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平凉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史话的形式,通俗、全面地反映了平凉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物产资源,它既是一部可读性颇强的著述,又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部书,不但加深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故乡的认识,也为省内外、国内外人士了解平凉打开了一扇窗口。

内容推荐

平凉市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会处,是中原通往西域的军事重镇、交通要塞和商贸“旱码头”。古成纪文化、西王母文化等沉积出厚重的底蕴;皇甫谧等英杰名垂千古;崆峒山等美景奇现形成了陇原旅游圣地。这里拥有陇原第一大煤田,将建成全国较有影响的煤、电、化、运一体化的能源工业基地。优越的自然条件具备了建成甘肃绿色畜牧基地和优质果品基地的广阔前景。“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名冠全国。

目录

泾风古韵

史前沧桑的见证——

 古生物化石/3

境内旧石器时代文化/7

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10

伏羲与古成纪/13

黄帝问道广成子/17

周文王灵台祭天/20

西王母夜宴周穆王/24

叙话春秋

建置沿革/29

历代战事/41

历代平凉马政/50

历代主要民族/53

秦始皇登临崆峒山/58

汉武帝六幸安定郡/59

司马迁崆峒览胜/60

唐蕃平凉劫盟/61

李商隐吟诗泾州城/62

韩琦、范仲淹开府泾州/64

左宗棠与“左公柳”/66

谭嗣同游平凉/67

明清平凉古书院/69

于右任平凉访亲/73

冯玉祥筹办军校/77

陈硅璋进驻平凉/79

张学良视察平凉/81

中国共产党在平凉的

革命斗争/83

红军长征过平凉/85

平凉的抗日救亡运动/88

吴焕先血洒四坡原/91

平凉的解放/94

百年沧桑话一中/99

陇东粮仓/104

小康示范村——

吴岳村/106

古城新貌/109

地灵人杰

东汉梁氏家族/123

东汉著名书法家梁鹄/129

东汉名将皇甫规、

皇甫嵩/131

针灸鼻祖皇甫谧/133

后凉太祖吕光/136

北朝胡氏两太后/138

一代名臣皇甫诞/141

隋将军牛弘/142

传奇小说家皇甫枚/144

唐朝牛氏两宰相/146

晚唐词人牛峤、

牛希济/150

抗金名将吴价、吴磷、

 刘绮/152

明代韩王世家轶事/1 58

明代才子赵时春/161

民国将领杨子恒/164

爱国人士李世军/166

优秀民族工作者

周仁山/169

起雷英雄姚显儒/172

文物古迹

古陶文明/177

美玉琳琅/178

青铜光华/179

雅瓷映辉/183

佛影道风/184

古灵台遗址/186

泾川玉都太阳墩

 窖藏文物/190

百里石窟长廊及其它

 佛教遗存门92

泾州三碑门98

大云寺金银棺/202

武康王庙/204

平凉三大钟/206

紫荆山《老子八十一化图》

/209

大明宝塔/211

风景名胜

崆峒山/217

回中山/219

云崖寺/222

紫荆山/224

龙泉寺/226

龙隐寺/230

柳湖/231

朝那湫/233

莲花台/235

成纪文化城/238

太统森林公园/241

文化奇葩

书画艺术及书画名家/245

民间工艺美术品/249

平凉秦腔/251

灵台灯盏头/257

泾川完颜民俗村/260

崆峒武术/264

平凉社火/267

名优特产

平凉金果/277

平凉红牛/279

平凉纸织画/282

华亭安口窑陶瓷/284

平凉百合、山药/285

平凉皮袄/286

平凉大麻/288

平凉药材/289

后记

试读章节

人类在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200多万年的进化之后,大约在1万年前逐步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石器制造业的发展和加工技术的提高使得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了专门加工工具的“作坊”,加工技术已普遍使用了打一打琢一磨的工艺流程。10万年前的许家窑人已经将琢制技术用于加工石球。直到距今1万年后,这种技术才被大量运用。平凉境内发现的仰韶文化早中期的大多数石器都是以琢制为主,只在刃口磨制加工。而齐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器则通体磨光的比较多,而且边棱平直,制作精美,不但增强了实用性,而且明显地体现出审美情趣的进步。

陶器的发明和制陶业的飞速发展也是新石器时代的一大特点。陶器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使用陶器使人们彻底摆脱了茹毛饮血的生活方式。由于陶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需求量大,所以,烧制陶器的技术也在飞速发展。由手捏、直接在火上烧烤到轮制、用陶窑烧制;由个人制陶到专业人员烧制的进步,都是在很短时间完成的。器形种类越来越多,器表纹饰越来越趋于美观,而彩陶的出现又把陶器制造推向一个新的高潮。在今庄浪县万泉发现的齐家文化窑址中,还保留有未烧成的陶器多件。崇信县刘家沟遗址发现陶窑两处,均属于仰韶文化时期,其中一处保存相当完整,窑下部的火塘有火眼三道,窑腔弧形鼓腹,窑底圆形平面,周围有火道一圈。现已把这座陶窑完整地搬迁到龙泉寺齐家文化遗址复原并点火试烧,浓烟过后,窑底的火道像一个金色的光环,火焰在火道中熊熊燃烧,十分壮观,从中可见当时人们在修造陶窑方面的高超技术。

这一时期,居住聚落开始出现,氏族部落开始形成。平凉发现的聚落居址大都在依山近水、背风向阳的河流川道的二级台地上,特别是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在泾河水系和葫芦河水系的大小支流两岸几乎都有先民居住。有些遗址面积达几万平方米,房址数十座。今崇信刘家沟发掘的一座圆形房子,直径近10米,面积达30多平方米,房门向东,内有圆形火堂,有保存火种的方坑和数量较多的大小陶器残片。地面用白灰抹光,平整光洁。灵台中台乡仰韶文化时期的西山遗址和白村山遗址,很多房基地面都铺垫了一层厚约10厘米的物质。白村山房址中已暴露这样的地面就有十多处。而西山遗址中的一座大房子,长度超过20米,地面上铺垫的“混凝土”非常坚硬,表面呈青灰色,与现在的水泥非常相似。灵台西屯的乔村遗址中还发现了我国最早的房址,距今3900多年,筒瓦头上带有倒勾,表面为斜篮纹装饰;板瓦近似平面,长方形,周边和中间对角线施以泥条,厚约1厘米。静宁雷达乡还发现先民们挖掘的窑洞,窑壁经火烧烤,呈砖红色。常山下层文化和齐家文化的房址地面几乎都用白灰抹平。这说明,人们对居住条件已十分讲究,由于居住集中,氏族部落随之形成,社会形态发生了质的变化。

新石器时代原始农牧业也有发展。今静宁雷达乡发现的齐家文化时期的一座谷窖,底部宽约2米,碳化谷贮存的厚度达1尺多。灵台县草麦店遗址中的谷窖,谷粒与黄土成层状混在一起,达1米多厚,十分壮观。庄浪、泾川也发现过同时期的谷窖。说明这一时期以谷物(粟)为主的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不仅能满足先民们的需要,而且有较多的剩余。用于农业生产的工具种类也逐渐增多,如石铲、石锛、石犁铧、石刀(又称手镰)、石杵、石臼、石碾盘等。有的用于耕种,有的用于收获和粮食加工,这类石器在市境各县都有发现。在崆峒区苏家台遗址中发现过不少鹿类的下颌骨和鹿角等。

P10-11

序言

可爱的平凉

       中共平凉市委书记 王耀东

       平凉市人民政府市长 马学军

平凉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内当陇口,辅卫三秦,历来是西域通往长安和中原地区的交通要塞、军事重镇和商贸“旱码头”。全市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辖崆峒区和泾川、崇信、灵台、华亭、庄浪、静宁6县,总人口222万人。平凉是甘肃省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经济作物主产区,“平凉金果”、“平凉红牛”两大品牌走出西北,享誉全国,具有建设全省绿色畜牧基地和优质果品基地的广阔前景。市内华亭煤田是鄂尔多斯聚煤盆地中煤层最厚的地段,探明储量约34.7亿吨,总面积150平方公里,是甘肃省第一大煤田。华亭煤田原煤产量达1700万吨,占全省总产量的50%以上;年发电量达到93亿千瓦时,占全省发电量的20%以上,不仅能满足本市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可以向其它地区售煤送电,具有建设全国有影响的煤电化运一体化能源工业基地的巨大潜力。平凉不仅是西北地区的公路枢纽,而且是欧亚大陆桥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转站,312国道和宝中铁路贯通全境,省道和城乡公路纵横交错。随着西平(西安一平凉)、天平(天水一平凉)铁路和银武(银川一武汉)、平定(平凉一定西)高速公路的陆续开工,平凉的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现。西兰鸟光缆贯穿全市,七县(区)市话全部实现程控交换,移动通信、数据通信覆盖了境内各大乡镇,通讯方便快捷。

作为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和丝绸之路东段重镇的平凉,曾经在传递中华文化血脉、吸收外来文化营养的历史进程中,发挥过应有的作用。这里是先民们在黄河中上游繁衍生息、走向文明的摇篮。人文初祖伏羲氏诞生地古成纪,至今生机蓬勃:黄帝问道于广成子的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仍然神秘如初:久为西王母御苑的天下王母第一宫回中宫,更加风姿绰约;周文王伐密祭天的西周第一台古灵台,依旧古韵溢荡。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秦始皇、汉武帝先后登临崆峒,巡疆固土;前秦皇帝苻坚在这里厉兵秣马欲平定前凉,始名平凉;秦王李世民在泾州大破薛举,雄才初展;宋夏争夺中原咽喉,重兵对峙;成吉思汗驻跸陇山,建有行宫;明代韩王就藩平凉,乐善好佛;左宗棠运筹帷惺,心在天山。千百年采,这里既有结队商驼、征战将士和学者僧侣等络绎不绝的盛况,还有像林则徐、谭嗣同、冯玉祥等近代爱国人士留下的历史印迹。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平凉,不仅赢得了历史的垂青和豪杰的眷顾,而且还哺育了一代代文韬武略、彪炳史册的俊彦之士。魏晋时,有编著《针灸甲乙经》的中华针灸学鼻祖皇甫谧,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中唐时,有几度出任宰相、成为“牛李党争”核心人物的牛僧孺,其传奇著作《玄怪录》被鲁迅称赞为“开唐代传奇之先河”;南宋时,有支撑北线、力肩半壁江山之危局的抗金名将吴瑜、吴磷、刘铸,特别是吴价曾经指挥过和尚原大战等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在中国军事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明代时,有文武双全、力挽一代文坛颓波的赵时春,被誉为“嘉靖八才子”之一;清初时,有整饬漕运、参与收复台湾的一代能吏慕天颜,受到雍正、乾隆两代皇帝的嘉奖。

平凉还是一块播撒革命星火的红色土地。1927年春天,中国共产党平凉特别支部成立,一些忠诚的爱国者一掷热血,献身革命。1936年,毛主席亲率中国工农红军,踏过平凉大地,留下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的豪迈诗篇。吴焕先、徐海东同志率领的红二十五军,贺龙、任弼时同志率领的红二方面军,罗炳辉、宋任穷同志率领的由红二十八军和红三十二军组成的追击军,还有刘伯承、张浩、宋任穷同志率领的由红二十八军、三十一军和三十二军组成的援西军等都在这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夕。地下党领导人民为迎接解放。进行了英勇斗争。先驱们用血与火铸就的革命精神,永远是平凉人民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平凉山川形胜,甲于关塞,是西北黄土高原生态良好、山川秀美的旅游胜地。这里有被誉为“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的崆峒山,峰峦雄峙,危崖耸立,似鬼斧神工,烟笼雾锁,曲径通幽,如缥缈仙境。近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并获中国首批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石窟寺,代表着中国佛教石窟别具一格的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国家级森林公园云崖寺,林海浩瀚,山崖悬空,融石窟艺术与天然美景于一体。省级风景名胜区龙泉寺,林荫蔽日,飞崖流泉,古柏龙蟠,堪称奇观。莲花台景区怪石林立,草木茂盛,素有“人造龙门洞,天生莲花台”之说。随着城市功能和服务网络的不断完善,平凉正以独具特色的西部黄土高原人文生态旅游。日益成为甘肃省东部极具吸引力的旅游中心。

近年来,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在中共甘肃省委、省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小康平凉、和谐平凉、魅力平凉为目标,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煤电化运一体化综合开发和甘肃东部交通枢纽三大机遇,实干攻坚抓突破,经济社会各项事业长足发展。2005年,全市GDP达到108亿元,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3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2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13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820元。奋进中的平凉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平凉史话》的编辑出版,为向外界宣传平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展示平凉淳厚古朴的风土人情,推介平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提高平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激发全市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必将发挥重要作用。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把甘肃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展示给广大读者。本丛书由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策划,省委书记苏荣亲作总序。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原省委宣传部长)陈宝生和副省长李膺也对该丛书的出版作了重要指示,给予了具体指导。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到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相应的是这套丛书出版的每一具体环节他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责任人,他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校对、排版、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也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当然还有责任编辑温雅莉的智慧心血。他还是这套书的编校把关人之一。挂职文化社任副社长的张晓红负责了本丛书部分书稿的审读工作,并筹措到了部分宝贵资金。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石星光副部长、张嘉昌副部长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李玉政、牛养谦、乔保平、袁爱华、何远志及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一把手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投入的辛勤劳作,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

《平凉史话》为《甘肃史话》丛书之一种。本书的编写工作,受到了中共平凉市委、平凉市人民政府和平凉市文化出版局的高度重视,市委书记王耀东、市长马学军对此书关怀备至,提出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并亲自作序;市政府办公室专门向各县及相关单位发文,对编写工作提出了要求。具体负责编写工作的市文化出版局多次召开座谈会,反复征求各方面意见,并先后两次向各县(区)发文征集稿件和图片,得到了各县(区)积极的支持和有力的配合。使编写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本书的“建置沿革”部分吸取了魏柏树先生的修订意见和已故学者祝世林先生的研究成果:有部分资料和图片得到了平凉市档案局、平凉市博物馆、平凉一中、崇信县文联以及各县文体局的支持和帮助,特此致谢!此外,有些文章参考了在书籍报刊上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特向有关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与一块地域的悠久丰富的历史和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平凉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甘成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40801
开本 32开
页数 29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28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4.23
丛书名
印张 9.125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08
146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