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文明的起点(从周易出发认识世界)
内容
编辑推荐

《文明的起点》把一本最难读透的天书翻译成了时代的语言,使死去的精神化石复活,重新踏进人类思维的园地,散发出上古科学文明的芳香。它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把《易》学引向科学,使《周易》研究正确地步入科学探索的轨道。《文明的起点》所致力的不是解决科学的一两个所谓前沿问题,而是对当前整个基础科学体系的一种弥补和矫正。本书行文朴素而高妙,没有丝毫故弄玄虚,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周易》的普通读者,也几乎没有阅读的难度。

内容推荐

《文明的起点》致力于从源头上厘清传统文化与自然科学的内在联系,作者以大量史实资料与逻辑推论向读者证明:太极是古代的氢原子模型,阴阳鱼图就是河图,由此演化出的“八卦”代表了真实的地球结构,洛书确立了最早的“10进位制” ,“五行学说”是对天地运行规律的直接抽象与运用,“六十四卦”图是远古的元素周期表,《易经》是一部残破了的化学典籍,《周易》是中华文明的起跑点,以阴阳理论为基础的中医将为整个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与传统文化和科学史类的其他专著相比,《文明的起点》的视点更为高远,辟理尤其邃密,令人意想不到或拍案叫绝之论节节推出,掩卷犹觉其道味深长矣。

目录

第一章 阴阳八卦与天地模型

The 8 Diagrams of Yin and Yang&the Model of Earth

一、卜、占、卦、贞的由来

二、蓍、策、爻、筮之本义

三、太极、阴阳与四象

四、伏羲八卦的次序与方位

五、文王八卦与中国式坐标系

六、乾、兑、离、震

七、巽、坎、艮、坤

八、八卦次序与天地的起源

九、八卦方位与地球的运动

十、“五行”与“八卦”的渊源关系

第二章 六十四卦与化学元素

The 64 Diagrams in I Ching&the Chemical Element Table

一、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

二、中华三千年悬案

三、古今元素名称的对照

四、伏羲方阵

五、西方人对元素周期的认识

六、两张元素周期表

七、伏羲方阵中的元素周期率

八、伏羲元素周期表的原子量

九、上古元素周期图

十、伏羲元素周期表的实用性

第三章 易图的来历与复原

The origin&the Reversion of the Diagrams in I Ching

一、太极图的来历

二、易与太阳风

三、质子与电子

四、中子与中微子

五、龙马与河图

六、洛书与“10进位制” 

七、乾龙与泰虎

八、麻衣道者与“先天图”

九、复原伏羲四图的实验

十、五行八卦图

第四章 《易经》与古化学遗存

I Ching&the Remains of Ancient Chemistry

一、《易经》的构成

二、乾与氢H

三、需与碳C

四、泰氧O与履氟F

五、革氩Ar与革命

六、明夷与铬Cr

七、噬嗑与铜Cu

八、坎锡sn与蒙锑Sb

九、晋Au与坤钋Po

十、精神化石的修复

第五章 《周易》源流与走向

The Origin&the Development oft Ching

一、伏羲其人

二、唐朝以前的《周易》

三、宋朝之后的((周易》 

四、《连山易》与《归藏易》

五、《周易》是古代基础化学

六、《参同契》中的《易》魂

七、《周易》是现代化学的总根

八、“预测学”的奥妙

九、两种科学体系的对照 

十、东方的《圣经》 

第六章 易学与中医科学

I Ching&the Science of Chinese Medicine

一、中医的起源

二、“天人合一”与阴阳理论的提出 

三、“三阴三阳”的医学意义

四、《黄帝内经》“五行观”批判

五、中医与西医思想方法的比较

六、二十一世纪会接受中医吗? 

七、我为祖国医学辩护

八、应理直气壮地宣扬中医的科学性

九、“内丹”与“气功” 

十、《周易》与中华文明的起点

试读章节

由于《周易》一书中没有提过“五行”的概念,许多易学家便认为“五行”与太极八卦无关,不是易学研究的范畴,对“五行”与“八卦”的关系问题便可置之不理了。“五行”具体是指金行、木行、水行、火行、土行,“五行”学说同今天的数学、物理、化学一样,一直是中国古代先贤从事各种研究的工具与方法,无论道家、医家、兵家、儒家、史家、杂家、历算家都必须精通“五行”。

“五行”学说不像“八卦”理论那样深奥,所言所指都为人们所熟知,不需要翻译就能理解。如火就是火,不说成离,水就是水,不说成坎,土就是土,不说成坤。这种学说诞生的年代不会早于“伏羲八卦”,而就其思想内容来看,应该同“阴阳八卦”理论并行不悖。因此,我推断它来源于“八卦”学说,“八卦”是“五行”学说的理论渊源。

“五行”中的“木”究竟何指呢?按常人的理解,木就是指树木、草木、木材及其一切木制的器具。所谓“木克水”就是指草木生长时吸走水份,“火克木”是指木柴被火烧成灰烬等等。

其实,这种理解全是凡俗之见,根本没有弄懂“木”字的本意。《说卦传》日:“巽为木,为风。”反过来说,木就是风、就是巽、就是大气圈的环流,是地球风轮的转动。风轮的运行是天地间最大的“行”,“木行”作为“五行”之一,指的就是地球风轮的运行。

作为“五行”之一的“水”,也不是江河湖海中的水。《说卦传》曰:“坎为水。”即水就是坎,是水的流动,是洋流。“水行”就是水圈的环流,即地球水轮的运行。

“土”也不是狭指田里的土,而是指天下之土,指大地、地壳,指地壳圈层自西向东的旋转运动,“土行”即土轮的转动。

“火”更不是指灶里的火,而是指地底的火,指地幔岩浆的涌动,“火行”即地球火轮的运动。

“金”并不是指黄金的金,而是指铁质地核,是磁性铁核在岩浆内部的运动,“金行”即地球铁轮或金轮的滚动。

只有金轮、火轮、土轮、水轮与风轮的旋转运动才能堪称“五行”,研究这五大圈层的运动,才能明了天地运行的规律。先明天地之理,而后知万物之情。

相生相克是“五行”学说的重要内容,明白了“五行”之所指,就不难看出它们相生相克的真实关系。木克水、水克土、土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是指五轮的动力传递。

P37-38

序言

这是一本关于《周易》的书。

《周易》作为东方文化最古老的一本原典,却激起了现代人广泛的研究兴趣。《周易》基于奇偶错综形成的简单符号系统,却可容纳巨量的文化信息,儒家将其列为“五经之首”,道家尊其为“三玄之一”。一部看似简单的《周易》,竟成为儒道两家独一无二的共同经典,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活水源头。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而学人治易,大体三分:既有“明于天之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工具理性所掌握的“科学易”;更有“察于民之故”、“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价值理性所追求的“人文易”;还有“神以知来”、“是兴神物,以前民用”的非理性、超经验的“神道易”。从内容上看,本书应该归入第一种。

欲问何谓“科学易”,首先须明了什么是“科学”。科学云者,必须以实验为证,并以具体数据总结其理;而且必有理论与应用两方面——理论以增进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包括生物界和人类本身;应用以提高人类适应自然界的能力。当今自然科学界有三大课题:其一,宇宙演化;其二,物质结构;其三,生命起源。这三大课题似乎可以与我国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分析方法合而观之。宇宙演化即天道,物质结构即地道,生命起源即人道。在中国,古老的易学及其象数思维模式与西方传人的新兴质测之学相结合,在17世纪就已经开始了;在西方,从莱布尼兹到玻尔、李约瑟等,把中国易学中某些象数结构纳入现代科学的语境和视野,对“科学易”不断地有所探测。而近年来,由于东西方学术思想不断碰撞和融合,“科学易”的研究更有了方兴未艾之势。

本书作者尽管不是学界中人,但学贯中西。他所致力的不是解决科学的一两个所谓前沿问题,而是对当前整个基础科学体系的一种弥补和矫正。本书行文朴素而高妙,没有丝毫故弄玄虚,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周易》的普通读者,也几乎没有阅读的难度。本书面世之后,或许会引发学界的激烈批评和社会的广泛讨论,但出于对独立的学术创作的鼓励和尊重,编者认为该书具有重要的出版价值。

张君劢在1935年出版的《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中写道:立国之道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是一个民族要有思想自主权,“唯有自己的思想,乃能有自己的发明,自己的选择,否则只能落在别人之后,永远都不可能与欧美这些先进国家并驾齐驱。因为人家是先觉,我只是模仿。尽管中华民族自号为独立的民族,但如果思想上绝不自求为独立,只是一味地追逐模仿别人,那只是有独立之名,而无独立之实,与亡国灭种相差无几。”而独立的学术创作(我们通常称的“学术原创”,无论是哲学上的、科学上的,还是文艺上的)不仅对民族复兴有积极意义,而且正是“民族复兴的基础”。

雷元星先生的科学研究恰好具备这样的意义!他的研究将一扫当前中国思想学术界的沉闷空气,历史将证明雷元星的发现是一个了不起的大事件!本书或许在内容上还有硬伤和缺陷,但编者相信它肯定是不容轻视的。同时编者由衷地希望,更多的雷元星涌现出来,通过他们的努力,真正地推动这个国家的文化再造。

书评(媒体评论)

如果中国文化不被了解,中国文化没有将来,则这四分之一的人类之生命与精神,将得不到正当的寄托和安顿:此不仅将招来全人类在现实上的共同祸害,而且全人类之共同良心的负担将永远无法解除。

——牟宗三 徐复观 张君劢 唐君毅 《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中国文明对人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启迪的源泉。

——[比]伊利亚·普里高津 《从混沌到有序》

中国人百年来都是按照西方学术的义理结构与解释系统解释中国与世界,中国人在心灵深处已经被西方学术殖民了。

——蒋庆 《以中国解释中国》

现在到了为公众的心灵和头脑发动一场思想之战的时候了!

——[英]弗兰克·富里迪 《知识分子都到哪里去了》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文明的起点(从周易出发认识世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雷元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64970
开本 16开
页数 22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1.5
丛书名
印张 15.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67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4: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