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许倬云作品)
内容
编辑推荐

春秋以前,中国由封建领主统治着,社会有严格的等级分层,战国之后,中国是一个统一国家。在这个统一国家里,社会阶层不像以前那样界定分明,各阶层间也允许更为自由的流动。更应该看到的是,春秋战国时期是先秦诸子诞生的大背景大舞台,历史似乎昭示:那个巨变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空前自由的时代,更必然是一个辉煌璀璨的时代。

内容推荐

春秋战国是一个天崩地裂的历史巨变时期,国家权力的载体是这样转移的:以天赐神授为政治信仰的国君——以家族血缘为组织纽带的贵族卿大夫——以政治军事才能以及道德品质为地位基础的士。本书处理社会变动,考虑到政治结构、经济型态、战争方式以及意识形态等各个环节,彼此影响,从研究变化的时序中逐渐呈现这些变化关系。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问题和背景

第二章 社会阶层分化的变动

第三章 战争和武士

第四章 新型国家

第五章 经济的转变

第六章 观念的变化

第七章 总结

附录:先秦典籍的真伪与年代考

参考文献

战国时期的战争

试读章节

战国时期的战争或征服所导致社会地位降低的人数,应该会比春秋时期少。因为这时期总共只有16个国家被七雄所灭,后来六国又被秦所灭。然而,尽管卷入国家的数目较少,战国时期冲突的频率并不比春秋时期低多少,而且总的说来,战国时期的战争延续时间更长,规模也更大。

战国冲突的频率可以通过《史记》的大事年表计算出来。年表始于周元王元年(前475),终于秦被推翻(前207)。七国和周王畿发生的大事并列于年表中。表六列出了《史记》所载战国冲突的统计估算。分值的统计方法与表五同:赵、齐、秦、楚、韩、魏和燕七国中任一国参与战争一次,就在年度分值中计1分;每一小国参与战争,一次计0.5分。

表六开始于公元前463年,即春秋结束的次年;结束于公元前222年,即秦王朝开始的前一年,秦始皇帝在公元前221年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大业。因此选这一年而不选公元前207年。因此表六涵盖了242年的数据,大致与春秋时期表中涵盖的259年相当。

令人惊讶的是,在所谓的战国时代,战争分值总数只有468.5分,并有89年没有战争。与春秋时期战争分值总数1211.5分和仅38年和平时期相比,这些数据表明,即使考虑到单一战争的规模较大,战国时期也还可以说是一个较少战争的时期。三个因素可以解释这两个时期的数据中存在的较大差别。第一,《史记》的《六国年表》并没有《左传》所记那样完备和翔实。《史记》的年表只记载了较大的战争,而许多小规模的冲突和袭击则被遗漏了。第二,由于战国时期政府对领土控制更紧,而春秋时期君主则对大批半独立状态的封建领主缺乏有力控制,因此战国时期国家间小的争端相对较难发展成大的武装冲突。第三,数学上的可能性理论说明,如果其他因素不变,更多国家之间发生冲突的概率较少数国家之间发生冲突的概率要大。春秋时期有12或13个大国,还要加上7或8个较小的国家;而战国时代则只有7个大国紧紧控制中国。在这里我们不需要特别关注数学,但两个时期冲突的概率之差异,在相当程度上大于13/7所示的比率。

仅战国时期的战争分值一项,不足以充分显示列国间争端的程度或其影响。战国时期战争较长的延续时间和较大的规模也必须予以考虑。通常春秋时期一场战争只有一次战斗,战斗后要么败军溃逃,要么双方协商停战。只在要塞城市被围困时,战争延续时间会稍长一些。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就是这种围困的实例。

影响深远的文化与社会大革命以及民权运动波及1950年代的全美国。作者当时身处芝加哥大学,不由自主地卷入了持续不断的学生运动。此种经验,对本书的写作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再加上作者那一代.身经两次战乱.两次流离.眼前即是天翻地覆,陵谷变易。缘于这些感受,作者对社会变动特别有兴趣,于是选取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巨变为研究课题。

春秋战国时期是先秦诸子诞生的大背景大舞台,历史似乎昭示:那个巨变的时期也是一个思想空前自由的时代.更必然是一个辉煌璀璨的时代。

P74-75

序言

本书是一本英文旧作的中文译本。按常理应当算是过时的著作,居然又有中文本问世,其实也是还了当年的心愿,因为英文书的扉页上,我原来题赠My People(我的同胞)!至少,现在有了这一机会,将本书呈现给当年题赠的对象了。

本书责任编辑吴晓斌先生要求我加一篇前言,此举即对中文读者交代当年选题研究的背景及一些感受,也是一番回忆。

我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与文化的兴趣,源自在台湾大学读书的时候,当时台大聚集了一批中国学术界的精英,能在他们门下学习,真是不知几世修来的福气。在中国古史方面,我受业于李宗侗(玄伯)先生的门下,也同时跟随李济(济之)先生、芮逸夫(慕城)先生、凌纯声先生、董作宾(彦堂)先生诸师学习。这几位恩师在各自的专业范围内都有自己一家的理论,我在各位恩师座前,聆受社会演化论、文化论、实证论、文字考证及年历之学、田野考古与史料之学,不同方式的思维与辟释,既有趣也不免困惑。

台湾大学本科毕业后,即有一个相当丰厚的奖学金,可以出国学习,那时的文学院院长沈刚伯先生主张我出国,他以为台大与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主角,都有那些恩师,诚然风云聚会,但是刚伯师以为“你要学些其他文化的历史,才有能力回过头来看清中国文化的性质及其变化”,我记得他还幽默地提起《西游记》与《封神榜》中的“二郎神”,在双目之外又有烛照神怪原形的第三只眼。经过一段初料未及的波折,我在读完台大的文科研究所后,果然去了芝加哥大学,那一股出国的决心,其实是由于刚伯师的那一番期勉。

1957年到1962年之间,我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士学位,由于我的兴趣是中国上古史,学校将我分派到顾立雅(H.G.Creel)先生门下。芝大的东方研究所(0riental Institute)是一个跨院系的研究单位,中国古史只是一个小单元,两河文化与埃及学则是其中主要的部分,顾师建议我着重在读中国历史以外的课程,也相当符合刚伯师的指示。那时候芝大的“东方学”,堪称群英会聚,集合了欧美学术界的大师,盛况空前,虽难断定是“绝后”,至少五十年来未再有同样的星光闪耀。如果不是因为自己还接受矫治残疾的长期手术,必须常常往返医院,我会在两河与埃及古史方面多多学习。受上述医疗过程的限制,我只能挑了一些自己最有兴趣的功课:John wilson的“埃及的中王国与后王国时代的社会”、Helene Kantor的“两河地区与其边缘”、Ignace Gelb的“两河的王朝历史地理”、Thorkild Jacobsen的“两河地区的信仰”等课程。顾师自己则不要求我上讲堂课,却开了一个西方汉学的重要著作书单,让我在医院病床上阅读Maspero(马伯乐)、Charannes(沙畹)、Hirth(夏德)等大家的文章,这些训练使我有了一些文化之间比较研究的基础。

那时的芝大,既是韦伯研究方法的重镇,也是计量社会学的主要基地之一。这两股不同的方法学,在芝大相互激荡,在研究上有极大的挑战性。我自己一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较有兴趣,为此选修了Peter Blau的“官僚制度”及Berthold Hoseliz的“欧洲中古城市”,也得到John Nef的许可,挑了“西欧经济史”著作,在病床上修他的“独立研究”课。我在芝大住在对面芝加哥神学院的宿舍,凡不住医院时,即住在东方研究所,在此“挂单”。整天与神父牧师交游,近朱者赤,对宗教学有了兴趣,遂取得宗教学大师Mircea Eliade的许可,读了一些他选定的书单,也有一个学期的定期面谈,如此机缘,我的学习方向十分庞杂,简直不知如何归纳为系统!

因为“杂学旁收”,我不知该属于哪一家的方法学,我也不知该如何答复吴晓斌先生的提问,然而,我从来没有懊悔!

1950年代的美国,在经历着影响深远的文化与社会大革命,民权运动波及全美,我身在芝大,尤其住在神学院宿舍,不由自主也卷入了不断的学生运动,甚至还在身体条件许可时,参加了一些活动。此种经验,对我的学习,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再加上我们这一代,身经两次战乱,两次流离,眼前即是天翻地覆,陵谷变易。这些感受,使我对社会变动特别有兴趣,于是选了春秋战国的巨变为论文题目。

本书讨论社会变动,先着眼个人地位的升降,我将古书中能找到的人名,分期排列,讨论其出身及其社会地位,每一个时期作为一个横剖面,许多横剖面叠架,即可显示各种地位差异的人士,对当时起了何种作用,叠架各期横剖面,即可反映社会性质的变化。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战争是社会变化的重要指标,为此,我又将战争的频率与规模定其数值,再按照时期,制为战争指数的横剖面,也叠架比较,以窥见各时期动荡的程度。凡此计量,由于原始材料来源不同,数据性质驳杂,仅能约略显示变化的大方向,如果以此种材料,再借统计方法,计算相当系数,其实反而会有强不知以为知的误导。

本书处理社会变动,考虑到政治结构、经济型态、战争方式以及意识形态等项,各个环节,彼此影响,互相牵动。这一情势,实非预设,而是从研究变化的时序中逐渐呈现。当时的学术界“系统论”尚未成课题。本书未用“系统论”为标题,今日回想,这种牵一发动全身的全面思维,岂不与“系统论”的手法暗合?

时过境迁,数十年来,有关中国古史,添了无数新资料,也多了许多新观点。今日若我再有气力,当重改写本书。我想不少考古数据可以用来深化生产方式的讨论,也可将各地交通、贸易的网络编织交通图与都市分布图。新出战国简牍数据,当然可用来改写意识形态的讨论,甚至重新界定儒道法家的区分。另一方面,核心与边缘的两分论与多中心的文化系统论,颇可成为专章,以论述各地区社会变化的特色,及其相互影响造成的复杂性。如果将比较研究列入,则春秋战国间的社会变动,不仅可作数种古代文化体系的比较,甚至还可与欧洲近古的社会变动比较。不幸,我已年迈力衰,只是有心,却再没有气力了,姑且留此缺憾,告罪于今日的学者。

                许倬云

                作于美寓所,时值七十五岁生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许倬云作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倬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3357987
开本 16开
页数 23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07
丛书名
印张 15.75
印次 2
出版地 广西
230
150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4: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