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漫谈科学与艺术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写作风格新颖,内容创新。作者善于用浅显的语言将深邃的哲理讲清、讲明。尤其是广纳古今中外的科学、艺术方面的生动实例,随手引来,简明扼要,以事明理,恰到好处。读起来觉得心清气爽,而无繁杂之感。

目录

第一部分

把科学与艺术亲合在一起/3

一分为几/8

尝试三分/13

科学之美/18

宝塔结构——世界石油资源分布的基本模式/27

第二部分

诗歌创作与科学研究/39

诗的外形美及李商隐的诗/44

诗要有新意——清代诗论与谭嗣同的诗/54

诗要有真情——性灵派诗论与他们的诗/63

向戏曲学习什么/73

汉字的抽象与书法的形象/79

逛书摊遐想/88

第三部分

形象思维的论点与疑点/95

思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103

多种多样的思维类型/113

思维技巧与思维习惯/122

难以驾驭的思维——灵感/132

梦中有思维/142

思维的三个属性/151

善待思维/160

参考文献/170

附 录

天之书——鄂尔多斯览胜/173

庆阳古今记/178

西峰巨变/188

诗词二十三首/196

 望长城/196

 无题——风雨中戏作/197

 过青塬/198

 新安边即景/199

 马岭油田即景/200

 奉调庆阳而作/201

 偶成/202

 赋新春/202

 游桂林阳朔/203

 西湖秋思/204

 车过阳平关/205

 都江堰/205

 扬州个园/206

 江南行/207

 游大佛寺/208

 怀柔偶成/209

 燕山考察后赴承德/209

 赴宁陕考察/210

 赠中央电视台二同志/2ll

 安徽民居/212

 答江汉石油学院诸位师长/213

 梦中拟古/214

 题壶口瀑布/215

试读章节

逛书摊遐想

我喜欢逛书摊,就像女同志喜欢逛服装商场一样。凡是书摊集中的地方,常去逛一逛。解放初期王府井东安市场有几家旧书摊,其时我在汇文上学,星期天有时去那里看书。到后来则是逛中国书店。再后来喜欢赶书市,哪里举办书市总要去看看。如今,潘家园的书摊也是我常光顾的地方。逛书摊有一种逛公园的感觉。进公园为的是看奇花异草,徜徉在五彩缤纷之间。逛书摊是浏览各样图书,特别是那些未曾见过的图书,也如奇花异草惹人注目。有趣的书翻看翻看能增长点见识,便宜的书买回来几本还能增添点收获的喜悦。闲暇时逛逛书摊也是一种乐趣。

书摊上并不都是些破旧书、积压书,也有大部头的系列书、过期的精美画册,甚至还能见到一些古版书,如明清时代的木刻本、清末民初的石印本,有些书在正规书店很难见到。古版书多是些文人的手札、杂记、诗词之类,属闲暇逸趣之作,述说着当时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细微琐事。在这些琐事中却包含了极其难得的史料,恰好补充正史中不曾涉及到的一些问题,通常所说的“野史”就夹杂在这些书中。

电视剧《孝庄秘史》就涉及到清朝初期发生的一桩疑案,即“太后下嫁”。到底皇太极死后其庄妃(顺治之母,即孝庄皇太后)是否下嫁多尔衮?清史学者说没有下嫁,因为档案中查不到。但其他史料表明,太后下嫁之事确实发生过。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同时代人张煌言的那首诗:“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进新仪注,大礼恭迎太后婚。”合卺(音锦)是古时结婚的一种仪式。这首诗说明结婚仪式已经举行,新房就在慈宁宫(孝庄住慈宁宫),多尔衮是倒插门进了皇宫。古人作诗都是有感而发,如果没有此事,张煌言怎么能凭空冒出这么一首诗来?而且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样样都说得那么清楚。再者,太后下嫁符合满族的“兄死嫂嫁弟”的习俗,刚刚进关的孝庄皇太后不可能违背这条祖宗传下来的道德观念而不嫁给多尔衮。马克思认为,民风习俗是一种顽强的社会力量,支配着千百万人的牢固观念,即使在社会经济发生变化之后,原有的习俗和传统仍然会在相当长时期内继续存在和发生作用。太后下嫁这件事在当时清室权贵看来是遵循宗法,是很自然的事,并不是什么不光彩的绯闻,只是后世之人才觉得有伤皇家脸面,避而不谈。

在当时印刷手段非常薄弱的条件下,前人尚印制了这些弥足珍贵的版本书,是值得我们今天感到庆幸的事,这对于今天的出版事业或许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由此就触动了一个敏感的话题: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出书环境。曾有人在报刊上发表议论,说现在出书不大正规,把关不严,以至于粗制滥造者有之,质量不高者有之,似有搅乱了文化圣殿之嫌。本人认为这种担心多少有些过分。思维活动是人类各种活动中最活跃的一种活动,出书不过是这一活动的一个表现方式。你不让他思维是不可能的,不让他表现出来也不大近乎情理。对于出版业,更应以疏导为宜,不必担心会失控。我国经济上的改革开放并没有使国民经济发展失控就是明证。试想如果当初只允许出版钦定的四库全书,又怎么会有这些野史来补充历史的全貌呢?所以我认为个人出书不必指责,而应当加以鼓励。听说一位退休的老部长将其一生积累的丰富学识结集成书,自费出版,只印100套。我想这是出版业可喜的现象,出版界中人能帮助支持此事当属有识之士。出书质量高与不高并不在于是由谁出版,关键在于出书者是否有严谨的态度。现在名人竞相出书,也成了不小的一股风。如果没有对社会负责的严谨态度,即使是名人,其书的质量也并不一定有多高。那本《×××自述》在书摊上降到一元一本都少有人要,书出到这种份儿上也够惨的,何况这也是有名的出版社出的书呀!我也不反对名人出书,书尽可出,但不要印量太多就是了。

书摊之中还有一景叫礼品书,有人叫一折书,就是说按定价的一折出售还有赚头。眼下有人热衷于出版系列的大部头书,什么“世界名著一百种”、“古今名家名著大全”等等,意欲网尽天下精粹于一身。其实这正是买书人之大忌。世界上可读之书不计其数,岂能用一套书以偏概全。零散的不人群的书比起成套的书虽然显得形单影孤,但实用上更应来得便捷一些。我们现在频频以大部头书出击,与现在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现在衡量一个人有没有水平,够不够那个职称,仿佛只看其著作有多少,甚至干脆以多少万字来取士,这是导致大部头著作的一个社会根源。这“硬写”之风实在是误人误己的事。写书需要时间,读书需要时间,这种风气不知白白浪费了多少人的宝贵光阴。要知道,文字多少并不都与水平成正比,关键还在于作品的内涵,那首“床前明月光”诗只有二十个字,却代代吟诵流传了一千多年。

书不是为了装饰书橱的,而是为了阅读的。读书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的活跃性决定了读书方法的灵活多样,各人有各人的读书方法。而且不同的书也应有不同的读法。教科书需要反复阅读并力图消化,不但要仔细地读还要认真地做作业,方能领会贯通。对于消闲一类的书则不必如此认真,也无需从头至尾地看个遍。人的一生中能读懂的书并不多,甚至有些书名都看不懂,好像是译制片中的对口型,夹杂着半生不熟的腔调,叫人听起来特别的别扭,译制片中对口型造成的那种怪腔怪调把语言美完全败丧掉了,根本不值得效仿。还有一种读书方法叫“逐字逐句地学”,这是文化大革命年代的一种学风,但这“逐字逐句地学、反反复复地学”不过是一种宣传用语,政治作秀而己,没有实际意义。

这里我想着重谈谈另一种读书方法。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让我们先看看书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书是作者情感的表露,读书则是加入读者情感引起共鸣的过程。比如一首诗,诗是诗人写景抒情对于事物有感而发,即使寥寥数语却包含了深邃的情感。读者读诗之时也会加入自己的情感进去。一首好诗能千百万人传诵就是它唤起了千百万人的情感。对于同一首诗,不同读者的体会会有细微的变化,原因就在于加进了读者的感受。这就表明,诗人的情感与读者的情感并不完全一样。诗歌讲究含蓄,诗人埋伏在诗中有很多的潜台词没有充分地用语言表达出来,而读者在读诗过程中又加入了自己的潜台词。对于其他的文艺作品如音乐、美术等无不具有这种性质。这种主客观互动作用是客观存在的,并不是人们强加的。这种例子并不少见,球迷在看足球赛时也是在寻找自己的激情。看戏也是如此,一出戏的演出效果不但需要演员对角色的成功创造,还需要唤起欣赏者的真情感受来完成。演员演了一分,观众可能感受五分。演员表演了一点,那么观众很自然地通过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去丰富这一点,通过这一点联想起更长的线和更广的面,艺术效果由此产生。以上所述就是读书的一种心理过程,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看别人的东西,找自己的感觉。也可以借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灵魂。”懂得这种读书方法的人必将从书中受益更多。P.88-92

序言

我的朋友,我做出版社编辑时结识的一位作者,石油地质高级工程师张伯荣同志数月前送来几本杂志,内中有他撰写的一些科普文章,并说打算将这些文章结集成书,征求我的意见。我对他的写作深表赞同。一位退休的科技专家,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仍能为公众做些有意义的事,这本身就值得称赞。

一篇好的科普文章能给人深刻的印象和久远的影响。我年轻时读过的《科学家谈二十一世纪》、《物理学的未知世界》等书至今记忆犹新。正是由于一些科学家深入浅出的科普作品的引导,使我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与我当年报考航空专业不无关系。好的科普作品能给人以科学精神的陶冶,把人们的好奇心升华为探索精神。科普作品还能给人以精神愉悦,启迪人的智慧,使人产生浮想联翩的效果。所以科普作品的作用并不低于科学研究与艺术创造。科技人员参与科普写作是对全社会的有益之举。他们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又有丰富的从事科技工作经验。把他们在科研中取得的成就、经历的过程介绍给大家,对于公众理解科学、喜爱科学很有好处。

我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没有什么研究,但我觉得这两者应当有一定的联系,并非是陌路相逢。我以为这本书还是颇有特色的,作者在书中对科学与艺术的关系进行了多方探讨,内容丰富、涉及广泛,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以及艺术、哲学、心理学诸多方面,视野比较开阔,说明作者对这个问题确实是十分的投入。而且文章写得也有一定的深度,不单单是将各科成果作单纯的讲解或简单地综合,而是有自己的观点看法,其中有些观点还是很新奇的,以至于文章一经发表,很快就能得到读者的反响,激情地抒发自身的读后感受,这本身已经说明这些文章对人们的影响和作用。再有就是本书的文章写得很风趣,这也正是科普写作不同于科技论文之处。科普文章应当通俗易懂,饶有兴味,使人在轻松阅读中受到教育和启发。如果读科普文章能像读散文一样,我想这对于普及科学知识是很有帮助的。

科普作品既是科学知识的载体,又是各科融通的纽带。科学普及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和在国家现代化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就是西方各国科普作品出版发行业十分发达的一个原因。在国外,人们在闲暇时手执一本科普读物是常见的事,也包括一些七八十岁的老人。作者用浅显的语言把深奥的理论娓娓道来,使人在接受科学理论的同时感觉到美的享受,这是人们爱读科普作品的原因所在。社会愈向前发展,人们对科普的需求就愈加强烈。

党中央非常重视在全民中开展素质教育,科学普及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我国科普法颁布实施以来,科普工作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重视。弘扬科学与先进文化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普及哲学知识是提高全民素质和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现在传媒把更多的力量投入到科学普及,科学与艺术的相互关系也受到愈来愈多的人关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讨论愈深入,对社会进步愈有益。本书在这方面做了一次很有意义的尝试。我想即使是对于想了解一下这方面问题的读者来说,本书也值得一读。我衷心祝贺作者所取得的成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漫谈科学与艺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伯荣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150228
开本 32开
页数 21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8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2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31-49
丛书名
印张 7.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1
136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2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