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倾听中国经济发展脉搏,洞察产业发展趋势,把握持续发展机遇,在中国经济改革的潮流中,无论您是官员还是学者,无论您是政治家还是企业家,无论您是观察者、研究者还是实践者,您都能从这里获取:最重要、最前沿、最权威的资讯,启示和智慧。

目录

自序——我如何进入经济学领域/1

第一篇 宏观经济调控

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3

当前宏观调控中亟待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9

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与对策/17

2002年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和宏观调控对策建议/22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及展望/29

加快改革调整结构扩大消费协调发展——2003年经济走势分析和2004年对策建议/34

关键时期宏观调控应把握四个重点/39

经济运行又到重要关口/43

宏观调控:重在调整结构 转变增长方式/45

第二篇 中长期发展

“十五”计划纲要的指导方针和特点/55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63

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68

以产业群和专业市场为依托 加快推进城市化/76

2020年中国经济前瞻/79

浙江经济崛起的原因/85

发展要有新思路/88

城市化不能长期滞后于工业化/94

“十一五”要改变几个严重扭曲的经济关系/97

第三篇 改革与开放

抓住机遇 积极应对全球化趋势/103

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重大突破——浙江省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和发展状况的调查/117

正确认识税收功能/138

经济理论不能长期滞后于实践/139

关于山西煤炭运销总公司改革的建议/141

营造迈向国际化城市的投资发展环境/146

发展资本市场是完善市场体系的当务之急/151

《决定》是推进改革的纲领性文献——答《学习时报》记者问/154

深化劳动就业体制改革/159

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重大突破——学习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165

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171

积极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182

加快推进社会领域的各项改革/189

第四篇 破解“三农”难题

当前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需要研究的几个问题/193

从“江阴板块”看苏南乡镇企业的巨变/203

北京周边地区如何融入首都经济圈——答《农民日报》记者问/206

加快中国农业发展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210

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216

实施以劳力换土地战略积极发展农产品对外贸易/22l

抓住机遇走向世界把乡镇企业做大做强/232

中国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245

增加粮食主产区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253

把小麦经济做大做强/260

“农业问题”的“浙江答案”/264

促进农民增收要从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人手/268

对苏北富民工程与工业发展的几点意见/273

创造中国机械工业辉煌历史的企业家——张修基/282

第五篇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287

积极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296

行以车便城以车兴/299

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产业升级的趋势和途径/30l

从万吨挤压机问世看中国装备制造能力/304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企业的必然选择/308

软件产业必须有一个跨越式发展/310

能源安全五大战略/315

中国上市公司百强的历史使命/321

按照新型工业化要求调整投资结构/325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334

经济结构调整的四大任务/337

以新型工业化取代重化工业化/349

第六篇 区域协调发展

大力吸引资金加快西部开发/353

提高投资回报率增强西部对资金的吸引力/357

在加快发展战略性产业中重振辽宁雄风/361

依托区位优势 提升城市实力/366

增强武汉经济圈发展活力/368

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是振兴东北的关键/373

关于中部崛起几个问题的思考/378

第七篇 政策与调研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387

围绕制定和落实经济政策搞好调查研究/389

国家兴衰系于政策/394

试读章节

扩大内需调整结构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在世纪之交的时候,总结改革开放20年的经验,对于我们制定新世纪的发展战略特别是制定好“十五”计划,非常重要。

(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总的来看,有五个方面特点:

1.买方市场已经出现,需求不足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经过20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出现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就是结束了建国后长期困扰大家的商品短缺问题,出现了低水平、结构性、阶段性商品过剩。1998年供大于求的产品比重占25%左右,1999年增加到75%.2000年这个比重还会进一步扩大。这种买方市场的出现,要求我们从事宏观经济管理的同志,要从过去那种研究供给管理为主转变到研究需求管理为主,通过调节需求的变化,拉动经济持续增长。

2. 中国的农产品和一般工业品产量居于世界前列,但是技术密集型产品仍然大量依赖进口

现在中国粮食产量稳定在五亿吨左右,占世界粮食产量的四分之一,人均粮食占有量已经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肉类产量已占世界产量的28%,鸡蛋产量占世界三分之一,水产品产量占世界40%,中国人均动物胜食品占有量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人民膳食质量已经达到了一些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工业来看,中国的煤炭、电力、钢、水泥、化工产品、化肥产量等居世界前列,家电产品、服装、纺织产品居世界第一位。说明中国工业产品在数量上已基本满足市场的需要。下一步发展,就要从过去粗放型数量扩张向集约型质量效益增长转变。

3.从体制上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开始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中国已有90%左右的商品价格由市场来决定,市场对资源配置已经开始发挥积极作用。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已达3万亿元,能支配的资金包括各种基金、外国政府贷款、金融机构贷款、政策性贷款也只有三四千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7%,93%的资金投向由企业、银行决定,这是一个根本性变化。但是,就市场体系来看,还很不完善,社会资金运转80%仍然是靠银行的间接融资,直接融资比例只有20%。另外,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等都还很不成熟,下一步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

4.国内外市场联系已十分紧密,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面临着国际激烈竞争

现在中国外贸的依存度已经比较高了,占贸易总额的33%左右,说明我们国内与国外市场的联系已十分紧密,市场国际化面临着国际竞争。与此同时,进Ei的开放使外国的跨国公司大举进军中国,世界排名前500家大企业,有300多家在中国都有投资。现在中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中外资已占15%左右,国家大部分重点建设项目都有外资参与。这一方面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来加快中国的发展,但另一方面国际市场上的波动,很容易波及中国,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就很大。加入WTO之后,市场将更加开放,中国经济将面I临更大的挑战与机遇。

5.贫富差距拉开,经济收入差距需要协调

20世纪80年代初期,小平同志提出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已取得预期的效果。先富起来的人和地区,起到了巨大的激励和示范作用。80年代,东南沿海地区发展迅速,现在增长速度最快的是安徽,中部几个省的速度也已经上来。但是,目前东西部地区的贫富差距很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市场规模的扩大。在新世纪,党和政府要着手解决披个问题。

(二)扩大内需是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从1998年开始,需求不足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从1993年开始,实行抑制通货膨胀政策,到1997年,经济增长速度降低到8.8%,平均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物价平均每年降低7个百分点。高增长、低膨胀,从而实现了“软着陆”。但是,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1997年中国出口增长20%,拉动经济增长二三个百分点,而1998年出口只增长了0.5%,几乎是零增长,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变成负一二个百分点。

面临经济增长有可能大幅下降的形势,为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必须通过扩大内需来解决。近两年来国家发行了3100亿元国债,开工了500多个建设项目,主要是对交通、通讯、国家粮库、农村电网、城市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6个方面加大了投入力度,这有效地扩大了内需。近两年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但1999年经济增长仍然达到7.1%,基本上保持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态势。2000年1至5月份,经济有了回升势头,一季度G9P比1999年增加8.1%,1至5月工业增长超过10%,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到了9.5%,出口增长达到了38%,,消费增长达到10%以上。经济发展出现了转机,这主要是国家制定的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起到了作用。今后我们还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政策,坚定不移地施行积极的财政政策。

2000年,国家一方面要把重点放在扩大社会投资上,鼓励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人企业、外商来投资,这样能从体制上、机制上改变主要依靠国家发行国债投资的局面,使投资多元化,强化社会投资,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根据浙江温州、台州等地区社会投资增长很快的情况,我们总结出“一放宽三改善”的经验。“一放宽”就是放宽社会投资进入的领域,中国加入WTO之后,允许外商投资的领域都提前对内资开放;“三改善”:一是改善社会投资税收环境,取消对社会投资歧视性、限制性规定,在项目审批、用地政策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保障;二是改善社会融资条件,放宽中、小企业贷款限制;三是改善对社会投资的服务、咨询等环境。P3-5

序言

我出生在河南南阳市唐河县一个比较偏远的农村,距离县城三十多里,距最近的集镇也有七八里地。祖辈和父辈都是农民,没有上过一天学。当我到了上学年龄时,正值土改后农村经济恢复时期,从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的农民渴望文化翻身,十几岁、二十几岁的人都涌入学校,从小学读起。村里还开办了夜校,供成年人学习。在这样一个浓厚的学习文化的氛围中。我自然把读书看成是天大的事情,从不耽误一节课。学校里有一批老师对教书也非常投入。语文是我最爱学的一门课,因为有一位老师的课讲得非常吸引人。在学校和村里,凡是能找到的书籍我都如饥似渴地看,最感兴趣的自然是各种历史和神话故事,看过之后再给其他小朋友们讲。初小升高小、高小升初中,我都是班上惟一的保送生。

1958年,在我进入初中一年级时,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运动打乱了平静的生活。全校师生停课几个月来到唐河岸边,用簸箕在河里淘铁沙,再送到几里外小高炉里炼铁。直到冬天临近了才回到教室。我曾用石灰水在公路边的墙上刷上了一人多高的一条标语:“政治挂帅,保粮保钢”。虽然我不太懂它的意思,但是,粮食和钢铁这两样东西很重要的观念,却深深印在了脑子里。不久,就进入了困难时期。学校和村里的食堂都缺粮,干红薯叶成为充饥的主要食物。后来,学校干脆放假半年多,直到初中二年级时才复课。高中三年,虽然农村经济逐渐好转,但在学校里仍以红薯为主食,勉强可以吃饱肚子。每到周末,挑着粮食,从家到学校往返六七十里,锻炼了身体。高中毕业填报升学志愿时,我把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报在了前面,没料到居然被录取。进人大学二年级时,“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里闹得天翻地覆。直到工宣队、军宣队进校,才逐渐安定下来。这一时期,看了不少政治、历史和哲学方面的书籍,对社会科学产生了兴趣。

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邯郸市武安县内的一个选矿厂,当球磨机工。干了一年多,又到公司设计队参加团城铁矿的设计。当时,党的九届二中全会召开,号召全党学习马列原著。我先后被送到河北省委党校、邯郸地委党校学习《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帝国主义论》等著作。集中一个月时间学一本书,真是咬文嚼字,逐句细抠,学得十分认真。回来后,改行做了理论教员,给公司党委当学习秘书。到30岁时,做了理论教育科副科长,读书、讲课,组织干部职工理论学习,成为我的主要工作。此后几年,我又转到党委办公室工作,担任党委办公室和学大庆办公室副主任,负责起草领导讲话稿和有关文件,开始接触到企业管理。1975年,为了加快邯邢冶金矿山基地建设,冶金部调全国著名的先进单位马万水工程队来邯郸,此后的两三年内,我的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同马万水工程队在一起,总结他们的经验,同那些朴实的工人和干部交上了朋友。

1978年,经邓小平同志批准,成立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我荣幸地成为首届工业经济专业研究生。在马洪、桂世镛、陆斐文、曾延伟、吴家骏等著名经济学家的引领下,走进了一个新的领域。这一时期,正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党解放思想,开展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经济学界出现了最为活跃的时期。在马洪等同志主持下,从1979年下半年开始,用三个月的时间系统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前三十年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理论界和经济部门的同志登台发言,慷慨激昂,感人至深。我一场也不拉地听了他们的发言,内心深处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也从经济学的角度弄明白了20世纪60年代全国人民饿肚子的原因。之后,又随经济结构组赴上海就老城市和老工业基地改造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调查。从现实中的问题加深了对经济规律、经济理论的认识。硕士论文选择了《论最终产品与最终产品率》这个题目,中心是想探讨为什么我们生产了这么多钢铁、机床等生产资料,而吃穿用等基本生活资料却严重短缺。论文所提出的主要观点,即提高最终产品在社会总产品中的比例,以提高宏观经济效益,在以后二十多年的工作中,始终成为我研究宏观经济问题的一个重要支点。直到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处理好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注意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同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问题仍有相似之处。

荣幸的是,在研究生毕业的1981年,中央各机关、各研究单位为弥补十年的人才断层,都急着要人。我们这批毕业生自然成了香饽饽。我的导师马洪希望我留在国务院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因为此前我已在这里边学习边工作了一年多时间。不过,我还是选择到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工作,我认为那里的工作可能更重要一些。在书记处研究室经济组工作七年,我在吕律平同志指导下编辑《经济问题研究资料》,并做经济方面的调查研究。1987年,书记处研究室撤销,我被分配到国家计委下属的国家信息中心任副总经济师,主要负责经济形势的跟踪分析和经济问题研究。1990年到计委政策研究室,参加“八五”计划的研究和起草。直到2000年,我调离计委,始终没有离开政策研究室。

计委是国民经济的综合管理部门,政策研究室又是计委的综合部门。在这里工作11年,主要任务是起草有关文件、报告的文稿。因为工作的需要.迫使自己研究和思考宏观经济方面的问题,特别是宏观调控和长期发展问题,研究和思考计划体制与投资体制改革。其间,计委换了邹家华、陈锦华和曾培炎三位主任。我在他们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并为他们做些文字上的服务。这一时期,感触最深的是,由于中国经济发展很快,体制也在转轨,不l司时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必须针对新的矛盾和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才能把经济引向平稳发展的轨道。若用老办法解决新问题,往往会南辕北辙。在1996年之前,经济生活中最容易出的问题是投资膨胀和消费膨胀,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必然放在抑制通货膨胀上。而1997年后,随着总供求关系的变化,经济生活中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宏观调控的着力点必须适时转到扩大需求、防止通缩上。由反通胀转到反通缩,要求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都要适应新的要求。归根到底,就是要按照小平同志讲的,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一切从实际出发。

也许由于自己从学工科转行到学经济学,所以对数字有着特殊的兴趣。对经济运行态势的分析、经济观点的提出,总是要从数据分析人手,从数据上得到证明。这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使我在工作和研究中获益很大。即使得到一些与众不同的见解,也敢于理直气壮地坚持。

经济学是富民强国之学。中国的国情是独特的,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答案,只能从对国情和经济运行实际的深刻了解中来寻找。国外的经验和知识需要学习和借鉴,但一定要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中国的快速发展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这种快速发展的势头能不能保持到2020年,甚至更长一些时间,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进行研究和独立思考。可以肯定地说,我们每前进一步,都会遇到新的矛盾和困难,包括近期和中长期问题,发展、改革和开放中的问题等。致力于学习和研究经济学的朋友和同行,面对挑战,任重道远。我们有前辈积累的智慧和经验,经济学研究理应为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智力支持。英国的世界经济史学家麦迪逊教授在《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历史分析》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在人类历史上,中国经济总量在大多数时间内都是居世界第一位的。直到1820年,中国的GDP总量仍占世界的30%。只是在最近180年的时间内,西方国家率先实现工业化,中国才明显地落后了。2l世纪应当是中国经济回到世界第一的世纪,是中华民族重铸辉煌的世纪。我们的粮食、钢铁、家电、纺织品等总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GDP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也必将在本世纪内实现。我们有十几亿勤劳智慧的人民,有辽阔富饶的国土,没有理由在经济总量上长期落后于其他国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有一批批潜心研究中国经济问题的经济学家。  郑新立

2003年12月12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21世纪初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50人论坛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郑新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05130
开本 16开
页数 39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81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5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3.2-53
丛书名
印张 26.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8
165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17:4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