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熄灯十一课(和沙蕙看电影)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本小书,我们的电影课,尝试分享这种喜悦并竭尽所能地记录下我们进入电影内部的那个瞬间,追忆当初天真状态下的心领神会,以及寻找也许在远方,也许就住身边,和我们气质相近,气味相投的,亲切的你。

我更喜欢安徒生童话似的影片和影评,是那种真正雅俗共赏,深入浅出地挖掘出电影真谛,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视野的,能切中要害,打动人心的,通俗但不庸俗,有一些些专业知识背景,却又不狭隘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

这本电影评论集被命名为熄灯十一课,它取自好莱坞影片《熄灯追缉令》。

内容推荐

从个人经验和审美习惯出发,无疑我更喜欢安徒生童话似的影片和影评,是那种真正雅俗共赏,深入浅出地挖掘出电影真谛,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视野的,能切中要害,打动人心的,通俗但不庸俗,有一些些专业知识背景,却又不狭隘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

这本电影评论集被命名为熄灯十一课,它取自好莱坞影片《熄灯追缉令》。尽管当中从未涉及任何一部好莱坞影片。不仅如此,书中影片距离好莱坞趣味相去甚远,甚至小心翼翼地疏远了它们。

电影有极富诗意同时又捉摸不定的蕴涵,因此想要给出标准答案或细致周到的阐释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最终还要回到艺术自然激发的天真状态。这本书尝试分享这种喜悦并竭尽所能地记录下我们进入电影内部的那个瞬间。

目录

早自习

柏拉图寓言,安徒生童话或迪斯尼的小熊维尼

——我的电影批评ABC

战争课

第一节:给我们一个避难所

——从《全金属外壳》到《锅盖头》看反战电影

第二节:悲剧的根源只是一粒子弹

——韩国大片:透视韩国电影人的历史反思

第三节:那个祥和的避风港,那个叫克什米尔的天堂/32

——另一个名字:《血染天堂》

时政课

第四节:答案在风中飘

——向历史告剐和致敬:《再见,列宁!》

第五节: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

——《老马》:四个复仇女人的一台喜剧

课间操

第六节:复兴路29号院的小红花和方枪枪的行为艺术

——从《看上去很美》忆起的城西旧事

第七节:在最深的绝望里,遇见最美丽的惊喜

——幾米:从绘本到电影

成长课

第八节:回忆是一种病,而感伤是终身不愈的一种残疾

——关于《孔雀》的诊断报告

第九节:梦想照不尽的现实

——徐静蕾同学的课堂作文:《我和爸爸》

电影课

第十节:贺岁电影的悖论:天下无贼与贼喊捉贼

——从《盲井》和《天下无贼》的主演谈起

第十一节: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

——中国电影: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战争课

第一节 美国电影《锅盖头》

第二节 韩国电影《太极旗飘扬》

第三节 印度电影《克什米尔任务》

时政课

第四节 德国电影《再见,列宁!》

第五节 俄国电影《老马》

课问操

第六节 国产电影《看上去很美》

第七节 香港电影《向左走,向右走》

成长课

第八节 国产电影《孔雀》

第九节 国产电影《我和爸爸》

艺术课

第十节 国产电影《天下无贼》

第十一节 中国电影: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试读章节

这么近,那么远

2006年4月,英国老牌摇滚乐队“滚石”在上海8万人的体育场举行了被认为是姗姗来迟的演唱会,引起媒体和圈内人的一阵骚动。米克·贾格尔和基思‘理查德这几个精气神儿十足的60多岁老头儿将“一场时空错位的狂欢”撩拨得尽善尽美,观众忘乎所以如醉如痴了,连号称是中国摇滚教父的崔健在现场助唱时也因过分激动和亢奋而险些失声。和崔健同样情绪失控的是那些30至40岁的中年人,对他们来说,这支上世纪60年代成立的乐队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代表着青春期躁狂,或未曾幻灭的理想主义,而对绝大多数摇滚乐迷来说,他们只是时髦生活和政治思想紧密结合而遗留下来的活化石,象征着那个迅速远去仿佛侏罗纪般遥不可及扑朔迷离的大时代。无论如何,滚石来了,而60年代已经走了。歌声中带来某些似曾相识的记忆,记忆中的歌声正慢慢飘散。如诗人所说:这么近,那么远。

2006年4月,美国对伊拉克的战争和占领进入第三个年头。对伊拉克人来说,它正在变成旷日持久、没结没完的痛苦和不幸,当灾难成为支离破碎的生活的常态,生命所不能承受的重量也许会变得越来越轻;而对美国人及其西方盟友来说,事件的真相变得日益轮廓清晰,全世界都从这场似乎是突如其来的战争的表达中听到了强势的声音,与此同时,选择却变得进退两难,怀疑、焦虑、不知所措和不安的情绪分分钟都蔓延开来,像一种致命的流感,带来不可抗拒的结局和不可预测的未来;至于我们这些似乎远离战争的旁观者,时间使战争和灾难逐渐褪色,逐渐演变成一场司空见惯的电视系列报道,自杀性袭击,爆炸,选举,搜查,平民死伤,武装冲突,是其中耳熟能详的情节,打开电视,层出不穷的伤亡画面令人触目惊心,关上电视,和平年代的日常生活琐碎而汹涌澎湃。如诗人所说:这么近,那么远。

在这个时候重温滚石60年代的老歌显得意义非比寻常,那首著名的《给我一个避难所》像是时空相隔40年的一句预言,如精确制导炸弹般一语掷地:孩子们,战争一触即发。

战争爆发,首当其冲的灾难将降临到孩子们身上。这是毫无疑问的。因此第40任美国总统里根在他当选之前的1980年竞选辩论中说: “我一生经历了四场战争,我是个父亲,我也有一个孙子,我不想看到美国的年轻一代把热血洒在太平洋的滩头阵地,洒在亚洲的稻田或丛林里,洒在欧洲泥泞的战场上。”斯人已逝,言犹在耳,美国的年轻一代,如今出现在了中东的沙漠深处。现实和历史的区别就在于此,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意外和始料不及的自相矛盾。血腥的杀戮和文明的冲突远未停歇,它延续至新世纪,愈演愈烈,时间的车轮滚滚,战争掀起漫天黄尘,枪林弹雨飞沙走石中听见滚石乐队的老哥们儿们远在20世纪60年代声嘶力竭的嚎叫:战争一触即发,给我们一个避难所吧。

事实是,战争爆发,所有人都将陷入困境而无一幸免。没有人能真的提供避难所或诸如此类的一切,即使远在千里之外,没有人能真的只充当旁观者。就像法国总理德维尔潘在开战后不久访问开罗发表的演讲所指出的那样: “地区的痛苦没有你我他之分。伊拉克局势动荡挑战着伊拉克,也挑战着阿拉伯世界和国际社会。大家都清楚巴格达在阿拉伯历史和思想中的意义:它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的继承者,阿巴斯王朝的首都;作为阿拉伯科学与文化的中心,它记录了好几个世纪的辉煌;它曾是哈伦·拉希德的国度,古希腊的诗人卡利马克在这里发现了精彩绝伦的巴比伦空中花园。所有这些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在与我们每一个人对话。”

战争爆发,战争永远不以单数形式存在,所有人都与战争同在。必须将地区的冲突和战争纳入世界的秩序和框架之内,将距离拉近,分担彼此的痛苦和灾难,必须将全神贯注的同情的目光投入战场,不仅仅是合理的想象,还有身临其境的体认和思考,以及由此而来的分析跟判断,更合乎逻辑和历史真相的判断将带领我们进入前所未有的深刻和丰富的世界,尽管其中不可避免地掺杂着某种挥之不去的忧郁和焦虑,重要的是,我们站在了事实面前,勇敢地直视,并适当地发出我们的声音。

正因为如此,在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国接连出现的相关题材的电影和电视剧显得尤为耐人寻味。其中2004年迈克尔·摩尔的《华氏911》更引起了轩然大波。当然,由于导演本人一贯高调的反战立场和行事方式,使得影片本身成为争议的焦点,与此同时他也拿到了法国人给予的戛纳金棕榈大奖。而到了2005年,涉及更为敏感话题的作品不约而同地相继出现,对人们的意识形态及立场形成一种合力的冲击,它们是安德鲁·尼可的《战争之王》,山姆·门德斯的《锅盖头》,悉尼·J·弗里的《前进巴格达》,以及20世纪福克斯出品的电视连续剧《那个地方——伊拉克》,这些作品带着深入战争腹地的义无反顾的决心,企图从四面八方解释和说明整件事情、整场战争的来龙去脉,虽然没有大张旗鼓的宣传,但它们严肃的态度、真心实意的表达、艺术家的良知和独一无二的重返战场并决不粉饰的勇气还是引起了广泛关注,其中前两部影片更因各自的主演尼古拉斯.凯奇和杰米·福克斯的性格影星身份而备受瞩目。

尤其难得的是,他们没有给出那些轻而易举就能得出的结论,但他们的努力在某种意义上指引了一种可以预见的方向。换句话说,创作者极有分寸地把握了现实与艺术之间的尺度,在冷酷血腥的战斗和渴望和平自由的人性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真相也就此浮出水面了。真相不是非此即彼的答案,它是一种飘忽不定的情绪,一场针锋相对的冲突,一个似是而非的决定,一次力不从心的反抗。

可以想见,他们从一开始的打算就不是单纯的重复再现,不是黑白纪录片那样的笨拙的阐释,也不是七嘴八舌的政治家和评论家的武断的分析,如我们司空见惯并已经产生厌倦的那样;他们有着除此之外更为心平气和和不动声色的基于深刻理解的同情,更有耐心和说服力,并不在乎故事情节是否引人入胜,这些影片是别有用心的,言在此而意在彼。这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山姆.门德斯的《锅盖头》,战争在他的镜头里只是一片百无聊赖的等待,弥漫在镜头内外的反战的情绪是如此强烈,但自始至终甚至没有出现过一场关于打仗、作战、进攻、冲突的正面描写。当镜头与战争刻意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时,距离反而一下子拉近了,导演控制着愤怒和嘲讽的情绪,情绪却具有了出人意料的爆发力。

因此观众自然而然地把山姆·门德斯的《锅盖头》和库布里克的《全金属外壳》联系在一起。从某些方面看这是恰如其分的,那种风格的冷漠和隐喻的大胆与别出心裁的确让两者看起来有超乎寻常的异曲同工之妙。不仅如此,他们对战争和战争意识的批判所采取的那种无限放大至膨胀和爆炸的地步最终归于荒诞不经的处理也有着惊人的一致。据此类推,人们进而将表现伊拉克战争的影片与当年描述越南战争的影片相提并论,于是与《全金属外壳》同期或先后的,诸如《第一滴血》、《现代启示录》、《猎鹿人》、《野战排》、《天与地》、《还乡》、《生于七月四日》等等正消失在记忆深处的作品重又回到我们的视野之内。

这种联系并非偶然,甚至也和战事的发展息息相关。现在已知在美国国内外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伊拉克战争正朝着越南战争的方向无可挽回地推进,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更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发现美国已经深深陷入战争的泥沼,这一困境在某些方面让人们想起了越南战争的情况。”历史在这里呈现出某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相似性,以至于当人们面对继续血腥的战场束手无策时,暗暗地寄希望于电影和文学作品的介入,就像他们曾经看到上世纪60至80年代的反战电影、音乐、美术等等如何以艺术而非政治的方式改变了一代人的意识形态与世界观。这就是为什么在2005年人们对战争产生强烈的厌倦情绪时反而催生了越来越多的战争电影的原因之一。P8-11

序言

A

乔治·阿玛尼在《超越四季的大师》中说,你在被一些人爱戴的同时,也会被一些人仇恨。这话指的是另一位意大利籍设计大师范思哲,对于这位被枪杀的同胞和同行他毫不掩饰兔死狐悲的同情和恐惧,尽管如此,他还是一意孤行地将时尚进行到底,并将其塑造成为一种理想和超越四季的生活方式。如他所说, “这意味着欣赏某些东西或摒弃某些东西。”

也许是因为一直和好莱坞保持密切的合作关系,这位时装业巨子对时尚的暗示,也无意中透露了电影的秘密。身处其中的人们没有第三条道路可选,电影也是一种时尚,当它带着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和生命的质感穿越镜头扑面而来,人们预感到一个艺术新纪元的降临,与之相应,每个人都会不由自主地作出自己的选择。

争论不仅围绕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不和谐发展及与日俱深的鸿沟,人们在品位和欣赏趋向上的大相径庭,使得他们对电影的选择南辕北辙,自我的美学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自我了解的觉醒,电影是见仁见智的艺术产品,不存在一个客观衡定的评估标准;像每一种艺术一样,它有极富诗意同时又捉摸不定的蕴涵,正因为如此,想要给出标准答案或细致周到的阐释的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最终还要回到出发前的原点,即艺术自然激发的天真状态,那种水乳交融的喜悦和丰富。

这本小书,我们的电影课,尝试分享这种喜悦并竭尽所能地记录下我们进入电影内部的那个瞬间,追忆当初天真状态下的心领神会,以及寻找也许在远方,也许就在身边,和我们气质相近,气味相投的,亲切的你。

B

北京。工体北路88号。

多年前曾是娱乐圈儿和体育界的星星们频繁出没的据点儿。除了当街遍布的灯红酒绿鱼龙混杂外,引入入胜之处是扑朔迷离的迷幻音乐,精致乖巧的小包间儿,不苟言笑的黑人保镖,以及煞有介事而来、转瞬间又烟消云散的流言蜚语。午夜十二点是最热闹的时刻,会有披挂闪亮的红男绿女陆续进场,模特儿和导演,歌手和经纪人,戴墨镜的和不戴墨镜的,混迹人群中,放浪形骸。

xx即是其中之一。总在同一时间出现,身后跟着形形色色的莺莺燕燕,来了就径直地奔二楼,一直呆到曲终人散。他的与众不同是在中场休息时,总一个人默默站在台阶上,看楼下疯狂沉醉的舞者出神儿,神情专注,仿佛站在空无一人的荒原上。同来的环肥燕瘦飘来荡去,他也似乎浑然不觉。因此使我产生好奇,向朋友打听,这人谁啊?朋友不屑地语气上扬:连他你都不认识,那是第六代的xx。

打那儿以后开始特别地留意第六代,其时正是他们接二连三获奖的黄金时期,常去88号的xx也有一两部口碑甚好的作品。看他的电影,像摸自己深深浅浅的青春期伤口,有淡淡的忧伤,没有饱经风霜的绝望,所谓的怨而不怒,哀而不伤,有一种恰到好处的温暖和体贴,以及长大成人时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怀疑,雀跃或迷惘,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那一年里,第六代风起云涌,电影评论也紧随其后,蜂拥而至。看的电影多了,对电影评论自然就会格外地关切,自己也有了倾诉和表达的欲望,尤其是看到对传说中的第六代和xx出于主观臆想作出的误读,更是忍不住地想要发言;巧的是也在那一年里,各路的精英大仙儿都奔了电影评论的路上,一眨眼这条路就显得分外拥挤,好像打开了一个小豁口,情感的波澜壮阔一下子决堤而出。

因此,当我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总是想起张承志的名言:“我只是一个流行时代的异端,我不爱随波逐流。”以此自警。

C

在一本人文杂志上读到一篇文章,描写一位母亲兴冲冲地为自己的幼女买回一套十分珍贵的原版小熊维尼画册,没想到小女孩儿并不领情,还告诉妈妈那不是她要的小熊维尼。年轻妈妈仔细辨认之后才发现,和谢泼德最初的绘画创意不同,迪斯尼的小熊维尼在生活习惯、审美趣味和道德标准上都发生了质的改变,这使它更符合中产阶级的口味而脱离开最初那个无拘无束,稚拙而生动的卡通形象。作者以此与传统记忆中的经典童话作对比,如《安徒生童话》中的《玫瑰花精》和《卖火柴的小女孩》,提出这样的问题:

“要说小熊维尼的世界和安徒生的世界哪一个更接近现实呢?那自然是安徒生的世界了。但是,是保护孩子们,不让他们过早地被这个世界里的丑恶现实伤害;还是让它们尽早地习惯这个世界里的艰难困苦,越早越好,让他们对真实的人生作好准备,不至于抱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呢?这真是每一个家长都要面临的痛苦抉择。”

有意思的是,这样的问题其实也适用于电影和对电影的评价。是选择那些温情脉脉,彬彬有礼,带着通情达理的不动声色的语气,令人心驰神往的一切,还是选择那些惊心动魄,意犹未尽,恍然大悟的清醒,无处不在的感受力;电影和电影评论也可以分成两类,小熊维尼或曰小资的趣味,安徒生童话的风格,或者轻描淡写的表达,或者语重心长的诉说。

似乎还可以有另一种比喻,在百花齐放的电影评论中,有一种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们格外推崇的,我们不妨把它命名为柏拉图寓言:在这个著名的寓言中,哲学家假设有一群人,他们居住在洞穴中,跟他们隔有一段距离的后上方,有一堆火在燃烧,中间有一道矮墙,演木偶戏的面前横着的那条幕布。外面有人晃动,洞穴里的人看见外面的人的影子……

人们惊异地发现,其中的场景与千年后才出现的电影和电影院惊人地相似。在这个比喻里强调的是电影语言和技术性,一些人认为电影向我们呈现的,始终是画框里的世界,摄影机取景器是观众无法超越的先在的选择,它是电影的国境线,是银幕世界的起点和终点。与此同时,他们的电影更像是小众的,纯学术圈圈内的,高不可攀的,可远观不可近瞧的。

从个人经验和审美习惯出发,无疑我更喜欢安徒生童话似的影片和影评,是那种真正雅俗共赏,深入浅出地挖掘出电影真谛,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视野的,能切中要害,打动人心的,通俗但不庸俗,有一些些专业知识背景,却又不狭隘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

这本电影评论集被命名为《熄灯十一课》,它取自好莱坞影片《熄灯追缉令》。尽管当中从未涉及任何一部好莱坞影片,不仅如此,书中影片距离好莱坞趣味相去甚远,甚至小心翼翼地疏远了它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熄灯十一课(和沙蕙看电影)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沙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0437824
开本 16开
页数 17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2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05.1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31
17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