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江面吹来千年的风/上海世博人文地图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上海世博人文地图丛书》是由上海百家出版社精心策划的一套为上海市民及各地游客纵深展示上海各个城区的大型丛书。

本书为丛书之浦东卷,包括建设成就、历史沿革、胜迹新景、今昔名人等。重点围绕浦东区地标性建筑,展新颜、谈故旧,在新与旧、远与近、深与浅的有序比照与变幻中,灵活地展示浦东区的嬗变历程与演变特点,阐释浦东区人文历史的细节与特征。

内容推荐

浦东濒江临海,成陆千余年,潮起潮落中,浦东人以海盐生产为业,又以浦江渔业为生,赶海弄潮,熬波煮盐,筑塘修路,历经寒暑。及至近代,浦东先贤办教育、开交通、兴建筑、建银行、著学说,留下丰厚人文底蕴。而自1990年4月18日,浦东走上开发开放之路,浦东以令世界瞩目的速度展开了飞翔的翅膀,创造着浦东奇迹,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江面吹来千年风,浦东今昔大不同。让我们走近这块热土,品读一种神奇……

目录

出版缘起

总序(熊月之)

前言 

或近或远的土地

浦东之北:清新的滨江森林

浦东之南:洋山港、临港城和滴水湖

浦东之东:上海的第二个国际机场

浦东之西:三林塘的新隧道

浦东之中:高有涯,“中”无边

苏醒的航道

浦东大道:东西向上中下三层通道

浦东南路:从第一八佰伴到世博会中国馆

杨高路:1992年的上海第一大道

张杨路:浦东的市级中心商业圈

东方路:曾被“著名报纸误读”的文登路

沪南公路:“界路”涵义正在消失

跨越黄浦江

黄浦码头:被记忆和被遗忘的江湖驿站

越江隧道:从“半军半工”到“上下左右”复线

越江大桥:从仅供通行到闲步观光

磁悬浮:从两国总理到平民乘客

浦东地铁:从“照顾延伸”到蛛网密布

东海大桥:上海“上”海的大通道

唇齿相依的四大开发区

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耸立的中国华尔街

外高桥保税区:金色海关“税务增收”

张江高科技园区:“古桐里”一夜成名

金桥出口加工区3:红枫路上的两座教堂

耸立国家形象

利好消息和姚明代言

2007年12月30日:最后开工的“蚌壳”——演艺中心

2009年8月30日:世博轴阳光谷及索膜结构吊装完成

2009年9月30日:主题馆率先整体竣工交付

2009年11月30日:国内单体最大“绿色建筑”世博中心竣工

2009年7月31日:中国馆的红确立了“中国红”

这十年,家住周家渡

寂静的凝望

张闻天:“三尺书案容乾坤”

黄炎培:“其兴其亡”历史课题的现实回答

宋庆龄故居:迄今只有文本为证

吴仲超:叱咤风云,淡看起落

傅雷旧居:怒安老屋,疾风迅雨

杨斯盛:“毁家兴学”与浦东中学

杜家祠堂:曲径通幽,云山雾罩

起伏的天际线

钦赐仰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陈桂春宅邸

“五花大绑”平移江海北关大洋房

金茂大厦:欲与天公试比高

上海科技馆:浦东的高科技明珠

惠南镇: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周浦镇:商贾会馆与乡师人寿

新场镇:小小新场赛苏州

试读章节

浦东之中:高有涯,“中”无边

浦东的东南西北,还比较好分,总有个大致的基本地理定位,然而,浦东的“中”是哪儿?

浦东的中,不仅仅是个地理概念问题,首先必须给个时间定位。

改革开放前的浦东,有归于南市区、黄浦区等区属部分,还有划在川沙、奉贤等县区域内的。要是按照这些个区县“块块”的行政所在地算,那这个“中”就多了。而且,像我这样年龄的人,也几乎已说不清楚。

我对浦东的最初概念,是还没上小学的时候——这话扯得太远了——族中亲戚带我到黄浦江边玩耍,最“惊心动魄”的游戏,就是坐船,在黄浦汀上做一巡逻式游览。只记得夜色迷蒙,江水起伏,自己的手紧紧地抓着船帮,屁股底下坐着的木板是湿的。还记得,自己很兴奋。

记得小时候还有一次,是上了浦东的岸的。前几年夏天,有相熟的摄影记者给我看一张老照片,似是要考考我,那是个什么所在。我瞄了一眼,便回答:浦东东昌路码头。后来,我写了一篇文字,题目叫《建筑的缝隙》。其中这样写道:如使劲把时间前移,记得小时候,外公带我来过东昌路。是个夏夜,吃完饭,外公说带“伊”(当然是指我)坐舢板到浦东“南京路”去“白相相”。印象里,江面黝黑,舢板摇摆,踏上岸来,却俨然是另外一番天地。长长的地摊上汽灯耀眼,摊贩主人坐在板凳上,买主是要蹲下来,方能与摊主讲得上话的。摊位上卖的也就是一些低档杂货。沿街门面,多为公家单位,似有药房,还有饮食小店。人很拥挤。20世纪80年代中,我搬到浦东居住,落脚地就是东昌路码头。在此地上下轮渡,大致有7年多时间。我骑车从这里上下班,就知道了跟黄浦江平行,与东昌路成丁字形相交的那条路,唤作烂泥渡路。早晨起床,许多人拿茶缸对着墙根刷牙。晚间,马路就是客堂,小方桌子放露天,一包猪头肉一瓶黄酒,女主人则在屋外泥砌的灶头上烧菜,生活的氤氲之气就那么简陋地散发在狭窄的空间里。后来搬家,换了摆渡口,东昌路就来得少了。

也是20世纪80年代中,还没有搬来浦东的前些日子,我到浦东做一次“深入采访”。由头竟是浦东地区没有一家公家的新华书店,浦东的学生要买复习资料,必须到浦西来走一趟的。于是有个张姓的年轻人,在街道的支持下,在自己居住的塘桥浦东南路“上街沿”,搭建了一间小房子,按房子高度说,大抵可说成是一层半,铺面卖书,上面是个直不起腰的阁楼,这个小青年自己睡觉用。

20世纪90年代,开发浦东。

1990年5月3日下午,浦东大道141号门口。没有放鞭炮,没有敲锣鼓,“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和“浦东开发规划研究设计院”的挂牌仪式,简单而俭朴。当披着大红绣球的两块牌子挂在墙上时,围观的群众报以热烈掌声。

在此前的4月26日,黄浦区政府接到朱镕基市长下达的紧急任务,三天之内落实市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的办公用房,确保5月3日正式挂牌。经过在浦东一天的实地察看,市领导选中了一幢掩映在绿树丛中的两层小楼——黄浦区浦东文化馆办公楼。于是,文化馆以超乎寻常的速度腾出1200平方米的办公室。

挂牌这一天,朱镕基参观了刚刚修葺一新的141号办公楼。141号办公楼是黄浦区浦东文化馆的一幢两层旧式楼房改造的。下层是仓库和浴室,阴暗、潮湿,还散发着阵阵霉味。为了“遮丑”,工作人员用一块门板挡住了浴室。朱镕基看到门板很奇怪,便推开门板向里看了一眼,指着黑洞洞的过道说:“不要用门板挡住,要让来开发办的人看一看,我们浦东开发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开始的。”朱镕基对黄浦区浦东文化馆发扬奉献精神,一天就让出文化馆办公楼,3天完成装修,浦东办3天内完成人员配备的做法十分赞赏。他握着浦东文化馆馆长的手说:“浦东开发,你立了第一功。”

两周前,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在大众汽车公司成立五周年庆祝会上宣布开发开放浦东。两周后,一个可以说是当时规模最小的副省级政府在此诞生。小政府的工作条件异常艰苦,工作人员中午吃饭要借用对面东方医院的食堂,接待外宾只能借用门口一家绍兴饭店。

从此,宁静的浦东大道141号热闹起来,外宾接踵而来,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工作委员会和上海市浦东新区管理委员会也在这里挂牌。首任管委会主任,由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赵启正兼任。在当年的市人代会上,他就政府职能说了三句话:“该管的大事一定要管好,可管可不管的由中介机构去管,不该管的坚决不管。”

那天上午,我去了浦东大道141号的大门外边,静静观看。

心情有点激动,更有点疑惑:浦东,就这么开放了?这么小的一个门洞,浦东能开放得多大?

后来,我采访浦东开发办主任李佳能同志,他说:距离挂牌的日期只有两天了。时间就是命令,在浦东大道141号那幢两层小楼里,大家都像奔赴前线一样,干劲十足。大会议室是由一个大仓库改成的,桌椅板凳是从外滩市府大楼借来的……我们赶在挂牌前把两层办公楼装扮得整洁、朴素、实用。5月3日下午,挂牌仪式在浦东大道141号门口举行,浦东开发实质性启动。这个消息鼓舞很多普通人:有位来自闸北经贸系统的同志在141号门口站立多时,希望加入浦东开发的行列,不久后他如愿以偿;一位家住浦东的村民表示要捐出家中的几亩地和一栋房子支持浦东开发;还有部分共产党员把党费集中起来捐到了开发办……

仪式结束后,领导们来到开发办二楼楼梯旁的一间小房里,观看浦东开发的图纸和模型。我代表开发办汇报了浦东开发规划。虽然模型用泡沫塑料赶制,图纸由手工绘成,色彩不够亮丽,还是得到了朱镕基的点头赞许和表扬。

P18-20

序言

近代以来,上海的城市区划不断演变,上海的地图与文化格局也不断嬗变更新。从远东第一城市到国际一线城市,这些记载着上海光荣历史的代名词正是靠各个城区的繁荣与发展来见证的。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崛起的浦东犹如一颗闪亮的明星令世界瞩目,浦东陆家嘴地区的现代化建筑群正日益成为上海这座城市的新地标。而新城区的人文空间需要在新旧比照中不断寻求合理的定位,从而为上海的城市精神增加新的元素。此外,作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有着丰富多样的江南民俗文化积淀,这些珍贵的民间遗存在现代化浪潮下仍然在老城厢和周边城区多有保留,离开了它们,上海这个洋味十足的城市就没有了根基。

为了更好地感受、理解大上海的人文成就,不仅需要一张张日益细化的实用地图、一个个以上海为主题的视觉片段,更需要综合运用文字与画面,以精确的地图为基础,以精彩的地标为导引,由远而近,层层展现围绕着那些著名空间的今昔传奇与浓郁人文,呈现一幅幅足以恒久定格、又充满回味的多彩画面。2010年上海世博会正是展示上海城市文化的最佳契机。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在全球金融风暴中顽强出土,并创下它有史以来新的历史纪录:它是创办一百五十多年来第一次来到中国,落脚上海;它是第一次把主题定位于城市,提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也是一个著名的国际化大都市。它不仅以金融、商业、经济和科研等方面的成绩及地位举世瞩目,而且还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但立足于世界之林,上海还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一个发展中的城市。在城市化作为世界发展趋势不断向前的今天,世博会为我们学习、借鉴和交流各国建设城市的经验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同样,它也为上海展现的城市形象、城市魅力和城市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为此,我们策划和出版了这套《上海世博人文地图丛书》。它在众多的世博图书中,有着自己的特点:

一是在编排上。它是按照上海现在的行政区域,每个区县一册。

二是在构思上。它从各区县深厚而丰富的历史人文积淀中,选取精华;从特色街道、教育文化、名人故居、人文景观、独特建筑、名特商业和历史遗迹等角度予以切入;并辅以图片,生动直观,进而构成了一个七彩的上海。

三是在表现上。它突出和强化了人文的元素,对此进行了全景式和多侧面的观照。尤其是作者们调动自己上海生活的积累和体会,注重开掘和展现我们熟悉的上海景物和人事中间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情怀。

丛书既展示了上海,让世界了解上海;同时,也让上海人进一步认识上海,了解上海。

就在世博会开幕前,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计划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当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它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增添了新的内涵;为上海的明天,描绘了更为美丽的图画。

可以说,中国上海世博会举办的成功度及影响力如何,我们作为文化传播机构是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的。因而,这套丛书还仅仅是个开始。为建设文化大都市,还需要我们做更多的工作,花更大的精力和心思。让我们共同为之努力和奋斗!

上海东方宣传教育服务中心

上海百家出版社

2009年5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江面吹来千年的风/上海世博人文地图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陆幸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47500682
开本 16开
页数 16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8
出版时间 2010-04-01
首版时间 2010-04-01
印刷时间 2010-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图书小类
重量 0.3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925.13
丛书名
印张 11.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5
165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22:2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