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哈佛燕京学术系列”之一《人文学与大学理念》,收入了由牛可、李康、昝涛等人所翻译的多篇关于大学理念与大学史的经典论文。内容包括:论美国教育体系、教育的七个黑洞、美国特有的博文学院、造就博文学院的特性等。
图书 | 人文学与大学理念/哈佛燕京学术系列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为“哈佛燕京学术系列”之一《人文学与大学理念》,收入了由牛可、李康、昝涛等人所翻译的多篇关于大学理念与大学史的经典论文。内容包括:论美国教育体系、教育的七个黑洞、美国特有的博文学院、造就博文学院的特性等。 内容推荐 本书收入了由牛可、李康、昝涛等人所翻译的多篇关于大学理念与大学史的经典论文。在当今市场经济和实用主义大潮侵蚀人心、大学中人文教育理念日渐式微的情况下,它奋力纠偏,提出了以哈佛大学为典范的大学教育的模式,重新强调以人文教育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并通过对大学历史的有意义的回顾,从多种角度论证了这一观点。 目录 编者手记 哈佛大学校长查尔斯·埃利奥特的就职演说,1869年10月19日 真正的哈佛 论美国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的革命 1900年以后的大学:历史的透视 教育的七个黑洞 理性的原则:学生眼中的大学 约翰·杜威的教育哲学及其批评者 知识的大众化:约翰·杜威论专家和美国民主 斯坦福的理想命运 美国特有的博文学院 造就博文学院的特性 重估研究和教学的关系:博文学院和社会科学 大学改革和城市治理的新型人才培养 自由现代性时代的大学:普世主义与民族国家之间 为真理而真理: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学术文化和技术转让 为学问而学问:作为19世纪模式的德国大学 哈钦斯、阿德勒与芝加哥大学:关键时节 美国高等教育与科研系统成长略论 经营研究型大学:克拉克·克尔和加州大学 对全国性领导地位的追求:经济学在哈佛的制度化 正在被收购的象牙塔 英国的市立大学与牛津剑桥理念的胜利 法国的、德国的与美国的:土耳其的高等商务教育。1883—2003 美国大学:它将在什么时候形成?它应该建在哪里?它将是怎样的?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人文学与大学理念/哈佛燕京学术系列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哈佛燕京学社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534382116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499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400 |
出版时间 | 2007-08-01 |
首版时间 | 2007-08-01 |
印刷时间 | 2007-08-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6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G64 |
丛书名 | |
印张 | 33 |
印次 | 1 |
出版地 | 江苏 |
长 | 221 |
宽 | 155 |
高 | 3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