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精)/涵芬书坊
内容
编辑推荐

通过将五彩的土和润泽的水巧妙地融合起来,在一个狭窄而有限的空间摹画人的形体……追求其内在的完善,它向我们开启人类心中的宝藏,将我们的目光引向我们的内在,向我们展示无形的东西,即人的形体中所蕴含的那些高贵,崇高和神性的东西。

瓦肯罗德著的《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精)/涵芬书坊》的许多观点-如艺术是“心灵的启示”;艺术超凡绝尘,独立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等-为其后的德国文学开了先声,至今为人征引。而20世纪的现代派作家不断从中找到灵感和启迪,则是其经典意义的又一表现。

内容推荐

瓦肯罗德著的《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精)/涵芬书坊》借一位热爱艺术的修士之口,阐述了作者的文艺观,为德国浪漫主义制定了一份完整的艺术纲领。本书的许多观点——如艺术是“心灵的启示”;艺术超凡绝尘,独立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等——为其后的德国文学开了先声,至今为人征引。而20世纪的现代派作家不断从中找到灵感和启迪,则是其经典意义的又一表现。

目录

解读《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代译序(范大灿)

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

 致这部文集的读者

 拉斐尔的显现

 对意大利的憧憬

 生前著名的老画家、伦巴第派创始人弗朗西斯科·弗朗西亚耐人寻味的死亡

 学生与拉斐尔

 年轻的佛罗伦萨画家安东尼奥致罗马的朋友亚考伯的一封信

 既有艺术造诣又学识渊博的画家典范以著名的佛罗伦萨画派创始人列奥那多·达·芬奇的生平为例

 对两幅画的描述

 试论艺术中的普遍性,宽容性和仁爱性

 缅怀我们德高望重的鼻祖阿尔布莱希特·丢勒

 论两种神奇的语言及其神秘的力量

 关于佛罗伦萨画派的老画家皮艾奥·迪·科西莫的奇闻轶事

 人们到底应该如何观赏世间伟大艺术家的作品并以之愉悦心灵

 米开朗琪罗·布那洛提的伟大

 一位身居罗马的年轻德国画家致其纽伦堡朋友的一封信

 画家肖像

 画家编年史

 音乐家约瑟夫·伯格灵发人深省的音乐生涯

附录 瓦肯罗德生平

译后记

试读章节

拉斐尔的显现

诗人和艺术家的激情自古以来就是世人争论的焦点。平凡之人很难想象此激情为何物,因此便会对它产生错误的理解甚至完全误解。对艺术天才们来自心灵深处的启示,世人常常反其道而行之,就像对待神圣宗教中的神秘精神一样,企图以某种体系或抛开某种体系、以某种方法或抛开某种方法来讨论或者空谈。所谓的学者或理论家们无非是借助道听途说去描述艺术家的激情,沾沾自喜于为之找到了某些用虚荣的、俗不可耐的哲理编造出来的措辞,而实际上却对这种激情的实质和意义一无所知。——艺术家激情的本质本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而那些人谈论它就像谈论眼前的实物;他们解释它,喋喋不休地讲述它;其实,他们本该羞于谈及这个神圣的字眼,因为他们根本不知自己所云。

当今社会中,那些自作聪明的文人是怎样以其喋喋不休的空谈来亵渎绘画艺术中理想的真谛啊!虽然他们承认,画家和雕塑家要经过一条异于凡人、异于平常经验的路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虽然他们承认,这是一条充满神秘的道路,但他们却仍然认为自己通晓其中的奥妙,并把这种思想灌输给学生。不能向好奇的年轻人圆满地解释那些隐藏在人心灵深处的东西,仿佛会让他们感到十分尴尬。

更有一些缺乏信仰和遭受蒙蔽的嘲讽者,他们以讥讽的微笑来否认艺术的激情中蕴藏着神圣而美妙的东西,拒绝授予那些旷世的伟大艺术天才以殊荣,因为他们自己与这些天才格格不入。这样的人与我背道而驰,我敬而远之。

我希望能在此劝诫上述的伪学者。他们对待神性的作品如同对待凡人的平庸之作,不假思索轻率地得出结论,并把它们传授给学生。其结果不但荒芜了他们年轻的心性,而且在其心中根植了一种错觉,令他们以为自己能够依靠凡人的力量去领会最伟大的艺术大师——请允许我这样说——通过神性的天赋才可以达到的意境。

人们常常把一些艺术家的轶事记载下来,不厌其烦地讲述它们;或是记下他们的格言与座右铭代代传颂,而事实上却很少有人怀着由衷的钦佩去欣赏它们。如此这般,人们怎能从这些言说的符号中去领悟艺术中至上的神圣呢?人们虽然承认自然界中存在上帝造物的痕迹,但却否认艺术中存有相同造物的痕迹。与众人相悖,我对此由始至终怀有模糊的信仰,而它此时此刻已变为坚定不移的信念。我深感荣幸的是,上天选择了我用富有启示的证据,去展示它未为人所知的奇迹,传播它的荣耀。我成功地建造了一座崭新的圣坛来敬仰上帝。——拉斐尔,众画家中闪烁的太阳,在写给卡斯蒂廖内伯爵的信中给我们留下了以下这段话。我视之贵于黄金,每每读到此处,心中便悠然燃起阵阵隐秘的敬畏与崇拜:

由于难得寻见完美的女人形体,所以我遵从降临到我灵

魂中的源于精神的形象。

不久前,我忽然于不知不觉中领悟了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心中无限欣喜。

我找遍了修道院中古老的手迹,偶然在一堆闲置而落满灰尘的羊皮纸卷中发现了几页布拉曼特①的手稿;没人知道它们怎么会流落到这里。其中一幅纸卷上写着下面的话,请允许我直接用德语表述出来:

为自得其乐,也为能使之更好地保存下来,我愿在此记下一件奇妙的事。我尊贵的朋友,拉斐尔,曾把它讲述给我并让我对之保持缄默。不久前,我向拉斐尔诉说了我对他那幅美妙无比的圣母和圣家族像的赞赏,并请求他告诉我,他从世间何处找到了那无与伦比的美、那楚楚动人的表情和妙不可言的神态,并将其赋予了画中的圣母。他并未马上回答我,脸上露出了他特有的、天真的腼腆和沉默。最后,他激动起来,哭着扑倒在我怀里,向我公开了一个秘密。他讲到,他从稚嫩的孩童时代起就对圣母怀有特别神圣的情感。每当念诵到她的名字,心中便燃起忧伤之情。以后,他将自己的全部情感都致力于绘画,衷心的愿望就是画出一个最神圣完美的圣母玛利亚。然而,他却从未鼓起勇气尝试过。他心中无时无刻不在思索着她的形象,却从未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图像。他感到自己的想象力不过是在黑暗中摸索。然而,他的灵魂中偶尔也会掠过一缕仿佛来自上天的光,让他看到了自己所欲求的圣母像那清晰的线条。但这都只是短短的一瞬,他无法真正捕捉到确切的感觉。他的心因此不停地处在躁动不安的徘徊中。他只能看到她飘忽的线条,神秘的预感却从未转换成一副清晰的图像。——终于有一天,他再也无法抑制自己,开始用颤抖的手去描绘圣洁的童女。在作画的过程中,他的内心越来越灼烧和激动起来。一个夜晚。当他像往常一样在梦中向圣母祈祷时,猛然感到一阵震撼,从梦中惊起。黑暗的夜晚中,他的目光被对面墙上一束亮光吸引过去,仔细看时,发现正是自己那幅悬挂在墙上尚未完成的圣母像。它在一片柔和宁静的光晕中变成了一幅栩栩如生的完美画像。他为画中的神韵所打动而痛哭起来。画中的圣母用一种无法言表的动人目光注视着他,活灵活现。他感到她真的呼之欲出。最为奇妙的是,此圣母像正是那幅他曾在模糊而迷茫的预感中苦心追求的画像。他完全忘却了自己是怎样重新入睡的。第二天清晨,他像一个获得新生的人一样精神饱满地醒来。这次显现永远地铭刻在了他的心性和感官之中。从此时起,他无时无刻不满怀敬畏之情,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显现在其灵魂中的圣母像。——是我的朋友,亲爱的拉斐尔,把这个故事讲述给我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寓意深刻而耐人回味的奇迹,因此把它记下来,借之聊以自慰。

P5-8

序言

解读《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代译序

范大灿

谷裕博士翻译了威廉·亨里希·瓦肯罗德的《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这是对中国文学界和学术界的一大贡献,因为这本书在德国浪漫文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它及其作者至今在我国还只有极少数人知晓。谷裕博士请我为这本书写篇序言,而且为了让读者更好地了解本书,本书的责编还希望能全面地介绍一下德国浪漫文学和本书及作者的情况。这样,我就打算,先谈一下德国浪漫文学的一般情况,再介绍一下瓦肯罗德这位德国浪漫文学的先驱人物,最后分析一下这部作品本身。

所谓的“浪漫文学”是个全欧现象,所有重要的欧洲国家都有过一段叫作“浪漫文学”的时期,德国也不例外。早在1797年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就提出了德国浪漫文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反讽、残缺不全等,而且他不但不反对当时在德国占主导地位的“古典文学”,甚至还把“古典”这个概念运用到他所提倡的新文学上来。所以,新兴的浪漫文学并不是作为以歌德和席勒为代表的古典文学的对立面,而是作为它的发展而出现的。1799年蒂克将他已经出版的作品编成一个集子,题目叫作《浪漫的文学作品》,从而“浪漫”这个概念就流行开来,被广泛使用,成为一种新兴文学的总称。1803年奥古斯特·施莱格尔发表文章《论当代的文学、艺术和精神》,宣布新的文学时代已经开始,它与旧时代有根本的区别,而所谓的旧时代就是启蒙时代。他还特别强调,“启蒙”是不可取的,因为它不仅是无法实现的,而且是平庸的、庸俗的、狭隘的。因此,新兴的浪漫文学是在与所谓属于旧时代的启蒙文学的对抗中产生的,它始终与启蒙文学界限分明。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与这种新文学有关的作家并没有形成一“派”,在德国并不存在一个具有统一美学纲领或原则的“浪漫派”,同时德国也从来没有一个可以包括所有浪漫作家的团体和组织。即使说德国浪漫作家形成了“派”,那这个“派”也不是单数,而是复数,即有无数的“派”。“浪漫派”(Die romantische sohule)这个说法最早是海涅使用的,但是海涅使用这个概念更多是出于论争的需要,而不是科学地界定一种现象。因此,“浪漫派”这个说法并没有被德国学术界广泛采用,在德国的有关著作中常用的名称是Romantik,译成中文就是“浪漫”或“浪漫文学”。

“浪漫”是个超历史的普遍概念,它可以用“幻想”、“空想”、“童话”、“梦幻”、“远离尘世”、“超凡脱俗”或“幽灵般”、

“发狂”等表述。浪漫文学作为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最初一二十年的主导文学的总称,涵盖了常常是相互矛盾的倾向。比如,它既有世界主义倾向又有民族主义情绪,既提倡遁世又鼓励交际,既崇尚属于异教时代的古代文明更向往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既留恋过去又向往未来,既有梦想又很务实,既有革命激情又信奉保守主义6总之,多样性是浪漫文学的最大特征,由此而来的就是它的不确定性,有人这样来形容浪漫文学:如果说启蒙文学像是一条笔直的乡村道路,那么浪漫文学就宛如纵横交错的城市交通系统。

浪漫文学所以有这样的特点,是因为它是欧洲社会从前工业社会向以科学技术为先导的工业社会转变的产物,它的种种倾向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时期对这种转变的反应。当然,这些反应的前提不是一夜之间形成的,因而这些反应也不是~下出现的。不论是卢梭还是哈曼,不论是赫尔德还是歌德,都有明显的浪漫倾向,但是并不能因此就将他们与浪漫文学直接联系起来,称他们为“前浪漫作家”。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是德国启蒙运动鼎盛期的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也可以算作“前浪漫作家”。因为克洛卜施托克在他的代表作《救世主》中曾狂热地宣扬基督教精神,莱辛在他的名著《明娜·冯·巴尔海姆》中表现出强烈的德意志民族情绪,而维兰德在他的《奥伯龙》中则希望回到中世纪的“浪漫世界”。所有这些都说明,浪漫文学作为新时代的文学是逐渐发展而来的,是渐进的结果,但浪漫文学的代表人物倒更相信突变或决裂。在这一点上,他们的思维方式与黑格尔的思维方式是一致的。

……

其次,瓦肯罗德虽然也使用了许多与宗教有关的术语,如“造物主”、“神”、“神性”、“神的启示”、“宗教虔诚”等等,但是他用这些术语并不是直接表达宗教内容,而是用作比喻。他在“人们到底应该如何观赏世间伟大艺术家的作品并以之愉悦心灵”中明确地说,“我把享受高贵的艺术作品比作‘祈祷”。祈祷时,人们必须“在静穆的陶醉中,以敞开的胸怀迎接上天的灿烂,饱吮世外的来光”。同样,对待艺术也应这样,“人们应满怀崇敬之心用艺术的杰作来抚慰自己的灵魂”。所以,瓦肯罗德把艺术比作宗教,把艺术享受比作祈祷,无非是要强调,不论是在艺术创作中,还是在艺术接受中,人们都必须对艺术怀着一种敬畏的感情,就如同信徒们对待自己所信仰的宗教那样。瓦肯罗德文章中所说的“神性”是一个超越一切宗教的概念,它表示艺术中那些非理性的、超验的、梦幻的、有灵性的东西;“启示”则表示创作者在创作时和接受者在接受时突然进发出的那种激情和感觉。总之,瓦肯罗德将艺术与宗教并列,并不是要将两者混为一谈,而是一种比喻,而且是一种恰当的比喻。用这种超验的概念最清楚不过地表达了他对艺术的理解,用这种比喻宣布德国浪漫文学的新美学:艺术是艺术家心灵的展现和灵魂的透视,用瓦肯罗德自己的话说,就是“艺术可谓人类的感觉之花”。  瓦肯罗德并没把艺术看作是表达宗教感情的手段,更没有把艺术缩小到仅仅用以表达基督教精神的程度。瓦肯罗德最关心的还是人和人性,而不是神和神性,18世纪以来的人道主义思想仍然是他的思想的核心。因此,他毫不含混地说:“艺术为我们塑造了人类至高的完美。”从这个意义上说,瓦肯罗德也继承了启蒙运动的人道主义传统,他认为每个时期的每一个文化和每一部作品中都蕴藏着“纯人性”的东西,他在“试论艺术中的普遍性、宽容性和仁爱性”一文中这样要求读者:“那么就让我们利用这份福祉,以明快的目光把所有的时代和民族都尽收眼底,努力从它们丰富多彩的感受中,从表达这些感受的作品中,感悟出人性的真谛。”

2000年5月于北大承泽园

后记

译后记

“……在每个图书馆里都可以找到1797年出版的一本印刷精美、装帧雅致的小八开的小书,没有作者的署名,只有题目《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这本精致的小书宛如整个浪漫主义文学建筑的基层结构,后来的作品都摆在他的周围。它虽不是气势磅礴的创作,它的萌芽能力却非常令人惊叹。”(勃兰兑斯,《19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分册,104页)这是勃兰兑斯在谈及德国浪漫文学时对瓦肯罗德作品的描述。

这段文字至少说明了两点:其一,《倾诉》不是一本厚重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文学巨著,读者虽欲感知其中奥秘,却常常迫于时间压力敬而远之;恰恰相反,它是一本如涓涓溪流般纤巧的小书,执著率真,丝毫不繁琐忸怩,读者可将其置于桌旁枕边,信手拈来,或在心情舒畅时,用一个星期六傍晚的闲暇一气呵成;抑或值心情郁闷之时,在寂寥的黑夜中寻找心灵的知音。其二,它是德语早期浪漫文学的奠基性作品,在文学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早期浪漫文学涉及的文学题材、艺术倾向及浪漫情感无一不在这本小书中找到根源,即在文学史中谈浪漫文学不可不谈《倾诉》。

正出于这两点原因,我选择了《倾诉》一书的翻译。

瓦肯罗德(1773—1798~)出生于柏林。勃兰兑斯曾这样概括他作为诗人和艺术家的一生:“浪漫主义的艺术热忱最初表现在一个沉醉的青年的纤巧的作品中。这个青年一方面抱着炽烈的感情,渴望为艺术而生活,另一方面又迫于父命,不得不屈服于实际事物的约束,他在内外夹攻之下,终于精疲力尽,25岁就离开了人世。”《倾诉》一书于作家生前1796年匿名出版。瓦肯罗德最亲密的朋友,浪漫文学另一发起和奠基人蒂克参与了写作。因此它从产生来看就十分“浪漫”,因其为浪漫文学时期常见的“双子星”合作的产物。

作品通篇为一个修士——“我”的独白。“我”因出于对现世虚伪和功利的憎恶,隐遁修院,意欲从辉煌的过去,即从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绘画中,寻找艺术的神性和荣耀。

行文大体分为叙事散文、艺术文论和短篇小说三个部分。前者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画家,如拉斐尔、达·芬奇、丢勒、米开朗琪罗等生平的描述。它们部分以史实为基础,主要由作者为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臆造而成。艺术文论共有三篇,分别涉及艺术特性、艺术语言和艺术欣赏。最后是带有作者自传性质的短篇小说,讲述音乐家伯格灵的音乐生涯。

作品蕴含的艺术价值以及它对浪漫文学的深刻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重要方面:其一,作品中对于艺术和宗教关系的看法成为浪漫文学的基调。瓦肯罗德通过拉斐尔的艺术成就宣扬艺术是上帝的启示,是上帝恩宠的莅临,它与宗教有着同样的神性和超验性,并由此将艺术上升到宗教神圣的高度。正因为此,艺术同宗教一样是人的世俗的语言所无法表达的,艺术享受等于管风琴伴奏下的圣唱和祈祷,是对神圣的体验和感悟。艺术中的美、艺术的精神同宗教情感一样是神秘的,是造物主原始的启示通过艺术家的人格体现出来的,艺术家成为上帝与凡人沟通的媒介。其二,瓦肯罗德认为他在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绘画和德国15、16世纪的艺术中找寻到了艺术中宗教般的虔诚和艺术的真谛。这对以后浪漫作家发掘古老艺术以及对意大利的憧憬产生了决定性的启迪。其三,作品第三部分以表现艺术家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为主题,开创了德国艺术家小说的先河。伯格灵试图在音乐中借助艺术的魔力逃避现实,达到灵魂与肉体的统一、精神与外在的统一,但事实证明这种逃避只是暂时的、臆想的、空幻的,音乐家在创作完一部大型受难曲后死于精神的崩溃。这一艺术家悲剧的主题经过浪漫作家(如霍夫曼)一脉相承至托马斯·曼的艺术家小说乃至当代文学,成为德国文学史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其他关于艺术与音乐的关系、音乐高于诗的观点、皈依天主教情感等在《倾诉》中都十分具有开创意义,此处不一一评述。

本书翻译采用了德语文学研究中通用的版本[Wilhelm HeinrichWackenroder:Werke und Briefe.Hrsg.v.Gerda Heinrich.Muenchenwien(Carl Hanser)1984]。为加深读者对作品的理解,译文中增加了译者对部分画家和概念的解释,并在译文后面给出了作家生平年表。因为原文写于18世纪末,距今天的现代德语已有二百多年历史,许多古旧的词汇内涵和语法习惯给理解增加了难度。除此之外,《倾诉》的语言十分高贵典雅,遣词造句考究;与“倾诉”语气相应,文中一应一泻千里充满激情的长句,凡此种种,常常令人盘桓半日,亦未可得达雅译文一二。为避免原文理解错误,译者曾于1999年到德国向同行请教,并受益匪浅。

《倾诉》一书的出版倾注了许多人的心血。在这里我特别感谢德国波鸿大学的克鲁斯曼教授(Prof.Dr.P.G.Klussmann)和北京大学德语系的范大灿教授。克鲁斯曼先生不但及时给我寄来了翻译所用的版本,而且在翻译过程中给予我很大支持和帮助。范大灿先生在百忙之中通读校阅了全稿,并撰写了代译序,为本书增色不少。

在《倾诉》一书翻译过程中,我不断为文中对艺术的虔诚、热爱和激情所感染,为作者高贵纯洁的心灵所感动,每每处于灵魂的震撼之中。我由衷感谢这项工作为我在嘈杂喧嚣的现实中创造了一片净土,也希望“一个修士的内心倾诉”打动每一位“热爱艺术”的读者。

谷裕

2001年深秋  识于北大燕东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一个热爱艺术的修士的内心倾诉(精)/涵芬书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德)瓦肯罗德
译者 谷裕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商品编码(ISBN) 9787100114769
开本 32开
页数 132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16-04-01
首版时间 2016-04-01
印刷时间 201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02
CIP核字 2015164367
中图分类号 I516.14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4: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