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法国文化解读--西方文化的璀璨明珠/文化新视野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法国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国家之一,一直以来世界各国的学者文人和艺术家们络绎不绝地前往学习、采风或者旅居,一般爱好旅游的人们也蜂拥前去观光度假。据统计,法国是世界各国中每年吸纳外国游客最多的国家。那么法国吸引人们的究竟是什么?如果简略地回答,那就是一个词:文化。法国之所以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根本的原因是她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滋养人的文化环境。当你置身法国,尤其是置身首都巴黎的时候,你会感受到一种浓浓的、让你怡然自得的文化气息,这种气息让你不想离开,让你恋恋不合,让你离开了总是想着回来。构成法国文化的究竟有些什么?许多人想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例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曾经探寻法国文化之谜,他最后得到的答案是“精神至上”四个字。然而博大深厚的法国文化岂是这四个字能够完全囊括的。其实,法国的宗教气氛,法国的绘画、雕塑、音乐和建筑,法国的哲学、文学和美学,法国的葡萄酒、香水和时装,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无一不是她丰富而充满魅力的义化之组成部分。希望读者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对法国文化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内容推荐

本书是《文化新视野丛书》中的一册,《文化新视野丛书》以当代中国人的眼光,以包容各种异质文化的气度,从现实的文化问题和现象切入,重新审视世界各种不同的文化,在对话、沟通和理解的前提下,吸纳或消解由文化冲突所带来的种种困惑,从民族文化本原和精神特质上认识和把握这个世界,以期对增强各种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筑塑当代中国文化有所裨益。

目录

前言/001

虔诚信徒的国度/001

高卢雄鸡的原始宗教:德洛伊教/001

恺撒征服的后果:南欧宗教和文化渗入/003

万宗归一:基督教统治高卢/004

合久必分:新教与天主教分庭抗礼/012

包罗万象的今日法国宗教/021

美和创造主宰法国/023

悠久的创造历史:早期法国艺术/023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古希腊雕塑的创造性继承/030

法国绘画:群星灿烂的天空/035

石头谱写的交响乐:巴黎建筑一瞥/044

东山再起的法国电影/054

表现人性之音的法国音乐/064

以新取胜的法国文学/074

民主、宽容与人道主义:法兰西精神/083

民族主义的情怀/083

为平等而革命/086

人人生而自由/090

无人权毋宁死/094

爱国主义与圣女贞德/096

好战精神与拿破仑/098

人道主义的文学大师雨果/102

热情与浪漫:法兰西风俗文化/109

酒神巴克科斯的子民/109

爱打扮的法国人:法国时装引领世界潮流/1]8

香水与狗:生活就是香与臭的交替/129

讲“礼”的法国人/137

存在与欲望:法国的哲学与美学/139

理性和怀疑是法国哲学的精髓/139

美在于真实与关系/150

自由和效率互不相容:法国经济一瞥/159

计划经济是杠杆还是绊脚石?/159

纳税人的钱大家管理:法国财政/166

历史悠久举步维艰:法国金融现状/173

是否应该交给市场:国有企业的利弊/180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法国对外关系概观/189

争取大国地位的努力/189

发展后殖民时代法语共同体国家关系/192

欧洲大家庭的导航员/201

高卢雄鸡不当山姆大叔的仆从/2 12

朋友还是越多越好/218

东西方文化巨人携手前行/220

参考文献资料/227

后记/231

试读章节

我们知道文化与历史在中、法人民的交往中一向占有重要地位。在思想与心理层面,法国人一直认为中国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国家。对中国的迷恋和神往可以追溯到启蒙时代,伏尔泰、狄德罗等一批思想家在那个时代就热烈称颂中国的文明昌盛,尤其对儒家文化推崇备至。而中国人对法国文化也兴趣盎然。在许多中国人心目中,法国首先是个文化国家,它的文学、绘画被广泛地介绍到中国,对中国近、现代文艺的发展影响深远。巴黎一度成为中国艺术家心驰神往的浪漫之都。加之法国大革命在世界历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所宣扬的民主、自由、科学精神更是近代中国革命不可或缺的重要精神资源和战斗武器,这一切使得中国人十分重视法国,从未放弃过探索与认知法国文化的努力。因此,文化关系在中、法两国国家关系中发挥着更为独特的作用,对推动双方关系的和谐、友好发展意义重大。

据统计,中、法两国间经常性的文化交流项目每年均保持在200起以上,并有不断增长的势头,交流与合作的范围逐步扩大,涵盖了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并呈现不断深化的新局面。1999年和2000年中国在法国成功举办的“巴黎中国文化周”和“中国文化季”等大型文化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法国公众,掀起一阵中国热潮。法国在华进行的罗丹雕塑展,法国国家交响乐团、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来华演出等,受到中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反响空前。随着两国文化关系的不断深入发展,中法两国民众对彼此的历史、文化、艺术的兴趣愈加浓厚,相互了解的愿望也就更为迫切。为顺应这一趋势,借以进一步加强两国业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增进友谊,中、法两国国家元首共同决定中、法互办文化年。

1999年和2000年江泽民主席和希拉克总统在互访的时候共同确定举办“中法文化年”。

2001年4月李岚清副总理访问法国期间与法国外交部长韦德里纳签署了关于中法互设文化中心和互办文化年的((会谈纪要》。双方商定,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中国在法国举办文化年;2004年秋季至2005年7月,法国在中国举办文化年。文化年涉及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广播电视、图书出版、青年、体育、民族、宗教、建筑、环保、旅游等方面,共计300多个项目。

2003年,中国文化年在法国如期举行。中国文化年以“古老的中国、多彩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为主题,意在展示中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以及不断创新发展的当代文化精神,从大文化的视角诠释中国,展示当代中国的风采。

2004年,法国文化年在中国如期举行。法国文化年主要围绕两大主题:“以人为本和革新的法国”、“浪漫与创新的法国”。法国文化年旨在展示一个传统与现代并举、浪漫和创新兼顾的法兰西新形象。希望借此改变法国在中国公众心目中的传统印象:法国不仅仅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和丰富历史遗迹的文明古国,而且也是一个拥有强大经济、科技实力的现代化国家。

P224-225

序言

今天,世界各国日益走向全球化,各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成为必然趋势。在各种文化互相影响和交融的过程中,优秀的成果常常会灿烂夺目,独获青睐,这似乎是完全自然的。从前,人们常常将世界文化简单地分为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虽然有些简单化,却也便于区分。在东方文化中,中国文化是一大支脉;而在西方文化中,法国文化又是一大支脉。在东西方文化相互交流、影响的过程中,中国文化曾对法国文化产生重要影响,而法国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同样不可估量。今天中国文化和法国文化之间出现交相影响甚至在某些方面的融合,已经不足为奇了。尤其是近年来,中国与欧盟建立了密切关系。作为欧盟核心成员国之一的法国与中国的来往与交流日益加强。在这样的国际文化背景下,分析法国文化,扩大法国文化在中国的影响,提高中国人对法国文化的认识,就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中国广大的普通百姓来说,“法兰西”这个名字自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以来才开始被他们所知。实际上在17世纪末清朝康熙皇帝时即有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只是当时的在华法国人主要在宫廷和上层社会活动,或者在小范围内传教,普通老百姓知之者不多。鸦片战争之后不久,法国人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的《黄埔条约》(1844),取得五口通商并传教的权利。此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进占北京,都有法国人参加,于是法国被中国人熟知。但此时恐怕在许多中国人心目中,法国人都是些蓝眼高鼻的强盗。

此后不久,林纾译述的《巴黎茶花女遗事》(1899)一时间广为传播,令中国的文化人唏嘘赞叹,他们发觉法国人原来如此多情。及至五四时期,法国作家作品的译作渐渐多了起来,法国文化的影响日渐扩大。特别是当时大批勤工俭学学生到法国留学,带回法国的文化和革命理论,中国人对法国的了解又深入一层。然而在20世纪前半叶,中国人对法国的了解似乎主要来自于文学思潮和文学作品。20世纪下半叶,新中国的建立又使中国人对法国的看法有了新的内容,那时中国认为法国是一个革命的发源地,因此会同情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例如戴高乐总统的文化部长马尔罗早在二三十年代就曾经写过表现和歌颂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小说《征服者》(1928)和《人的境遇》(1933),他于1965年代表戴高乐总统访华受到隆重欢迎。

虽然新中国长时间受前苏联的文化影响,但法国文学的魅力仍然是学习欧洲文学者必然感受到的。法国文学作品,特别是名著和名家,仍然在中国广受喜爱。此外,由于法国是当时西方国家中最早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并对中国相当友好,所以中国人对待法国并不像对待英国和美国那样开口闭口“帝国主义”,而是强调法国的革命传统。

及至“文革”结束,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这时人们又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所有的外国人和外国文化了。但是由于西方各国中英美两国在世界事务中的更大作用,英美两国与中国经济上的更多联系以及英语在全世界的更广泛使用,英国和美国对中国人的影响似乎大大超过了法国的影响。但随着西方现代派文学被介绍进中国,法国的文化优势又一次有了立脚点。存在主义、荒诞派、新小说等等一时间成为文化人广泛议论的话题。然而计算机的广泛运用再一次让英语大大排挤了法语,中国人中学法语懂法语的入越来越少。法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面临重大的挑战。

但法国悠久的历史和法国人的智慧为法国创造了众多的人文资源,加上得天独厚的环境为其带来众多的自然景观,法国一直以来是全世界接待外国旅游者最多的国家。旅游者显然会为其祖国带回他们所了解的法国文化,尽管这种了解可能是一知半解或者是浮光掠影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境外旅游的人数逐年增加,其中取道法国的应是十分重要的一支,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中国人专程到法国旅游或借道法国顺便一游。普通的中国人也开始感受到法国文化的魅力,加深了对法国的了解和认识。

假如你问一个去过法国或者对法国文化有相当了解的中国人:法国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恐怕你会得到千差万别的回答。这一方面说明很多人对法国的了解是不全面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人们所注意的总是不同的方面。然而法国文化的特点显然是存在的,否则法国就不会吸引全世界那么多的目光。那么究竟法国文化有哪些特点?我相信,你读了本书以后,定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概括地说,法国文化有以下重要特色:

首先,法国文化具有五彩缤纷的丰富性。法国历史悠久而且地处东西欧交会处,因此历史上成为众多民族迁徙的必经之地或者垂涎争夺的场所。这样的经历造成法国民族构成的复杂多样。虽然法国人常常自称高卢人,其实法国人的血统早已不是纯粹的高卢血统了。

法国人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公元前6世纪克尔特人在高卢的定居。据研究,高卢人的祖先即克尔特人原先居住在中欧巴伐利亚(德国),后来向莱茵河与马恩河之间的地区扩张,随即在那里定居下来。这就是最早的高卢人。后来克尔特人又向西扩张到不列颠岛及爱尔兰,甚至到了巴尔干半岛和小亚细亚。这些克尔特入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形成了后来的一些部族。这些人后来被罗马人称为高卢人。

由于历史久远以及资料的缺乏,古高卢人的情况人们所知甚少。关于古高卢人最早的记载出现于古罗马时期。恺撒于公元前52年征服高卢,并写作《高卢战记》介绍高卢社会的情况,使当时的文明世界了解了高卢。高卢被罗马征服之后,也就融入了罗马文化。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公元5世纪蛮族入侵罗马。正是这次蛮族入侵使西罗马帝国毁灭。公元486年,法兰克人(日尔曼人的一支)首领克洛维打败罗马在高卢的统治者西亚格里乌斯,占领了高卢的部分地区。公元496年,法兰克人在托尔比亚克战胜阿拉芒人,公元507年又战胜西哥特人,此后建立了墨洛温王朝,这是第一个法兰克王朝。法兰克人对高卢地区的征服其实也是一种民族的融合,这一融合让高卢社会又融入了日尔曼文化的成份。此外,由于克洛维皈依基督教,整个法兰克成为基督教王国,随着天主教的传教速度加快,大批教堂和修道院建立起来,基督教的影响日渐增大。

法国形成丰富的文化传统,有其重要的历史原因,法国文化经历了如下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结出了丰硕的成果,为当今法国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后记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国人对西方文学和西方文化的兴趣日益增强,而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也多方面、大规模地开展起来。在此大环境下,中法两国的文化交流步步深入,渐入佳境。随之而来的是多种关于法国文化的书籍在中国出版发行,其中有法国人写的,也有中国人写的,似乎中国人写的还居多。面对这一局面,要想再撰写关于法国文化的著作并写出新意,已是难上加难。是知难而退,还是知难而进?我们师生最终硬着头皮选择了后者,于是一同构思和撰写了本书。待书稿完成后,我们发现它毕竟还是有自己的特色的:从中国人的角度,以中法关系为归依去思考和认识法国文化。至于这是否确实,只能请读者阅读后才能得出结论了。

书稿完成以后,深觉应当感谢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因为是在他们的策划下才有了本书的撰写计划,最终才能有本书的问世。

此外,孙敏撰写了最后一章的部分内容并为本书做过校对工作,也一并表示感谢。

高建为岳彩忠李占舟

2005年9月于北京师范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法国文化解读--西方文化的璀璨明珠/文化新视野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高建为//岳彩忠//李占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济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02298
开本 16开
页数 23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文化理论
图书小类
重量 0.3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156.5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山东
230
159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23: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