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里尔克法文诗(中法对照本)/中法文化之旅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里尔克作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德语诗人的地位依然无可置疑,在他的诗作中,诗的纯美与哲学的深思的结合几近完美。他是喧嚣尘世中的一个孤独者,终身都在寻找精神的故乡。他的诗艺的过人之处在于,他善于把他所敏锐地感受和深入地思考的一切,都凝聚为精致而又独特的意象,如同雕塑一般展现在我们跟前。读他的诗,你无法不感到震撼,你会在恐惧中若有所思。

内容推荐

在二十世纪的德语诗人中间,似乎还没有哪一位像本集的作者那样:童年寂寞而暗淡,一生无家可归,临终死得既痛苦又孤单,而在诗歌艺术的造诣上,却永生到放射着穿透时空的日益高远的光辉,就一些著名篇什的艺术纵深度而论,就其对心灵的撞击程度而论,真可称之为惊风雨而泣鬼神。诗人的全名是勒内·卡尔·威廉·约翰·约瑟夫·马利亚·里尔克;他本人的签名历来却只是:赖纳·马利亚·里尔克。

这里的法语诗对我们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这是法语这种语言“精确性和抒情性完美结合”的最佳范本之一。

目录

译序

《玫瑰集》

《果园》

《瓦莱四行诗》

《窗

《缴给法兰西温柔的税》

编者后记

试读章节

若你的鲜妍有时让我们这般讶异,

幸福的玫瑰,

是因你自身,在你内里,

花瓣托着花瓣,你在休憩。

全体苏醒过来,花骨朵

依然熟睡,无穷无尽的花瓣,

触及这颗宁静的心多少温存

抵达那张急迫的嘴。

我看见你,玫瑰,微微开启的书,

包含如此多的书页

写有具体明晰的幸福

而无人得以解读。魔法之书,

向风儿敞开,闭上眼睛

才能阅读……,

蝴蝶从那里扑翅而出

有了同样的思路。

玫瑰,你噢,卓越完满的事物

无尽地忍耐

又无尽地显露,噢,头颅

长在过于缺乏甜蜜的身躯,

你无可比拟,噢,这漂泊的时日

你是至高无上的精华;

这情爱空间,我们刚刚前行

你的芬芳就萦绕。

然而是我们建议你

斟满你的苦杯。

为这诡计着迷,

你的丰饶敢于一醉。

你是丰富的,足以一百次将自己

变成一朵单独的花;

这是恋人的情形……

而你不曾思念过别处。

雍容环绕着雍容,

温柔触摸着温柔……

是的,是你的内心

不停地轻抚着内心;

内心抚摸着自己,

用她自己的明亮光泽。

如此你发明了

那喀索斯自足的主题。

一朵玫瑰,就是所有玫瑰

与她自身:不可替代的

完美,这甜蜜的词汇

被事物本身所包围。  没有她,永不知如何说出

我们的希望为何物,

还有那些温柔的间断

在持续的出发程途。

你轻倚着,清新明净的

玫瑰,挨着我合拢的眼——,

人道是有千百只眼睑

重重叠叠

朝着我温热的那只。

千般睡意不顾我的佯装

我本依此游荡

在这馥郁的迷宫。

你的梦太圆满,

里面众多的花朵,

湿漉漉像个哭泣的女子,

你向着早晨弯腰欠身。

你甜美的力量沉睡着,

在一种不明确的欲望中,

催生着温柔的体态

在脸颊和乳房之间。

玫瑰,如此炽烈却又明澈,

真可命名为圣女萝斯

之遗骨……,玫瑰散发着

赤裸圣女撩人的香气。

玫瑰从不受诱惑,困惑于

她内在的清静;最终的情人,

如此远离夏娃,远离初次的惊慌——,

玫瑰无尽地拥有着失落。

空无一物时的女友,

当一切都无视苦涩的心;

宛如慰藉者,她的出现证明着

多少抚摸浮动在空气中。

若我们放弃生存,若我们否认

曾经所是并终将到来的事,

我们可好好想过这位迫切的朋友

她在我们身旁书写她的童话。P2-20

序言

1921年7月25日,里尔克在瑞士瓦莱州小城西艾尔的“美景”旅馆给他的文学保护人、杜依诺城堡的主人玛丽?冯?特恩—塔克西夫人(Marie von Thurn und Taxis)写信:“七月将逝,而我不在您的身边……然而使我远离您的,是美不胜收的瓦莱。我在这里的山谷中徜徉而行,来到了西艾尔和西翁。去年的葡萄收获之季,我第一次领略了此地美景,我曾向您讲述过这些地方在我身上产生的特殊魔力。让我再次幡然感动的是,在这个地区,我又见到了西班牙和普罗旺斯奇异地混合在一起。……”

穆佐城堡距西艾尔小城二十分钟路程。山坡。清泉。深邃的蓝天。乡村小教堂,对面是葡萄园。里尔克住楼上,有一间小卧室,阳光从右边的窗照射进来,左边是一个小阳台,披盖着葱郁的树木。里尔克在信中继续写道:“啊,多想您也能看到!当您从山谷中走来,处处得见奇景。小花园里玫瑰已经在怒放,花园上头,古老的石头有灰色和紫色的调子,但被阳光照得金黄和褐色,又像是安达卢西亚的有些石墙。……”

次年,里尔克的好友莱茵哈特(Werner Reinhart)为他买下了慕佐城堡,正是在这里,诗人完成了他的毕生杰作《杜依诺哀歌》和《致奥尔甫斯十四行》。1923年,也是在这里,里尔克翻译了瓦雷里的诗歌。这里是诗人最后的栖居地,1926年12月29日,里尔克死于白血病,并葬于当地的拉荣小墓园(Rarogne)。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从1924年到诗人谢世的最后两年多时间里,里尔克还在慕佐城堡写下了400余首法文诗,就其数量而言堪与里尔克的德文诗相当。《玫瑰集》和《果园》、《瓦莱四行诗》、《窗》、《缴给法兰西温柔的税》就是其中的几个法文诗集。

里尔克在1912年开始创作的《杜依诺哀歌》第一首的开篇曾这样写道:“究竟有谁在天使的阵营里倾听,倘若我呼喊……”这一问题断断续续折磨了诗人10年之久,直到他在1922年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到了1924年2月1日,在我们现在看到的《果园》第一首里,这个问题已经从“有谁在倾听”的绝望与孤寂中,转化成了:

天使们回忆着,今夜

我的心使它们歌唱……

一个声音,似是我的,

为深深沉寂所诱惑,

升起,终于决定

一去不复回;

温柔而无畏,

它将会融于何物?

以这个“似是我的”声音,这并非母语的法语,里尔克开始了他新的诗歌历程。这个声音由一颗使天使歌唱的心喷薄而出,将不再在乎有谁在倾听,它“温柔而无畏”地兀自升起在今夜的沉寂里。而对于这“似是我的”法语,里尔克一直怀着某种“亏欠”之情,他在《果园》第二十九首里写道:

如果我曾冒昧地写你,

借用的语言,或许是为了使用

这个质朴的名字,这一直萦绕我的

唯一的帝国:果园。

自1902年诗人第一次来到巴黎,特别是1914年的世界大战爆发之后,日耳曼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令这位敏感的诗人感到陌生而遥远了。直到他在慕佐城堡定居下来,在这个讲法语的地区生活着,他更是怀想起法兰西对他的影响和恩惠,他要将感激之情用他的第二母语倾吐出来。

我们不要忘了,诗人初到巴黎是为了写一本关于罗丹的评论专著,他在罗丹身边耳熏目染,懂得了艺术乃是“艰辛的创造性劳动”;他也在给妻子的书信里表达过对塞尚绘画艺术的钦佩之情。在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里,里尔克长期浸淫于法国象征派诗歌的阅读,倾心于波德莱尔、魏尔伦、耶麦等诗人的作品,又与纪德、瓦雷里、罗曼?罗兰等大文豪交往密切,并翻译了他们的部分作品……尤其在1921年,在中断《杜依诺哀歌》的创作数年而陷入沉默之时,他读到了瓦雷里的《海滨墓园》之后欣喜若狂,受到了精神的启发和鼓舞,从而打破了自身的沉寂。

《果园》出现在德国之后,特别是爱德华德?考洛迪(Edouard Korrodi)的评论文章发表之后,有一种批评的声音似乎要求诗人对写作这部“边缘作品”的理由和意义作出某种解释。里尔克给这位评论者的信里写道:“倘若今天我的法文诗以如此急迫的选择(亏欠我的朋友们的)出现,那是因为一连串的形势使然,才有了这样的冒险。首先,我欲以表明对我在瓦莱接受到的一切(这个地方和这里的人)的感激之情。其次,这更显著地关系到,作为一个谦逊的学生和汗颜的受恩者,我欲以向法兰西和无与伦比的巴黎表明我的感激之情,在我的人生进程和我的记忆里,法兰西和巴黎向我呈现了整个世界。”在这封信里,里尔克还特意感谢了《马尔特?劳里德斯?布里格手记》忠实的法译者莫里斯?贝茨(Maurice Betz)。

《果园》和《瓦莱四行诗》于1926年在诗人在世时发表在《新法兰西杂志》上,并配有女友芭拉蒂娜?克洛索沃斯卡Baladine Klossowska(里尔克叫她“麦尔琳娜”Merline)画的一张诗人肖像。而另外的法文诗集都在诗人去世后才发表:《玫瑰集》于1927年出现在荷兰的斯托尔斯(Stols)出版社,由瓦雷里作序;《窗》也在1927年由法兰西书店(la Librairie de France)发表,配有芭拉蒂娜?克洛索沃斯卡的10张铜版画;至于《给法兰西的温柔的税》,这是一个未完成的集子,第一次公之于众是在1949年,由德国岛屿(Insel Verlag)出版社收录在六卷本《里尔克全集》“法文诗”部分中。

应该加以说明的是,里尔克晚年写下的400余首法文诗有一部分为诗人的习作,除了岛屿出版社的《里尔克全集》将其悉数收录之外,单独出版发行的法文诗集唯有法国伽利玛出版社“诗歌”丛书辑录的《果园,及其他法文诗》,一共144首。译者在版本的选择上,综合参考了这两个最为权威的版本,并将原诗附录在每首译诗旁,以便懂法文的读者对照阅读,也更能体会到里尔克法文诗的魅力。

本书中有几首诗重复出现:《窗》第三、四首,《缴给法兰西温柔的税》第十、十一首,以及第八首的前两节,在《果园》中已经出现过。为了尊重里尔克本人对其诗集的编排,本书未作任何删改。

此外,译者在这里特别要感谢“里尔克中文网”(www.myrilke.com),网主陈宁兄在我翻译过程中给了我许多帮助,到这个网站上阅读里尔克法文诗的网友也对我的译文提出过十分珍贵的意见。

何家炜 2007年12月,上海

后记

我对里尔克最初的认识,源于冯至先生译的《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懵懵懂懂之间受到一些诗的启蒙。之后,陆陆续续读了很多诗作,其中包括《杜依诺哀歌》和《致奥尔甫斯十四行》等不朽之作。那些纷繁的意象、韵律,以及浩繁的典故,华丽而晦涩,至今印象尤为深刻。

后来,我有幸采访过九叶派诗人郑敏先生,据她回忆,她早期的诗歌创作也受惠于里尔克,更确切地说,是通过她的老师冯至先生的推荐。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国内已有多种译本让我们得以从汉语里感受这位德语诗人的魅力。其中有许多功不可没的译者,以下这些译者的名字不应该被遗忘,他们是:梁宗岱、冯至、卞之琳、陈敬容、杨武能、魏育青、李魁贤、钱舂绮、林克等。而作为译介里尔克的早期开拓者之一,梁宗岱先生尤其值得我们表达敬意。

梁宗岱曾于1924年游学欧洲,将陶渊明、王维的诗译成法文,得到法国诗人瓦莱里等人的赞赏,并与之建立深厚的友谊。众所周知,里尔克与瓦莱里交往甚密,里尔克不仅翻译瓦莱里的诗,而且他的许多重要诗作也受到瓦莱里的影响。这或许就是梁宗岱较早地接触到里尔克作品的原因吧。梁宗岱归国后,即于1934年出版了译诗集《一切的峰顶》,其中收入里尔克的《严重的时刻》、《这村里》、《军旗手的爱与死之歌》等诗作;之后又相继翻译了专著《罗丹论》以及散文作品《老提摩斐之死》等。这些译作对中国新诗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让读者领略到里尔克诗歌的深邃与独特。

同一时期译介里尔克颇为丰富的还有冯至先生,他们二人的译介可以说是遥相呼应,这一点从梁宗岱为里尔克《罗丹论》(1941)所写的题记中,便可窥见一斑:“关于这位亲切可爱的诗人,只能作这简略的介绍。但我们有理由希望,在最近的将来,冯至君将给我们一个配得起这位大诗人的深澈详尽的描述。”两人的译作,也深深地影响了一批年轻的学院派诗人,诸如:吴兴华、陈敬容、唐浞、徐迟、叶汝琏、屠岸等,他们不仅亲自加入到译介里尔克作品的队伍中,而且其自身的诗歌创作,也深受里尔克的影响。

我还想提及法兰西学院院士程抱一先生,程先生于上世纪60年代初意外地发现,里尔克的诗与道家思想某些地方很相似,并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之后又于70年代在台湾出版了《与亚丁谈里尔克》一书,这本印数寥寥的译著,亦可见程抱一先生对这位诗人的情有独钟。直到80年代,他还翻译了里尔克的《论塞尚》一文。

长期以来,我们对里尔克的法文诗知之甚少。国内最早的介绍,出现在梁宗岱先生为《罗丹论》所写的《译者题记》中:“里尔克底著作甚多,最重要的:诗集有《图画集》、《祈祷书》、《新诗集》、《莪菲士的商籁》和一本法文诗集《果园》……”之后,仅出现过一些从英文转译过来的诗。

国内从事法语翻译和研究的人,对里尔克的关注由来已久。进入互联网时代,一个名为“汉语里尔克”的中文网站颇为引人瞩目。我约略知道有人在翻译里尔克的法文诗,而对这些诗的来历却一无所知。

直到有一天,一位酷爱里尔克诗的女士,推荐给我这样一首诗《夏日的过路女子》:“……遮阳伞下,带着一种被动的感激/她狠心做出温柔的抉择:/一转眼消失在过于耀眼的光线里,/她带回那被照亮的身影。”这样的诗句,顿时让我感到耳目一新,并深深地为之陶醉……后来才知道,这竟是里尔克的一首法文诗。这位译者是何许人也?经过一番寻觅,得知这首法文诗的译者叫何家炜。他毕业于广州外国语学院法国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位法语科班出身的诗人。

1993年,家炜读大学二年级时,开始参加校园诗歌活动,其间接触到冯至翻译的几首里尔克诗,从此便对里尔克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之后,他曾进入广外图书馆的梁宗岱藏书陈列室。走进一位诗人翻译家丰富而奇特的精神世界:梁先生的《晚祷》,梵乐希(即瓦莱里)签名的诗论集,1912年版的兰波全集,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以及梁译的王维诗稿等等……遗憾的是,梁宗岱翻译的里尔克诗并不多。由于意识到里尔克诗歌的重要性,远非其他外国诗人所能及,从那时起,家炜就萌生了翻译里尔克法文诗的念头。199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读到了里尔克的几首法文诗,这令他欣喜若狂。他曾经对诗友说,这是法语这种语言“精确性和抒情性完美结合”的最佳范本之一。

告别校园之后,他曾四处漂泊,却始终没有忘记这些法文诗。直到2000年秋天,他在西非某海港小城一家摩尔人开的网吧里给远方友人写信,突然想到可以在网上搜寻里尔克的法文诗。

噢,思念的是那些在匆匆而过的

时辰里没有爱够的地方。

我真想从远处向它们奉还

这遗忘的手势,这多余的行为!

当他在遥远的西非海岸读到这样的诗句,几乎热泪盈眶,从此便一发不可收。

就这样,家炜重新开始读里尔克的法文诗,并利用业余时间翻译,仅仅是出于感动和敬仰。关于翻译风格,家炜曾经说过,他要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持原文的面貌,不求如何传神如何流畅,只求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一些里尔克法文诗的魅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到2002年初,共计翻译了140多首诗。后来,他曾在网络上广泛征求意见,并进行了多次修订。

我与家炜曾在“诗生活”网站的翻译论坛有过一点接触,但是未曾谋面。直到今年5月,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的中法文化学术会议上,才有过一面之缘。或许我们志趣不尽相同,但是我们有共同的话题,那就是法国诗歌,当然还有里尔克的法文诗。

更重要的是,我想我们都深深地仰慕那些中法文化的传媒人物,如梁宗岱、盛成、叶汝琏等前辈。在他们的感召之下,我们都各自努力着,试图将他们未竟的事业传承下去……

胥弋

2007年12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你的法文诗有着一种惊人的雅致和奇妙。”

(法国诗人瓦莱里)

“一种新的欢乐,有点不同,但或许更为稀罕,更精美,更奥妙。”

(法国作家纪德)

“欣然服从于这种他所热爱的语言……在法语中他才能再次成为重新上路的人。”

(俄国作家帕斯捷尔纳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里尔克法文诗(中法对照本)/中法文化之旅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奥)里尔克
译者 何家炜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624783
开本 32开
页数 33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7-12-01
首版时间 2007-12-01
印刷时间 2007-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21.25
丛书名
印张 11.37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03
14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5:1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