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颈源性疾病诊断治疗学(精)
内容
编辑推荐

现代人的学习办公方式的习惯,使得颈源性疾病成为一大组常见病。本书通过详尽的文字将常见颈源性疾病的诊断、治疗方式一一论述,书中穿插了大量的插图,便于读者加深理解。丰富的临床手术案例,细致入微的讲解将令广大医务人员收益非浅。

内容推荐

全书共4篇21章,约68万字200余幅图,可谓图文并茂。第一章至第七章为绪论和总论,介绍了颈椎病的命名、定义及其解剖学、生理学、诊断学及治疗学,从第八章至第二十一章突出地介绍了头、颈外伤引起颈椎异常改变后出现的与心血管、消化、呼吸、内分泌、血液、胸外、神外、泌尿、整形、耳鼻喉、口腔、眼、皮肤、妇、小儿、神内和精神科等临床各科室有关的新发现的诸多病症。本书实用性强,可供临床各科医务人员参考。

序言

颈源性疾病是男女老少都可罹患的一大组常见病。对其认识有个过程。自1817年至1847年的30年间,不少医家仅是对其个别症状及病理改变有不同的发现。直到1948年Brain及Bull等首先将骨质增生、颈椎退行性改变引起的临床症状综合起来称为颈椎病。1950年以后国内外的多数文献都采用“颈椎病”为名。Brain等对颈椎病的传统观念一直影响至今。之后虽然国内外诸多学者对其有所补充、发展,治疗措施有所创新与改进,但是,到目前为止,在著作中颈椎退行性变为首要病因以及中老年人易患的概念仍占主导地位。为此,我们将这种概念下的颈椎病称为传统颈椎病。综观传统颈椎病的发展史,先由国外之外科医生认识,并以手术治疗为主;于20世纪60年代国内的骨科前辈屠开元、杨克勤等相继开展,取得一定的疗效。以屠先生的得力门生赵定麟教授为代表的骨科群英们无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术式创新方面,都取得了惊人的成绩。但是,手术只适合传统颈椎病的部分患者,赵教授亦坚信,正规的非手术疗法是治疗颈椎病的基本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内外随着非手术疗法的开展,对颈椎病的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新的提高,远非“传统颈椎病”所能概括。

实际上,各个时期都有许多发现,对颈椎病的传统概念形成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早在1944年Spurling等报道了12例颈椎间盘突出的病例,他们认为中央型者,其发病往往由外伤所致,且容易产生脊髓压迫;1966年Kapporhe和Tiwa ry通过心电图检查、运动试验、血细胞计数、血清酶测定和血管扩张药的试验,证实颈性心前区疼痛确实存在;1967年荒木和木报道“头部外伤后眩晕症”。1974年Bernanol提出了应用推拿方法使偏位的颈椎棘突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以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同年村上弓夫等报道“环轴关节半脱位病例研究检讨”;1980年潘之清编著《颈椎病》,他们把椎间盘退化和颈椎先天性畸形作为内因,外因中首先是急性颈椎外伤,通过外伤史的追问和病情观察,认为青少年时代颈椎外伤是中年以后发生颈椎病的重要原因:1982年游国雄报道颈椎损伤性眩晕,所有病例都有急、慢性外伤史,外伤后即刻发病或13年后发病不等;1984年王以慈等报道颈性胸痛与颈性心律失常,指出心血管药对两者均无效,按颈椎病治疗其症状及,心电图多半可恢复;1990年倪文才主编《颈椎综合征》开始注意到年轻病人也较多,对棘突旋移的检查和治疗叙述详细;同年马奎云报道“颈椎性神经病100例临床分析”发现年龄最小者仅7岁(后又发现年龄最小者仅3岁半),青少年人发病率较高,应引起注意,以免长期漏诊、误诊;1995年潘之清等著《实用脊柱病学》,不仅参加编写专家众多,而且所述内容极广,可称得起目前国内的巨著。他们同样认为对于颈椎等脊柱病传统的骨性学说是医学界普遍遵循的理论,有广泛深远的影响,另外对软组织损伤学说给予积极评价。对于骨性学说不能说明的现象如×线所见与疼痛、眩晕等症状不成比例,采用针灸、封闭、拔罐等非手术治疗,疼痛等症状可以较快缓解,部分病人的症状甚至戏剧性地迅速消失。这些现象用软组织损伤学说都能给出较满意的解释,继而提出骨性病变和软组织损伤互为因果学说,简称软硬相关学说,并强调:实践证明骨质增生只是少数病人的病因,而绝大部分病人属于脊柱关节功能紊乱:1998年张长江主编《脊柱相关疾病》,在病因病理章中提到创伤、劳损及中医的外因和内因,在病理方面提出了椎体可以沿纵轴、横轴和矢状轴旋转和平移造成脊柱失稳。据1984年4月在北京举办的由1 4个省市参加的脊柱相关疾病讨论会的资料统计,已有54种疾病与脊柱的力学平衡失常有关,涉及到神经、消化、呼吸、泌尿、生殖、内分泌、循环、运动等多个系统。1998年马奎云等报道动物试验结果,发现脑外伤时均合并有寰枢椎半脱位等颈外伤,并对脑震荡的发病机制提出了新的见解;同年又报道通过对1003例青年人的调查,观察到正常人齿突不偏移或偏移轻微,提出齿突偏移O.5 mm以上,尤其在1.O mm以上时应考虑寰枢椎半脱位;同年报道外伤后头痛238例临床及实验研究,由于均有颈椎异常改变,实为颈源性头痛,其中青少年占55.9%,强调外伤引起寰枢椎半脱位等颈椎异常改变,继而对颈交感神经传出纤维刺激、牵拉或压迫等致交感神经功能失调而出现疼痛;同年又报道外伤后头晕200例临床观察,实为颈源性头晕,其中青少年占71.5%;同年还报道了脑外伤后综合征的影像学改变,727例寰枢椎半脱位患者中50例做了颈椎MRI检查,发现青少年22例中21例有颈椎间盘突出,占突出者的45.5%。同年孙孝先、马奎云还报道了颈椎病引起感觉、运动障碍280例,所有病人都有外伤史,平均年龄24.1(6~56)岁,并强调作者总结出的3部5处11点压痛试验的物理检查法有简便、易行、高效、可靠的优点;同年还报道了外伤后神经症群98例分析,均有颈椎X线异常改变,平均年龄23.5(6~60)岁,平均病程2.3(0.5~20)年,可见多为青少年人。总结颈椎病的发展史,对颈椎病的认识逐渐深入,日显传统的概念已不适应目前的发展状况,如发病年龄,已不是传统概念所说的中老年人多发的常见病,而青少年发病者远比中老年人数多;病因不是颈椎退行性变为主,而外伤是发病的主要病因,退行性变是外伤久之的继发改变;在发病机制方面颈椎异常改变导致植物神经尤其是交感神经功能障碍,直接或继发而引起有关血管舒缩障碍出现临床症状者为数颇多;临床表现远不是传统颈椎病所列的那几型,本书列出者已达60余种,并涉及到外科、内科各专业,妇产科、小儿科、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神经内科、精神科等临床各个科室。若仍沿用传统的分型方法,难以包罗。因此,我们试用颈源性疾病予以概括,如颈源性头痛、颈源性头晕、颈源性冠心病、颈源性脊髓血管病、颈源性高血压、颈源性精神分裂症等。若能得到同道认可,将来无论发现任何新的由颈椎病变所引起的病症,都可以颈源性来冠名,不会再被传统颈椎病的概念所束缚。

祖国医学博大精深,不仅对中华民族的保健和繁衍生息有不可磨灭的作用,而且为世界人民的健康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就连把中医蔑称为“替代医学”的美国,由于其人民信用中药、针灸者人数成倍增长,也使联邦政府不得不重视。对颈源性疾病的治疗,祖国医学有绝对的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不仅是发展方向,而且在临床上已越来越显示出其无与伦比的效果。

综上所述,颈椎病已不是单单的骨科疾患,它涉及临床各科室,作者斗胆将其暂取名为“颈源性疾病”。盼望各科临床医师不仅能熟练掌握传统颈椎病的内容,更能熟悉国内外新的研究成果及诊治的新进展,遇到书中提及的与颈椎病变有关的60余种病症的鉴别诊断时,在排除其他有关器质性疾病之后,能想到颈源性之可能,先做3部5处1点压痛试验,有2处或2点以上有压痛者,须拍颈椎正、侧、双斜、张口5位片,并能亲自阅片,以求颈源性疾病能得到早诊断、早治疗,自然能获取高疗效。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欲借此书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再加上时间仓促,书中不足和错误之处难免,承望广大读者和博学者给予批评指正,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马奎云 孙孝先

2003年7月于郑州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颈源性疾病诊断治疗学(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马奎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932458
开本 16开
页数 467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68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医学-外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9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R681.5
丛书名
印张 30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70
192
2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9: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