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天文卷1)(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以介绍中国近、现代科技人物为主线,反映中国科技发展进程的史实性文献。本卷《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之一,本卷收录的59位中国近、现代天文学家的传略,史以实为据,名从实而传。专家们在各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们为祖国天文事业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操,将流芳千古,嘉惠莱兹。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以介绍中国近、现代科技人物为主线,反映中国科技发展进程的史实性文献。其目的是为中国著名科技专家立传,记载他们的生平及其对祖国乃至对人类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为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提供史实,并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因此,它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方可形成一部反映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实的综合的、系统的、具有权威性的文献。它的编纂方针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翔实可靠的材料、通俗生动的文字,准确简练地介绍我国近、现代著名科技专家,力求文献性、学术性、思想性、可读性的统一。主要读者对象为科技领导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史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

目录

总序

前言

高 鲁(1877-1947)

王应伟(1877-1964)

蒋丙然(1883-1966)

朱文鑫(1883-1939)

高平子(1888-1970)

余青松(1897-1978)

刘世楷(1897-1966)

李珩(1898-1989)

赵却民(1899-1982)

陈遵妫(1901-1991)

张钰哲(1902-1986)

赵进义(1902-1972)

陈展云(1902-1985)

龚惠人(1904-1995)

李鉴澄(1905- )

程茂兰(1905-1978)

徐汇平(1907-1967)

戴文赛(1911-1979)

程庭芳(1911-1968)

龚树模(1915-2001)

容寿铿(1920-1970)

贺天健(1920-1972)

韩天芑(1923-  )

冯克嘉(1923-  )

王绶?(1923-  )

陈彪(1923-  )

蔡章献(1923- )

李元(1925- )

李春生(1926-  )

卞德培(1926-2001)

赵先孜(1926-1996)

席泽宗(1927-  )

叶叔华(1927-  )

章振大(1927-  )

陈晓中(1928-  )

叶式辉(1928-  )

刘 辽(1928-  )

李竞(1928-  )

郭权世(1929-  )

李林森(1930-  )

易照华(1931-  )

陆琰(1932-  )

胡宁生(1932-  )

张家祥(1932-  )

杨世杰(1933-  )

李德培(1933-  )

朱含枢(1933-  )

黄润乾(1933-  )

吴守贤(1934-  )

黄长春(1934-  )

钱志瀚(1935-  )

罗先汉(1935-  )

须同祺(1935-  )

张培瑜(1935-  )

王德?(1935-  )

李正心(1935-  )

何妙福(1935-  )

吴鑫基(1935-  )

许胤林(1935-  )

徐培源(1935-  )

后 记

试读章节

高鲁,字曙青,号叔钦,1877年5月16日生于福建省长乐县龙门乡。1947年6月26日卒,享年70岁。

高鲁幼从父亲师廉攻读,陪同在叔父肖家、子吉、梦旦左右。1897年毕业于福州马尾船政学堂,任铁路测绘及建筑技士。1905年被公派赴比利时留学,1910年获布鲁塞尔大学工科博士学位。留学期间,他在法国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次年,他随孙中山先生回国,任南京临时政府秘书,1913年任北京中央观象台台长,主持编制新历,创办《气象月刊》、《观象丛报》,并执教于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燕京大学。

高鲁在欧洲求学期间,专习机械,喜数学、天文。他曾借鉴欧洲现代天文观象新知,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自编《长春历书》,力图改变中国天文机构长期以来仅为授时编历的传统,在中央观象台内设历数、气象、天文、磁力四科。他对天文的爱好和学识,得到教育总长蔡元培的重视。

1913年5月,高鲁赴日本考察天文、气象,宣讲中央观象台现代化计划,引起国际同行对中国天文气象学界的重视。1915年,他藉李石曾在温泉村设立中学之便,建温泉测候所,乘中国银行在库伦设分行之机,在库伦建测候所,又建议政府在北平西山建国家天文台,并报送设计图样及预算,后因时局变化等因素而未果。同年,出版《图解天文学》译著。这是高鲁为传播科技新知、启迪民智所翻译的第一本科普著作,后陆续经中央观象台出版《中央观象台之过去与未来》、《图历浅说》和译著《推定彗星轨道法》等著作。

1918年,高鲁赴法国参加巴黎国际时辰统一大会,同时被任命为中国留欧学生督监。1921年任期届满,奉蔡元培令,作为国家代表,赴德国将被八国联军于1900年劫掠至柏林的浑天仪收回并护送回国;后又奉命将被法国军队掠至法国驻北京公使馆的简仪收回。

1922年,高鲁复任中央观象台台长后,发起成立中国天文学会,并在1922年10月30日中国天文学会成立大会上当选首任评议会会长。高鲁从第一届起曾十一次担任中国天文学会评议会会长或副会长(8次为会长,3次为副会长)。是年,经由中国天文学会出版《相对论原理》,对于相对论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1924年,高鲁代表国家接收德国在青岛建立的青岛观象台,并推荐蒋丙然任台长。1927年,国民政府自广州迁至南京。高鲁赴南京出任国民政府大学院秘书,同时担任江苏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江苏省政府委员,国立中央研究院筹委。其间,他曾向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提出“建国立第一天文台在紫金山第一峰”提案。该提案经国民政府批准后,他积极参与紫金山天文台的选址、筹积资金、购置仪器等工作,并用小地平经纬仪测得紫金山第一峰的地理位置:东经118-49’,北纬32-02’。后因中山陵园管委会提出异议,紫台遂改建于紫金山第三峰即天堡城下。

1928年2月,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成立,高鲁为首任所长,并创设鼓楼测候所。1929年初,高鲁赴法出任中国驻法国公使。经他推荐,由任教于厦门大学的余青松教授接任天文研究所所长并负责紫金山天文台筹建工作。

高在公使任内,曾受委派与爱沙尼亚签订中爱通商条约,与希腊签订中希友好条约,担任国际联盟会议和海牙国际法庭代表,还与王宠惠、蒋作宾、伍朝枢联袂日内瓦,运动撤废在华领事裁判权。

1930年,高鲁在法国研究发明天璇中文打字机。样机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展出,获金奖。

1931年,高鲁在欧洲接到出任教育部长的任命。他旋即乘船返国,在途中曾设计一套天文邮票,准备建议当局发行,以所得收入购置天象仪,建天象馆。甫抵国门,当局又任命张学良担任教育部长,高则由监察院院长蔡元培任命为监察院监察委员。1932年,高被派赴北京查办故宫文物盗卖案。

高鲁于1934年发起组织中国日食观测委员会,任委员兼编纂组组长,多方筹措观测经费。1936年,他分别指派余青松、陈遵妫、魏学仁、邹仪新、沈?赴日本北海道,派张钰哲、李珩赴前苏联伯力观测日食。北海道的观测取得成功,伯力的观测因天阴而未果。

1937年,为躲避日本侵略军劫掠,高鲁与紫台全体人员护送紫台贵重仪器物品沿陆路辗转内迁,一路颠沛。途中忽闻独子高维在沪病逝,仍强忍悲痛,继续撰写《中国天文学史》(该书稿在抗日战争期间丢失)。

1941年,高鲁偕余青松共同测算当年的日食带经过中国的地区,以中国天文学会名义筹措观测经费。是年6月底,他率张钰哲、李珩、陈遵妫、李国鼎、龚树模等10人组成的日食观测队从昆明出发,冒着炎热酷暑和日机的空袭轰炸,翻越云贵高原和秦岭山脉,辗转跋涉3000多千米,于8月10日抵达甘肃临洮,成功地观测了9月21日发生于该地的日食,发表了“在日本轰炸机阴影下的中国日食观测”论文,轰动了国际天文学界,鼓舞了全国抗战军民。

1942年8月,高鲁受于右任令,任监察院闽浙监察使。任内,福州城第二次因守军不战而沦陷于日军。福州民愤强烈,高鲁弹劾时任第三战区司令顾祝同玩忽职守,引起重庆当局高层不满。1944年11月,他被免去监察使职,以监察委员身份退休,1947年6月16日,病逝于福州,享年70岁。

高鲁宏博多才,学贯中西,他“本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之旨,宣扬天学,不遗余力”,是中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奠基人之一。P1-4

序言

我国古代天文学在人类科学历史的长河中有着辉煌的一页,测量仪器的精细、古代历法的先进和天象观测记录的详尽,无一不在世界科技史上闪耀光芒。但是,近代我国的天文学却大大落伍了。20世纪初,当国际上已有1m级天文望远镜和分光仪等设备,并开创天体物理新纪元的时候,我国现代天文学却严重落伍而显得苍白无力。虽然其间也有小插曲,如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于1916年建成了“南通军山气象(天文)台”,进行过一些天文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被日本侵略者毁于1938年的小天文台一直鲜为人知。直到五四运动的大潮唤醒了沉睡的科学,包括高鲁和余青松在内的一批中国天文学的先行者引进了天文“赛先生”,中国天文学才进入了现代科学的艰难创业过程。

中华民国初年教育部撤销了清朝的钦天监,在北京建立了中央观象台,高鲁任台长。1922年10月在中央观象台成立了中国天文学会。1928年中央研究院下属天文研究所正式成立,高鲁任所长。当年开始筹建紫金山天文台,购买了当时远东最大的60cm望远镜。1934年紫金山天文台落成,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可惜的是,随着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的加剧和蔓延,天文台被迫迁往昆明,直至1946年才返回南京。这期间,最重要的是集聚了一批有志于天文的学者,他们大多是从国外回国的,也有少数国内成长的人才,其中包括后来活跃在我国天文创业第一线并作出重要贡献的张钰哲、李珩、陈遵妫、戴文赛、龚树模、赵却民等老一辈天文学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当时的任务主要是着手恢复已有的设备和聚集、培养人才。紫金山天文台在张钰哲、孙克定、李珩、陈遵妫等人的领导下,统一管理徐家汇、佘山、青岛观象台和昆明观测站。经过院系调整,中山大学天文系和齐鲁大学天算系合并成立了南京大学天文系,由赵却民、戴文赛领导。南京大学天文系和紫金山天文台一道,成为我国天文学创业人才的摇篮。

1956年我国制定了“十二年科学规划”。天文部分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主持,张钰哲、孙克定、李珩、戴文赛等人参加了制定。以苏联科学院天文委员会主席米哈依洛夫为首的天文代表团也参加了规划和双方合作的讨论。当时最重要的是两个重点发展方向:一是贯彻“以任务带学科”的方针,发展编历、授时、纬度变化、基本星表等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工作,发展太阳服务及相关的太阳物理研究;二是着手筹备建立天体物理的观测基地,首先是在京津唐和滇蜀地区选址。这个规划后来得到有效的执行,加上1962年我国制定的十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执行,不仅带动了一些学科的发展(如天体测量、人造地球卫星工作、太阳物理、射电天文等),而且到20世纪60年代建成了北京天文台和云南天文台,加强了紫金山天文台的建设,为我国天体物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值得提到的是,这期间建立了直属中国科学院的南京天文仪器厂,为我国以后研制包括2.16m望远镜在内的一大批中小型天文观测设备创造了条件。此外,1960年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北京大学成立了天体物理专业,为天文人才的培养增添了新的基地。

十年“文化大革命”使许多天文工作停顿下来或受到很大干扰,只有一些与“任务”有关的工作得以保存,如人造地球卫星观测网的组织和与授时有关的陕西天文台的建立等。“文化大革命”后,在张钰哲、戴文赛、程茂兰、王绶?、李珩、叶叔华、冯克嘉等一批科学家的带领下,各天文台和大学的天文工作才蓬勃地开展起来。中国科技大学天体物理中心的建立又增强了天体物理的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力量。经过天文界一代人的艰苦努力,80年代期间,包括2.16m望远镜、甚长基线干涉仪(VLBl)、13.7m毫米波望远镜、1.56m望远镜、米波综合孔径望远镜和太阳磁场望远镜、太阳塔等一大批天文仪器陆续建成并投入观测,为我国实测天文学的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改革开放带来的对我国天文学发展有重大意义的一件事是,从80年代初开始,陆续有许多中青年天文学家作为访问学者被选拔赴国外进修。他们如饥似渴地学习国外先进的天文知识,掌握和使用国外先进的天文观测设备,结识了许多国外优秀的天文学家。他们回国后,同一批奋斗在科研和设备研制第一线的国内天文人才相结合,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加强了国际交流与合作,使我国天文学研究扩大到许多重要的领域,并开始逐渐同国际接轨。

进入90年代,我国经济的大发展带来了科技教育投资的大增长。中国天文学迎来了蓬勃发展的好时光。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竞争、高效成为天文队伍和机构改革的主旋律。90年代开始的中国科学院改革大潮,以及1998年启动的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建立了研究团组和首席科学家招聘制度,组建了五大天文观测基地(兴隆、怀柔、德令哈、南山和佘山)和七大实验室(LAMOST工程、空间天文技术、毫米波和亚毫米波、天文光学技术、大射电望远镜、VLBI、天文光学与红外探测器),南方观测基地也正在筹建之中。特别是2001年成立了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包含原北京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乌鲁木齐天文站、长春人造地球卫星站和南京天文仪器研制中心的一部分)和国家授时中心(原陕西天文台),同时保留了原紫金山天文台和上海天文台。中国科学院和高校密切合作,建立了北京联合天体物理中心、华东天文与天体物理中心和上海天文地球动力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天文系、中国科技大学应用物理和天文系、清华大学天体物理中心等机构的建立为天文人才的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所有这些使天文机构和队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经过全国天文界的讨论和评议,由王绶?和苏定强等人提出的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被列入国家大科学工程,总投资达2.35亿元。LAMOST于1997年立项启动,预计不久的将来可安装完毕并投入试观测。它的建成将使我国在光谱巡天领域步入世界前列。国家天文台南方基地的2.4m望远镜近年内可安装在云南丽江观测站上。口径1m的空间太阳望远镜(SST)和口径500m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正在积极组织技术攻关,1m口径的光学红外太阳塔、1.2m口径的近地天体望远镜也正在研制中。一批原有的主干设备,包括2.16m望远镜、VLBI网、13.7m毫米波射电望远镜等都配备了新型的终端设备,使性能和效率大大提高。高能物理所进行了),射线天文观测的气球试验,并且正在执行空间硬X射线望远镜(HXMT)和空间太阳望远镜(SST)的预研。“神舟2号”飞船上搭载的由紫金山天文台和高能物理所研制的伽马射线和x射线探测器成功地观测到太阳的x射线暴、y暴以及宇宙y暴,标志着我国空间天文探测时代的全面开始。所有这些,使我国天文的实测能力进一步增强,并将在未来的5~10年内显著推动我国天文学的发展。

回顾近百年来的历史进程,我们欣喜地看到,我国天文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天文应用和天文技术的成就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天文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天文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天文普及工作蓬勃发展,在提高全民素质和破除迷信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国际交流与合作空前活跃,我国天文学已经融入国际天文社会,在国际舞台上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天文卷中记载的专家们的经历和成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发展历程。本卷第一卷收录了1935年12月31日以前出生的59位天文学家的传略,按出生先后排列。这些天文学家大多已经退休,有一些已经去世。但是,他们为振兴我国天文事业贡献一生的敬业精神,他们在十分困苦的条件下历经辛劳、艰苦创业的高尚风范,他们为发展我国现代天文学而作出的重大贡献,都值得我们牢记和学习。

由于资料不全和编者水平的限制,本卷的编纂难免遗缺或存不妥,恳请读者指正。

方 成

2003年10月

后记

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会于2001年5月成立《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天文卷》编纂委员会,启动本卷编写工作。

中国天文学会各团体会员单位和有关专家按照常务理事会的要求,推荐了1935年底以前出生的76位天文学家列选入传。本卷编委会对推荐名单进行审核后开始组稿。组稿工作得到有关单位和天文学家的热情支持。但是,有的专家久居海外,地址不详,书信难达;有的专家则心存他想,不愿入传;虽再三联系,仍未如期,遂留遗珠之憾。

本卷收录的59位中国近、现代天文学家的传略,史以实为据,名从实而传。专家们在各自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以及他们为祖国天文事业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操,将流芳千古,嘉惠莱兹。

本卷编写工作得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国家授时中心、南京大学天文系等单位大力支持,谨此申谢。

本卷编务档案存于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档案室。

由于编者学识水平所限,编纂中会有不少缺点,敬请作者和读者批评指正。

天文卷编纂委员会

2005年1月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天文卷1)(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639967
开本 32开
页数 48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1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63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6.1
丛书名
印张 15.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1
148
2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6:5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