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红楼望月--从秦可卿解读红楼梦
内容
编辑推荐

秦可卿,金陵十二钗里最神秘的一位,她真是养生堂里抱来的野婴吗?贾母为什么将她视为重孙媳申第一个得意之人?她死后为什么宫里大太监打伞呜锣地来上祭?本书从秦可卿入手,通过原型研究,将《红楼梦》书中所隐合的康、雍、乾三朝的政治风云,以及曹雪芹家族在其中的荣辱兴衰,加以揭示,是一部观点独特的“红学”分支“秦学”的研究著作

目录

将“秦学”研究不断推进(自序)/1

红楼望月

——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而作/1

账殿夜警/6

关于“月喻太子”的通信/18

精华欲掩料应难/23

月色凄迷/29

红楼探秘

——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34

再论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47

“秦学”探佚的四个层次/53

樯木·义忠亲王·秦可卿/59

张友士到底有什么事?/68

“友士”药方藏深意/71

可人曲/74

园中秋景令/77

贾珍何罪?/83

元春为什么见不得“玉”字/86

“三春”何解?/90

牙牌令中藏有玄机/95

《红楼梦》中的皇帝/99

北静王的原型/104

老太妃之谜/109

茜雪被撵之谜/112

梦中夺锦系何兆?

——为纪念曹雪芹逝世240周年而作/117

芦雪庵联诗是雪芹自传/120

李纨身上的“马氏影”/124

太虚幻境四仙姑/128

“枉凝眉”曲究竟说的谁?/131

“三十”与“明月”/135

妙玉讨人嫌/140

妙玉之谜/144

再探妙玉之谜/148

雅趣相与析/153

薛宝钗的绣春囊?/156

薛宝琴为何落榜/159

贾母天平哪边倾?/163

“金兰”何指?/167

贾琏王熙凤的夫妻生活/170

贾珍尤氏的夫妻生活/173

黑眉乌嘴话贾琮/176

腊油冻佛手·羊角灯/179

龟大何首乌?/182

《红楼梦》里的歇后语/185

春梦随云散/189

远“水”近“红”/192

食“红”不已/194

伦敦弘红记/197

有谁曳仗过烟林

——读《曹雪芹新传》/200

讲述《红楼梦》的真故事

——贺周汝昌先生从事“红学”研究五十年/205

扫荡烟尘见真貌

——介绍《红楼梦》的真实故事/210

满弓射鹄志锐坚

——读周汝昌先生《红楼家世》有感/213

隔岸花分一脉香/216

《红楼梦》烟画/219

正本清源第一遭/224

关于我的“秦学”研究

——答上海《城市导报》记者黄准新问/226

网上论“红”/230

从秦可卿入手解读《红楼梦》/238

霜前月下谁家种

——孙温《红楼梦》评析/266

秦可卿之死/273

贾元春之死/304

妙玉之死/336

试读章节

元春的归省,绝不仅是一桩皇上体现其恩典、元妃表现其天伦感情的“盛事”,这其实更是一次含有深层政治意义的“如履薄冰”之行!“当今”对贾府藏匿秦氏并与其“背景”鬼祟来往,已然察觉,只是一来那股反叛势力已大体被瓦锯;二来看在元春的面子上,对贾府暂不予追究罢了,所以元春回到贾府,心中绝不仅是一片亲情,而是还有更浓酽的政治危机感,可她又万不能明白说出,她那见到贾母、王夫人便“满眼垂泪”,后又“忍悲强笑”,称自己是被送到了“那不得见人的去处”,以及当贾政至帘外问安,她说“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又嘱其“只以国事为重”,等等表现,除了以往论家所分析出的那些“宫怨”的内涵外,实在是另有一腔“难言之隐”!

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时所见到的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关于元春的一页,其域其诗究竟何意?历来的读者是聚讼纷纭,“二十年来辨是徘”,辨的什么“是”什么“非”?为什么是“二十年”?难道她在宫里呆了二膏卜年吗?还是别人的“二十年”?“虎兕相逢大梦归”,谁相当于“虎”?谁相满于“兕”?后来众仙姑所演唱的那首关于她的《恨无常》就更不好懂,“无;常”指的是什么?抽象的“命运”,还是具体的什么捉摸不定的人为因素?秽眼睁睁,把万事全抛”,那“万事”中最要紧的是什么事?最奇怪的是“望瘃乡,路远山高”,她竟是在离京城千里以外的荒僻之地“命入黄泉”的,都是怎么一回事儿?她临死还在规劝贾府一族:“须要退步抽身早!”从何羚“退步”?从哪里“抽身”?还来得及吗?会不会到头来像第二回中所写舶那个“智通寺”的对联所云:“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蔓 我以为,秦可卿“画梁春尽落香尘”时应恰是二十岁,比她大约十岁勤元春,对这位侄儿媳妇的“是非”,一直辨别了二十年,从进宫前直到进富后,在那第二十年的深秋,她终于向皇帝揭发了这件事。P87

天亮前,他们一行的船已靠拢码头。所泊靠处,已在码头的边角上,因为码头正中,泊着忠顺王爷的船队。那王爷作为奉旨出巡的钦差,沿途各站的官员竭力奉承;船队的每只舡上都插着旗帜告牌,停泊时周遭有小艇巡逻,不许民船靠近。

天色大亮。早餐毕,妙玉让琴张和嬷嬷们上岸走走,只留焙茗在舱外以防外人骚扰。正欲打坐,忽听船舱外传来打骂声与哭辩声,那后一种声音里颇有相熟之韵,不禁侧耳细听,越发觉得非同寻常;将窗帘掀开细观,只见是一只在江中兜生意的花船,只有棚顶,露出船上所载之人,是一个鸨母和几个妓女,那鸨母正在打骂那抱琵琶的妓女,道:“你那舌头就该剪下一截!‘二月梅’三个字都咬不准,什么‘爱月梅“爱月梅’的……本以为你是棵摇钱树,谁知道是白费我的嚼用!”那抱琵琶的只是不服,争辩道:“我改好了多少的唱词儿,你怎么就不算这个账了?……”妙玉心下判断已定,顾不得许多,忙到舱门边,掀开门帘,招呼焙茗,命他将那花船唤过来,告诉那船上妈妈,只要那琵琶女过这船来,银子多给些无妨;焙茗虽大不解,却也照办了;琵琶女过了船,付了那鸨母银子,言明两个时辰后再来接,那鸨母喜之不尽,花船暂去了。

那花船上的琵琶女,不是别人,便是史湘云。原来她未及出嫁,两位叔叔便被削爵判罪,家产罚没,所有人口尽行变卖,她被辗转卖了几次,这时流落在瓜洲渡口,每日被遣在花船上,由鸨母监督和另几位姐妹兜揽生意;她因有些咬舌,唱工自然不如其他姐妹,只能以演奏琵琶等乐器取悦客官,为此被鸨母打骂也非止一日。被妙玉唤上船后,两个人呆在船舱里,妙玉关拢了门窗,也不曾有琵琶弹奏及吟唱之声,移时,只有幽幽的哭泣之声逸出,究竟两个人都说了些什么,别人何以得知?那守卫在窗外的焙茗,不曾认出史湘云来,只管望着江水发愣。P367

序言

将“秦学”研究不断推进

2004年5月31日,我应邀到现代文学馆讲“秦学”。文学馆老早就搞了关于“红学”的系列讲座,请了不少专业人士演讲,也请了王蒙、胡德平等知名的“红学”票友开谈,从那活动一开始他们就跟我联系,但我拒绝了两年之久,直到那一天才终于打起精神去开讲。我懒得到那里去讲,并没有什么隐秘、深刻的心思,只不过是性格使然。我说过《红楼梦》十二钗里我最喜欢的是妙玉,人谓讨嫌,我心向往。人能绝不害人,而在自尊自爱的审美境界中活到那样率性的程度,无论在什么时代什么社会什么人群里,都是很不容易的。

那天去了以后,发现文学馆那有380个座席的演讲厅里是爆满的状态,因为座位不够,把餐厅里的一些椅子也搬了来,我开讲以后,陆续赶来的听众有的找不到坐处,就一直站着听。后来知道,还有天津的人士从网.上看到预告后,特地跑来北京听这讲座的。看见有这么多人支持我的“秦学”研究,顿时兴奋起来,于是我恨不得把全副心得和盘托出,越讲越来劲儿,规定是讲一个半小时,我却一口气讲足两小时,而听众们竞然都坐在或站在那里全神贯注地听我侃,我非常感动,也觉得非常过瘾。

演讲结束后,一位听众跟我说,她原以为我所谓“开辟了‘红学’新分支‘秦学’的说法,即使不算哗众取宠,也是自我夸张。但她听了我的演讲后,尽管多有“不能苟同”之处,但这下是真的觉得,我对《红楼梦》的这种解读是具有学术性的,是从文本出发,是原型研究,思路缜密、逻辑清晰,而且确有创见。她,以及来自其他方面的鼓励,于我是极其珍贵的。

我如此自尊、自信,并且渴求理解、支持,是因为我觉得“红学”研究,目前遇到的一个大问题,就是还没有充分地“公众共享”,民间的“红学”票友,常被个别权威或专业人士轻视甚至蔑视,被嗤鼻为“外行”还算“客气”,有的竞被指斥为“红学妖孽”,试问,如果听任这样的学阀派头霸气口吻笼罩“红学”领域,“红学”研究还能有什么起色什么推进?

我很幸运,自从事“秦学”研究以来,一直得到周汝昌先生的指点与鼓励,民间都公认周老是“红学”泰斗,成就斐然,并且不断出新,但周老自己却坚称自己不是“红学界”的,这个现象也颇耐人深思。

我从1993年开始发表关于“秦学”的文章,1994年辑成《秦可卿之死》一书,1996年修订过一次,到1999年又扩展为《红楼三钗之谜》,2000年后,我把研究的触角推进到对康熙朝废太子胤初及其儿子弘皙(也就是康熙的嫡孙),揭示出他们跌宕起伏、诡谲多变的命运对曹雪芹家族荣辱兴衰的巨大影响,以及在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从中采用了哪些人物原型、事件原型、细节原型作为艺术虚构的资源,这些成果在2003年又形成了《画梁春尽落香尘》一书,到目前,我的“秦学”研究仿佛山溪终于流出窄谷,奔泻到了更广阔的田园,形成了一条自成形态的河流,于是,在书海出版社的支持下,又将上述著作加以修订,并增加了约7万字的新稿,构成了这本《红楼望月》的新书。书里还特别收入了我在人民网与网友论“红”,以及在现代文学馆演讲的记录,以更凸显我那“‘红学’研究非少数学术权威或学术机构的垄断领地,应该是一个开放的公众共享的文化空间”这一诉求。我立志要把“秦学”研究推进到底。在公众共享的“红学”大花园里,我这“秦学”当然只是生在一隅的小花,但“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要在所有善意的批评、平等的争鸣与热情的鼓励中,努力把自己的这朵花开成浑圆。

  

刘心武

  2004年8月10日于温榆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红楼望月--从秦可卿解读红楼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心武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书海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5506760
开本 16开
页数 3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0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5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7.411-53
丛书名
印张 24.25
印次 4
出版地 山西
241
169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9: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