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影像思考电影与电影史(艺术学第2卷第2辑)
内容
编辑推荐

“海派”影视的昨天、今天、明天会是怎样?当代的日本与香港黑帮片有什么差别?鸳鸯蝴蝶派文人电影的文化表现是什么?中国武侠影片的今后发展是怎样的?冯小刚的商业电影又是如何运作的?……本书是一本关于纯电影理论和影视评论的论文集,展现了中国的电影百年,深入分析了当今电影圈中各种电影模式的发展,再现了影评人对电影的深刻思考。

内容推荐

“艺术学”是一本以艺术学为主骨架的纯理论性刊物。本书为该系列中的一本,内容分为名家访谈、中国电影百年、双城电影/东方电影、电影产业研究、新生代论坛这几个部分,既有对电影基本理论的阐述,又有名家对当代电影的审视,还有对各个派别电影的读解。相信该书对文艺工作者和影迷来说有所启发。

目录

名家访谈

一位欧洲学者视野中的电影与电影理论

——法国《电影手册》主编让-米歇尔·傅东访谈

让一米歇尔·傅东 林少雄 赵海风

城市的影像与影像的城市

——美籍华裔学者张英进教授访谈  张英进 林少雄

中国电影百年

中国电影史:传统清理与史述实践  虞吉

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进程  曾耀农

百年沉思:民营电影在中国电影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保利华亿传媒控股有限公司为例的个案研究 孟建

中国本土电影:当下创作追寻中的觉悟与迷失  宋家玲

中国武侠影片的当代审视  倪祥保 邵雯艳

论冯小刚的商业电影  陈尚荣

明星制

——众里寻她千百度  徐姓民 吴小丽

电影中的“大众文化现象”

——从《周渔的火车》的世俗读解说起  青山

主体的命运与”自我”意识的变迁

——新时期以来电影文化流变的一个侧面  陈旭光

双城电影/东方影像

亚洲电影研究的源头:七个先锋者的追忆  约翰·兰特

“海派”影视的昨天。今天?明天!  林勇

上海电影阵营:革命的或者妥协的  马宁

新与旧的夹杂与转换

——鸳鸯蝴蝶派文人电影的文化表现  盘剑

系列空间性和后殖民怀旧:王家卫的跨国或跨区域电影 王一曼

香港电影重返“少林”

——后CEPA时期香港电影管窥  周学麟

失去的英雄:当代日本与香港黑帮片比较研究  小野洋子

日本传统艺术的深刻体现:小津安二郎的电影  李光贞

看泰国电影的复兴之路  陈晓达

电影产业研究

新时期以来的中国电影政策及其对产业的影响 黄望莉 陈犀禾

影视高等教育与影视传媒产业互动  黄会林

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与亚洲电影

——中国电影百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王艳云

新生代论坛(硕、博士论文)

历史的犹疑与抉择

——论贾樟柯小城电影的文化意义  王艳云

论两岸三地华语电影中的男同性恋形象  丁宁

《垂直阳光》与陈英雄笔下的越南家庭  吴陈红

2006“全球化视野中的艺术史论”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函  国际研讨会筹备组

试读章节

    怀旧情感与都市文化

林:这实际上也引出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就是说现在另一类的影片中所表现的城市,实际上都是对城市的一种回忆或者记忆。目前学术界有一些学者提出来,比如说现在谈到上海、上海文化,首先想到的是老上海;老上海呢就想到当时的那些舞会、旗袍、爵士乐、月份牌这些东西。有些学者批判说,这种对上海的理解是莫名其妙的,也就是说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怀旧情结。而这种怀旧呢好像是从港台影视剧里来的。因为在港台电影里的怀旧,好像最初的一个着眼点和最后的落脚点,都是在上海。对上海的怀旧感,在港台电影里面表现得很多,最典型的如王家卫的《花样年华》(2000)。而现在大陆的一些学者呢,他们不认为这就是上海的本质,或者说是上海文化的本质。

张:这么说吧,这是上海文化当中值得留恋的一段故事,所以我在《审视中国》这本书的最后一章里讲城市电影和电影城市时,就有一段是专门批评怀旧情绪的。从关锦鹏的《阮玲玉》(1992)开始,讲到李欧梵的所谓《上海摩登》——后者的中文版已经出来了,影响不小。我讨论的主要对象就是怀旧情感,这种情感相当部分是学者和作者本身产生的,他们所谓的怀旧产生的一个原因,就是基于这么一种认识,认为过去的东西总是比现在更有色彩。这表示在关锦鹏的电影《胭脂扣》中,30年代的旧香港总是五光十色,非常地耀眼,而一到80年代,香港人过的就是那种机械化的生活,一切都非常地灰暗,没有什么色彩,没有情调。回到李欧梵的观点,这个时候就很明显,他认为许鞍华改编的《红玫瑰,白玫瑰》(1994),这电影怎么也没法重新抓住当时张爱玲笔下的旧上海。也就是说,现在那些港台演员没法抓住当时旧上海的韵味。显然,李欧梵本人认为他可以抓住张爱玲作品当中精髓的东西,也就是怀旧的切人点,他发现这些新的怀旧电影作品还没有达到张爱玲的那个味道。所以,我就从这一点来讲,为什么怀旧的一定总要认为当时的总比现在的要好。实际上,从历史的角度来讲,当时(30、40年代)并不那么好。所以,这里面就产生了一种很有趣的现象。从怀旧这种文化现象来研究,很明显地,这是一种心理的过程,大家产生了一种态度,就是想躲避目前生活中的一些不愉快的事物。我们可以提出的问题是,在现在怀旧、我们当前的怀旧文化、这个怀旧现象出现的文化环境里面,到底什么东西是大家愿意避免的?这就产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所以很多人,不单是这些营造像“上海滩”这样卖旗袍、卖晚清风格的这些衣物商店的商人,也包括学者,就您刚才所说的,很多学者都愿意认同怀旧。这种认同有种种原因,第一就是说现在的商品社会需要制造一种神话,需要制造一种上海传统的品牌。大家一回头就想到当时30年代的上海,我觉得很有意思,就是不再往前走,其实,晚清也很有意思。但是,晚清就没有那么明显的视觉效果,所以大家就认定30年代。因为我的研究——从文学到电影——很大的重点是30年代,包括了当时一些报刊影像。没错,当时制造的一些东西很符合现在90年代后的欣赏趣味,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回到30年代。晚清稍微早了一点,不够“摩登”,所以大家就认定“摩登”的30年代。而且从李欧梵的论述来看,很明显地,30年代上海的都市文化达到了一个高潮,随着抗日战争的来临,这个高潮就没有完成。所以,从他的角度来讲,当时上海所谓的“现代性”就夭折了,尤其在50年代社会主义时期就给完全抹杀了。所以,针对他的这个叙述,我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说当时旧上海的国际主义在社会主义时期完全被抹杀了,那我们怎么解释“上海摩登”在80年代很短的时期内突然又可以回来?所以很多东西不单是一种简单的、情绪化的怀旧能够解释的现象。

林:实际上,我突然觉得,您刚才谈到的很有意思,是不是可以这样表述:就是除了个人的,比如说社会群体的一些生活境遇、个人的处境、这种时代的变迁、发展之外,是不是就是30年代这一段从影像艺术上来说,可能就是您刚才说的,更具有视觉化、影像化?这些本来是文化层面的东西,可是在电影里,它又和电影艺术的特质联系起来了。

张:从电影的角度说没问题。但实际上,所谓有怀旧文化的,怀念旧上海的,在30年代的上海还包括了其他的方面,从我们现在的角度可以表述这些物质文化方面,比如说上海旧的民居啦、石库门的这种建筑啦、弄堂生活啦。当然,大家只是说好的,那些不好的弄堂生活方面的东西大家就都不谈了。比较有情调的这些东西包括旗袍啦、月份牌、爵士乐,还有当时出版的一些刊物,当然还有漫画(因为我研究了一段上海漫画)。没错,30年代的视觉摩登是达到了一个高潮。但是,我就觉得大家应该注意到的一点是,当时30年代对我来讲特别有意思的、能够产生怀旧的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上海都市文化所提供的多样性。这点最近大家谈的不多,也是我自己的研究里头强调过的,其实当时之所以特别有意思,就是30年代虽然在国民党政府(南京政府)高压的情况下,实际上在意识形态方面——不单是意识形态,包括文化、生活方面——还是为大家提供了各种各样选择的可能性。就是说,一个人,比如说这些左翼作家,可以选择在报刊上写影评、批评好莱坞的电影,但同时,他们也可能坐在咖啡厅里面——很有情调的咖啡厅里面,在写这样批评的文章。所以,他们在意识形态上面的批评实际上跟物质生活方面、就是城市生活方面产生了很多——我们从后来的角度来讲——就是不匹配的一些行为模式。(林:对,一种反差)反差很大。我觉得这种反差特别值得研究,而不应该只是当作一种怀旧的理由。就是当时存在的各种意识形态跟各种生活模式、生活方式都还可以选择,当大众㈠艮多人,不完全是所有的大众——还可以选择的这种情况。包括一些很多的所谓小市民,他们也可以选择高大一点的生活,也可以往下走,就是这种灵活性在当时30年代我觉得是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这种灵活性在后来由于战争时期和社会主义时期基本上消失了,一直到目前,到上世纪90年代又重新出现了。所以大家突然又认识到了,从90年代的社会中又突然意识到了所谓30年代社会的“超前性”,也可以这么说,突然现在很多问题都在30年代发现了。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不应该成为怀旧的理由,而应该成为重新用30年代的一些现象来反省90年代的动力。但我觉得,大家反省90年代的这个部分做得不够,而几乎完全沉醉于当时30年代所提供的各种文本、影像方面的这些东西。

       P019-P022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影像思考电影与电影史(艺术学第2卷第2辑)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艺术学编委会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300885
开本 16开
页数 3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8
出版时间 2006-02-01
首版时间 2006-02-01
印刷时间 2006-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图书小类
重量 0.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J905.2-53
丛书名
印张 2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26
154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0:5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