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渭源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史话的形式,通俗、全面地反映了渭源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物产资源,它既是一部可读性颇强的著述,又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部书,不但加深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故乡的认识,也为省内外、国内外人士了解渭源打开了一扇窗口。

内容推荐

渭源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是古丝绸南路上的重镇,位于甘肃中部、定西市中西部,北靠定西、临洮,东接陇西,南连漳县,西与卓尼、临潭、康乐毗邻,海拔在1930米~3941米之间,总面积2065平方公里。全县辖8镇8乡,217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植被物产,是陇上生态旅游胜地。

目录

沧桑岁月

渭源县历史沿革/3

古生物化石/7

古文化遗址/9

渭水源头/10

尧迁三苗于三危/13

伯夷叔齐隐首阳/16

冯奉世屯田渭源/20

陈泰夜走高城岭/22

豆卢劫治渭州/25

隋炀帝西巡临渭源/26

唐蕃武阶驿之战/29

王韶开边在渭源/34

汪世显渭源之战/37

冯胜降元将于庆坪/40

历史回眸

民国18年的饥荒/45

红军长征过渭源/46

甘南民变在渭源/49

中共地下党在渭源/51

渭源一、二中的创建/56

民国年间的纺织业/59

民国年间的典当业/61

民国年间渭源的几种

 特殊行当/62

引洮工程在渭源/67

渭源县大炼钢铁始末/71

渭源大学创办始末/75

人物春秋

封衡隐居鸟鼠山/59

前秦小说家王嘉/81

李安及其后裔/84

雄踞陇右千载的赵氏世家/87

抗金英雄王德/92

张澄海仁术传家/94

渭源明清职官/98

李朝栋与《四空三如

 二耽居士传》/102

石怀璋考举/105

怀乡扶里的张兆钾/108

娴武允文裴建准/11O

杨廷佐抗粮起义/114

王志祥的全羊席/117

渭源抗战将士/119

赵柱联络杨复兴

 起义/1 23

风土民情

祭祀之俗/129

乡饮酒礼/137

渭源节俗/139

渭源婚俗/143

骡马交流会/146

皮影戏/149

渭源“花儿”/1 52

高石崖花儿会/155

山会和庙会/159

西部拉扎节/162

渭源扫墓习俗/165

渭源社火/166

社火中的“大闪”/173

社火中的春倌

及其说辞/175

锹峪烟花/177

民间彩画/1 78

锹甲铺馒头/1 80

地锅洋芋/181

吃平伙/1 82

儿童游戏/1 84

牧童点“高高山”/188

北山民居/190

名胜古迹

渭水长虹灞陵桥/195

陇上碧莲莲峰山/200

古雅通幽首阳山/203

幽谷奇观天井峡/204

三国古道双石门/207

云端仙境太白山/209

郭节与五竹寺/21 2

渭源秦长城/213

古刹名寺/21 5

关隘遗址/222

磐石堡/225

渭源水磨/227

方域物产

黄金产业马铃薯/233

党参之乡党参优/236

渭水当归甲天下/239

优质药材黄芪/242

富民强县的畜牧业/244

“白珍珠”蚕豆/247

渭源山珍/249

地方小吃/255

历代诗咏

历代咏渭诗/261

民间传说

鸭子上架河倒东/279

鸠花娘娘与杀鸠泉/281

秦王寺的传说/284

提山鸟与堰山石/286

后记

试读章节

汉元帝永光二年(前42年)秋,陇西羌乡姐旁种反。“皇帝召丞相韦玄成、御史大夫郑弘、大司马车骑将军王接、左将军许嘉、右将军冯奉世人议”。玄成等“漠然莫有对者”,“奉世慷慨请师,自愿帅军出征平叛”(《汉书》)。

然而怯懦浅识的汉朝君相们只望冯奉世打胜仗,却吝惜钱粮卒伍,冯奉世只能率一万二千人赴边。

奉旨靖边的冯奉世兵微将寡、防区太大,而西羌兵马三倍于己,一时难挫敌锋。初临渭源,人烟稀少,民生凋敝,粮草问题最为棘手。当时汉朝举国饥馑,《前汉书》载:“是年岁不登,四方谷贵饥馑,朝廷为忧。”冯奉世时时揪心,终日苦闷。

兵食不继,军心难稳,士卒乏力怯战,西羌侦骑每日窥探消息。无奈之中,冯奉世想出了个妙计,乘夜让军士堆土为囤,上覆粮米以障敌目。一时,高大的粮囤一排排耸立营中,确实收到了预期效果,稳定了战场形势。

但此计只可取巧一时。为了解决根本问题,冯奉世开始实施屯垦戍边的长期战略方针。首先将兵力一分为三,以典属国(官名)任立为右翼,驻白石(今庆坪、尧甸);护军校尉韩昌为左翼,驻屯今漳、岷一带;自领五校尉为中军,驻屯首阳之西(今路园锹甲铺一带)。在今县城等处也有少许驻军,一边防边警卫,一边垦荒种田。

汉代,渭源境内林草丰茂,地腴土肥,湿润多雨。冯奉世率部三年勤作,终使粮草充盈,大大稳定了边疆形势,为汉军夺取战争的全面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战争中屯垦戍边,并不像今天的农民种田那样简单。当时西羌兵马不时袭掠,而朝廷统治者又不知兵,疑心重重,一味地急功近利,频频催战,给冯奉世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元帝曾下诏谴责冯奉世“奋精兵,诛不轨,百战百胜之道也,今乃有畔敌(不敢当敌攻伐之意)之名,大为中国羞,以不贤习之故也?以厚恩未洽,信约不明之故也?朕甚怪之”。

而战争形势又如何呢?《前汉书》记:“强虏甚多,接为所破,杀两校尉。”当时,冯军长期作战,消耗很大,连冯奉世的三个儿子都战死的战死、负伤的负伤,其他统兵校尉更不在话下。可见当时形势是极为严峻的。正当困顿之际,长安城冯媛挡熊救驾,给冯奉世带来了转机。

冯媛是冯奉世之女,汉元帝的婕妤。汉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秋。伴元帝虎圈游玩,不料一只棕熊毁栏而出,直扑元帝。就在此时,冯媛挺身而上,挡住了大熊。

汉元帝熊掌余生,大宠婕妤冯嫒,爱屋及乌,对远征边塞的老丈人冯奉世也皇恩优渥、优礼有加,“大发兵马六万余人,并拜太常弋阳侯任千秋为奋武将军以助奉世。”

建昭元年(前38年)十月,汉军猬集渭源,人马腾跃。十一月,在冯奉世将军的统帅下,汉军“诸路并进,羌虏大破,斩首数千余级,所余皆四散逸走”。经过旷日持久、艰苦卓绝的屯垦戍边,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

路园镇斜坡汉墓群至今犹存。古冢巍巍,荒草野花,此地长眠着汉羌之战中阵亡的几个统兵校尉。

(徐化民)

P20-21

序言

溯源鸟鼠 遥目沧桑

        中共渭源县委书记 董建平

        渭源县人民政府县长 杨发升

渭首之邑,古称首阳,今日渭源。古称首阳,盖因商末周初孤竹国二子伯夷、叔齐隐居于此地首阳山,山因人而馨,县以山得名:今日渭源,是为渭河发源于此地鸟鼠山,西魏改名渭源,县以水得名。

三源孕鸟鼠,一水兴八朝。巍巍鸟鼠山,孕育了横贯秦陇80多个县市的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汤汤渭河水,创造了震烁古今、沧桑风云两千多年的渭河流域文明。据考,渭源旱在公元前7000年--前5000年就有先民定居,是仰韶文化、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融汇之地。这里留下了大禹导渭的足迹、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的故事、秦献公兵临渭首的马蹄印、秦始皇西巡边陲的车辙,也留下了汉冯奉世屯边渭源、蜀姜维失算关山、宋王韶招抚吐蕃的历史印痕。红军长征曾在这里播下火种,甘南民众曾在此地掀起反抗暴政的风云,陇右地下斗争曾留下令人难忘的革命事迹。

渭源地处西秦岭末端与黄土高原的交会地带,北部干旱少雨,南部高寒阴湿,中部膏腴富庶。境内人文、自然景观众多,既有渭水长虹灞陵桥,又有渭河之源鸟鼠山。更有国家级森林公园莲峰山、十五里画廊天井峡、西部香格里拉双石门等16个景点,是体闲观光的理想之地。

独特的地域和殊异的气候,造就了奇特的物产。渭源是“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和“中国党参之乡”,自古就有“当归故里”和“千年药乡”之美称。这里的马铃薯良种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县,绿色中药材享誉海内外。素有“白珍珠”之称的青蚕豆远销两广。境内有野生中药材480多种,野生动物100多种,亦有石灰石、大理石、煤、沙金等矿藏。

秀丽的山水哺育了勤劳勇敢的渭源人民。几千年来,渭河儿女建设家乡,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与文化。渭河养育出的许多政界贤达、名儒良将、英雄烈士,或为中华民族的崛起、祖国的领土完整抛头颅、洒热血,或为家乡的繁荣富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渭源人民的骄傲。

“国有史、郡邑有志”。渭源自设县以来,志乘阙如,直到明清以来,始有邑志,但多毁于兵燹,只留《创修渭源县志》。至公元1998年才有比较全面系统的《渭源县志》刊行。至于演绎历史、弘扬文化、反映风土人情一类的书籍,至今仍是空白。2005年,在渭源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本书编委会萃集乡贤文人,搜集散轶,正伪裁误,演绎我县两千多年历史,话说渭源古今风物人情,辑成《渭源史话》,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确为渭源之幸事,全县精神文明建设之盛事,可喜可贺!

披阅《渭源史话》,溯源乌鼠,遥目沧桑,观潮于灞陵,听古韵于竽豳,阅诗文,赏风物,倍感清新亲切,遂不揣浅陋,命笔为序。谨感谢为《渭源史话》编辑出版工作付出心血的仁人志士!愿全县人民鉴古励今、团结奋进,书写渭源更为辉煌灿烂的华章!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把甘肃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展示给广大读者。本丛书由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策划,省委书记苏荣亲作总序。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原省委宣传部长)陈宝生和副省长李膺也对该丛书的出版作了重要指示,给予了具体指导。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到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相应的是这套丛书出版的每一具体环节他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责任人,他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校对、排版、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也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也是这套丛书的编校把关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当然还有责任编辑温雅莉的智慧心血。挂职文化社任副社长的张晓红负责了本丛书部分书稿的审读工作,并筹措到了部分宝贵资金。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石星光副部长、张嘉昌副部长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李玉政、牛养谦、乔保平、袁爱华、何远志及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一把手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投入的辛勤劳作,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

《渭源史话》为《甘肃史话》丛书之一种。本书在渭源县委、县政府领导的关怀指导下,在社会各界贤达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经编辑室众同志的辛勤劳作,终于成书付梓。数月来,编辑室诸同志多方搜求,殚力采访,在编辑过程中,翻残简,正伪误,探迹索隐,稽实史迹,数易其稿。于疑惑难解处,多次论辩争议,其文摭有事、据有理。凡建置废兴、时事变迁、风俗时尚、人物隆替、艺文盈积,、务求稽实顺正,反映渭水源头的真实历史风貌。在此,我们要特别向给《渭源史话》的编纂工作给予热情关注和支持的已届耄耋之年的雒玉麟老师以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真挚的感谢!

与一块地域的悠久丰富的历史和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渭源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徐化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42836
开本 32开
页数 29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5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4.24
丛书名
印张 9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06
14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3:3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