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理论、创作与教学等研究成果的综合,对新媒体艺术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创新性的设计和凝练,为新媒体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手段、作品案例和创作思路。在随书的光盘里还包括了大量新媒体创作技术的教学、欣赏材料。可以作为新媒体艺术、数码艺术、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科技传播、艺术史、编辑出版以及相关专业的教材,可供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创作人员、媒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人员参考。
图书 | 新媒体艺术(附光盘)/传播新视角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新媒体艺术的理论、创作与教学等研究成果的综合,对新媒体艺术的理论体系进行了创新性的设计和凝练,为新媒体艺术创作提供了大量的技术手段、作品案例和创作思路。在随书的光盘里还包括了大量新媒体创作技术的教学、欣赏材料。可以作为新媒体艺术、数码艺术、多媒体技术与应用、科技传播、艺术史、编辑出版以及相关专业的教材,可供新媒体艺术的研究、创作人员、媒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人员参考。 序言 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传播的新时代,以Intemet为交流平台,以各种新涌现的媒体样式与支持技术为推动,传播的新境界正一层层拉开帷幕,给很多新生代的探索者提供了大展身手的舞台。 在人类文明的各个历史阶段,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关系一直都是令人关注的,但很少有像当前数码技术与网络传播技术这样引发的空前演变。可以说,新媒体艺术已经实质性地改造了艺术的思维模式、设计模式、传播模式及欣赏模式:虚拟图像技术创造了魔幻般的世界,超链接的方法带来了完全非线性的作品体验形态,分布式多媒体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多人交互参与的创作空间。 新媒体艺术正在成为新世纪的主流和经典,千千万万的普通公民可以借助这一平台淋漓尽致地表达内心的艺术创造情怀,当然,要实现这一美妙的愿景,必须提供最基础的新媒体艺术的知识与技能来普及教育。 张燕翔老师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的毕业生,但他一往情深地醉心于计算机艺术设计与创造:探索与制作新媒体先锋艺术,开设“新媒体艺术”、“3D与VR”、“网络多媒体技术”等新课程,设计与新媒体艺术表现相关的软件。可以说他人手早、体验深入、积累丰富,是中国国内造诣较高的青年学者。 《新媒体艺术》洋洋洒洒、图文并茂、视野开阔,既有严谨完整的研究框架及原理探索,也有相当务实的应用技术实践指导,体现了理实交融、文理汇通的宗旨,是一本有推广意义的教材,有效地弥补了当代传播学一个相对薄弱领域教材滞后的缺陷。 《新媒体艺术》对当前网络传播与媒体艺术界的研究、教学和实业发展均有积极的影响,希望能看到张燕翔老师在这一方向上更有价值的新探索和新创造,也希望能看到更多新生代传播学者的智慧表达与扎实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 汤书昆 2005年1月lO日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新媒体艺术(附光盘)/传播新视角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张燕翔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030152039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313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80 |
出版时间 | 2005-06-01 |
首版时间 | 2005-06-01 |
印刷时间 | 2005-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8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506 |
丛书名 | |
印张 | 21.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40 |
宽 | 185 |
高 | 15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5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