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作物卷1)(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以介绍中国近、现代科技人物为主线,反映中国科技发展进程的史实性文献。其目的是为中国著名科技专家立传,记载他们的生平及其对祖国乃至对人类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为中国科技史的研究提供史实,并从中总结经验与教训。因此,它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工作。只有持之以恒,不断积累,方可形成一部反映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史实的综合的、系统的、具有权威性的文献。它的编纂方针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翔实可靠的材料、通俗生动的文字,准确简练地介绍我国近、现代著名科技专家,力求文献性、学术性、思想性、可读性的统一。主要读者对象为科技领导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科技史研究工作者、高等院校师生。

内容推荐

《中国科技专家传略》分工学、农学、医学、理学四编。工学编分为:力学、机械、交通、航空航天、电子电工、能源、化工、冶金、自动化及仪器仪表、土木建筑、纺织、轻工等12卷;农学编分为:作物、植物保护、林业、养殖、园艺、土壤、综合等7卷;医学编分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中医、医学等5卷;理学编分为:数学、物理、天文、化学、地学、生物等5卷。

目录

前言

丁 颖(1888--1964)

孙恩摩(1893--1961)

金善宝(1895-- )

王绶(1897--1972)

胡竟良(1897--1971)

周拾禄(1897--1979)

孙醒东(1897--1969)

冯泽芳(1899--1959)

汤文通(1900-- )

杨开渠(1902--1962)

杨允奎(1902--1970)

吴绍鬓(1905一 )

祖德明(1905--1984)

沈学年(1906一 )

戴松恩(1907--1987)

徐天锡(1907--1971)

程侃声(1908-- )

梅籍芳(1908--1983)

俞启葆(1910--1975)

丁振麟(1911--1979)

杨洪祖(1911-- )

蔡 7(1911--1985)

乔魁多(1911-- )

孙 渠(1911--1975)

陈瑞泰(1911-- )

周可涌(1912--1988)

杨守仁(1912-- )

马育华(1912-- )

杨立炯(1912--1992)

李竞雄(1913-- )

肖~](1914-- )

徐冠仁(1914-- )

王彬生(1914-- )

卜慕华(1914--1989)

刘后利(1916-- )

卢浩然(1916-- )

鲍文奎(1916-- )

王鉴明(1916-- )

庄巧生(1916-- )

黄耀祥(1916一 )

盛家廉(1917-- )

王金陵(1917-- )

赵洪璋(1918-- )

张锦熙(1919--1984)

袁隆平(1930-- )

试读章节

戴松恩

(1907—1987)

戴松恩,著名的作物育种和细胞遗传学家。他早期从事小麦育种、细胞遗传和抗赤霉病研究,后转入烟草、油菜育种的基础研究,对发展贵州烟草种植业做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期负责科研管理工作。晚年致力于小麦非整倍体应用研究,提出在品种间杂交中利用ph基因诱发遗传变异的论点,经初步证实认为可行。

戴松恩1907年1月6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县东唐市镇。父亲因病早逝后,他跟随以摆小摊糊口的母亲相依为命,生活很拮据。这使他从小就养成一种自强自立的性格。他九岁进入东唐市初级小学,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故十分勤奋读书。1920年以成绩第一毕业后,免费升入苏州晏成中学。

1925年,又因学习成绩优异被南京金陵大学农业专修科免试录取。从那时起,他跨入了农业这个广阔天地,在科技道路上奋斗了一生。

1926年6月,他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留在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任助理,协助沈宗瀚教授进行小麦、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工作,从此他对创造优良新品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立志“做一名作物遗传育种专家”。为了实现理想,他自学了遗传学理论、育种学原理及方法等基础课程。他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感动了老师。经推荐,他以工读方式插入金陵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二年级学习。1931年,他再以成绩第一名毕业,获农学士学位,学校授予他金钥匙奖,并被选为“斐他斐”荣誉学会会员。

1933年,他考取清华大学公费留美生,进入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生院攻读作物育种及细胞遗传学。那时,细胞遗传是遗传学的一个新兴分支,比较活跃,戴松恩系我国致力于作物遗传育种基础理论研究较早的学者之一。1936年冬,他获得博士学位,并被选为美国“西格玛赛”(Sigmaxi)荣誉学会会员,同时获该学会“金钥匙奖”。他的主任导师再三挽留他,并要接他的家眷到美国,但他坚决拒绝了。他内心深处激荡着祖国母亲的召唤,毅然手次年2月踏上归程。

172-173

序言

中国自古以来以农立国。尽管近30年在工业上有了很大发展,但中国几千年经济发展的历史实质上仍是一部农业史,更确切地说是种植业发展史。早在夏、商、西周就基本上摆脱了“刀耕火种”。春秋战国已开始使用铁制农具,推行牛耕。《吕氏春秋》上农、任地、辩土、审时四篇是我国最早的农作文献,那时已有“嘉禾”、“五谷”的记载。秦汉时期进一步懂得要顺天时,量地力种庄稼。《汜胜之书》云:“凡耕之本在于趣时、和土、务粪、泽、早锄、早获。”魏晋南北朝,北方旱作栽培措施初步成形。贾思勰《齐民要术》最早对秦汉以来黄河流域的农业技术做了概括与总结。隋唐以迄宋元,南方农田水利蓬勃发展,与之相应的稻麦两熟、水稻育秧、绿肥种植等技术日趋普及,棉花也已传入中原。明清两代,精耕细作、间套复种的传统渐趋稳定,并先后引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烟草等新作物。徐光启《农政全书》的实践性与科学性远远超越其它传统农书,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部不朽巨著。我们的先辈在发展种植业的漫长岁月中还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作物品种资源。然而,长期的封建统治和封闭式的自然经济使这些由时间与实践积累起来的精耕细作传统大多停滞在经验阶段,缺少实验农学的理性认识。 

鸦片战争后,国人饱尝西方“船坚炮利”之苦,一度掀起“洋务运动”,以为兴办军工可以自强。甲午之役一败涂地,人们痛定思痛,开始认识到只有正视西方物质文明,吸取科学技术,才能富国强兵。在农业方面,“西学东渐’,也蔚然成风。1892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最早提倡引种美国陆地棉以应纺织厂之需;1898年,他又创立湖北务农学堂(专科),这是兴办农业教育的肇始。1903年,直隶省于保定开办农事试验场。1905年,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改名北京大学)开设农科。1906年,清朝在北京创建第一个中央直属的农事试验场。1914年,张謇任农商部总长时开办了4个部属棉业试验场。1918年,上海华商纱厂联合会也在南京、上海等7处设立棉作试验场,说明当时从中央到地方都认识到建立农业(作物)科学试验网络的重要意义。在此前后,金陵大学、中央大学(南京高等师范、东南大学)、南通农学院(南通甲种农业学校)、中山大学(广东农业学校、广东大学)等先后开始了麦、稻、棉等的育种工作,育成了第一批优良品种,如小麦品种“金大26”、“南京赤壳”、“武进无芒”,水稻品种“江宁洋籼”、“帽子头”、“黑督4号”,棉花品种“百万棉”、“江阴白籽”、“孝感长绒”等。与此同时,对外合作也逐渐加强。1922年,东南大学成立“棉作改良推广委员会”,聘请美国棉作专家O.F.库克(cook)董其事,一面考察引进美棉的表现,一面进行中棉的改良。1925年,金陵大学与美国康乃尔大学制订为期5年的作物改良合作计划,利用教会系统组成合作试验场网络,协同开展作物育种工作,颇见成效。“金大2905”小麦的选育和秆行试验法的应用就是在这一时期发展起来的。1931年,中央农业实验所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第一次有了名实基本相符的中央试验机构。此前此后,在一些大学农学院和省级农业研究机构的共同努力下,作物区划、区域试验、国外引种、纯系选择、杂交育种、良种推广、耕作改制、栽培技术等科研活动大有加强。1932年,向英国购进J.P.Percival的“世界小麦品种”1700份,开创了我国有计划、大批量引种试验的先例。1931—1936年间,多次在南京举办学术讨论会和技术培训班,邀请美、英著名学者如H.H.洛夫(Love)、G.威沙特(wishart)、H.K.海斯(}tages)等分别讲授生物统计、田间技术,育种方法等课程,对更新知识,启迪思路颇多收益。1932—1936年间,着力开展全国小麦、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得出“斯字棉4号”适于黄河流域,“德字棉531”宜于长江流域等结果,为抗战期间大力推广这两大美棉品种提供了可靠依据。

在组织学术团体方面,早在1895年,孙中山先生即在广州《中西日报》发表了“创立农学会征求同志书”,号召“以农桑新法启吾民”。嗣后虽成立有广州农学会、上海农学会、全国农务联合会等,后来均因不同原因而解体。“五四”运动前夕,少数归国留学生倡仪组织中华农学会,立即得到响应,并于1917年元旦在上海正式成立。1918年,该会创办了《中华农学会报》,这是当时唯一面向全国的农林牧学术性期刊。1934年,中央农业实验所编辑出版了《农报》。其间,一些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也先后办有自己的刊物。这些科技传播媒体成为那一时期我国作物科学工作者开展经验交流和学术争鸣的主要论坛。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造就了人才。从民国初年到抗战前夕,我国农业科学事业在茁壮成长的进程中,涌现出一批以丁颖(稻)、金善宝(麦)、沈宗瀚(麦)、赵连芳(稻)、冯泽芳(棉)、卢守耕(稻)、冯肇传(棉)、李先闻(粟、遗传)等为代表的立志农业(作物),坚韧不拔,学有专长,联系实际的第一代农业(作物)科学家。他们在农业教学和科研实践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我国现代作物科学奠基人。

抗日战争时期,大片国土沦陷,工作范围局限在西南和陕甘宁的部分地区。尽管条件十分困难,但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的粮、棉、油、烟、麻等作物增产研究仍在坚持。扩大种植“斯字棉”、“德字棉”和“金大2905”小麦,示范推广新育成小麦良种“中大矮立多”、“中大2419”、“中农28”等和水稻良种“南特号”、“胜利籼”、“万利籼”等,同时提倡冬耕,利用冬闲田增产杂粮,发展双季稻和再生稻,推行间套作,扩大经济作物等措施。在抗日根据地则配合军民“大生产运动”积极提供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应该特别指出,日本侵略者早在民国以前就将其魔爪伸入东北地区,1913年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在东北建立了公主岭农事试验场,接着又在熊岳、锦州、哈尔滨、克山、佳木斯等地设置试验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网络,假手科学试验,实现经济掠夺,其野心勃勃的运谋深算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党和政府对农业的重视,解脱了“三座大山”压迫的农民群众迫切要求科学技术以发展生产,加之科研人员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作物科学事业呈现一派欣欣向荣、迅速发展的局面。从《传略》上的许多的事迹可以看出,我国作物科学在4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如下一些特点:(1)作物对象从早期的稻、麦、棉逐渐扩大到粮、棉、油、糖、麻、烟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大小作物。(2)研究内容从笼统的农学分化为围绕育种和栽培两大中心而形成品种资源、遗传育种、耕作栽培、作物生态、生理生化、产品加工等分支学科或领域。(3)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由单项到综合,把作物(品种)一环境一措施做为统一体看待,既有宏观规划,又有微观调控。(4)重视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使其尽快转化现实生产力。以育种为例,不论技术水平、品种表现还是推广面积、增收效益,都有长足的进步。产量育种已从一般的产量构成因素朝向矮化、理想株型和超高产的方向发展;杂种优势利用由玉米扩大到多种作物,其中杂交稻和杂交高梁的面积已超过常规品种。除提高产量潜力外,还兼顾抗病、抗虫、抗逆性能的改进。在育种途径上也比较多样化,除常规方法外,还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光敏核不育、显性核不育、自交不亲和性等特异材料培育新的优良组合、群体或品种;双单倍体育种已在水稻、小麦上广泛应用,成为常规育种的有力补充。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科技进步,配合上农田基本建设和其它设施,才使我国在人口成倍增长、耕地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实现粮棉总产不断增加,基本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在这一奇迹般的成就中,就蕴含着我国几代作物科学家艰苦奋斗的精神、辛勤劳动的汗水和锐意革新的思想火花。

编入本卷的多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在作物科学领域中做出较大贡献的代表人物。他们在发展我国作物科学和生产事业中起到了开创、推动和骨干作用。当然,一切事业的发展壮大,既有披荆斩棘的先行者,也有不屈不挠的后继人,其中虽不乏登上高峰的成功者,然而创造历史的主要还是成千上万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的“铺路人”。没有他们平凡的实践,不平凡的事和人就不可能出现,历史也就不可能前进。还有一些人为作物科学和农业教育事业做了不少好事,由于他们谢世早、时间短、工作调动频繁、政治挫折等种种原因,未能列入本卷,但他们在某一特定专业领域或历史时期所做出的业绩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在入卷人的成就中就凝结着他们的心血和汗水。另外,前此一直在台湾从事作物研究并卓有成就的科学家,由于资料不全或匮乏,这次仅一人入本卷,我们将在续卷中尽可能补齐,并祈有关方面和人士提供资料。

社会在发展,科学在进步,人们的社会实践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我们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前人的成就,学习他们在业绩中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精神、思想风貌和科学态度。他们还未做到的或者来不及做的,正有待后来人去继承、完善和发展。人类历史和科学进步的长河就是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和广大群众用集体的智慧和血汗灌注起来的。20世纪即将成为过去,新世纪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90年代中国作物科学战线的中青年无疑地肩负着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更艰巨的时代重任。有志者事竟成。我们相信,做为“龙的传人”,只要认准方向,下定决心,勤奋实践,团结协作,就一定能够于21世纪前期在作物科学领域中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先人多少年来奋力以求的宿愿。

由于缺乏经验,加之从开始筹备到全卷定稿十分匆促,疏漏和错误在所难免,敬希读者不吝指正。

庄巧生

1991年8月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农学编作物卷1)(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4608581
开本 32开
页数 56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13
出版时间 1993-05-01
首版时间 1993-05-01
印刷时间 1993-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7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丛书名
印张 18.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5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5: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