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名家美文话格言(劝学)
内容
编辑推荐

吴建有编著的这本《名家美文话格言(劝学)》精练概括了中华精神中的劝学美德,精准提炼了古典经典:有教无类;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朝闻道,夕死可矣;子入太庙,每事问……并有权威学者对其进行精妙解读。是我们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最佳门径,亦可作中学生升学考试的精彩范文。

内容推荐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古籍文献浩如大海,而警句格言是经过历史反复筛选与提炼的思想瑰宝。《名家美文话格言(劝学)》一书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劝学为主要内容编排格言,或突出哲理,或重在叙事,图文并茂、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名家美文话格言(劝学)》由吴建有编著。

目录

从师

 有教无类

 教不严,师之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为学莫重于尊师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务学不如务求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圣人施教,各因其材

 有师法者,人之大宝也

习学

 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运而有光者,饰也;近而逾明者,学也

 人不学,不知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不知而自以为知,百祸之宗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立身百行,以学为基

 满招损,谦受益

 开卷有益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人好学,虽死犹存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学则正,否则邪

 书到用时方恨少

精思

 朝闻道,夕死可矣

 尽信书,不如无书

 好学深思,心知其意

 读有字书,却要识没字理

 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业精于勤,荒于嬉

 思之自得者,真;习之纯熟者,妙

 年少从他爱梨栗,长成须读五车书

 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旧书不厌百回读

 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

 君子贵才学以成身也,非以矜己也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

 敏于事而慎于言

有恒

 子入太庙,每事问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废学如断织

 人不读书,其犹夜行

 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常玉不琢,不成文章

 三日不读,口生荆棘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

附赠中外名人名言

试读章节

古往今来,对求学求知者似乎都有一个不解之谜——求学求知所为何求?古人有云:“无才无学,士之羞也;有才有学,士之忧也。”其意思就是没有才华、没有学识是读书人的耻辱,有才华、有学识则是读书人的担忧。才学,难道真的是一个“让人喜欢让人忧”的东西吗?非也!《呻吟语》说:“夫才学非有之为难,降伏之难。”也就是说才学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难就难在那些读书人对它的态度。把“才学”当成是一种内涵而修身育德的是智者;把“才学”当作一件华美的外袍而用来炫耀的是愚者。

孔子被称为圣人,但是他却从没有丝毫的狂傲之态,当樊迟向他请教怎样种植好稻子时,他却让他去请教有经验的老农夫。因为他觉得,农夫对这方面了解的肯定比他要多。与之相反,明代方孝孺笔下有一个好自夸的吴士,他自诩“举世莫及,尤善谈兵”,而且“谈必推孙吴”。称王姑苏、与国朝争雄的张士诚为其夸夸美言所动,任用他为大将军,结果,他训的兵,压根儿就不会打仗。孔圣人尚忌狂傲自大,未曾料想这位吴大人却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误人误己。

常言道:“好事多磨。”可惜做学问的人,仗着肚子里的墨水多,就使劲地“磨”给别人看却不见得是一件好事。朱元璋要求臣下写折子文字要简洁,才子刑部主事茹太素凭着自己的文字功底好,写起来总是洋洋洒洒欲罢不能。有一次朱元璋叫人念他的奏折,当念了6370字后还未听到具体的建议,全是空话,天子顿时大怒,命人把茹太素找来痛打了一顿。第二天晚上,朱元璋再叫人继续读下去,读到16500字以后才涉及本题,提出了五项建议,其中有四项深得皇帝首肯,便马上命令施行。同时,朱元璋指出这折子只要写500多字就够了,却写得这么冗长,但又承认自己厌听冗文而打了茹太素不对,并赞扬茹太素是忠臣。对茹太素来说,最终是捞回了颜面,可惜因他爱炫耀的心态惹来的一顿暴打所造成的皮肉之苦是怎么也退之不去的!不过,同是炫耀,孔乙己总是考别人茴香豆的“回”有几种写法就拙劣得多了。顺便说一句,贵为天子,能当着群臣的面承认自己的不足,当是“君子贵才学以成身”之楷模了。

著名作家张爱玲曾有个很形象的比喻:坐在电车上,抬头看前面立着的人,尽管相貌堂堂,仪表非俗的,可是鼻孔里很少是干净的。所以,不要以为自己了不得,别人可是把我们的缺点看得一清二楚。然而,许多人却在不知不觉中充当着“吴士”这样的角色。殊不知,当我们自以为是,孤芳自赏时,别人早已经跑到我们前面去了;当我们向人卖弄才学,班门弄斧时,别人很有可能就在暗暗笑话我们。而正是这种自负自傲的心态,极有可能使我们闭目塞听,拒纳别人的良言;也极有可能正是我们的自傲之举,溢夸繁饰之词,把我们排斥在功成名就之外。

世界永远没有最好的,好的东西总有可能被更好的替代,尤其在现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万物总是在不停地更新,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我们随时都有被淹没的危险,有了一点点才学,又有什么好值得骄傲、值得自夸的?在某方面有所见解,说明肚子里有了一点点“墨水”,再也不必打肿脸充胖子了,但如果以此而目空一切,自夸自傲起来,那就是“井底之蛙”了。老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粗浅地读,还以为老子是在骂圣人。不错,他的确是在骂圣人,但他骂的是那些标榜自己是圣人的圣人,因为,真正的圣人绝不会说自己是圣人的。所以,老子又说:“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P125-127

序言

弘扬重教崇学的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自古以来,即有重学劝学的传统。在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曾出现过一些人品与学品俱佳的大师。他们的思想,他们的人格,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学子,造就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重教崇学”。可以说,泱泱数千年文明,所以能绵延至今,“重教崇学”功不可没。

从历史发展的实际情况看,儒家学派中的诸大师无一不对完美理想的个体人格塑造怀有浓厚的兴趣。在他们看来,一个完善的、达到至仁境界的个体人格是士人君子从事一切工作的发端和开始,大到治国安邦,小到事父事兄,均须以此为出发点。围绕此一问题,儒学的大师们几乎完全一致地把目光投向了学习。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学习,通过汲取自己原来不知道、未掌握的知识,完美人格的塑造才有望实现和达到。

关于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学习的目的以及学习的境界,孔子在《论语》中多有论述。《论语》一开篇就首先讨论“学”,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在《论语》中有66次谈到“学”,由此即可见孔子对“学”之看重。比如他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对于他本人,孔子也认为自己“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在孔子看来,一辈子的进步特别是人的修养进德没有终点。从学习的方法上讲,孔子一方面看重多闻多见,反对不懂装懂、装腔作势,他认为“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另一方面,孔子主张闻见之外还须兼重思索,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需要“九思”,学习要举一反三。更富新意的是,孔子竟将“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的“好学”当成“君子”的一个重要标准。实际上,孔子这种近乎学习本位的思想,对日后中国人“重教崇学”传统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

孔子之后的孟子,虽然有着比孔子明显得多的士人贵族倾向,甚至还说过一些诸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等,让今人完全不能接受的话,但是孟子的重“学”倾向同样是明显的,他所坚持的基本上仍是孔子开创的传统,而又与孔子有所不同。首先,孟子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出发,认为夏、商、周三代都是重视学校教育的,尽管因时代不同学校的名字有所不同。而学校教育就是教人学习,以帮助学习者明人伦。所以说孟子的学习思想带有鲜明的伦理色彩,但其因重视学校教育而强调学习重要的积极意义却不可低估。其次,孟子认为学习者对待学习要全力以赴,要做到全心全意、百分之百,这叫“志于彀”;同时,他认为学习“亦必以规矩”,规矩的重要就像匠人治木一样,治学没有规矩也是难成方圆的。再次,孟子对学习的学派、家法也提出了前无古人的看法。比如他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曾矢口否认仲尼之徒对非儒家的“齐桓晋文之事”的了解,更反对儒家的陈良弃儒而学农家等,这一看法对后世的影响也堪称巨大。当然,与孔子相比,孟子对学习的看法似乎政治色彩更浓厚一些,这是那个时代留下的印记。

孔孟之后,荀子关于学习问题有比孔孟更广泛的关注和更深入的讨论。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荀子撰有专文《劝学》,通过《劝学》全面表达他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劝学》中,荀子首先阐述了学习对于人增长知识和才干、增进品德修养及全身远祸的重要性,并且认为学无止境,学习是一个人一生的事情。关于学习的态度,荀子认为应该是专心致志、持之以恒,而不应该心浮气躁而终身无所寄托。至于学习的内容,荀子认可的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学习的方法除了要阅读典籍外,还要善于向贤人请教,同时也要善于用学来的知识教人。关于学习的目的,荀子的明确定位是做人。也就是说,一个人一生都要善始善终地坚持学习,通过不断地积累、不断地丰富完善,使自己达到既全面又纯粹的人格境界。

孔孟荀之外,儒家有关重“学”的讨论还有被后世称为经典的《礼记》中的《学记》篇。《学记》中对学习重要性的强调以及对教学方式方法等问题的探讨,也是儒家重学劝学的一项重要成果。

所以说,在先秦儒家那里,对于学习已经有了一个相当高的定位,这个高定位为日后中国文化中的“重教崇学”传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汉代武帝时期的文化转向,儒学被定于一尊,儒家书籍被奉为经典,孔子被尊为圣人,早期儒家大师们所提倡的一切都差不多被以典范的方式肯定下来。后来“重教崇学”的思想逐渐又影响到广大农村,致使许多人都把耕读当作传家的法宝,把读书学习和人生中种地吃饭看得同样重要,甚至认为学习更先一步、更高一等。这样的文化认同后来渐渐被强化,并逐渐沉淀为一种集体意识,形成了一种浓厚的“重教崇学”的民族文化传统。

吴建有

2008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名家美文话格言(劝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吴建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商品编码(ISBN) 9787553430713
开本 16开
页数 19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14-01-01
首版时间 2014-01-01
印刷时间 2014-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41
CIP核字 2013224192
中图分类号 H136.3-49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吉林
240
170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8:3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