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吃心不改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55位中国内地、港台及海外作家联手为您烹制的一道美食大餐。作者年龄从20岁到70岁不等,如当红的80后作家、写吃的名手俏,女作家虹影、黄爱东西、赵波,女画家申玲,三联总编辑沈昌文,作家李冯、张驰、北村、大仙、瘦谷,音乐人胡吗个、颜峻、黄燎原,主持人白岩松,香港资深美食专栏作家古镇煌,香港诗人、摄影师廖伟堂,香港《号外》杂志主编曾凡,文化名人朱大可、杨黎、老六等。该书透过书香和食香串成故事,把美味和幸福编辑起来,细腻的感受和触动让每个热爱美食的人都爱在心底,值得收藏。

内容推荐

《吃心不改》是一本与“吃”有关的书,全书共分四个部分:

《吃的爱恨情愁》在与“吃”的感情缠绵中抒发出理性的思辨。从寻常的“吃”处入手,引出耐人寻味的哲理。

《男女老少统吃》注重对“吃”的细节描述,有的干脆就是引领读者走进一家餐馆或 展示一个个菜谱,重现一个个吃的场景,生动有趣。

《怀旧的舌头》人们最难忘的是小时候记忆深刻的某样食品,但那往往是再也追寻不到的一个梦想。恋旧,是这个章节的色彩。

《撒向厨房都是爱》“进得厨房”永远不会落伍,有“爱”的菜肴一定是真正美味的。

目录

沈昌文:酒中的糟糠之妻

申玲:各点各的

小媲:吃的爱恨情愁

韩东:饿、吃、吐

伊伟:比萨包子葱油饼

颜峻:一颗豆腐做的心

ai wan: Let"s do lunch

赵波:餐馆和爱情

龙冬:酒肉穿肠过

万一:我吃,故我在

流火:菜场、厨房、我

李梁:吃饱了就走

杨继红:一日三餐

张弛:火上浇油

林山:爱生活,爱饭桌

林静:热爱美食的金牛座

红伶:桃脂

朱蓉:关于吃的记忆

程潇:猫吃食与吃猫食

关凯:吃的意识形态

殳悄:草根上海的隐秘魅力

王干:小二、点五、涮羊肉

老夏:咖喱香肠,还是蹲那儿开吧

海燕:一家爱吃鬼

王干:把风情撒向餐桌

杨黎:帮女人吃鱼子酱

廖一梅:莎朗·斯通的菜谱

黄源顺:看吃

尹丽川:一口气吃成个瘦子

李冯:男单食谱

曹疏影:女生宿舍成人食谱

阙昕:夜食动物

胡吗个:倒食差

张立宪:我最爱的京城小食店

黄燎原:我的烤鸭经验

曹鹰:将“杀人游戏”进行到底

白岩松:烤肉是一场前戏

欧宁:城中村美食

虹影:做一个温柔的好厨娘

黄爱东西:厨房方程式

古镇煌:我的食缘

华秋:炖排骨

邱华栋:我的食谱

廖伟棠:厨师珍的六篇命题作文

张琼:也是厨子也是客

曾凡:十器

许洋:老玉米和老电影

大仙:往事立马如烟

朱大可:我的吃喝白皮书

庄仔:俗搁大碗——宝岛小吃巡礼

北村:南舌与北舌

赵径文:遥望酸菜浆水面

程青松: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李振华:清蒸

丁颖:橘子棒冰和光明冰砖

瘦谷:食草二题

试读章节

     吃的爱恨情仇

知道我的人,都知道我那著名的一顿70多个饺子和一下午20多个鸡蛋的历史。发生这段历史的时候,我还在上小学,11岁左右。对于此,我从不羞于表达。

70个饺子的故事是这样的:我每天中午从学校走回家吃饭,那时我家有个保姆,保姆的妈妈和她姨都来北京看她,暂时落脚我家。于是,每天中午,三位阿姨就给我包饺子,一盘又一盘我就那么吃下去了。吃了一个多星期,直到有一天我还拿着空盘子去厨房的时候,阿姨一脸无辜地说,别吃了,我们都吃了一星期面片汤了。我这才意识到我吃得太多了,平均每天中午70多个饺子,吃了一礼拜。

然后就是某日下午逃学去同学家玩,路上路过原来沙滩那儿的一家京侨餐厅,里面卖一种好吃的卤蛋。现在这种卤蛋到处都是,但是那时候对嘴里尝不到几种味道的我们来说,那卤蛋简直就是人间至味,每一口都有丰富的味道。我买了20多个,准备分给同学,下午吃几个,晚上吃几个,带回家给大家吃几个什么的。分配得可详细了。到了同学家,我们俩跟着磁带学唱张蔷的歌,每学会一点都特别高兴,一高兴,就用卤蛋奖励自己,就这么一直奖励了20来个,度过了一个美好的下午。前一段在香港,被朋友帝去喝英式下午茶。他说这是一种典型的香港生活方式,在五星级酒店喝英式下午茶消磨时光。当茶上来,同时上来两人份、三层架子高的甜品时,我突然想起那个吃20多个鸡蛋的下午,和现在的情调是相似的。

吃这么多东西的代价,就是我在该长高的时候长胖了。医生说人的一生中第一次发育期就在11岁左右,那个时候如果不控制,很容易出现小胖子。知道这个知识的时候我已经30出头了,胖已经成了我的标志。

由这两个故事牵头,我对于吃的疯狂持续了很多年。那完全是没有理智没有感觉的时光。我带着饥渴的食欲,从东城到海淀,一个饭局一个饭局地赶。从剧组里的盒饭,大食堂的大锅菜,到家里吃饭的最后搓堆儿,都是想起来就感到满足的形式。前几年,刚刚学会做饭的时候,做出来的菜被家人称为是民工菜,须用筷子串俩馒头,捧着碗蹲在墙根吃才对得起这菜。听到这评价实在让我难堪,原来当年搓大锅饭的影子,竟然在自己的饭锅里出现了,可见影响之深之切。

随着自己的长大,满街流口水找食儿的阶段已经退潮般在我身体里消失了。留在记忆里的都是各种情感的吃的经历。

我并不是一个在口味上特别挑剔的人,比起很多美食主义者,我家常很多了。但是我依然有过一次挑剔的经验。

有一年去上海,新天地刚开张了一家乐美颂咖啡甜品店。我在那里发现了一个黑球一样的甜品,吃起来,里面有奶油香、巧克力浓、蓝莓酸、榛子碎、饼干脆,所有的口味都被包在这个不起眼的黑球里,吃一口,层层叠叠的味道缓缓展开,好吃之极。我不是甜品狂,但是这么一个精致的甜品实在招惹人心。我在上海的那几天,几乎每天都去吃一个。有一天早晨,我带几个朋友奔到那里,点了这个蛋糕,吃一口,竟然少了好几层味道。我跟服务员说今天的甜品不是你们主厨做的吧?服务员很惊讶,赶忙说对对,说是要不给你换一个蛋糕。算了吧,一个缺少了味道,整个都会少的。

食物之于我,最失去味道的一次,是星期五餐厅刚在北京开张的时候,我一直想去那里吃,那时还在上学,没钱去。那时候爱上一个人,他马上要移民到美国去了。他说最后一餐我请你,你选个地方。我眼睛都没眨就说去星期五餐厅吧。然后跟着他坐在了星期五餐厅,兴致勃勃点了很多菜,却发现,我已经难过得吃不下任何东西了。分离的伤感占据了我的整个味觉,以至于现在路过星期五餐厅,脑子里都会闪过那晚的情形。

对于吃的爱恨情愁,使我一步步成熟。现在的我,对于吃本身已经没了很大兴趣,而对于吃的过程、吃的内容,更有心寻觅。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值闷热的夏季,而我在潮湿的热空气中,穿越香港的大街小巷,希望在这个夜晚,和朋友们包一顿真正的北京饺子。在香港想包一顿北京饺子是不容易的事儿,何况我们又都是过客而已。货架上摆的青菜个个都不认识,面粉柜台的面粉都是英文,得一点点读说明。我这样挑着,就想起我一个朋友来。他是北方人,半夜饿了,起来进厨房找吃的,看见还有点青菜,有葱、鸡蛋,还有些面粉,于是和面、剁馅,给自己包了7个饺子吃下,再续踏实觉去。

北方人对饺子的钟爱,到这人这儿,估计算是极致了。

在香港吃饺子的那个晚上,来了很多生活在异乡的北京人。大家都痛快地说着北京话,聊着自己记忆中的美味。那温暖的情境已经超越了饺子的味道。大家似乎都没有发现,因为香港的酱油不咸,我们又忘了放盐,所以饺子很淡,尽管我们配了很浓的蘸料。

超越美味的感觉,就是我现在所迷恋的。到现在为止,吃,为我带来的,是对人生欢愉的尽情享受。

          P11-P12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吃心不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昌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当代中国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04092
开本 16开
页数 20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工业科技-轻工业
图书小类
重量 0.5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印张 1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7: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