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日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日本侵华史是永远不会随着历史湮没的!本书依据加害方、中立方和受害方的照片及文字等第一手资料,采取图文互证、图随文行的体裁,依时间顺序,逐月逐日记述了南京大屠杀的实态。无论是中国人民还是日本人民甚至世界人民都应该了解这段历史,并从中有所得。

内容推荐

本书依据加害方、中立方和受害方的照片及文字等第一手资料,采取图文互证、图随文行的体裁,依时间顺序,逐月逐日记述了南京大屠杀的实态。结论:南京大屠杀是侵华日军有预谋、有计划、有组织的暴行。

目录

前  言 /l

背  景 恐怖屠杀是日本侵华的既定政策 /1

第一阶段 日军对南京“无差别级”轰炸,拉开南京大屠杀序幕

(1937年9月19日-12月12日) /20

第二阶段 日军在追击中国军过程中下达“给养就地征发”令,开始杀烧淫掠

(1937年11月13-30日) /40

第三阶段 日军大本营下令攻打南京,战地指挥官下达“屠杀令”

(1937年12月l-12日) /72

第四阶段 日军攻占南京后实施“屠杀令”,全面展开大屠杀

(1937年12月13-16日) /102

第五阶段 松井石根人城后再次下达“屠杀令”,日军屠杀暴行登峰造极

(1937年12月17-21 日) /206

第六阶段 日军第十六师团警备南京,以“市民登记”为名继续搜捕屠杀

(1937年12月22日-1938年1月23日) /295

第七阶段 日军第十一师团接防南京,出现第二次杀烧淫掠的狂潮

(1938年1月24日-2月3日) /407

第八阶段 日本军部不得不约束暴行,日军暴行仍然持续一个半月

(1938年2月4日-3月20日) /443

结  论 国际和中国军事法庭对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判决 /483

征引书目 /488

后  记 /495

试读章节

日军12月17日举行入城式,日本战地最高指挥官、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进入南京城,其下的高级指挥官也进入南京城(见图5-1)。随后日军对中国军俘虏和平民展开更大规模的屠杀,其中对2万余名中国军俘虏的一起集体屠杀,有山田支队的旅团长和19名官兵的《阵中日记》以及随军记者的报道可以证明,将设立专节记述。日军战地最高指挥官松井石根在南京城内的5天,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第一个狂暴时期。

        12月17日

日军举行侵占南京的入城式,日本战地最高指挥官、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大将进入南京城。

日本诗人西条八十受读卖新闻社派遣专门参观12月17日举行的“南京入城式”。他目击了日军进行大屠杀后遗留下来的现场:

  “我们乘的驱逐舰驶抵南京下关码头时,已是深夜了。至翌晨九时,我们才获准上岸。很早起床的人都说是听到对岸激烈的枪声,遥见火焰冲天。看来,在举行盛大的入城式前,为了清除马路上的尸体和扫荡残敌,士兵们好像忙了一个通宵。

“我边想着边举杯喝茶,一面透过船窗望着早晨的长江。宽阔的江面,江水像隅田川(经东京都而流入东京湾的一条河流)那样混浊,但没有看到浮尸。不过,一片油腻的东西漂浮在江面上,闪闪发光。从未见过的黑色水鸟在军舰附近江面上,时而浮起,时而沉下水。

“我顺着舷梯下了军舰,上岸。我出去一看,见码头斜对面有一座高高的板墙。墙内中国兵的尸体堆积如山。我心想:‘已渐渐开始啦。’

“我一直往前跑去,来到宽阔的中山北路。那是白杨树覆盖的林阴道,参加阅兵式的军队在不断地行进着。他们首先要穿过阴暗的挹江门。从这一带开始,一路上,看到横躺着很多穿着当地居民衣服的中国兵尸体以及死去的军马。”

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在安全区里利用公共机关的房子设置了18个难民收容所,可是日军继续闯入这些难民收容所抓捕青壮年人。据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报告,由南京市政当局交给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用以维持难民区秩序的450名警察在这一天被日军抓走。被带到西大门外集体屠杀(见图5—2)。

日军第十六师团后勤兵小原孝太郎在《从军日记》写道:

“俘虏来了!前天在那个村庄看到的俘虏,被一个小队的士兵用手枪押送着,源源不断地走过来,不计其数。我跑过去一打听,俘虏人数有4000,都是第三十三、三十八、二十联队在这一带的战斗中捉到的,看押俘虏的也是这几个联队的士兵。把他们带到哪里去呢?去南京吗?有人说他们都会被枪毙,也有人说把他们拉到南京做苦役。原来的20000名俘虏,现在只剩下这些了。”

“(在南京郊区)二十七班去征集干草时,在农家的草垛里发现了4名残兵败将,便把他们抓来了。我和XXX拔出战刀砍过去,脖子没有被完全斩断,脑袋挂在那里摇摆。接着XXX也拔刀就砍,脖子还是没有被砍断。这时,XXXX说了声‘看我的!’飞刀一砍,脑袋飞到了前边,鲜血随之四处飞溅。他的手腕实在高超。”

日军野战邮局的佐佐木元胜在参观紫金山中山陵的归途中又看到了大批俘虏的队伍,对此,他只是简单地写道:“在中山门前又遇到了大批解除武装的中国兵。这是[七千二百名左右]大批乞食者的行列,没有一个人可怜。”②

12月17日午夜,第十六师团辎重兵第十六联队第二中队士兵齐藤忠二郎看到,在下麒麟门的一个村头,大约5000名俘虏集中在一块田地里,由第三十八联队看押着。后来,齐藤忠二在下麒麟门驻守,突然从紫金山山脚下传来“嘣嘣”的地雷爆炸声,战友们说正在使用俘虏清理地雷。

第十六师团第三十旅团卫生队担架兵外贺关次在《阵中日记》中写道:“中国人从屋里出来,由于那间屋子离宿营地只有500米左右,所以就把他杀了。也许他们是良民,但也不能放过。”

金陵大学美籍教授贝德士致日本使馆函:……P206-210

序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为了进一步推进中日关系史以及抗日战争史的学术研究,为了以历史事实教育中日两国的年轻一代,主持编辑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

1995年8月15日,时任日本首相的村山富市在内阁发表讲话,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亚洲各国的侵略。同年,日本政府实施为期十年以亚洲邻国为主要对象的“和平交流计划”。作为该计划的一环,日本外务省决定在日中友好会馆内设立日中历史研究中心,并且希望我国提供协助。中日双方有关部门通过协商方式确认了如下原则:在切实遵守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原则和精神、承认日本军国主义对华发动侵略战争这一历史事实的前提下,中方同意接受日方的要求,提供必要的协助。中国社会科学院接受我国外交部的委托,作为协助日方研究的中方窗口,与日方联络、协调相关事宜。

1997年8月,日中友好会馆致函中国社会科学院,再次要求就协助进行历史研究问题进行协商,提出“只有作为受害者、抵抗者中国的参与,历史研究事业才能达到所期的目的。这点正是需要中国协助的”。日中友好会馆还表示,愿意将该馆的相关经费拔出一小部分交中方使用。经过协商,基本上达成了一致认识。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正式建立了“中日历史研究课题”,通过课题指南形式,在国内公开招标研究者。课题招标范围在1874-1945年间,着重研究日本侵华的历史以及这一时期与此相关的中日历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对课题申请进行评审。经评审通过的课题,中日历史研究中心视各不同课题的内容、工作量的大小给予经费资助,以助成其研究计划。

这样的年度课题招标,从1998年起,每年进行一次,每次约有15-20项课题申请得到通过。最早通过的课题,有的已经完成,井通过了结项手续。为了反映中国学者有关近代中日关系历史的研究成果,使它能被社会所了解,充分发挥它进行学术探讨、揭示历史真实的作用,以便今天的青年一代了解在中日关系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那些给中国人民带来沉重灾难、也给日本人民带来巨大创痛的事件,我们决定从这些成果中选择一部分出版,总题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同时,文库也包容了国內学者撰著的一些涉及中日关系的著作。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力图向中国年轻一代,也向日本年轻一代提供认识历史本来面貌的真实材料,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希望所谓历史认识问题不再成为改善中日关系的一大障碍,希望中日关系向着睦邻合作、和平共处的方向发展,真正发挥东亚两个近邻国家之间经济上互补互助、文化上互相学习尊重的精神,在难免发生矛盾和冲突时,永远不诉诸战争。

是为序。

后记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日志》作为中日历史研究中心的课题,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脱稿了。说其完成之“艰苦”,不仅因为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侵华战争乃至世界战争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68年后要想真实准确地表述这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本身就具备相当大的难度,还因为近30年来日本右翼保守势力一直千方百计地否定这一历史事件,致使这一课题承受着历史责任感的沉重压力。

好在完成这一课题已经具备了很好的条件。1995年8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之际,我受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和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委托,主持编撰了含有800 幅图片和5万字档案资料的图片集《南京大屠杀图证》(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并且与中国电影资料馆合作,编制了60分钟的纪实文献录像片《南京大屠杀实证》(中国电影学院音像出版社,1995)。同时,我还参与修改、补充了中央档案馆等三单位编的档案资料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南京大屠杀》(中华书局,1995)。这些图片资料、电影资料和文字资料,为编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日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在编撰此书时,坚持了这样几个原则:

首先,尽可能多地搜集南京大屠杀“加害方自供”、 “中立方证言”和“受害方控诉”等第一手资料,包括照片、电影胶片和公私文书,着重对照片和电影胶片进行考证,确定其拍摄人、拍摄时间、内容和背景,以及同相关文字资料的关系;

其次,将照片和电影胶片作为同文字档案一样重要的基本史料,交代产生背景及其所反映的内容,并且同相关文字档案互相印证,相辅相成,充分利用照片和电影胶片反映史实的直观性、形象性和准确性;

第三,采取图文互证、图随文行的体裁,采用当时形成的“加害方自供”、“中立方证言”和“受害方控诉”等第一手资料,依时间顺序,逐月逐日记述南京大屠杀的全过程,从而揭示这一事件的产生、发展、性质及后果;

第四,运用当时形成的照片、电影胶片和公私文书等第一手资料,特别是“加害方自供”和“中立方证言”,来确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起讫时间、阶段划分、地域范围、暴行内容和伤害程度等关键问题,尽可能详实地反映这一历史事件的原貌。

这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日志》,可以说贯彻了以上原则。这些原则恰恰成为本书的突出特点。

于本书出版之际,非常感谢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吉林省社会科学院、辽宁省档案馆、美国纽约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等单位几年来的大力支持;非常感谢台湾地区的李恩涵教授,美国的邵子平、陈宪忠先生和张海惠女士,以及国内的高兴祖、孙宅巍、张连红、段月萍诸教授的鼎力相助;特别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的资助。

作为中外第一部采取图文互证、图随文行的体裁,逐月逐日记述南京大屠杀的全过程的日志,由于学识有限,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方家指正。

                 吴广义

          定稿于“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日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中日历史研究中心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广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06991
开本 32开
页数 4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403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5.606
丛书名
印张 1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4
142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1: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