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跨越雄关--长征中的重大战役/红军长征纪实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从湘江之滨的鏖战到赤水河畔的奇兵,从嘉陵江上的搏击到泸定桥边的呐喊,从乌蒙山中的回旋到陕北“直罗镇大捷”,红军长征中一个个战役、战斗所谱写的凯歌,是不朽的长征诗史中最为激动人心的篇章。也是中国革命战争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丰碑。

本书以纪实的写法,再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伟大长征极为特殊的条件下和极为艰苦的环境中,创造战役作战胜利的奇迹。

内容推荐

本书是《红军长征纪实丛书》系列中的一本,该丛书共分七册,约150万字。分别记叙红军领袖、著名将领、重大战役、杰出女性、少数民族、红军中的外国人以及政治斗争等方面许多动人的故事。热情讴歌了红军指战员在跨越千山万水、历尽艰难险阻中所表现的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英勇奋斗、不怕困难的优良传统。丛书以长征历史为主线,从几个重要方面反映红军长征的事迹,并利用多年来收集、整理的资料,比较全面、准确、具体地再现了长征历史的面貌;由于采用纪实性写作手法,内容生动,既体现了思想性,又有可读性,是一套红军长征历史的通俗读物。

目录

初版序言

 向21世纪进行新的伟大的“长征”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序言刘华清

引 言/1

第一章 喋血湘江/1

第二章 赤水奇兵/49

第三章 从金沙江到大渡河/lll

第四章 嘉陵江畔的搏击/174

第五章 回旋在乌蒙山中/227

第六章 直罗镇奠基/270

主要参考书目/313

编者小记/315

再版后记/317

试读章节

1934年10月。

硝烟迷漫的赣南战场,吹来萧瑟秋风。蒋介石调集部队100余万、飞机200余架,对各革命根据地发动的第五次“围剿”,历经一年之久,此时已接近尾声。在这次反“围剿”战争中,王明“左”倾路线执行者,先则实行进攻中的冒险主义,继而采取防御中的保守主义,后又出现退却时的逃跑主义,使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在被敌人重重围困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指挥员们正以沉重的心情筹划着摆脱困境的方案。

中央红军被迫作出了退出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的决定。红一方面军留下了1.6万余人在根据地坚持斗争,红军主力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相继从福建长汀、宁化和江西瑞金、雩都(今于都)等地突围西征。

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开始了。

长征途中第一场恶战也从此拉开了序幕。

蒋介石匆匆结束偕犬人

周游全国的旅行,返回南昌行营,在红军西进途中设置一厂四道封锁线

1934年10月上旬,对第五次“围剿”感到胜利在望的蒋介石,偕夫人宋美龄下庐山乘坐飞机,开始了周游全国的旅行。他们经北京、察哈尔、归绥、太原、西安等地.一路上频繁接见当地军政头目,大谈围歼红军的“战绩”,好不风光。

就在蒋介石沉浸在即将收最后围歼之功的喜悦中的时候,10月中旬,突接“南昌行营”传来的情报:红军主力有突围迹象,担负“围剿”作战任务的东路军蒋鼎文部已由长汀逼近瑞金。于是,蒋介石匆匆赶回南昌,紧急商量对策。

lO月18日,红军前锋已达赣湘粤边。蒋介石从东路军占领瑞金所得资料得知:红军不是战术调整,而是战略转移;不是南下,而是西进。

南昌行营里,一时函电交驰。由蒋介石亲自主持的军事会议持续了整整一天,经过激烈的争吵,最终拟定了初步追堵红军的计划。其要旨是:西路军何键部除刘膺古纵队于赣西“清剿”外,主力悉调湘南布防,依湘江东岸构筑工事进行堵截,并以有力之一部在粤湘边境堵击,该路总部移驻衡阳;南路军陈济棠部除李扬敬纵队留置赣闽边“清剿”外,主力进至粤湘边乐昌、仁化、汝城间地区截击,该路总部推进至韶关;第四集团军主力集中桂北,总部转至桂林;北路军顾祝同部以第六路军薛岳率所部吴奇伟、周浑元两个纵队担任追击。

按照上述计划,蒋介石在红军西进途中设置了四道封锁线:第一道在安远、信丰间;第二道在桂东、汝城间;第三道在郴县、宜章问;第四道则依托湘江险要展开。

踌躇满志的蒋介石认为,中央红军“流徙千里,四面受制,虎落平阳,不难就擒”。在给前线各部队的手谕上,蒋介石都写着:“力求全歼,毋容匪寇再度生根。”

10月21日,中央红军开始突破敌人第一道封锁线。中央红军以红一军团为左路前卫,红三军团为右路前卫,红九军团掩护左翼,红八军团掩护右翼,中央和军委机关及直属部队编成的两个纵队居中,红五军团担任后卫,从雩都西南的王母渡、新田之间展开行动。突围第一仗首先在江西安远和信丰问的版石圩一线碉堡群间打响。10月21日,我一师一团袭占新田,二师六团袭占金鸡,旗开得胜。这一线守敌是国民党广东部队的一个旅。敌人发觉突围的是红军大部队以后,边打边撤。lO月22日,我军进攻版石圩。守敌是粤敌主力第一师的第三团和教导团,敌凭堡垒进行了顽抗,经两个半小时激战,我军才将敌人击溃。敌人向安西逃跑,我军在追击途中,又与敌激战数小时,共歼敌约一个团,俘敌300多人,缴获了部分军用物资。粤敌第一师经这一打击,退到古陂。这时我三军团早从右翼插到了古陂,随后又追歼逃敌到安西。敌退守安西后不敢再出。我一、三军团派出一部兵力,监视安西、信丰、安远这三处敌人,掩护后续部队安全通过以后,才先后撤出战斗。10月25日,红军全部渡过了信丰河(桃江)。敌人吹嘘的第一道“钢铁封锁线”,就这样被红军冲垮了。……P1-3

序言

再过四年多时间,人类就进入21世纪了。我们正处在从20世纪到2l世纪、公元1000年到公元2000年的百年、千年之交时期。历尽沧桑的中国人民,都在回顾神州大地的历史巨变,瞻望和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中国在20世纪的前半个世纪,遭受着帝国主义侵略者的蹂躏,人民受着深重的苦难。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她就带领各族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经过千百万人的英勇奋斗、流血牺牲,夺取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20世纪的后半个世纪,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曲折的探索,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使社会主义红旗在东方这块古老文明的土地上高高飘扬。在20世纪的100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跨进了社会主义蓬勃发展的时期,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特别是20世纪末的20年中,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和各项社会建设的高速全面发展,引起世人的敬佩。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为此感到自豪。

在20世纪中国人民进行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发生了一件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中国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西方一家周刊评论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与哥伦布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一样,是震撼世界的成就”①。今年,恰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

在1934年的10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和红军第一方面军被迫撤出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接着,红二十五军于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3月,红二、六军团(即后来的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也分别撤出鄂豫皖、川陕、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踏上了艰苦的征途。在长征中,工农红军历经无数艰难险阻,抗击几十万追兵的拦截,克服自然界和物资匮乏所带来的人间难以想象的种种困难,靠着人们的双腿纵横十几个省,长驱数万华里,红二十五军先期抵达陕北,三大主力红军于1936年10月在西北会宁、静宁地区胜利会师,打破了反革命的剿杀,开辟了一条中国人民的希望和光明之路。50年之后,即1986年,美国的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沿着长征的路走了一遍,写了一本《长征一前所未闻的故事》的书。他在该书开篇中赞叹地说:“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了。”

作为一名老红军战士,我有幸亲身经历了这次伟大的征程。现在,红军长征的历史已经过去60多年了,她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一页光彩夺目的历史篇章,而且有许多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继承的历史遗产和精神财富。中国工农红军为什么能在如此艰苦的长征中,战不垮,苦不倒,打不败,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原因是大家有着共同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和这个伟大理想所凝聚的革命必胜的坚强信念。理想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凡是正确的理想,都是符合历史和社会发展规律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将来的、无限光明的、无限美妙的最高理想”①。革命战士有了共同的理想,就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有明确的行动指南,就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甚至不惜流血牺牲。这是红军战士英勇善战、勇往直前的内在的强大动力。

在长征中,红军战士表现了他们对党的一片赤胆忠心,他们把人民寄托的期望和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甚至比个人的生命还重要。他们奋不顾身、顽强战斗、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是红军成为无坚不可摧、无往而不胜的战斗集体的最重要的特征。无论是斩关夺隘,还是战险排阻,红军战士前仆后继,常常使征途中的战斗形势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由败而胜。

红军在长征途中,跨越千山万水,历尽千辛万苦。像红军战士一昼夜行军120公里争夺泸定桥,穿着夏装单衣翻越雪山,靠常吃野菜野草走过草地等等,都是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在最艰苦的岁月,他们始终保持着革命乐观主义情绪和旺盛的革命斗志。红军战士用自己血肉之躯所铸造的艰苦奋斗、敢于战胜困难的光荣传统作风,是排忧解难,克敌制胜,推动革命事业前进的重要保证。  毛泽东同志在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对长征胜利的意义、作用和历史经验作了深刻的总结。他说:“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②长征向全世界宣告了红军是英雄好汉,红军所走的道路是中国人民解放的道路,长征所播下的革命种子,是会有收获的。他说:“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④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20世纪中国的历史证明了,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也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

60年前长征擎起的熊熊的革命火炬,没有随着长征结束而熄灭,它一直在中国人民的心中炽烈地燃烧着,随着历史的发展将会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中国人民,特别是一代又一代青年,要珍惜这段举世无双的使我们子孙万代引以骄傲的光辉历史。我们要认真学习、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向2l世纪进行新的伟大的“长征”。

即将到来的新世纪,是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世纪,我们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激烈的竞争。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我们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进一步加强军队建设,增强国防实力;团结一致,努力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规划,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如果说,20世纪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走上胜利发展道路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将是中华民族新的伟大振兴、繁荣富强的世纪。我国人民,特别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一代,一定会把中国共产党指引的,无数革命先辈梦寐以求的美好的理想和追求,变成辉煌的现实。

后记

《红军长征纪实丛书》是1996年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60周年而编撰的,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引起了良好的反响,当时不得不加印以满足更多读者的需求。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胜利会师70周年,中共党史出版社提出再版。我们觉得此套丛书出版虽然已经10年,但此套丛书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失去价值,恰恰相反,随着时间越来越久远,人们想通过此套丛书走进那段历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故欣然同意。这次再版,七部中有的由作者审阅修改,有的未作修改,出版社重新设计了版式、开本。再版书中的疏漏、不足之处,请读者批评指正。

丛书主编:张琦 陈伯江

2005年10月2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跨越雄关--长征中的重大战役/红军长征纪实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伯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93755
开本 32开
页数 31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20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5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4.406
丛书名
印张 10.3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10
149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8: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