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斯人不在/温故书坊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均是写中国近代以来思想文化名人的,所有的文章都在公开出版的报刊中发表过。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事迹的爬梳与研究,呈现出一道中国20世纪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因文章多出自近年来在文史领域比较活跃的作者之手,全书史料丰富,视角新颖,文字可读。

内容推荐

这本书中所选择的人物,大都命运多舛,这么说,也许不是那么确切,但是至少,在他们身边后的历史,他们被遮蔽了。与定些人物的命运相映成趣的是,这本书中所选取的文章,没有哪篇是陈义甚高,也没有哪篇有什么微言大义。学者们最初爬梳这些人物的出发点是什么样的情形我不得而知,但是就我而言,选编一本这样的书,除了个人的兴趣之外,那就是取消文字上的遮蔽,回到历史的本初。在这些比较原始的故事里,如果说还要什么道理,那就是:我们只能是自己的道德法官。

目录

陈远:我们只能是自己的道德法官(序)

钟兆云:文字祭台:晚年辜振甫信中忆述辜鸿铭

附:名人眼中的辜鸿铭

王学泰:洪宪闹剧·杨度·帝王术

杨天石:“四一二”政变前夕的吴稚晖

丰子悄:怀李叔同先生

杨绛:回忆我的姑母

智效民:柳亚子‘牢骚”再解读

苏雪林:陈源教授逸事

周允中:苏吉为何被称犹太作家?

邵建:“勇于不敢”

谢泳:张东荪这个人

谢泳:再说张东荪

许纪霖:翁文灏:究竟是你负时代还是时代负你

范泓:万山不许一溪奔

 ——台湾“雷震案”真相

范泓:殷海光其人其事

陈远:此般师生此般情

 ——金岳霖与殷海光

王昊:雷海宗之死

陈远:胡风:三十万言三十年

袁津琥:都云联成谶谁知别有因

  ——从《黄侃日记》分析其英年早逝的原因

陈远:性博士的文化气魄

散木:“卿本佳人,奈何作贼”的刘师培

  ——关于他的“激烈”和“下水” 

文洁若:苦雨斋主人的晚年

文洁若:我所知道的钱稻孙

丘立才:关于张资平“汉奸文人”的问题

试读章节

距今二十九年前,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那时我是预科生,他是我们的音乐教师。

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进门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推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限而忽然消灭。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端坐在自己的位子里偷偷地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的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蔼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了。讲桌上放着点名簿、讲义,以及他的教课笔记簿、粉笔。钢琴琴衣解开着,琴盖开着,谱表摆着,琴头上又放着一只时表,闪闪的金光直射到我们的眼中。黑板(是上下两块可以移动的)上早已清楚地写好本课内所应写的东西(两块都写好,上块盖着下块,用下块时把上块推开)。在这样布置的讲台上,李先生端坐着。坐到上课铃响出(后来我们知道他这脾气,上音乐课必早到。故上课铃响时,同学早已到齐),他站起身来,深深地一鞠躬,课就开始了。这样地上课,空气严肃得很。

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不唱歌而看别的书,有一个人上音乐课时吐痰在地板上,以为李先生看不见的,其实他都知道。但他不立刻责备,等到下课后,他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郑重地说:某某等一等出去。于是这位某某同学只得站着。等到别的同学都出去了,他又用轻而严肃的声音向这某某同学和气地说:下次上课时不要看别的书。或者:下次痰不要吐在地板上。说过之后他微微一鞠躬,表示你出去罢。出来的人大都脸上发红。又有一次下音乐课,最后出去的人无心把门一拉,碰得太重,发出很大的声音。他走了数十步之后,李先生走出门来,满面和气地叫他转来。等他到了,李先生又叫他进教室来。进了教室,李先生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向他和气地说:下次走出教室,轻轻地关门。就对他一鞠躬,送他出门,自己轻轻地把门关了。

最不易忘却的,是有一次上弹琴课的时候。我们是师范生,每人都要学弹琴,全校有五六十架风琴及两架钢琴。风琴每室两架,给学生练习用;钢琴一架放在唱歌教室里,一架放在弹琴教室里。上弹琴课时,十数人为一组,环立在琴旁,看李先生范奏。有一次正在范奏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放一个屁,没有声音,却是很臭。钢琴及李先生十数同学全部沉浸在亚莫尼亚气体中。同学大都掩鼻或发出讨厌的声音。李先生眉头一皱,管自弹琴(我想他一定屏息着)。弹到后来,亚莫尼亚气散光了,他的眉头方才舒展。教完以后,下课铃响了。李先生立起来一鞠躬,表示散课。散课以后,同学还未出门,李先生又郑重地宣告:大家等一等去,还有一句话。大家又肃立了。李先生又用很轻而严肃的声音和气地说:以后放屁,到门外去,不要放在室内。接着又一鞠躬,表示叫我们出去。同学都忍着笑,一出门来,大家快跑,跑到远处去大笑一顿。

李先生用这样的态度来教我们音乐,因此我们上音乐课时,觉得比上其他一切课更严肃。同时对于音乐教师李叔同先生,比对其他教师更敬仰。那时的学校,首重的是所谓英、国、算,即英文、国文和算学。在别的学校里,这三门功课的教师最有权威;而在我们这师范学校里,音乐教师最有权威,因为他是李叔同先生的缘故。  P44-45

序言

这本书中所选择的人物,大都命运多舛,这么说.也许不是那么确切,但是至少,在他们身后的历史中,他们被遮蔽了。与这些人物的命运相映成趣的是,这本书中所选取的文章,没有哪一篇是陈义甚高,也没有哪篇有什么微言大义。学者们最初爬梳这些人物时的出发点是什么样的情形我不得而知,但是就我而言,选编一本这样的书,除了个人的兴趣之外,那就是取消文字上的遮蔽,回到历史的本初。在这些比较原始的故事里,如果说还要说什么道理,那就是:我们只能是自己的道德法官。

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里,一直存在着一个把道德和文章相提并论的传统。然而这个传统中的道德,指的是“公德”,所谓道德文章是也。然而,也许是历史一直在被人误写误读,远的不说,一些在近现代史上大大有名的人物,偏偏就“私德不敏”,这样说,没有丝毫对哪个大人物的不敬。但是我常常想,要是这些大人物在“公德”圆满的同时,“私德”也能让人可圈可点那该多好。但是没办法,历史好像故意要留给我们一点遗憾。随着我个人日益成为一个兴趣至上者,日益成为一个为了生活奔波忙碌的中年男人之后,我对于所谓的“公德”越来越存在警惕,相反倒是对“私德”越发感到亲近而自然。这里所说的“私德”,即毛姆所说的“月光下的道德”,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在不妨碍、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自己所做出的选择,对于这种选择的道德评判者不是别人,而是当事人自己。如果这么说还是有点玄,我就再举个更简单一点的例子,刚刚去世的费孝通先生生前在参加潘光旦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时,曾经谈到潘光旦先生的人格境界,后来整理成一组题为“推己及人”的文章在《读书》上发表。文章中说:“潘先生这一代知识分子,首先是从己做起,要对得起自己,而不是做给别人看,这可以说是从己里边推出来的一种做人的境界。”对于潘先生那一代人说,“私德”其实也不抽象,梁实秋晚年在一篇文章中曾经写到他在清华读书时的四个同学:吴景超、顾毓琇、潘光旦、张心一。文章说,吴在学校时循规蹈矩、刻苦用功,后来在南京政府经济部任职,“所用邮票分置两纸盒,一供公事,一供私函,决不混淆。可见其为人之一斑”。张心一在抗日战争时担任银行总稽核,他“外出查账,一向不受招待,某地分行为他设盛筵,他闻声逃匿,到小吃摊上果腹而归”。如果说什么是“私德”,这就是了。恕我冒昧,我觉得用费先生总结出的这个“推己及人”来总结潘先生那代人的境界还是不太准确,更准确的说法,我觉得应该是“求诸己”。但是有了费先生这个“推己及人”,“私德”大概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私德私德”,既然有个“私”字,那就绝对属于个人的,每个人的处境、文化背景不同,“私德”也就不同,若说有个相同之处,那便是“德”了,我所理解的“德”,就是上面所说的不妨碍、不伤害别人。我这样煞有介事地搬出来一个“私德”,不是说不讲“公德”,但是“公德”不能成为要求别人的绳墨,古代帝王,多讲“仁孝治天下”,但是恐怕谁都知道,父子相残、兄弟残杀这种事在那些深宫里发生的比哪儿也多。当然,在一个“朕即国家”的社会里,没有谁敢跟皇帝讲“私德”,闹不好,脑袋要搬家的。

既然我这么煞有介事地搬弄了这么一个“私德”,就顺便说说“私德”是怎么培养起来的。其实这事前人也有说法,大名鼎鼎的胡适曾经对青年人说过,“追求你们个人的自由,就是追求国家的自由”,他说的是另一回事,但我觉得用在“私德”上面也没有什么不行,而且在这话里,胡适是真正金针度人的态度。跟后来我长大的时候受到的“为大我忘小我”、“为了什么什么的利益可以放弃个人的利益”之类的教导比起来,我觉得后者简直就是糊弄人。扯远一点,我在举例子的时候用了“什么什么”代替了一个众所周知的名词,这说明就我自己来说,虽然如此这般地说了半天“私德”,我还是没有那么大的胆量去冒犯公众的社会文化禁忌。但是如果要让我说怎么培养“私德”,那么我就敢说,追求你想追求的,只要你不妨碍别人。这就是不借外物,反求诸己。如果这点做不到,那就退一步做到费先生所讲的“推己及人”。

回到这本书中的人物,我觉得他们都是能做到“求诸己”的人,所以他们在自己所处历史环境中做出选择的时候,都不太在乎别人的评价。这些人物,在后来的历史中被遮蔽了,是因为他们的选择跟人们当时或者后来的“道德标准”(简单地说就是好坏标准,这两种说法好像都不是那么准确)发生了冲突。比方说杨荫榆,又比方说陈西滢,这两个人的淡出历史,表面上看起来都因为和鲁迅的笔墨官司,其实并不尽然,就是没有和鲁迅的关联,作为后来被界定为给过去的时代“帮忙帮闲”的人,他们也注定淡出某些局域的历史。如今我们如果要认识他们,私意看来,不妨“推己及人”。如果这样的话,我愿意把他们看成是在私人道德上没有疑问的人。看看杨绛先生笔下的杨荫榆以及苏雪林先生笔下的陈西滢,读者自有结论,这是没有被放大或者改写的历史。评价别人的事儿,一不小心就容易陷入到“站着说话不腰疼”的程度。我们可以要求自己,但是没有理由要求别人也像自己一样,一个人的乌托邦是理想,要求亿万人去共建一个乌托邦是虚妄,弄得不好,还会造成民族的劫难。一句话,我们只能做自己的道德法官,对于别人,如果从法律上来说没有定罪的话,谁也没有权力给他们强加一个罪名。即使那人真的犯了什么滔天大罪,那也是法庭上法官该做的事情。比如说周作人、钱稻孙,因为曾经出任伪职一度被老朋友们鄙弃,不过那一代人终究懂得“同情的理解”和尊重个人的价值和选择。抗战胜利之后,不少旧友对于周和钱都报以同情,倒是直到如今,有人想报之以“同情的了解”也遮遮掩掩,文洁若先生笔下的周作人和钱稻孙,是真正把周和钱作为“个体”,真正的设身处地。

我并不是个擅长说理的人,拉拉杂杂说了这些话,不知道说清楚没有,好在还有这本书之后的文章,那些人、那些事都摆在那里,读者诸君自可自行分析。即使不想看什么道理,这本书,也算是本有意思的书,我是玟么想的。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斯人不在/温故书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远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60581
开本 16开
页数 22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8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0.5
丛书名
印张 15
印次 1
出版地 广西
230
150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1: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