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天朝落日(中国二十王朝覆亡全景图文珍藏版)
内容
编辑推荐

“大幕垂落,历史惊变成绝唱;晚霞散尽,王朝兴替化挽歌”。主宰中国历史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已是煌煌史书了,曾经显赫的帝国,到头来无不陷入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凄凉境地。时间或长或短,其间可能出现短期的逆转和曲折,但王朝都没有跳出那周而复始的循环史观。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这是一部从历史学的角度探寻中国古代主要王朝覆亡真相的指导性读本。本书文字生动优美,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学性于一体。纵览历史风云,细品王朝兴衰。揭示王朝覆亡真相,明辨历史是非曲直。“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反省历史,就是要避免重蹈覆辙,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探寻社会发展的规律。

内容推荐

这是一部从历史学的角度去探寻中国古代主要王朝覆亡真相的普及性读物。本书文字生动优美,图文并茂,融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学性于一体。

纵览历史风云,细品王朝兴衰。揭示王朝覆亡真相,明辨历史是非典直。“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反省历史,就是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探寻社会发展规律,避免重蹈覆辙,进而唤醒人类良知,使人们更加热爱、珍惜和平时代的美好生活,让社会稳健和谐地发展永葆太平盛世。

目录

前言: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日落汤池:夏朝覆亡真相

夏朝建立

失国复国

暴君夏桀

汤武革命

鹿台孤魂:商朝覆亡真相

蒸蒸日上

盘庚迁都

武丁中兴

奴隶制度

纣王无道

武王克商

红颜祸水:西周覆亡真相

成康之治

昭穆嬉游

园人暴动

宣王中兴

幽王无道

千金买笑

平王东迁

轰然倒塌:秦朝覆亡真相

千古一帝

始皇暴政

沙丘政变

陈涉首义

楚汉灭秦

蟒断两汉:西汉覆亡真相

艰难度日

昭宣中兴

成哀腐败

王莽代汉

新朝改制

豪杰并起

萧墙之乱:东汉覆亡真相

光武更新

内夕卜倾轧

党锢之祸

黄天当立

鼎足三国

名士挽歌:西晋覆亡真相

竖子成名

公卿误国

牝鸡司晨

同室操戈

偏安江左:东晋覆亡真相

共治天下

庚氏专权

皇帝梦碎

主相之争

桓玄称帝

刘宋代晋

变夷苦旅:北魏覆亡真相

北魏建国

统一北方

崔浩事件

孝文改革

六镇兵变

欲速不达:隋朝覆亡真相

杨隋一统

文帝悲剧

大国之梦

谁亡隋朝

盛世悲歌:唐朝霜亡真相

盛世气象

安史之乱

藩镇割据

宦官秉政

明党之争

唐末变乱

南冠北系:南唐覆亡真相

创业艰难

守成不易

危机四伏

国灭身囚

烟消云散:辽朝霜亡真相

南征北伐

母子经略

昏君舌L政

烟消云散

文盛武衰:北宋覆亡真相

出师未捷

变革图强

实亡宣和

靖康之难

蒙古弯刀:西夏覆亡真相

逶迤雄心

猎猎旌旗

血雨腥风

如风悲歌

岐路仓皇:金朝覆亡真相

吞灭辽宋

世章之治

金蒙交恶

歧路仓皇

南逃无路:南宋覆亡真相

苛且偷安

帝王无能

奸佞丧国

仓皇北顾:元朝覆亡真相

悄然而逝

盛衰兴亡

元末烽火

帝国日落

煤山孤魂:明朝覆亡真相

明初盛世

万历衰败

崇祯受命

回天乏术

铁骑入关

晚明悲歌

天朝日落:清朝覆亡真相

盛世危机

城下之盟

辛酉政变

风雨飘摇

救亡图存

辛亥革命

后记

附录:参考书目总汇

试读章节

若要说中国历史,夏朝是不能不说也是无论如何不可逾越的峦峰。但是,夏朝却是一个没有多少考古实物出土的王朝,它仅仅存留于人们的记忆中和传说中。因此,历代关于夏王朝的真实存在性成为公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可以说,在甲骨文出土之前,商代和夏代一样,是不被正统学术界所认同的。而在甲骨文出土以后,再也没有人怀疑过商朝的真实存在性了。商代世系已被甲骨卜辞所确凿无疑的证实了,而在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位居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夏本纪》中,关于夏代世系的记载与该书《殷本纪》中关于商代世系的记载一样明确。实物既已证明了商朝的存在,夏与商一样,世系那么明晰,传承那么有序,绝非空穴来风,无源之水,必有所据。况司马迁去古不远,见过大量的典藏文献,加之司马迁撰写史书的认真性和准确性,遍游九州,考稽耆老,不放过任何一点阙疑之处,历为后世史家所推崇。因此,《史记》又被誉为信史。当代世界范围内的新的古代史观,又无不重视传说和神话等等,譬如欧洲文化的源头希腊的神话和传说,实际上就是希腊的远古史,文明史。基于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夏朝的真实存在性。

在夏朝享国400多年的历史里,除了大禹治水、少康失国、夏桀亡国等等不多的几个故事以外,夏朝并没有多少典籍记载或实物佐证的存在。缺少了故事的历史,就如同一幅没有多少血肉的骨架,总是索然无味的。在后世诸多的田野发掘中,和远古唯一联系紧密的文物记录,似乎与夏朝也缺少对应。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尽可能地去还原丰富这幅远古的骨架,以使它颜面生动起来,栩栩如生地站在我们面前。

对于夏朝的开国国君,史学界一直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大禹,一说是大禹的儿子启。表面上说来似乎很复杂,事实上细细探究起来,又相当简单。因为照《礼记·礼运篇》所载:禹以前是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财产公有的大同社会;之后则是财产私有的阶级社会。各部落联盟的首领多采用民主推选制,也就是后世推崇的“禅让”制。禹实际上是天下大同时代的最后部落共主。

尧帝生前,宣布贤德的舜为接班人,并且让舜代替他行使管理“天下”的职责。尧帝死后,为了让尧帝的儿子丹朱继位,舜就主动离开都城,回避到南河之南。但是,无论是朝拜天子的诸侯,还是诉讼的诸侯,都不去见丹朱而去见舜,就连讴歌者也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说“这是天意”,于是继承了帝位。

舜帝生前,宣布治水有功的大禹为接班人。舜帝死后,大禹也像舜让位给尧帝的儿子丹朱那样,让位给舜帝的儿子商均。由于禹治水有功,威望高,诸侯们不同意商均继位,于是大禹继位为王。成为部族联盟首领后,大禹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把中国分为九州(九州所指,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禹贡》九州、《尔雅》九州、《周礼》九州三种说法,一般指《周礼》九州,即冀、幽、并、兖、青、扬、荆、豫、雍),制定贡赋制度,社会有了进一步分工,交换关系在增加,等级与私有的观念在人们的脑海中逐渐清晰起来。这也意味着原始公社已经在逐渐分化,有少数人成为富有者,剥削者。这些人早已实行族内继承遗产制,自然就发生了部落酋长的世袭制。

禹帝生前宣布辅助他治水有功的皋陶为接班人,但是皋陶先禹帝而死,于是禹帝又宣布伯益为接班人。禹帝死,伯益继位,而此时夏部族的势力已经相当强大,其首领禹的儿子启不愿去朝拜伯益,而是自立为帝,宣布建立夏王朝。启可以废除“禅让”制,说明私有财产制度在禹时就基本成熟了。但是,启继禹世袭为部落大酋长,破坏了部落联盟的民主推选制,自然遭到伯益等部落首领的激烈反抗。经过多年战争,伯益兵败被杀。获胜后,夏启在钧台大宴各地部落首领,以期获得对其统治地位的认可。有扈氏对启破坏禅让制度的做法十分不满,拒不出席钧台之宴。夏启大怒,发兵征伐有扈氏,大战于甘,有扈氏战败被灭。由于帝位世袭是一种新制度,这次战争的胜利,使得王位世袭制最终得以确立,夏朝的统治也进一步得到了巩固。

从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来说,启是夏朝的开国国君。但是,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历来是把“孝”作为百行之首,加上启的王位承袭自父亲禹,如果把这些与夏朝的开国统一起来,那就必须从夏禹时开始算起。此外,大禹帝率领军队征服三苗,在涂山大会天下部落领袖,召开了历史上著名的“涂山之会”,自此奠定了天下一统的基础和格局,从这个角度来说,大禹被视作夏王朝的开国之君,也就不足为奇了。P2-5

序言

历史的智慧,是无数先贤圣哲将前人所付出的血与火的代价总结而得出的宝贵的经验,这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不光成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也培养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性格和共同的民族心理。因此,要深刻地了解现实,面向未来,就应当自觉地学习历史,追溯历史。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如中国一样有着如此丰赡的文化和高度发达的文明。是惟一拥有最为连续、不间断历史的国家。即使在鸦片战争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中华民族陷入亡国灭种的重重劫难之中,中华文明也没有因此沉沦,相反,却表现出不屈的姿态和顽强的精神。整部中国历史,无不充盈着这种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和气节。

近五千年的历史风烟,上演了多少波澜壮阔的历史活报剧。“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以百计的王朝兴替,太多的英雄传奇,读来无不荡气回肠。其开国之君,无不具有雄才大略;其开国之始,又无不气象万千。燕啄新泥,鸟衔熟禾。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但随着统治日久,统治阶级内部嗜欲渐盛,骄侈之心代替了求治之心,不再治世惟危,很少“慎终如始”了。王朝的危机呈现出来了。所以历史上屡有中兴之主而造中兴之势。然而翻遍二十四史,数一数所谓的不多的几个中兴时期,其气象也不尽人意,甚而至于加速了王朝的覆灭。统治者更加腐败,社会矛盾更趋激烈。就像一座梁柱被蚀空的大厦,纵有华丽的外表,也经不起哪怕是轻轻的一阵风或一场雨的吹打了。所以后来读史者又无不慨叹:“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每一次改朝换代,几乎都伴随着血与火的惨烈战争,都伴随着家破国亡、妻离子散的末世悲歌。在除旧布新的王朝更替之际,社会长期陷入大动荡之中,民生凋敝,流离失所,灾害肆虐,人口锐减,经济和社会生活呈现大幅度的倒退。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反省历史,就是要避免重蹈覆辙,从历史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找出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找到更好的社会发展方向,永葆太平和睦的生活时代,这是每一个治史者、治国济民者和关心国计民生的华夏子孙共同的期盼。因此,这就需要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研究历史,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探讨王朝覆灭的历程,揭示王朝覆亡的真相。了解历史发展的轨迹,明辨历史的是非曲直,以唤起人类心底的良知,让人们更加热爱、珍惜和平生活,让社会稳健和谐地发展,实现人类大同,则具有深远的意义。

纵览历史风云,细细品味历代王朝兴衰,我们惊奇地发现:历代王朝创造繁荣的过程极为相似,其衰亡也经历了惊人相似的轨迹。概言之,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或皇权集中的古代社会,历代王朝的兴衰与一个人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这个人就是作为王朝最高权力的拥有者——“天子”!即我们常说的国王或皇帝。

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的封建时代,天子对社会财富拥有最高的支配权,对臣民拥有无上的控制权。作为天下百姓,历来都把天子圣明作为治世的标准。

天子圣明,则百姓之幸;天子昏庸,则百姓之祸。但纵观历史,圣明的天子屈指可数,昏庸的帝王又比比皆是。百姓的苦乐可想而知了。所以,元代词人张养浩在路经潼关,看到废弃的宫阙,发出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长叹,引发多少人的思考!秦朝以后,随着皇帝制度的确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皇帝成为等级社会的最高主宰者和支配者,中华帝国这艘生命之船在航行中的安危存亡完全系于其一人之手。

王朝兴替,其兴也由帝王。透过历代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繁荣状况,我们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帝王大都励精图治,兢兢业业。他们时刻惦记着创业难、守业更难,“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的训箴,精心打理自己的“家国天下”。在政治方面,他们事必躬亲,严加管束皇亲国戚、家奴宦官;他们亲贤人,远小人,善于纳谏,能听取不同的意见和观点,甚至是逆耳的忠言。在经济上,他们与民休息,蠲租免税,爱惜民力,轻徭薄赋;他们兴修水利,发展经济;他们打击豪强,分配土地,保护生产和经营;在自然灾害降临时,他们安置流民,倾力救济。在民族政策方面,切实考虑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实际状况,充分尊重不同民族之间的风俗与信仰,民族之间、政权之间与国家之间和谐友好相处。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家,拥有早熟的农业文化,只要政治清明,爱惜民力,君臣上下同心,百姓自然乐而向之,国泰民安的盛世局面并不难创造。

例如,西汉初年,高祖、文帝、景帝相继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汉初七十年,国力达于鼎盛,遂有“文景之治”之盛世。隋文帝以短短二十年之时间,创造了后世艳称的“开皇之治”。唐太宗创造的“贞观之治”距大唐开国仅仅三十年时间。明朝开国之初,到处田畴荒芜,榛莽丛生,中原及江淮许多地区人烟断绝。明太祖提出“安民为本”和“藏富于民”的主张,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到洪武二十六年时,全国人口数已经达到66906040人,比元代1291年人口最高的59848964人(未包括游食者429118人)增加了696848人。

王朝兴替,其亡也由帝王。同样,任何一个王朝衰败和灭亡的轨迹都有着惊人的相似。尽管每一个王朝灭亡的具体方式可能千差万别,帝王或被俘沙场、或被捉宫廷,或身首异处,或客死他乡,或自焚宫中,或自缢身亡,或亡命天涯,或葬身鱼腹……但任何一个王朝由盛至衰,由衰至亡都不是朝夕间事,都是有迹可循的。即如所谓的清平盛世,也同样潜伏着危机,只不过被表面的繁华所掩盖,社会承平愈久,其衰危之心愈益懈怠,统治阶层更不愿甚至不敢去面对了,仍然我行我素。举明清为例,普遍认为,明实亡于万历15年,清实亡于康乾盛世的乾隆王朝后期。个别帝王或者试图欲挽救将倾之大厦,但终因积重难返,无法逃脱被颠覆的命运。亡国之君各有各的不同,但亡国之君的行为方式多有惊人的相似。在政治上,他们荒怠朝政,不理政事,或多年不上朝,将朝政悉数委于他人;他们亲奸邪,远忠良,良莠不分,偏听谗言,致使政治不明,吏治败坏;他们对治理国家不感兴趣,对歪门邪道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或求长生,或乐于兴趣爱好,或荒乐好色,荒淫无道等。在经济上,他们不抑兼并,横征暴敛,与民争利;他们奢侈浮华,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其结果自然是积贫积弱。在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上,他们或嗜杀成性,穷兵黜武,元气大伤,最后直落得兵败如山倒;他们往往骄傲自大,采取民族压迫与民族歧视,等级制度森严,致使民怨沸腾。

例如,夏朝末年,桀荒淫无度、纵情于歌乐声色,数月不上朝。大臣关龙逄进谏说:“如果天子做到谦恭、节俭、讲究信义、爱护贤才,那么,天下才能安定,王朝才能稳固。而今陛下奢侈无度,嗜杀成性,弄得诸侯离心离德,百姓盼望您早些灭亡。”忠言逆耳,夏桀竟将关龙逄杀掉,并警告臣下,如果再有进言者,一律处死。从此,贤臣绝迹,佞臣当道,终被汤武革去“天命”。秦二世胡亥昏庸无能,终日沉湎于享乐,权柄被窃于奸相赵高,光天化日之下上演“指鹿为马”的闹剧,不幸印证了“亡秦者,胡也”的谶语。大唐帝国后期藩镇割据、朋党之争、宦官弄权,帝王权力被窃,无力左右政局所致。南宋亡国的教训再次证明天子失德、大权旁落、奸相当道坏政的血的教训,秦桧、韩胄和贾似道的权倾朝野,究其原因,大都源于帝王们满意陶醉于江南安逸的生活,满足于偏安江南的既成事实,像理宗和度宗皆因贪恋女色而亡命。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恰切地反映了上至帝王下至百官醉生梦死的生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在明末,万历皇帝深居宫中,二十年不上朝,置国家大事于脑后,终日纵情于酒色。据史书记载,万历皇帝“每夕必饮,每饮必醉,每醉必怒”。他迷恋饮鸩止渴的房中术,二十多岁就搞得身心俱疲,常常头晕目眩、动火热症,这也是多年无法临朝的原因之一。他长期怠政而勤于搜刮,加剧了明代官场的腐败,致使各级官员不惜民力,以搜括为能事。

但是,历史的发展是复杂的合力运动。我们强调了(王)皇权运行在王朝兴替之中的决定性作用,绝不认为它是惟一的因素。过分地强调单一或偶然因素而忽视了综合因素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显然是有悖历史真实的。我们讲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下皇权是王朝运行的决定力量,在皇权尚没有高度集中的时期。如在某个王朝建立之初,王权在没有取得绝对控制地位的时候,天子的命运和王朝的命位就显得非常悲惨,像东汉、西晋和东晋时期就是如此。

尤其是在东晋门阀政治影响下,皇权变态,皇帝垂拱,士族当权就是突出的例证。

我们强调作为最高统治者王(皇)权的决定意义,绝不是忽视统治者阶层的其它群体所施加的影响,如外戚等皇亲国戚等,如宦官等皇帝的私人奴仆等,如绝代佳人等,对王朝运行的重要影响。其实,他们的得势,他们的权力主要取决于皇权的运行,他们之所以气焰嚣张,完全是狐假虎威,仗势欺人。奸臣贼子乱政,实则源于帝王权力运行出现了问题,一旦天子扬威,无论气焰多么嚣张的乱臣贼子通通玩完!明末魏忠贤集团的覆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魏忠贤纵然被封为“九千九百岁”,在“万岁”崇祯帝龙颜大怒时,其貌似坚固庞大的官宦集团也会迅速瓦解。

能够对皇权运行产生直接、重大影响的是广大官员群体。他们的权力既是皇帝所赋予的,同时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可以说,官员队伍的品质是影响王朝兴替的重要因素。一个王朝的兴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官员素质的好坏。官员素质的高低既表现在保民、安民和富民方面,更表现在官员的廉洁方面。官员是帝王治国思想的践履者,吏治清明,则上令下达,政通人和,社会就会安定祥和;官员欺上瞒下,中饱私囊,就会出现“歪嘴和尚念乱经”的情况。

官员的素质取决于这一群体的知识水平、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观、价值趋向等。历史上,不乏冒死直颜犯谏的官员,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价值观,既能有效地缓和社会矛盾,也能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又能规劝帝王严以律己,执政为民,天下为公。

然而,大臣的命运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皇权的运行。凡是在王朝的兴盛之世,就会有一批正直廉洁无私的官员,凡是王朝衰亡和行将崩溃之时,奸臣就会借机窃权,中正鲜少。

王朝的命运似乎可以通过直颜犯谏的大臣的命运反映出来。贞观盛世之时的魏征,虽然冒死规劝唐太宗,却仍能得到高升和信任;明代中期的海瑞把明世宗嘉靖皇帝骂得狗血淋头,虽被投放到监狱,但命不当绝;明未,一批正直的东林党人惨死在血雨腥风之中,大明的死期注定不远了。清朝入关之后,官员士大夫们完全没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气概,唯唯诺诺、自称“奴才”以自保,他们噤若寒蝉,整个思想界几乎处于“失语”的状态——“万马齐喑究可哀”!可以说,清代二百余年的吏治是古代中国最为败坏的时期。所幸者,清前期的康熙、雍正和乾隆等皇帝能事必躬亲,励精图治,尚能控制住局面。但长此以往,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一旦失掉了广大官员群体的发自内心的支持,一旦不把广大的民众放在心上,失去了民心,专制与独裁下的“风平浪静”,往往又是滋生更可怕逆流的温床。当所谓夜郎自大的“康熙盛世”美梦尚未结束时,天朝大国已沦落到任人凌辱的地步!

所以,我们再强调王权在王朝兴替过程中重大作用之时,必然明确指出的是,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这也是历代有为的统治者都把“民本思想”作为最重要的治国思想之一的原因。一个王朝的兴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统治者(官员)、尤其是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帝王对待人民的态度。

道理讲到这里,倒让人想起来,1945年7月,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在延安与毛泽东同志讨论历史周期率的话题。黄炎培说,中国历代王朝更替频繁,兴——衰——兴——衰的发展周期,有政怠宦成的,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但都没能跳出这一周期率。他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许多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他请教毛泽东有什么方法跳出历史兴替的周期率?毛泽东回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把王朝周期性的原因归结于政府腐败,归结于专制,归结于对统治者(官员)队伍的缺乏有力的监督与制约,是颇有见地的。从中,我们不难读出,毛泽东对人民力量的重视,也不难品味出他对官员队伍的素质和效率对国家和政府运行的重大影响的重视。

最后,想谈一谈农民起义在王朝覆亡中的地位和作用,亦即对农民起义的评价问题。历史上,许多腐朽不堪的王朝是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灭亡的。对农民起义的研究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余年里,获得空前的繁荣,社会各界对农民起义作用的评价也非常高。但最近十年来,却出现了过度贬低农民起义的现象。一些人认为,所谓的农民起义的参加者绝大部分是沾染了流氓习气的流氓无赖之徒,他们好逸恶劳,所谓的“起义”不过是吃大户、烧杀抢掠。

就像鲁迅先生《阿Q正传》所塑造的阿Q形象一样,到赵家的牙床上滚一滚。不少人认为,农民起义不仅不可能推进历史的进步,甚至还制造了更大的社会混乱,导致社会发展的倒退。

这种观点在史学界有一定的市场,值得商榷。譬如洪水涌来,势必泥沙俱下。中国历史在每一次大动荡之后都能呈现出相对的稳定期,和社会发展期,概莫能外,这不能不说是历次的农民起义给新的统治者以覆亡之鉴。

所以明太祖朱元璋深有感触地说:“所畏者天,所惧者民。苟所为一有不当,上违天意,下失民心,驯致其极而天怒人怨,未有不危亡者矣。”他反复告诫大臣:“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的小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所以,每当大的农民起义过后,新立王朝的统治者,都会汲取前代或历代亡国的教训,采取一些与民休息、约法省禁的措施,这在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一个王朝灭亡了,我们称它为旧朝;另一个王朝建立了,我们称它为新朝。“总把新朝换旧朝”,这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数百个政权更替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历史进程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史学家长期关心的问题,著名史学家顾诚先生说:“必然性只有一条:就是社会要发展,要前进;其间可能出现短期逆转和曲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历史科学的万古长青,就是教导后来者借鉴历史上成功的经验,避免重蹈失败的覆辙。历史学家的责任就是找到一条缩短现代人和历史距离的有效途径,领悟历史的智慧和哲理。明智的中国人必将从自己丰厚的历史遗产中汲取教益,知耻知辱,从而加深对现代社会文明的认识,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一个新的境界,把振兴中华的宏伟事业推向前进。

后记

大幕垂落,历史惊变成绝唱。

晚霞散尽,王朝兴替化挽歌。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忘记历史等于背叛过去,历史的记忆总是深深地镌刻在

岁月的丰碑之上,警示和滋养着后世的人们。

这是一本选题新颖、视角独特、文字优美的普及性通俗历史读物。本书选择了中国历史

上有代表性的二十个王朝,从宏观到微观,针对王朝覆亡这一特定历史时段,揭秘出历史背后的故事,形象地再现当时政治、经济、文化、民俗和社会道德等方面存在的弊端和危机,通过权威性解剖,从而找出隐藏在岁月深处的历史规律。

本书选题由青年作家、出版策划人海默先生策划,由历史学博士、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彭勇先生领衔主编,并担任前言和明朝部分的撰写工作。参加本书撰写工作的还有范丽敏(参撰夏、商、周、秦、西汉部分)、李凤霞(参撰东汉部分)、秦保华(参撰西晋、北魏部分)、谢凝(参撰东晋部分)、张宜婷(参撰隋、唐部分)、张龙(参撰隋、唐部分)、王涛(参撰后唐部分)、徐丹(参撰北宋部分)、段洪涛(参撰西夏部分)、王海军(参撰辽朝部分)、韩棣尧(参撰金朝部分)、刘蔚(参撰南宋部分)、陈铮(参撰元朝部分)、杨琰(参撰清史部分)等十四位历史学者,在此一并致谢!同时向他们严谨的治学精神和辛勤的劳动致敬!

本书尽可能遵循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客观、严谨和公正的态度去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在撰写过程中,参考了部分学界前辈和同仁的文章和专著,尽可能采纳广为接受的史学观点,并吸收了史学界最新的研究成果,限于体例,未能一一明示,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地感谢。本书的图片由大汉图片库提供,少量图片未能及时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望作者见书后与出版社联系,以便支付国家规定标准稿酬。另外,责任编辑姚劲华先生为本书的编辑和出版付出了巨大的心血和汗水,青年作家杨府先生对全书的文字进行了润色和修订,在此一并致谢!

本书编委会

2006.10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天朝落日(中国二十王朝覆亡全景图文珍藏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彭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026277
开本 16开
页数 31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6-10-01
首版时间 2006-10-01
印刷时间 2007-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20.7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0
出版地 北京
261
187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9: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