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诠释(精)
内容
编辑推荐

《论语》虽说是孔子的重要著作,或者说是代表作之一,但终归不是孔子的全部著作和全部思想学说之所在。所以,本书在《论语》其书的文字中,只是就《论语》的形成以及流传作了一些说明,而对其思想学说的源和流并未进行考究。对于孔子其学,只是简而述之,不作评点。所以,读者在阅读此书时,也只能就文字来了解和理解《论语》的原意。

目录

孔子其人/1

《论语》其书/15

《论语》释义/23

学而篇第一/24

为政篇第二/58

八佾篇第三/98

里仁篇第四/142

公冶长篇第五/172

雍也篇第六/216

述而篇第七/263

泰伯篇第八/318

子罕篇第九/351

乡党篇第十/397

先进篇第十一/437

颜渊篇第十二/486

子路篇第十三/528

宪问篇第十四/573

卫灵公篇第十五/640

季氏篇第十六/694

阳货篇第十七/724

微子篇第十八/769

子张篇第十九/793

尧日篇第二十/831

附:《论语》人物索引/843

后记/847

试读章节

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白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这段话是说:“太史公司马迁说:《诗经》里面有这样的话:‘像高山一样令人敬仰,像大道一样让人遵循。’我虽然不能达到这样高的境界,然而内心却也是时刻向往着的。我读孔子的书籍,就可以想像到他的为人处事。到了鲁国他的家乡,参拜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还看见诸多儒生门徒按着规定的时令到这里演习礼仪,我心怀仰慕之情,流连忘返真不愿离开。天下的君主王侯以至于仁人贤士多得很啦,当他们活着的时候是那样高贵显赫,但一旦死去就什么也没有了。孔子是个布衣百姓,但他的声名和学说却已经流传了十几代,学者们都尊称他为一代宗师。从天子王侯到整个中国所有谈论六艺的人,都无不以孔子的思想学说为判断标准,孔子真是可以称得上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就把孔子作为“宗师”和“圣人”了。

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孔子的祖先原本宋国公族。传说宋缗(min,读岷音)公的长子叫弗父何,为孔子第十世祖。缗公死后,其弟炀公即位,缗公的次子鲋祀杀死炀公把权位授给其兄弗父何,但弗父何不肯接受,鲋祀只好自P2立为王,是为宋厉公。弗父何的孙子叫正考父,是宋国很有声望的卿大夫,他连续不断地辅佐戴公、武公和宣公,为宋国立有大功劳。正考父的儿子叫孔父嘉,是孔子的六世祖,从此,他的后世子孙便开始以孔为姓。这位孔父嘉为宋国大司马,因为与世卿华氏有矛盾,最后被华氏杀死,这时孔父嘉的儿子木金父因受到华氏的威逼迫害,只好逃到鲁国安身。而后,木金父的孙子任鲁国臧孙氏受封地防邑的总管,故名叫防叔也称孔防叔,是孔子的曾祖父。孔防叔的孙子则名叫叔梁纥,即是孔子的亲生父亲。这位叔梁纥是一位武士,曾担任过鲁国?(zou,读邹音)邑总管,所以又叫?叔纥或?梁纥。他身强体壮,作战勇猛,曾于鲁襄公十年即公元前563年和鲁襄公十七年即公元前556年,先后两次荣立战功,因此当时孔子的父亲是名闻诸侯。

叔梁纥先娶施氏,生有九女而未生一子,其妾生有一子名叫孟皮,因有足病,不宜传宗接代。所以,叔梁纥便在晚年再娶一年轻女子名叫颜徵在,生下孔子。据说孔子刚出生时,头顶的中间向下凹下,“中低而四傍高也”;又因颜氏曾经到曲阜东南部的尼丘一名尼山向神灵祈求后才得以怀孕,所以,孔子的父母给孔子起名为丘,字仲尼, “仲”是排行第二的意思。因为如此,后世称孔子又叫“孔老二”。

孔子约3岁时,叔梁纥病逝,母亲颜氏带他离开?邑,到鲁国当时的国都曲阜的阙里居住,此时孔子的家P3

序言

按照惯例,一本书在其正文前都要写几句话,作一个简要说明,或叫前言,或叫例言。在本书正式出版时,也按照惯例就本书的有关问题说几句话,算是个提示或者说是个前言吧。

一、根据历史沿袭的读音,《论语》的“论”字读“伦”音。本书名为《(论语)诠释》,其内容除前言后记之外,还包括孔子其人、《论语》其书以及《论语》20篇解说,其中主要篇幅当然是解说《论语》20篇。之所以使用“诠释”二字,原本想把文本之中、文本背后所蕴含的原典性、基础性意义以及这意义本身所具有的张力结构弄清楚。然而由于自己学识浅薄,其目的并未达到,因此,本书有些名不符实。

二、古典文献特别是《史记》对孔子多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对其生平事迹以及思想学说,虽说时至今日也还有不同的记述和评说,孔家也不全等于儒家,孔学也不全等于儒学,但应该说对孔子其人其学基本都是肯定和认可的。基于此,本书对于孔子其学,只是简而述之,不作评点。

三、《论语》虽说是孔子的重要著作,或者说是代表作之一,但终归不是孔子的全部著作和全部思想学说之所在。所以,本书在《论语》其书的文字中,只是就《论语》的形成以及流传作了一些说明,而对其思想学说的源和流并未进行考究。所以,读者在阅读此书时,也只能就文字来了解和理解《论语》的原意。

四、《论语》是“语言的论纂”,是一本言行录,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对孔子言行的追记,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属语录体散文。《论语》的文字虽然充满之乎者也,但文字简练流畅、雍容和顺、迂婉含蓄,许多句子内涵丰富,用意深远,通顺流畅。据说有占《论语》百分之二十五以上文字的诸多词句格言,久传不衰,以至于时至今日,还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日常用语。也许正因为如此,本书对《论语》20篇的释义,肯定有不确定不确切,甚至不准确不正确的地方,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教正,热望广大读者海涵见谅。  五、《论语》虽成书时间长久,并经多人之手,有些篇章字句,读起来晦涩难解,但仔细思来还是有一些基本规则可循。比如,《论语》中只书“谓”,即是评论之意;如果是“谓……曰……”,则楚对某某人讲说之意;如果只是独称“语”或“言”,则是指孔子主动言说,以便与回答别人问话相区别。又比如,孔子在回答上位者的问话时用“对”,并且在《论语》中称孔子为“孔子”,而不是称“子”。再比如,一般说来,《论语》都是直接以“子曰”的形式来表述孔子本人的言语;但也还有一种形式,那就是弟子间接引用孔子之语,如“宰曰:子云”以及曾子“吾闻诸夫子”,这就可能表明,在最初汇集孔子言语时,某些弟子对孔子言语的回忆不被多数弟子所认同,只好采用迂回的形式,让那些回忆者“言责自负”。还比如,凡是“子日”起首的章节,都是孔子的弟子所记;而凡是以“孔子日”开头的章节,多为孔子的再传弟子所记;这是因为孔子的再传弟子要把自己的老师与自己的祖师区别开来,故称他们的老师为“子”,而称他们的祖师孔子为“孔子”。

六、《论语》虽然篇幅不大,不过20篇,不包括标点符号共计16259个字。但由于是语录体,所以章节特别多,本书依据传统流行版本共计511章。为了方便阅读,本书采用分篇依次编排的办法进行注释,如“20——1”即表示第二十篇第一章。

七、本书的写作特别是对每篇每章的注释,从头到尾都是采取同样的格式。由于《论语》的20篇都是以第一章的开头语为篇目,所以本书对每篇都有一个较为简单的内容提要,而对每章都是分四步进行,即是先抄录原文,再作内容提要,然后逐句逐字进行注解,最后翻译成白话文。

八、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虽然也注入了我自己的一些认识和猜想,但主要的还是参考了已经公开出版发行的一些著作,其中包括: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论语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的《论语注疏》、山西人民出版社的《论语通说》、中国戏剧出版社的《四书全译》、华夏出版社的《发现论语》、三联书店出版的《论语新解》、中华书局出版的《论语译注》、《论语集解义疏》、《论语集释》、哈尔滨出版社的《论语孟子》、时事出版社的《孔子论人生》、内蒙古人民出版社的《四书五经》、成都古籍书店出版的《四书白话句解》、贵州人民出版社的《史记全译》、湖南出版社的《孔子新传》、陕西人民出版社的《唐开成石经拓片(缩印件)(论语)》、紫禁城出版社的《论语集注》等。没有这些著作以及还没有写进来的若干其他有关资料作参考,我是根本无法完成这本四十多万字的所谓著作的。在这里,我向这些著作的作者和编者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自幼喜欢古文,也读过《论语》,但实话实说,从未读懂,也未记牢。以前出版的《(道德经)诠释》以及今之付梓的《(论语)诠释》,自料多有谬说。让之面世,其目的全在于接受教诲,以便使自己在今后有限的岁月里能够把《论语》这部皇皇大作真正读得更明白更清楚一点。仅此而已,别无他求,若能为广大读者所理解,幸莫大焉。

后记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当岁月的年轮转入2005年的时候,我终于完成了《(论语)诠释》一书的写作。此时此刻,我的心情激动不已,确有如释重负的快感。

2003年的9月,中共中央一位领导同志来湖南视察工作时,我曾经给他赠送了一本我于2003年出版的《(道德经)诠释》一书。他在翻阅了这本书以后,高兴地对我说,能把《道德经》诠释出来,是做了一件大好事,你能不能还把孔子的《论语》也诠释一下。当时,我听到他的鼓励和希望后,既觉荣幸,又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不过,当着他的面,我还是十分谨慎地说了一句:我试试看看。这以后,我便开始收集资料,并铺开稿子动手干起来了。也就是在这一年的国庆节期间,中共中央主要负责同志来湖南视察,我也同样给他赠送了《(道德经)诠释》一书。他在翻阅该书以后对我说,人的一生过得真快呀,我们都是花甲老人了,人生啊,是要多读点书,多做点学问,多研究点问题。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话给了我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更加坚定了我要写完《(论语)诠释》一书的决心和信心。好事总是接二连三的,也就在这一年的秋冬季节,又一位中共中央领导同志来湖南视察。在视察之余,我向他求教关于中华传统文化问题,并表明了从学术思想的角度和层面来说,“老子天下第一”,孔子只算“老二”的观点。他完全同意我的观点,并在肯定《(道德经)诠释》一书的同时,希望我能把《论语》也诠释出来,为中国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做出努力。这以后,我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虽然是时作时辍但却坚持下来了。冬去春至,寒往暑来,经过两个年头的艰辛写作,我终于把《论语》诠释出来了。如此这般,叫我怎能不生经历艰辛以后的喜悦和快感呢?

还要指出的是,当代艺术大师黄永玉老先生得知我要诠释《道德经》和《论语》的消息,感到异常兴奋,并亲自为我素描了一幅我的肖像画。黄老先生人格高尚,学识广博,为人亲善,特别是他的绘画技艺已达炉火纯青,到了下笔即为画的境界。黄老是我相识多年的老朋友,据我所知,他为人作画千万张,但为人素描肖像却不多见。而今为我素描,足见其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青睐和崇敬。在此,我要向尊敬的黄老先生道一声深深的谢意。

《论语》是一部年代久远、体量博大、内涵丰富、道理深奥、文字怪僻的古代经典。自《论语》编纂完成、面世传开以后,注家蜂起,解说纷纭,时至今日,仍有诸多不同见解。因此,要将《论语》诠释为白话文本,就我的学识素养,古文根底和写作水平,确实是难以企及的。基于此,在写作过程中,我只能求教求助于已经出版的各门各类的有关注译《论语》的书籍资料,从中选择抄录自己认为符合或基本符合《论语》原意的东西。就这样东拼西凑,到处摘抄,倒也终于写成了这本略有创新的《(论语)诠释》。之所以这样做.,乃是因为今人对《论语》是不可能有什么“考古新发现”的,抄袭也好,剽窃也罢,都是不得已而为之,祈望广大读者海涵,当然更欢迎大家批判教正。

我已经年过花甲,一生中就是读书、编书、写书,除此而外,别无造诣。《(论语)诠释》算是我公开出版的第29本著作,也许是我的封笔之作。有人说,人老了,过去的事情记得清清楚楚,眼前的事情总想不起来。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的这些书,总觉得很内疚,很对不起读者,因为出版的书虽然数量不少,但质量确实不高。但往事是不能挽回的,既然已经如此这般,那就只能留下遗憾,让后人去评说吧!  在写完《(论语)诠释》的时刻,总觉得有话要说,于是行手拈来,写下了上面这些不成文章的文字,后以记之。

  二00五年元月于长沙蓉园

 书石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诠释(精)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文选德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3839816
开本 32开
页数 850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492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1.0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5
丛书名
印张 26.75
印次 2
出版地 湖南
210
156
5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