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子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有关中古近代汉语语法词汇方面的部分文章。角度新颖、分析细密,胜义纷纶。分为四组:
第一组是有关中古近代汉语语法方面的,收录了长长短短18篇文章。第二组除一篇探讨中古汉语词语外,其余7篇都是探讨明清白话小说词语的。第三组是两篇讨论近代汉语文献点校方面问题的文章。第四组是学术综述。
图书 | 中古近代汉语语法词汇丛稿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集子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发表的有关中古近代汉语语法词汇方面的部分文章。角度新颖、分析细密,胜义纷纶。分为四组: 第一组是有关中古近代汉语语法方面的,收录了长长短短18篇文章。第二组除一篇探讨中古汉语词语外,其余7篇都是探讨明清白话小说词语的。第三组是两篇讨论近代汉语文献点校方面问题的文章。第四组是学术综述。 序言 曹小云教授将书稿《中古近代汉语语法词汇丛稿》寄给我。希望我能为这本即将付梓的论文集写上一序。这无疑给我出了个难题:以学养和资历论,我显然还不具备为人作序的资格;但就我和小云兄的情谊而言,我实在又没有拒绝的理由。思之再三,最后只得“从命”。 我第一次知道“曹小云”这个名字是1993年,在这一年的《中国语文》(第5期)上刊有小云兄的大作《(《祖堂集》“被”字句研究)商补》。这篇文章虽然不长,但文字洗练,剖析缜密,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当时猜想,这位文笔细腻、老道的“曹小云”一定是位年长的女性。事实上,当时关注“曹小云”其人其文的并不只我一个:记得先师刘坚先生曾不止一次跟曹广顺先生和我提起小云兄这篇文章,并嘱咐曹先生和我设法了解小云兄的背景。 1994年在湖北大学举行的近代汉语学术讨论会上我终于见到了小云兄。让我大吃一惊的是,这位“曹小云”原来是位清秀俊朗、风神飘逸的青年须眉。我们一见如故,彻夜长谈。 此后的十余年,我们一直保持频繁的接触。小云兄不断将其发表的近代汉语语法、词汇的研究文章示我,收在这个集子里的论文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这些文章大都角度新颖、分析细密,胜义纷纶。而且我逐渐了解到,小云兄不仅从事近代汉语的教学和研究,并且在《诗经》和唐五代词的研究方面也有许多成果。我们知道,在近代汉语学界,兼治语法、词汇而卓有建树的学者不乏其人:比如老一代的蒋绍愚教授、江蓝生教授,中生代的董志翘教授、李宗江教授。但兼治近代汉语(语法词汇)和古代文学而均有建树的学者,据我所知,似乎只有山东大学的冯春田教授和小云兄:冯先生以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名家,但在《文心雕龙》研究方面也成果丰硕;小云兄擅长近代汉语语法、词汇研究,但在《诗经》考辨方面也颇有心得。更重要的是,小云兄在繁重的行政工作和教学工作之余,取得如此突出的研究成果实属难能可贵。 小云兄敏而好学,又值盛年,如今在近代汉语语法、词汇研究方面已有相当的积累和成就,相信他今后会有更多、更好的论著问世。是为序。 吴福祥 2005年2月于北京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古近代汉语语法词汇丛稿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曹小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安徽大学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10529907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92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08 |
出版时间 | 2005-03-01 |
首版时间 | 2005-03-01 |
印刷时间 | 2005-03-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H141 |
丛书名 | |
印张 | 9.2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安徽 |
长 | 204 |
宽 | 140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