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凶手挣扎/五十年代台湾新移民小说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柏杨写于1950年代的写实小说《凶手挣扎》,“明显被忽略”,其中表现出的大陆知识分子的心境和处境,“是战后初期台湾这个殖民社会一幅生动的写照”。

《凶手挣扎》包括两部作品《凶手》、《挣扎》。《凶手》写于1950年前后,是柏杨写作生涯中最早的创作。爱与恨贯穿全书。在《挣扎》中,柏杨以不同的人物与场景,探讨人生痛苦的根源。换言之,也是以呈现人生的悲剧性为主题。

内容推荐

《凶手挣扎》包括两部作品《凶手》、《挣扎》。

《凶手》写于1950年前后,是柏杨写作生涯中最早的创作。爱与恨贯穿全书。他在序文中说:“恨如果建筑在爱--不自私的爱上,恨就跟爱一样的美。只是,谁能把握这个分际呢?悲剧就在这分际上发生。”在柏杨笔下由爱恨延伸出的故事,特别重视这分际,而往往结局都是以悲剧收场。《陷阱》中的家康,为了援救被指控为共产党的女友婉华,自己却成了阶下囚,而婉华竟在他入狱后成了他人妇,家康对她的恨显然是不可言喻。此外,还有因不可抗拒的命运酿成的悲剧,如《旅途》以及《跟踪者》等篇。在爱情以外也有动人的亲情,像是《卧轨》中的母女情深。本书中另有一篇非常特别的《夜掠》,写一个青春渐褪的女性为满足性的渴望所进行的一场冒险,有极深沉、细腻的心理刻画。

在《挣扎》中,柏杨以不同的人物与场景,探讨人生痛苦的根源。换言之,也是以呈现人生的悲剧性为主题。在序文中他说:“没有经过长夜痛哭,不会了解人生;个人的悲剧由于个性,社会的悲剧由于时代。”像《平衡》中的姜隆、《辞行》中的克文,都是正派奉公守法的人,却因此而让生活陷入困顿,最后贫穷的压力葬送了他们的生命。至于《路碑》中的李永平,为了筹措区区的三十八元为待产的妻子买止血剂,却因不可得而自我了结,留下了两个呦呦待哺的幼子。类似的悲剧也发生在《一叶》的魏成、《火车上》的疯子、《进酒》的大维等人的身上。从个人延展至社会,对于人生的悲剧来源,柏杨在一篇篇短篇小说中呈显出来。

对于那些使人陷于困境的人,柏杨道出了他心中的愤怒:“那些使人陷于绝境和绝望,而又不准人挣扎,其甚还责备挣扎的人,应受到严厉的谴责。”相对的,“挣扎……应受列最大的尊敬”(《序》)。重视人性尊严,柏杨一路走来,始终如一。

《凶手挣扎》是战后初期台湾这个殖民社会一幅生动的写照。

目录

阅读柏杨(序二)

凶手

提要

旅途

鸿沟

陷阱

卧轨

西吉屿

跟踪者

夜掠

凶手

约会

挣扎

提要

相思树

一叶

火车上

进酒

归巢

辞行

窄路

路碑

平衡

客人

朋友

后记

试读章节

一个万里无云的下午。

国钧把饭碗一推,抹抹嘴,就一溜烟跑回宿舍,第一件事是飞快地刷起牙来,白沫喷到鼻孔里,他不得不连打两个喷嚏。漱过口,他又刷第二遍,接着洗脸,刮胡子,一条长长的伤口流出鲜血。他穿好衣服,打上领带,在镜子前面仔细端详了一会,又梳了梳头发,把皮鞋擦亮。然后,从抽屉里摸出乒乓球拍子,兴兴头头地,向饭厅走去——他本来是要跑的,为了表示镇静,才故意安步当车,但他的心已经飞了。

燕君和几位女同事并肩走出来,女孩子们都是细嚼慢咽的,她们刚刚吃完。

“方小姐,”国钧说,竭力做得非常自然,“打乒乓球呀!”

“我还要洗手。”燕君说。

“我等你。”国钧跟在背后。

“奇怪,为什么不邀我们打?”一个女同事朝着他大声嚷。

“你肯赏脸吗?”

“卖你的什么贫嘴!”

燕君回到房间,国钧在走廊上踱着,用乒乓球拍无聊地击着掌心,腿都站酸了,看看表,已等了半个小时。女同事们从他身旁经过的时候,都给他一个鬼脸,他想抽纸烟,又害怕嘴里有烟味。

好容易,燕君慢慢地走出来,国钧伸手试探着想挽她,被燕君一甩,只好搭讪着缩回。

到了空无一人的游艺室,燕君停住脚。

“走呀!”国钧说。

“不是打乒乓球吗?”燕君装糊涂说。

“大慈大悲的小姐,”国钧跺脚说,“饶了我吧!”

燕君笑了,转身从后门穿出去。后门外有一片幽静的竹林,斜阳稀疏地漏到地上,两只麻雀追逐着在枝头上飞。他们踏着落叶,走了一段路,找到一条石凳,燕君坐下来,国钧也坐下来,把手臂绕到她背后,温柔地抱住她的细腰,两个人的鬓角摩擦着。

“答应我,燕君!”国钧哀求说。

“答应什么呀?”

国钧一条腿跪下去。

两人的爱恋已非一日了,从燕君踏入这个学校教书那天起,她那光鉴照人的艳丽,就抓住所有男同事们的心,经过一番艰苦竞争,国钧才慢慢占到优势。燕君很喜欢打乒乓球,国钧也很喜欢打乒乓球,两人经常在游艺室对垒到华灯初上。最初,他们是认真地打;逐渐地,他们边打边谈;后来,打乒乓球竟成了约会的借口。燕君这个从患难中长大的北国女孩子,她选上国钧,不是偶然的,她每逢看到他那蕴藏着坚毅意志,像军舰锅炉似的胸脯,心就怦怦乱跳。不过,她瞒着她的感情,两年来,国钧不知道碰了多少壁,有一次在她给他难堪后,竟吐出大口鲜血,燕君难过了半个多月。  现在,燕君到底点了头。国钧从头昏脑涨中发现他所面对的竟然不是幻觉,就疯狂地把燕君抱到怀里。这时,夜幕正拉下来,一颗星从天边把它钉住,燕君抚在国钧胸前的纤手,也滑过他的肩头,两人的嘴唇吻在一起,身子都要合而为一了。

一个月后,他们的婚礼,在学校大礼堂举行,喜筵中掀起闹新郎新娘狂潮。同事们和男女学生们,轮番敬酒,如登仙境的国钧一律来者不拒。几个好朋友在一旁劝他,燕君也用眼瞪他,他也知道勉强人喝酒是一种虐待狂的心理作祟,可是,表面上,敬酒总是好意。

“我替他喝!”燕君接过敬酒的杯子。

“好,”大家哄堂叫,“新娘心疼新郎哩!”

“我来!”国钧夺过杯子,一饮而尽。

跟着雷动的掌声。

他们的洞房设在乡间,夜深,人静,柔和的灯光下,燕君换上粉红色睡衣,斜靠着沙发,一面慢慢地剥着橘子,一面不时地抬起眼皮瞟一下坐在她身旁的新婚丈夫——他今天更英俊了,她用手塞一瓣到他嘴里,他嚼着。

“我的肚子有点痛。”国钧说。

“一定是酒喝得多了。”

“简直不可思议,”国钧摸弄着燕君的脸说,“你成了我的妻子!”

燕君含情脉脉地望着他,把脸凑上来。

“睡吧!”国钧说。

“不。”

“又不,”国钧抱起她,“从今以后,你是我的妻子,不能再不了。”

“小心我不理你。”她蜷卧到床角。

“我替你脱衣服。”

“别毛手毛脚的,我会。”

“我的肚子痛得厉害。”

“请个医生好不好?”

国钧没有回答,他感觉到似乎有一个东西在肚子里爆炸,他弯下腰,扶着床,支持了一会,像血管破裂了似的,鲜血从痉挛的大口里,喷了出来。燕君顾不得掩住已被解开了的内衣,赶紧跳下来扶住他,想把他扶到床上,可是国钧已匍匐到地下,发出颤抖的、使人血液都冻结的号叫。P8-12

序言

《圣经·哥林多前书》有段话:“我如果有先知讲道的能力,更能了解人生的奥秘,知道世界上各种知识,而且又有完善的信心,能够移山倒海,可是却没有爱,那就算不了什么。我如果把所有财产周济穷人,甚至舍身自焚,可是却没有爱,仍然没有价值。爱是什么?爱是长久的忍耐,是长久的恩惠。爱是不嫉护、不炫耀、不狂妄、不做蒙羞的事、不求自己的利益、不轻易发怒、不牢记别人的坏处、不忘恩负义,只刻苦地追求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期望、凡事自己克制。爱是永不止息的去爱。”

人,如果剔除了爱,只不过是一个会言语的禽兽。然而,爱与恨是一件物体的两面。宗教家们忘掉恨,道德家们反对恨,伪善的人们假装着不恨。事实上,没有恨便很难显示爱,恨跟爱同样的根深蒂固。爱恨交织,才是完整的生命。我们恨嫉妒,恨炫耀,恨狂妄,恨做蒙羞的事,恨只图自己的利益,恨轻易发怒,恨一直牢记别人的坏处,恨忘恩负义,恨曲解或违反真理。

恨如果建筑在爱——不自私的爱上,恨就跟爱一样美。只是,谁能把握这个分际呢?悲剧就在这分际上发生。

《凶手》各篇,都写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是我写作生涯中最早的创作。文字功力和文学能力,当然尚未成熟,但感情是成熟的,感情万古不变,各种爱恨交织的故事,在人世上发生已很久了。

1958年11月8日于台南成功大学柏杨小说系列

后记

抗日热血青年在台湾文学史最后的纪事,停留在四川沙坪坝的西南联大和武汉大学的珞珈山。这些青年在文史最后的身影停格在火车站拥挤混乱中的生离死别。之后,这些台湾人眼里的外省人,初来乍到刚从日本人手中接收的台湾,火车站人潮汹涌的逃难场景不再,代之以大萧条时期于海岛“异乡”寻求生存的寂寞小站;文学的长河中,柏杨小说补遗了失落的1949之后文学编年史。小说中刻画大陆知识分子的心境和处境,“是战后初期台湾这个殖民社会一幅生动写照”,应为文学史家所重视。然而十年牢狱之灾后,读者都将关注的眼神聚焦在让他入狱的原因——批判社会与时政的杂文。文史学家一致认为柏杨写于50年代的写实小说,“明显被忽略”。

柏杨小说表达方式非常前卫,在当时就已经开创了几十年后所谓的“极具电影感的对白方式”写小说。他习惯将人物的多面像,用一片一片对白,铺陈在同一个平面上;像一幅立体派油画,将每一个面像同时拼凑在一张画里。柏杨独具的小说风格,我试着以立体派的绘画语汇,呈现柏老当年开创性小说语法,在装帧设计中。

徐荣昌后记于人民文学出版社

抢救纸本书行动三号

书评(媒体评论)

作为杂文家和史学家的柏杨先生,早已为大陆读者所熟知。然而,作为小说家的柏杨,似乎还没有为大陆广大读者所熟悉。其实,柏杨的小说是不可忽视的。柏杨自道,他的人生是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坐牢,十年历史。

作为一个作家,哪一个十年可以忽视?

柏杨小说系列中所选的小说,似可说是柏杨小说佳作之集大成者。

——陈建功

二十多年后的今年夏天,我有机缘阅读柏杨的小说,如同初读《丑陋的中国人》时一样发生深层的心里震撼,却也有明显的差别,《丑陋的中国人》里的柏杨,是一个犀利到尖锐的思想家,而敢于直面直言说出自己的独自发现,让我看到一个独立思考者的风骨,甚至很自然地联想到鲁迅;隐藏在一篇篇小说背后的柏杨,却是一个饱满丰富的情感世界里的柏杨,透过多是挟裹着血泪人生的情感潮汐,依然显现着柏杨专注的眼光和坚定的思想。

——陈忠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凶手挣扎/五十年代台湾新移民小说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柏杨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97005
开本 32开
页数 33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66
出版时间 2007-11-01
首版时间 2007-11-01
印刷时间 2013-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38
CIP核字 2013020356
中图分类号 I247.7
丛书名
印张 11.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7
157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3: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