产与文化竞争。1949年以后,人民广场逐渐成为新的市政、文化、商业中心:外滩的空间意涵也几经转换,并与对岸的陆家嘴一起构成上海的金融商务区:代表着传统文化的豫园、城隍庙在今天的都市空间中同样面临着文化窘境:江湾五角场地区也开始努力发展力求成为上海的城市副中心。本章将主要讨论1949年后上述上海城市空间的主导景观及其反映的城市文化主题的变迁。

通过上述5章的论述,本书在第6章结语部分再次指出上海近现代城市中心的转移、都市空间格局的流变,反映出的是文化竞争对都市空间上的影响和作用:并提出在后殖民语境的今天,如何客观、清醒地面对上海的近现代历史以及都市空间遗产都是值得深思的。

目录

l 导论

 1.1 上海近现代文化竞争和空间变迁研究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的基础:前人对上海的相关研究

 1.2 都市变迁的空间意涵:一个都市人类学的视角

1.2.1 关于文化的移人及适应

1.2.2 关于都市人类学方法

1.2.3 都市空间与社会文化意涵

 1.3 上海都市空间的文化竞争和中心转移

1.3.1 殖民城市与后殖民理论范式

1.3.2 近代上海:分割的都市空间与被争夺的都市空间

1.3.3上海都市的文化竞争与空间场景转换

2 华界中心——老城厢:豫园、城隍庙地段演化的历史场景分析

 2.1 五方杂处的老城厢

2.1.1 上海县城的传统风貌

2.1.2 五方杂处与文化上的灵活多元

2.1.3 从县城到老城厢

 2.2 “场所精神”:老上海的庙园节场

2.2.1 发展沿革简述

2.2.2 老上海的庙园节场

2.2.3 场所精神:传统宗教和风土乡俗

 2.3 角色转变:从风土乡俗到“海派”市井

2.3.1 开埠前:庙市的形成及其墟市化

2.3.2 开埠后:市井生活的场所

3 租界中心——外滩地段:都市空间竞夺的历史场景分析

 3.1 “外滩源”:新教文化与“摩登”空间

 3.2 外滩的双重含义

3.2.1 “外滩”地名的由来

3.2.2 从“无意识、无差异”的移植到“有意识、多元化”的选择

 ——外滩建筑形式风格演变

3.2.3外滩的双重含义

 3.3 租界内外的空间竞夺

3.3.1 外滩建筑群中的特殊竞争

3.3.2 租界一县城(老城厢):两种不同的城市场景和生活形态

3.3.3 空间的竞夺与文化的变迁

 3.4 租界空间的文化差异

4 华界新中心——江湾五角场:市政空间转移与中国文化复兴

 4.1 抗战前后的几项都市计划(1927—1949年)

4.1.1 《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和《大上海计划》

4.1.2 日占时期的《上海新都市建设计划》

4.1.3 抗战胜利后的《大上海都市计划》

 4.2 “中国复兴”的都市心态与空间形态

4.2.1 国民政府《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和《大上海计划》的主要意图与新市政中心的选址

4.2.2 规划道路与命名

4.2.3 都市空间与建筑的“中国复兴”

 4.3 意义和局限

4.3.1 《上海市市中心区域计划》和《大上海计划》的矛盾性

4.3.2 《大上海都市计划》

4.3.3 梦中的“中国复兴”

5 回返上海近代历史中心:当代语境中的都市空间遗产与文化竞争

 5.1 从跑马场到市政文化中心:人民广场的场景转换

5.1.1 昔日娱乐中心:租界中的跑马场

5.1.2 “城市的客厅”:新型市政文化中心

5.1.3 历史场景转换的文化内因

 5.2 “两岸三角”的中心格局与历史空间的文脉窘境

5.2.1 外滩空间意涵的重新建构

5.2.2 浦东:新的万国建筑博览会

5.3.3 都市历史空间的文脉窘境:以城隍庙、豫园为例

 5.3 后殖民语境中的都市空间走势与跨国界的文化竞争

6 结语:谁的文化——上海都市中心的转移与都市主导文化及空间的变迁

 6.1 文化竞争与都市空间的变迁

 6.2 上海的文化竞争与上海的现代性特征

 6.3 上海近现代都市中心的流变是文化竞争在建成环境上的直接表达

 6.4 后殖民语境中的上海都市空间遗产

参考文献

图片索引

后记

试读章节

老上海的庙园节场

城隍庙、豫园地段的空间演变和社会变迁过程是围绕着两条线索展开的。第一,是以城隍庙为中心的县城的宗教信仰空间的日益世俗化和商业化;第二,是豫园代表的江南园林文化的“私人”空间,逐渐发展为用于百姓娱乐和商业事务活动的公共空间。事实上,由于豫园改建为西园而变为城隍庙的一部分,使这两条线索相互交织,城隍庙及其庙园,成为上海县城的官、商、民共同使用的公共空间,是县城居民从事宗教祭祀、聚会、商业和娱乐休闲的中心。如果从活动的性质和场景说,城隍庙从单纯的宗教祭祀场所转变为以宗教祭祀和地方民俗活动为中心的庙园节场。

城隍庙及其庙园所在的地段[今日福佑路,旧校场路,方浜中路(上海老街)和安仁路围合的区域中]。处于昔日方浜的中段。方浜曾是县城内主要的河流,由热闹的小东门入城。方浜中段是县城中最早开发建设的地段,县署衙门与城隍庙隔方浜相望,这一带“居民稠密,倍于他处”。这里是上海县城即老城厢的中心位置。又靠近十六铺码头,交通便利,城内和城外的百姓都愿意到城隍庙来,祈求城隍和众神的保佑,香火极盛。城隍庙周围的商肆日渐增多,成为县城中热闹的去处。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城隍庙成为上海县城的区域与社会文化中心创造了条件。

序言

回顾我国20年来的发展历程,随着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全面实施,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就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化而言,20世纪末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了31%。可以预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在2l世纪我国城市化进程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由于我国城市化的背景大大不同于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的发展状况,所以,我国的城市化历程将具有典型的“中国特色”,即:在经历了漫长的农业化过程而尚未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之前,我们便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强劲冲击。因此,我国城市化将面临着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和第一、二、三产业同步发展、全面现代化的艰巨任务。所有这一切又都基于如下的背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与健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带来了巨大冲击;脆弱的生态环境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存在着巨大矛盾;……无疑,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在这一宏大的背景之下,我国的城镇体系、城市结构、空间形态、建筑风格等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及物质环境正悄然地发生着重大改变,这一切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得到进一步强化并持续下去。当今城市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呼唤新思维、新理论、新方法,我们必须在更高的层面上,以更为广阔的视角去认真而理性地研究与城市发展相关的理论及其技术,并以此来指导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在今天,我们所要做的就是为城市化进程和现代化事业集聚起一支高质量的学术理论队伍,并把他们最新、最好的研究成果展示给社会。由东南大学出版社策划的《中国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博士文库,就是在这一思考的基础上编辑出版的,该博士文库收录了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及其相关专业的博士学位论文。鼓励在读博士立足当今中国城市发展的前沿,借鉴发达国家的理论与经验,以理性的思维研究中国当今城市发展问题,为中国城市规划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提供理论基础。该博士文库的收录标准是:观念创新和理论创新,鼓励理论研究贴近现实热点问题。

作为博士文库的最先阅读者,我怀着钦佩的心情阅读每一本论文,从字里行间我能够读出著者写作的艰辛和锲而不舍的毅力,导师深厚的学术修养和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不同专业、不同学校严谨治学的风格和精神。当把这一本本充满智慧的论文奉献给读者时,我真挚地希望每一位读者在阅读时进发出新的思想火花,热切关注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问题。

可以预期,经过一段时间的“引爆”与“集聚”,这套丛书将以愈加开阔多元的理论视角、更为丰富扎实的理论积淀、更为深厚真切的人文关怀而越来越清晰地存留于世人的视野之中。

后记

本书是在本人的博士论文《文化适应与中心转移——上海近现代文化竞争与空间变迁的都市人类学分析》基础上修改成型的。说起来,这个题目的选择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本科的参观实习.我第一次到上海.参观了外滩和豫园、城隍庙。本科毕业后开始了在上海将近8年的求学生活.我感觉到上海的怀旧,总是围绕着近代上海的繁华和异国情调,而不是龙华、城隍庙或豫园的传统风貌。这使我不禁产生了疑问:在年代上,后者不是比前者更加古老吗?“中式”的豫园、城隍庙和“西式”的外滩,在上海的城市空间中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这个问题,促使我关注上海的城市空间和城市文化,并确定以此作为博士论文的选题,并最终发展成为此书。

“文化适应与中心转移”——这么大的题目,使写作的过程十分艰苦。不知度过了多少写作毫无进展的白天和难以人眠的夜晚.放弃的念头不止一次地产生。如果没有各位老师、学友、亲朋的无私的支持和帮助,我无法想象是否能够坚持下来。

本书能够成型,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常青教授。在论文选题、结构调整和写作以及修改成书的过程中,一直都得到了他的悉心指导。而他执著于城市文化、历史遗产保护等问题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对我的论文也有着深刻的影响。感谢罗小未教授、伍江教授、莫天伟教授、卢永毅教授、王方戟博士、沙永杰博士.他们在论文阶段就曾对论文内容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并提供资料上的帮助;感谢支文军教授几年来的关心帮助,在《时代建筑》的工作也使我有机会不断提高自己;感谢戴松茁博士、彭怒博士、童明博士、朱宇晖博士、张鹏博士、王红军博士、沈益人博士、陈镌博士、沈黎、王家浩、张敏等学友,他们也曾为本书提供帮助,更重要的是彼此的交流;还要感谢walter Jackson先生和戴维平先生在图书资料上的帮助。

最后要感谢我的亲人。父母、兄妹和我远隔千里,但我仍能感受到他们在远方的惦念、关爱和期待:特别感谢爱人李翔宁在我身边始终如一的支持、鼓励和帮助。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化适应与中心转移--近现代上海空间变迁的都市人类学研究(中国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博士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晓春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南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4104849
开本 16开
页数 1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3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0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984.251
丛书名
印张 12.7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40
170
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9: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