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大骗子克鲁尔的自白(托马斯·曼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托马斯·曼最后一部作品,也是他唯一一部犯罪小说。本书中作者一改自己传统的严肃的写作手法,以幽默调侃的轻松笔调,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花花公子游戏人生的嘴脸。小说在情节陈述,人物塑造,语言锤炼等方面达到的艺术水准,至今都让后人难以企及。评论界认为,此书是托马斯·曼“最出色、最精妙的成果”,“足他最具个人特色的作品”。

内容推荐

克鲁尔出生富商之家,在家庭的熏陶下,从小聪明伶俐,才华出众;随着年岁的增长和与生俱来的美貌,颇有女人缘,在上流社会也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父亲的破产和自杀,使家境一落千丈,这给了克鲁尔沉重的打击,他开始自暴自弃,玩世不恭,先后在法兰克福、巴黎和里斯本等大城市鬼混,尽情享受花花世界的生活,学会了与妓女厮混,用花言巧语骗取贵妇人的首饰和富家小姐的身心;他不仅自甘堕落,还四处坑害他人,行骗偷盗,胡作非为,样样都干,但最终还是落得了一个锒铛入狱,身败名裂的下场。

试读章节

“您在这里无权拒绝提供任何情况!”他大声喊叫着回答我说。“我所问您的问题,都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您提供的情况都是有重要意义的。我提醒您,为了您本人的利益,请您将您父亲死的情况如实地告诉我们。”

“他得到了教会主持的葬礼,”我回答说,此时思想斗争剧烈,心潮起伏,以致没能按次序将事情经过都讲出来。“为此,我可以出示证明和文件,他是经教会埋葬的,去打听一下,就会知道有几位军官和席梅尔普雷斯特尔都曾为他送过殡。宗教督监查特奥甚至在他致悼词时说过,”我讲话时的情绪愈来愈激动,“那支枪是在我父亲拿起来要检查时不小心走火的,他之所以当时手发抖,不能自主,那是因为我们该大难临头了……”我说了“大难”并用了一些其他过火的字眼。“于是,毁灭就来重重地敲我们的门了,”我说这话时有点不能自制了,为了能说明问题,甚至用弯曲的食指不停地指点着,“因为我的父亲陷入了恶棍的圈套,这些吸血鬼,是他们扼杀了他,所有的东西都被出卖了,处理了……玻璃……琴……”说到这里,我严重地口吃起来,脸色也明显地改变了,因为这时应该在我身上发生某种冒风险的事,“风鸣……车……”就在这时,出现了下列情形:

我的脸变形了——不过,只这样一说,还不能说明多少问题。在我看来,这脸变形的方式是前所未见的,可怕的,可以说不是人的激情,而只能是魔鬼的影响与驱使才会使人的脸出现这样的变形。我的脸的各个部分确实是向上下左右四方扯开,然后立即又极力向中间收缩回去;紧接着,半边脸露着从牙齿发出的可怕的狞笑,先使左颊后使右颊扯裂,与此同时,同一边的眼睛竭力紧闭,而另一边的眼睛则无限睁大,使我明显而又可怕地感到这只眼球仿佛要跳出来似的——只要愿意,这是完全可能做到的!不过,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它是否会跳出来,而且这时不是细心关心眼球的时机。如果说这样一种违反常态的面部表情在外界就能引起极大的惊愕——也可称为震惊,那么,这只不过是一个序幕与开端;一场真正的魔女式的丑态大表演还在后头,在未来的几秒钟内,人们可以看到在我这张青年人的脸上展开的一场各种怪相的大会演。对我的相貌的各种变形一一加以描述,把嘴、鼻子,眉毛和两颊,简而言之,颜面各部分肌肉所呈现的各种可怕的丑态,都细致入微地描绘出来,尽管这些丑相是不断变幻的,没有一个是重复出现的,但是,做这样一番描述恐怕是太过于冗长烦琐了。我只想告诉大家,同这些相貌的现象相协调一致的情感的变幻过程,即愚蠢的欢乐、极端的惊异、疯狂的恣情纵欲、非人的痛苦以及咬牙切齿的癫狂~仿佛所有这些感情都不是来自我们这个世界,而是属于一个恶魔的天国,在那里我们会吃惊地发现,我们的这些尘世上的激情被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再现出来。我们通过表情所感受到的这些激情,难道不会以暗示的和模模糊糊的方式在我们的灵魂中再产生出来吗?在这期间,尽管我在原地直挺挺地站着,但是我的身体的其他部位并没有静止不动。我的头在来回转动着,有几次几乎要缩到脖子里去了,仿佛有魔鬼要把我的脖子折断似的;我的肩膀和两臂仿佛脱了臼,胯骨弯曲了,双膝相互顶起来,肚子收缩空瘪了,同时各条肋骨仿佛要戳穿皮肤出来,脚趾在痉挛,没有一根手指不是像动物的爪一样弯曲着,犹如被捆绑在地狱的刑具上,我就这样坚持了大约四十秒钟。

这段时间,由于情况艰难,显得很漫长,在这期间,我是没有知觉的,至少记不起周围环境和观看的人,在这样严酷的条件下我确实根本无法分辨清楚他们。有粗野的喊声,从远处传到我的耳中,但是我没有办法听清楚都喊了些什么。我坐到那位少校军医急忙推给我的一把椅子上后,才重新恢复了知觉,狼吞虎咽地喝了几口有点温和的、味道不正的自来水——这也是这位穿军装的学者设法给我弄来的。委员会的几位先生都霍地站起来,越过那张桌子躬身向前望着,面部表情惊愕、激愤,同时也感到厌恶。另一些先生则以较为文雅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刚刚见到的一切的惊诧。我看到其中有一位先生将握起的双手紧紧地贴在双耳上,仿佛是由于受了某种传染,他的脸部也变形了似的;而另一位则用其右手的两根手指捂着嘴唇,两眼则不停地飞快地眨着。至于我自己,在赶快结束这场使我只能感到不体面的表演之前,我没有急于以恢复了常态的、当然仍有些惊慌失措的表情向周围张望一下。我迅速而又晕头转向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在他身旁站成军人立正姿势,这当然是同我的纯平民的身份不相称的。

这位少校军医向后退了几步,手里还一直握着那个水杯。

P79-80

序言

《大骗子克鲁尔的自白》是德国现实主义伟大作家托马斯·曼留给后世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于逝世前一年……一九五四年。

托马斯·曼的名字,对于中国读者来说是不陌生的。他的第一部成名巨著《布登勃洛克一家》早在六十年代就已介绍到我国,八十年代初又有他的《中短篇小说集》译成中文出版,都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

            一

托马斯·曼一八七五年生于卢卑克市的一个经营谷物的巨商家里,一八九一年由于父亲去世,商号破产,翌年全家迁往慕尼黑。托马斯·曼在文科中学毕业后,在一家保险公司里当见习生,并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一八九四年,他的处女作——中篇小说《堕落》发表后,深得著名作家戴默尔的赏识。一八九六年,托马斯·曼同其兄亨利希。曼一起到意大利居住,并开始写作《布登勃洛克一家》,一八九八年回国后,一边在一家讽刺杂志任编辑,一边继续写作《布登勃洛克一家》,终于在一九。一年完成。从此,托马斯·曼一举成名,并开始了职业作家的生涯,托马斯·曼也因此书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这部小说,正像其副标题《一个家庭的没落》所表明的那样,通过布登勃洛克家族的盛衰史展示德国资本主义在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由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社会画面,是德国资产阶级的“一部灵魂史”。

在一九〇三年至一九一二年期间,托马斯·曼陆续创作并发表了一系列优秀中短篇小说,如《特里斯坦》、《托尼奥·克勒格尔》、《王爷殿下》、《死于威尼斯》等。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对托马斯·曼是一次极大的思想震动。他由于看不清楚这场战争的帝国主义本质,不但肯定了它,而且同自己的哥哥亨利希·曼发生了公开争论。政治上的这一失误,使得这位作家在创作上陷入了困境,连续几年,托马斯·曼几乎写不出任何一部有分量的作品来。直到战后魏玛共和国时期,他的世界观才开始有了转变,一九二四年写出了《魔山》。这是作家的第二部重要作品,通过大学生卡斯托尔普在一所疗养院里的七年经历,再现了一九。四年至一九一四年期间德国社会的腐朽没落和形形色色的思潮。

法西斯势力的横行肆虐使这位具有进步人道主义思想的作家猛醒。他对法西斯采取了坚决否定的态度:“在那个时期已经发生了我完全不能接受的法西斯运动,一种以精神上和科学上的蒙昧主义为特征的、用民族主义来反对人道主义的、把人道看作业已堕落过时的运动。”因此,他才能在一九三。年发表的中篇小说《马里奥和魔术师》里那样高瞻远瞩地预言:一旦人民觉悟起来,法西斯必将覆灭。

一九三三年,希特勒在德国攫取政权后,托马斯·曼被迫流亡国外,先是寄居瑞士,后于一九三八年定居美国。在流亡期间,托马斯·曼继续用他那饱蘸热情的笔参加了反法西斯斗争,完成了《约瑟和他的兄弟们》四部曲中的前三部、《绿蒂在魏玛》等。战后又完成了《浮士德博士》,它描写了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艺术家的悲剧,是作者的第三部重要著作。

一九五二年,托马斯·曼由于对美国战后日益猖獗的麦卡锡主义深感不满,离开美国,重返瑞士定居。在这里,他一直生活到一九五五年与世长辞,完成了中篇小说《受骗的女人》和本书。

          二

托马斯·曼是德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他继承并发扬了十九世纪末德国现实主义的传统,成为德国批判现实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从第一部中篇小说《堕落》一八九四年问世到一九五四年《大骗子克鲁尔的自白》的发表,在漫长的六十余载的写作生涯中,托马斯·曼的创作自始至终围绕着德国的社会现实。而他所经历的现实正是德国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向帝国主义的过渡时期,是战争、乃至法西斯横行霸道的时代。他的作品无论是以现实生活还是以历史为题材的,都无情地揭露或影射了这个社会,它的种种弊病是不可救药的,这个社会已经走到了尽头,因此,托马斯·曼称自己的小说是“尽头的书”,称自己是这个“尽头的宣告者”。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以主人公自述的形式,描述了一个青年走上犯罪和堕落道路的过程,深刻地揭示了德国和一些欧洲国家在十九世纪末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以后,社会上出现的腐朽没落现象以及人与人之间的虚伪狡诈的关系,展现出一幅极为丰富多彩的、生动的社会画面。

这部作品的产生过程是漫长的,也是颇能说明一些问题的。作者早在一九。九年就已开始了《大骗子克鲁尔的自白》的创作,经过几年的问歇于一九一二年又继续写作,但实际上只完成了主人公的童年时期就搁笔了,直到托马斯·曼的晚年(1951年)用了一年多的时间才将这部作品完成。在历时四十余年的过程中,随着作者的世界观的转变和对社会现实认识的深化,这部小说的主题思想当然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我们知道,在一九。八至一九。九年前后,托马斯·曼对腐朽没落的社会深感不满,渴望民主,追求人道主义,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不仅为他哥哥的长篇小说《臣仆》提供了许多揭露社会不民主的素材,而且开始了本书的写作。作者本来想把主人公菲利克斯·克鲁尔写成一个充满矛盾的、尖锐对立的社会的产物与牺牲品,他本是一个无辜的青年,只是由于父亲的破产,才在这个充满激烈竞争的、尔虞我诈的社会里堕落成罪犯,但是他又不甘心忍受贫穷和卑贱的社会地位,企图通过越轨行为和刑事犯罪来改善个人的境遇。作者企图把身为罪犯的主人公处理成为既是上层社会的一个成员,又是它的辩护士。而在作者后来所完成的这部作品中,我们看到,这一思想虽然也保持下来了,然而只不过是作为一个故事情节而已,而作者通过这个情节所表达的意图则显而易见地转向了对社会的揭露和讽刺;而对主人公克鲁尔,有的评论家说,作者是怀着同情心来刻画的,读完此书,确实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因此,可以说,骗子的“自白”中包含着对社会的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克鲁尔这个人物呢?

小说的标题已明确地告诉我们:《大骗子克鲁尔的自白》,顾名思义,主人公是一个大骗子。他经过监牢的“感化”,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之后,开始回顾自己所走过的道路。凡是一个大的欺骗行为能够取得成功的,大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骗子手本身具有行骗的“本领”,二是社会上存在着上当受骗的客观条件,存在着容易甚至愿意上当受骗的人。克鲁尔是具有这种本事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他在这方面具有天赋的才能,很多骗人的本事不学自通,他自幼就会模仿父亲的字体和各种动作,装病逃学,装腔作势,能言善辩,又长着一副讨人喜欢的英俊外貌,颇讨女人们的欢心。然而:他并不是天生就是一个坏蛋坯,而是在父亲破产自杀和家境一落千丈,经历了种种波折之后,才一步步学坏的,他自暴自弃,玩世不恭,最后陷入欺世盗名的罪恶深渊。

克鲁尔生活的时期,正值德国及其他一些欧洲国家的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进入垄断阶段的转变时期,克鲁尔的父亲正是在这种大鱼吃小鱼的过程中被吞噬掉的,而另一部分“食人者”如威诺斯塔侯爵、女作家霍普甫勒及其百万富翁的丈夫则可以过着挥金如土、荒淫无度的生活,任意扼杀他人的意志,主宰他人的命运,因此,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都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克鲁尔正是降临在这样一个“世界”上。他从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逐渐学坏、堕落,这固然有其主观原因,但是,更应该看到克鲁尔堕落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环境造成的。往日,父亲的工厂兴旺发达时,家里几乎天天宾客盈门,高朋满座,饮酒作乐,通宵达旦,一旦家境败落,就显出“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凄凉景象,除了忠厚的教父和姐姐的未婚夫外,其他竞无一人参加父亲的葬礼。法兰克福这座大城市热闹非凡的夜生活,橱窗里琳琅满目的高贵商品使克鲁尔眼花缭乱,而他却饥肠辘辘,身无分文,只能“望洋兴叹”。来到巴黎,下了火车由于囊空如洗,只好提着行李步行来到饭店。这一切都使克鲁尔感慨万分,深深体会到世态炎凉,有钱有势可横行天下,而无钱无势则寸步难行。不甘心忍受贫穷的克鲁尔决心改变自己的这种境遇。他观察到,区别主人与奴仆的不是人本身的价值,而是出身与门第,人的角色是可以变换的,其唯一的条件是金钱。他利用变卖偷来的首饰的钱购置了一身华丽礼服穿在身上,出入高级饭店和剧院,同样被人尊为“贵人”、“绅士”,甚至比那些真正的大人先生更有气魄,更有风度。我们看到,克鲁尔就是在这样一个充斥着虚伪、奸诈、腐朽没落和自私的社会大染缸里一步步走上堕落、甚至犯罪的道路的。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还看到克鲁尔除了在儿童时代到食品店偷过几次糖果外,从狭义的法制概念来看,实际上没有犯下任何“罪行”,例如在两性关系上,从十六岁时同年长于他十多岁的保姆,同一位匈牙利妓女、资本家的阔太太直到同里斯本自然博物馆馆长的夫人,无一不是在对方的主动或诱惑下发生的;又如,他偷女作家霍普甫勒的首饰,后来也是由对方作为“礼物”赠给了他;最后,冒名顶替路易·威诺斯塔去周游世界,以欺骗侯爵夫妇,更是对方主动提出的主意,并执意要他帮忙去干的。在克鲁尔看来,他们都是自愿上当受骗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对社会的揭露是淋漓尽致的,这个社会确实是到了“尽头”,因此这部作品比起作者的任何一部著作都要尖锐和深刻得多。这充分表现了托马斯·曼这位举世闻名的大文豪在经历了漫长的一生之后所达到的思想上和艺术上的炉火纯青的高度。

在艺术手法上,这部作品也有其独到之处。作者让书中的主人公在幡然悔悟之后自述自己的往事,这样就更便于表达主人公的许多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使得作品既铺得开,又收得拢,结构十分严谨、紧凑,人物和情节紧紧围绕着主人公这条线展开。其次在人物风情的描写上,这部作品包充分显示了作者的高度造诣,文字立意深邃,言简意赅,寥寥数笔就能使一个人物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最后,在语言运用上,托马斯·曼素有“德语大师”之称,这部作品也充分显示了这一特点:作者下笔从容,挥毫洒脱,遣词造句非常考究;语言流畅,寓意深刻在夹叙夹议中时而表达出深邃的哲理,时而又带有辛辣的讥讽。

         三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正如这部原著副标题《回忆录第_部》所表明的那样,这部作品仅仅是托马斯·曼要写的整个计划的第一部分。从作家在作品中所铺开的场面来看,作者的写作意图是相当庞大的:主人公菲利克斯·克鲁尔是在四十岁左右时开始回忆自己童年的,作者从这时写起,才刚刚追溯到二十岁左右,即写到行骗的第一站——在里斯本的活动,按计划主人公还要游历南北美洲、日本、非洲、南欧等地,直到他锒铛入狱,也就是说还要历时二十年左右的时间。作者果能如愿,那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不仅仅是十九世纪末的德国、巴黎和里斯本,而是半个世界。但是,尽管如此,这部作品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结构上来看,仍不失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读后对菲利克斯·克鲁尔这样一个高级骗子的本质和手法,可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如前所述,托马斯·曼在语言艺术方面造诣极深,文字一向严谨艰深,语句很长,寓意深刻,哲理性强,从原文读起来感到颇有韵味,然而译成中文着实不易。我们在翻译此书时参照了德·林德莱(DenverLindley)的英译本,虽然竭尽全力,力求译文既信达,又保持原文风格,但是囿于水平,定会有理解和表达不当乃至失误之处,恳请读者和专家们不吝指正。

2005年8月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大骗子克鲁尔的自白(托马斯·曼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曼
译者 君余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738700
开本 32开
页数 32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2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6.45
丛书名
印张 10.37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10:1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