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东乡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分为千古岁月、民族风情、贤达英才、锦绣山川、民间传说、物华天宝六部分,总计约24万字。该书是一部立意新颖、图文并茂、全面展示东乡历史、文化风貌的通俗读物。全书以丰富的资料、流畅的文笔将东乡秀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俗风情一一奉献给读者,如同览胜与破谜的视窗和导图,引导读者走进东乡,了解东乡。

内容推荐

东乡族自治县位于甘肃省中部西南面,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总面积1510平方公里,辖5镇、19乡,总人口27万多人,其中东乡族人口占84%。这里是华夏黄河上游文化的摇篮之一,境内的旧石器文化遗址填补了河湟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空白;这里出土了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铜铸刀,被称为“中华第一刀”;这里是古丝绸之路的要道,是东乡族的发祥地;这里的人们“明礼诚信。好客厚道”,民族风情淳朴浓郁;这里的劳务大军凭着“团结奉献,苦干实干”的东乡精神,在青藏线上赢得了“东乡铁军”的美誉;这里有闻名遐迩的东乡手抓羊肉、醇香可口的唐汪大接杏、品质优良的河滩大红袍花椒、个大面饱的东乡洋芋。

目录

千古岁月

自然地理概况/3

沧海桑田话建置/6

境内旧石器时代文化的代

 表——王家沟遗址/15

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

遗存/16

古道悠悠商贾忙/25

集市棋布活东乡/31

清代“守正”匾与“

劝人为善”匾/35

兴学风韵/38

历经沧桑的东乡水利/45

包产到户艰辛路/60

众志成城筑富路/64

东乡族女孩与英国首相/67

山城换新颜/70

走南闯北的东乡人/73

民族风情

黄土高原上的东乡族/87

东乡语/92

民族节日/94

饶有情趣的婚礼/98

东乡族建筑艺术/102

东乡“花儿”/110

东乡工匠与传统工艺/120

东乡刺绣/125

东乡筏子客/128

压走骡/133

撒尔塔的阿杜码/135

东乡平伙/137

奇异的吃鸡风俗/140

浓香四溢盖碗荼/142

特色迥异的油炸食品/144

浆水拉什哈/147

艺苑撷英/149

贤达英才

先贤学者哈穆则/159

张门门宦创始人

张玉煌/161

民族英雄闯塌天/163

高山门宦创始人

马哈三/164

胡门门宦创始人

马伏海/166

北庄门宦创始人

马葆真/169

深明大义的妥明/172

陕甘回民起义军

首领——闵殿臣/175

反清首领马悟真/177

抵御外侮的勇将

马福寿、马忠孝/179

修志育人的杨清/179

直斥马提帅的周阿訇/180

铁锨道人张禄/1 82

伊赫瓦尼教派创始人

马万福/183

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

首任主席马和福/185

“眼窝司令”马穆哥/187

甘肃省第五区行政督察

专员马为良/189

情系家乡的马英才/191

早期中共党员马锋/192

英勇军医杨清峰/193

虎将唐万成/195

一心为民的好干部马泳/201

革命先辈穆德彪/203

热心公益事业的

三位教长/205

模范阿訇马惠清/213

锦绣山川

陇上杏花第一村——唐汪

川/217

花香四溢的喇嘛川/222

商贾云集的达板川/226

绿树成阴的东大坡/229

瑰丽多姿的凤凰山/231

民间传说

米拉尕黑与海迪娅/236

桑塔尕艺/247

姣姣女/252

蛤蟆灵丹/256

机智人物玉斯哈/262

“咪咪”的传说/268

物华天宝

东乡洋芋/274

东乡手抓/277

唐汪大接杏/28l

早酥梨/284

山珍地耳/288

“大红袍”花椒/289

后记

试读章节

林家遗址1976年8月,临夏州文物普查队发现了林家河滩遗址,后被东乡县革委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4月和1978年4月,甘肃省博物馆文物队、临夏州博物馆和东乡县文化馆先后分两次对之进行发掘。1981年,该遗址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林家遗址是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重要遗存,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上承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下接齐家文化,因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类似而得名。

林家遗址位于东乡族自治县西部东塬乡林家村北,大夏河南第二黄土台地上,距临夏州城8公里。该遗址高出河面100米,隔河与临夏市上庄遗址相望。主要分布在破四格、秋梁地、阴洼坡子三处,总面积约100多亩。在阴洼坡子断崖上暴露着大面积灰层,多处灰层厚达1米~2米。在破四格、秋梁地地坎上有大量的彩陶残片,从中可看出,当时的陶器有盆、钵、碗、罐、壶、瓶等,均为黑彩,彩纹多为平行线、圆点、网格、叶网纹等。线条均匀对称,浑然一体。陶质细腻光滑、色多呈橙黄。彩陶中的橙黄黑彩是马家窑文化的重要特征。在林家遗址出土的彩陶上,绘着蜥蜴纹、简化的鸟纹和各式旋转的翅羽纹,不是刻意地写实描绘,只是示意的象征性纹样,在艺术上开始抽象提升。同时发现了制陶窑3个,灰坑98个。制陶窑穴为袋状,部分斜壁,部分直壁,深至0.5米以下逐渐扩大,底部极平,小圆口。穴壁很整齐,有的还保存着涂抹的草筋泥,聚热性能强,能有效地提高烧陶温度。从烧制的陶器看,不论器型、质地、纹饰,还是品种、工艺,均具有相当高的水平。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在整个彩陶中占20%~50%,画彩的部位,有的在外壁,有的在口沿,有的大口径器物里面也有彩画,纹饰繁华多变,表明画彩技术已臻于成熟。一般黑彩是以锰和铁为原料的,而这些器物上的黑彩可能以锰为原料,因为在距此不远的东塬沟就有锰矿,可就近取材。

在林家遗址中首次发现了马家窑时期大面积的居住遗址,发现房屋27处,分上、中、下三层。下层的房屋,都是半地穴建筑,房基在生土层中,四壁下及灶址中都有柱洞穴。灶址皆为两个圆形直壁半底深穴,灶口与地面平。门道都是正方形,门道口开向大夏河一边。门道以草泥铺成,室内和房顶用黄土和粘土夹草筋泥抹平;中层房址,屋基平整夯筑而成,挖在坚硬的夯土中,半地下浅穴。仅发现一处浅穴低圆灶址,未发现柱洞;上层房址房门高,已被破坏。屋基夯筑,出现平地筑墙建筑,未发现柱洞。室内分隔小间,室外续建相连的小屋。墙和顶棚以草泥涂抹,表面白灰色,硬而光滑。屋顶层厚,下有椽、板条、枝干等木材印痕。这些痕迹和柱洞穴,表明这里已经是土木建筑的房屋。墙面及地面夯筑和抹草拌泥及白灰,说明先民们已学会硬化地面,用白灰隔潮。上、中、下三层分别是马家窑文化的前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的文化,表明了居住方式从地穴、半地穴逐步发展到地面的过程。房子主间设有火塘,侧边分出隔间,门外旁侧又建小房一间。分间房子的出现,说明当时已出现大小辈分居,也可见当时建筑水平、生活方式的进步。

在窑穴和房址内的陶器和灰层中,还发现大量的稷和少量的粟、大麻籽等遗物,这说明马家窑文化的先民们已开始经营最早的旱地农业,种植粟、黍等耐旱谷物和大麻油料。可见,临夏、东乡地区早在5000年以前就有农作物种植。大麻的发现,为河湟地区在马家窑时期栽培大麻提供了实物依据。

P17-18

序言

东乡风云收眼底                                        东乡县委书记  赵维国 

            东乡族自治县县长  马维纲

东乡族自治县是东乡族的发祥地。东乡民族的祖先撒尔塔人从13 世纪的刀光剑影和战争的峭烟中历经长途跋涉,来到这块黄土峻岭上,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融合当地回、汉、藏等民族,逐渐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 东乡族。东乡族广泛地分布在甘、新、宁、青等省区,全国总人口约60 万人,而在东乡族自治县最为集中,约有23 万人。历代统治者一直未承认东乡族是一个独立的民族,一般通称其为“回回”或“东乡回回”。新中国成立以后,东乡族才被正式确认为祖国民族大家庭的一员。从此,东乡的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东乡历史悠久,繁衍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境内分布着马家窑、齐家、辛店、寺洼等新石器时代文化,有林家、唐汪等文化遗址。林家遗址出土的铜刀,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铜铸工具,将我国的铸铜史提前了1000余年,被誉为“中华第一刀”,遗址中发扬出的大量碳化粟籽,印证了这里有最早的农业。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从县城附近的王家村发掘的古文化遗址表明,早在 15000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东乡境内就有人类活动,这一发现将临夏地区的古文明史整整提前了1万年,填补了河湟地区旧石器文化的空白。县内古生物化石丰富,曾出露剑齿象、铲齿象、三趾马等古生物化石,出露点整体形状保存完整具有极高的研究和观赏价值。东乡位居要塞,早在十六国时期,在黄河东乡段上就建有神奇的“飞桥” ,丝绸之路南道跨“飞桥”穿境而过。元、明以来,境内穆斯林商贸和茶马互市异常活跃。

大山铸就了民族的魂魄。东乡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英才辈出。历史上,东乡族中产生过众多精通汉文、阿拉伯文、波斯文的大学者,有的在军政界供职,有的从事文化教育、有的投身宗教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代以来,东乡境内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如抗击八国联军的马福寿、马忠孝,反击阿古柏侵略军的妥明,=战争英雄马长寿,建立我国第一个地方回族自治=的马和福,革命先驱马泳、马锋、穆德彪,参加过长征、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虎将唐万成等。新中国成立后,东乡各族、各界有识之士、社会贤达、宗教界上层人物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家乡的繁荣、祖国的强盛、民族的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的亲切关怀下,东乡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以撼天动地、气吞山河的豪情,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与自然抗争,向贫困宣战,谱写了新的历史篇章。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东乡县委、县=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加大开发力度,经济发展曰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近年来围绕临夏州委确定的“打民族牌、走民营路、谋富民策”的发展战略,坚持和发扬“团结奉献,苦干实干”的民族精神,抓项目,强产业,兴教育,解难题,促发展。在县委县=的统筹下,全力实施扶贫攻坚战略,解决农村“六难”问题,实现了整县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坚持多轮驱动,多元化投资,狠抓项目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立愚公之志,聚万民之力,大搞县城建设,黄土高原第一山城已具雏形;不断强化农业基础,着力壮大四大产业,“东乡手抓”正以极高的声誉进军西北五省区的餐饮市场,东乡洋芋已成为西北驰名、畅销全国的品牌,百里 20 万亩花椒林带已初具规模,东乡劳务大军走南闯北,带走了贫困,带来了富裕;坚持科教兴县,持之以恒地实施教育长效工程,繁荣民族文艺,提高民族素质,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友爱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语写了各族干部群众精诚团结、奋勇拼搏、苦千实干的壮丽篇章。

《东乡史话》 是一部立意新颖、图文并茂、全面展示东乡历史、文化风貌的通俗读物。东乡虽然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独特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古迹遗存、淳厚的民俗风情,但由于偏居一隅,宣传力度不够,不为外界所了解,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本书以丰富的资料、流畅的文笔,把东乡悠久的历史、奇异的山水、著名的人物、丰美的物产、秀丽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情风俗一一奉献给读者。一部史话在手,东乡千古风云尽收眼底。《东乡史话》如同览胜和破谜的视窗和导图,引导广大读者走进东乡,了解东乡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渊源。同时,本书也对认识东乡、振兴东乡、探求规律、指导实践大有裨益;对于提升东乡的知名度、扩大开放具有重要意义;对于鉴古知今,继往开来,创造富裕生活,构建和谐东乡、平安东乡、小康东乡,将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把甘肃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展示给广大读者。本丛书由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策划,省委书记苏荣亲作总序。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原省委宣传部长)陈宝生和副省长李膺也对该丛书的出版作了重要指示,给予了具体指导。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到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相应的是这套丛书出版的每一具体环节他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责任人,他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校对、排版、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也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也是这套丛书的编校把关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当然还有责任编辑温雅莉的智慧心血。挂职文化社任副社长的张晓红负责了本丛书部分书稿的审读工作,并筹措到了部分宝贵资金。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石星光副部长、张嘉昌副部长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李玉政、牛养谦、乔保平、袁爱华、何远志及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一把手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投入的辛勤劳作,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

《东乡史话》为《甘肃史话》丛书之一种。本书的编写工作从2005年2月启动,历时一年。全体编写人员在查阅、筛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穷众人之力,五定篇目,七易其稿,终于完成了书稿的编写工作。在书稿的修改过程中,临夏州委宣传部部长陈元龙同志,临夏回族自治州作协副主席、东乡族诗人马如基,临夏州监察局副局长马义文,广河县政法委书记马凌祖等同志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几经修改,这部凝结着东乡县领导真诚关爱和全体编辑人员及同仁笔耕心血的史话,终于和读者见面了。

在编写中,全体编委会成员齐心协力。力图将本书编成知识性、学术性、文学性、趣味性兼具的雅俗共赏的通俗读物,以彰先祖之功业,激后来之豪情。本书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编写任务,离不开前人的成果和各界同仁的支持。在此,对各界文朋诗友私奉献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书的出版,如能在东乡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应有的“窗口”和“指南”作用,使东乡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让外界了解东乡、认识东乡,在“凤凰落脚的地方”,引来更多的凤凰,促进东乡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激发广大群众热爱东乡、建设东乡的热情,那便是编写人员最为欣慰的事,也是我们编写本书的初衷。

与一块地域的悠久丰富的历史和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东乡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志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42829
开本 32开
页数 29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4.24
丛书名
印张 9.187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07
14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7:5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