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借问英雄何处
内容
编辑推荐

第二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冯伟林的最新奉献,《谁与历史同行》热销后的又一力作。解读千年历史与现实人生的文化精品。

冯伟林的散文,把笔触遥遥指向历史,从那里追寻生命应有的辉煌与壮美,同时又把笔触深深探入自己的内心,荡漾出了对生命的诚挚和感动。

内容推荐

作者用他饱蘸深情的笔触,带领我们去品鉴历史人物。这是一些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至今仍受到我们仰慕的杰出人物。他写王安石、周敦颐、岳飞、郑板桥、左宗棠、魏源,写到了他们的坎坷人生,写到了他们的奋发进取,更写到了他们忧国忧民的事迹和胸怀天下的凛然大气。

目录

序言/陈建功

长河回望

借问英雄何处

左宗棠之死

亲近长沙

枝叶世界

王安石之死

明月几时有

千年圣洁

静水深流

三棵树

乡村学校

高山仲止

父亲

贞园

昭山拾叶

秋的颂辞

我的周末

冷暖春秋

临湘听雨

南岳风歌

荷塘五景

高咯草叶

域外散记

时代的呼唤与历史的使命

潇洒风神:一个人的故事与轶闻

谁与湖湘文化同行

名家评点冯伟林作品

后记

试读章节

先是皇室继承人的问题。岳飞希望尽早明确。他曾向赵构多次上奏。这触到了赵构的痛处。赵构曾严厉地对岳飞说:“卿言虽忠,然握重兵在外,此事非卿所当预也!”自古以来,皇室的事情容不得任何外人干预,何况是手握重兵的武将?几年前,由于金兵追杀,赵构惊恐之至,丧失了生育能力。他唯一的儿子,由于宫女踢翻一个铜鼎,也被惊吓抽搐而死。赵构只好挑选了两位皇室子孙做养子,但还没有明确哪一位继承皇位。正在犹豫不定的时候,金国人放出话来,要放宋徽宗回去做皇帝。但宋徽宗没多久就死在异乡。金人又说要扶植一个宋家嫡系做傀儡皇帝,以对抗南宋。赵构恼怒不已,岳飞偏偏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第二是怀疑岳飞的忠诚。岳飞三次提出辞职,让赵构耿耿于怀。一次是得了眼病要回庐山休养;第二次是母亲去世了要回去守孝;第三次是与宰相张浚发生争执,心里不痛快,要回庐山休息。赵构当然不批准,还妄加猜测,你岳飞是不是拥兵自重,要挟朝廷?岳飞还有大犯忌讳的地方,就是他的军队号称“岳家军”。朝廷的军队,要叫只能叫“赵家军”,怎么能叫岳家军呢?

第三是赵构做出了战略调整,不准备收复河山,准备偏安一隅了。岳飞是军事家,是军队的统帅,是坚定的主战派,天天喊要打仗,可赵构准备要议和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专制统治的铁律,这是赵构要杀岳飞的最重要原因。赵构安排秦桧与金签订过两个《和约》,岳飞都反对。岳飞说:“金人不可信,和议不可恃。”为堵住岳飞的嘴,赵构一反常态,颁大赦诏书,对提反对意见的岳飞等人大加爵赏。但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不接受,说“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甚至揭赵构的老底: “比者寝阁之命,成谓圣断己坚,何至今尚未决?”

金国撕毁和议,进攻南宋,遭到了岳飞的坚决抵抗,被岳家军一路追杀,特别是朱仙镇一战,几乎赔掉老本。这本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但皇帝赵构却通过这场战争对局势有了一个基本的判断。他召集大臣说,两国的战略局势已经形成,我们有了选择的空间。金国的致命威胁下降了,不要再去惹金国了,收复失地的风险太大,承担不起,不如放弃中原。做皇帝要紧,享乐要紧,收复河山的事情留给后辈去做吧!要相信一代新人耳生旧人。《宋史纪事本末》说:“高宗忍自弃其中原,故忍杀飞。”

那么,过去的豪情和热血,过去的承诺和誓言,统统见鬼去吧!赵构决心放弃中原,就必须杀岳飞了,“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

中国历史上,失去信任后,或是改变主意后,皇帝诛杀功臣的事不胜枚举,这可能是中国“过河拆桥”、“卸磨杀驴”之类格言警句比其他国家和民族多得多的主要原因。

P012

序言

青春年少时,意气风发,无论是感时忧国还是吟花弄月,情感都丰沛得很,对文学写作产生兴趣,世所常见。然而随着韶华的流逝,俗务的纠缠,你要么“白头仍作功曹掾,禄薄难供沽酒钱”,要么“朱门车马客,红烛歌舞楼”,不管怎样,你还能持续保持对文学的喜好和追求吗?

因此,对那些尽职尽责地从事着自己的一份工作,又熔铸自己的情感,为我们不断奉献脍炙人口的文学佳作者,我往往抱以由衷的钦佩和敬重。

冯伟林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当过警察,从事过机关工作,还做过县委书记,现在主持着一个省份高速公路的建设和管理工作。工作的转换,身份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冯伟林对文学创作的一腔热忱。此前不久,我曾读到过伟林同志的散文集《谁与历史同行》。我和他素昧平生,但他的才情和文采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现在,当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把一本新的散文集《借问英雄何处》摆在我面前的时候,给我带来的惊喜与欣慰是不言而喻的——冯伟林为何对写作这般乐此不疲,他与写作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什么在支撑着、激荡着他的这种持续而绵长的文学热情?

翻开《借问英雄何处》,我被作者浓厚的英雄情怀和人文追求所吸引。作者用他饱蘸深情的笔触,带领我们去品鉴历史人物。这是一些在历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至今仍受到我们仰慕的杰出人物。他写王安石、周敦颐、岳飞、郑板桥、左宗棠、魏源,写到了他们的坎坷人生,写到了他们的奋发进取,更写到了他们忧国忧民的事迹和胸怀天下的凛然大气。 “借问英雄何处”,是慨叹,也是问询。这感喟深长的诘问,使我们不难触摸到作家浩茫的心迹。作家在寻觅和呈现的,决不是白头宫女的闲话,他在对先哲前贤的品评和领悟中,探究和领悟人生应有的价值,他是在对生命的壮美做出历史的追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作家的文学努力,就是他的人生努力,是他的情感与哲思的凝聚,感性与理性的升华。一个人,当他把自己对文学的热情,归于精神向度上的寄托和追求,他的文学,也就有了雄浑的历史根基和勃勃的情感力量。正是这根基和力量,带给了我们历史的纵深感和情感的征服力。冯伟林的历史散文,往往能使我们获得开阔的视野和敞亮的心襟。用这样的心襟和视野来观照我们的现实人生,就多了一份丰厚,多了一种秉持,也就平添了人生的高度和厚度。作者对历史的热情,对文学的热情,是由衷地出于对生命的热情,对不断认知人生价值的热情。这样的写作显然不同于一般,因此,冯伟林的历史散文,在史实和认知之上,更自有一份骨力和心气。

出于精神寄托和人生追求的写作,实在是一种难得的大境界,是一个作家追求美创造美的历程。冯伟林的文字,质朴而纯正,发乎心而形于言,绝少功利和虚饰。记得有一位评论家这样评价冯伟林,说他的文字里有一种温度。他的文字的确带着体温,他是在用自己的情怀去捕捉历史的光芒,情感的温度和历史的温度相融合,不能不焕发出灼人的力量。

与冯伟林历史散文的沉雄壮美相比,本书中还有另外一种文字,风格迥异。这便是作者对现实生活所生发的感触。这些文字很灵动、很鲜活,喜怒哀乐毕现,情怀意趣尽呈。你看他写“三棵树”,情真意切,相信不少读者读过会产生冲动,迫不及待地要去看看这三棵树现在的模样吧。读完《冷暖春秋》,即便与作者未曾谋面,你也能想见他的做事和为人。在这些作品里,有对乡村小学启蒙之时的追记,有对田园水井般少年生活的留恋,有对父母之爱的深挚怀念,有对师长、朋友、领导、同事的真切感激,有对儿女情长的细腻描绘和对以往岁月的温馨回忆。用“静水深流”来形容作者的这类作品,我以为颇为适当。这些作品笔墨平实,行文简洁,格局不大,但富有感触,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气、一份感动。我读冯伟林的这些作品,读到了诚挚和真切,读出了情意和感兴。

冯伟林的散文,把笔触遥遥指向历史,从那里追寻生命应有的辉煌与壮美,同时又把笔触深深探入自己的内心,荡漾出了对生命的诚挚和感动。正是对生命之美的执着探寻,成就了冯伟林的散文写作,也使我们对他新的创作抱以更多的期许。

是为序。

于2006年4月15日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

后记

2005年的冬天特别漫长。北风呼啸,阴雨绵绵。

忽然有一天,我接到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周明先生的电话,说我的散文集《谁与历史同行》荣获第二届冰心散文奖。恰在这时,台湾《世界地理》杂志出版公司总监孔繁铎先生的电话,越过台湾海峡告诉我,《谁与历史同行》已在台湾面世。我心头一震,历史文化,原来是两岸的血脉之亲。浅浅的海峡,隔不断佳音。

这是让人兴奋的事情,是寒冷季节的灿烂阳光。

随后,《文艺报》等媒体做了报道。

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李晓虹博士也给我写来书信:“你在忙碌的工作中挤时间写作,为文坛献上这样大气的作品,在你的世界里,有两种不同的生活样态:纷繁嘈杂的现实与悠远的历史对话的安静的夜晚。行走在白天和夜晚之间,你的心灵旅程比一般人长得多,丰富得多。”

大姐的话很亲切,令人感动。

儿子从海外回来,说起西方的教育,深有感触。他说,学校让学生选择一位在战争期间被害犹太人的名字,然后用课外时间调查他的历史和被法西斯杀害的经过,最后全班交流各自的报告,老师根据完成情况打分。

这样的教育切实有效,震撼心灵。孩子们在查资料的过程中,逐渐由一个生命的消失,一点点揭开那段惊心动魄的残酷历史。它让已经开始有独立判断和分析能力的孩子们,不仅记住了历史的真实,也获得研究历史的视角。

而我们的民族是否有这样的“集体记忆”?

时代的场景变化太大了。在街头五光十色、歌舞升平的时候,中央电视台热播电视剧《亮剑》,让无数人夜不能寐。原来,岁月流逝,人们还有激情,人们在呼唤真的英雄,人们在怀念这块土地上有过的辉煌与沦落,在缅怀“一寸河山一寸血”的悲壮与光荣。

儿子一定要我将《亮剑》的光碟找给他看看。

我想对他说,历史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教科书,我们应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汲取力量,加快前进的步伐。

我还想对他说,在沉重的历史负荷面前,“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知识分子是不能无动于衷的。比如韩愈,谏迎佛骨被贬,作诗说:“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干。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表明对社会国家负责的刚直气概。比如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比如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王夫之著《黄书》,都是强烈的社会责任心的明确表述。我从学生时代开始,读《二十四史》,读《资冶通鉴》,执着地求索,渴望山坳上的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理性之路。二十多年来,我不懈地奋斗,不懈地努力,希望为自己的祖国做点什么。

闲暇之余,我选择了读书和写作。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我期待英雄时代的来临,用自己的方式呼唤真的英雄。这方式,是我的独特人生经历,是一个年轻人的奋斗历程,有过成功与失败,有过喜悦与悲伤。但至今信念坚定,青春无悔。

人生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我从来不为自己的选择后悔。不后悔,就是走对路了,就是自信,就是成功,就是胜利,就有了读者面前的这本《借问英雄何处》。

在《谁与历史同行》产生一些影响后,我的朋友聂茂、谷良、唐朝晖等都鼓动我再出一本书。他们看过我过去的一些作品,看过我过去的一些老照片,看过我新近写的一些文章,觉得整理出来很有意义。我就尝试着做这件事情。

我想一件东西,一项职业,抑或一生的选择,并不在于它是否美丽奢华,被人羡慕,关键在于对自己是否真的合适。回过头来看看,我的选择很适合我。所以,编这本书,是对我这段岁月的温暖回顾。

收在这个集子里的文章绝大多数都在全国各大报刊上发表过,时间跨度达二十余年。最初发表的文字虽显稚嫩,却能见出真性真情,何况那是一段生命历程的见证,故不忍割舍。值得一提的是,书中不少篇章曾被《读者》《散文选刊》《散文海外版》和《中国年度散文》等选载过,在读者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而书中有关我的评论文章也大都在《文艺报》和《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过,其中多篇还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转载,引起学术界的一些关注。

我将这本书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长河回望》,收录了这些年发表过的和未发表的文化散文新作。为什么写这种题材的作品?是因为我怀着一种深深的责任,是因为我所写的历史人物,都是我的楷模,都具有过去和现在的可比度。我总认为,文学应该是有精神的。作为一种人文精神,除了表现对知识真理的重视和追求外,还表现为对道德人格的看重与寻找,表现为对平等正义的渴望与呼唤。为此,我在精神探索的道路上,始终怀着勇往直前的执着与努力,始终睁着一双“发现精神的眼睛”。

第二部分是《静水深流》。翻开老照片,我好像回到了从前,那青葱岁月的喜怒哀乐,那份幼稚和反复,历历在目。我为自己曾经取得的成绩而自豪。成绩不分大小,每一次成功都意味着向前迈进了一步。我曾经为战胜挑战而感到骄傲,曾经为结识了新朋友或读了一本新书而感到高兴,曾经为帮助了他人而感到幸福。总之,这一切都值得我珍惜。《静水深流》让我完成文化人格的构建,给我带来力量和信心。

应当说,我是一个公务员,一个“仕”,担负着繁重的工作,当初并不指望在文学上出人头地,所以在文坛的朋友并不多,但有一个是一个,扎扎实实,以心换心。2004年初春,中国作协、作家出版社、 《散文海外版》分别在北京和长沙召开我的作品讨论会,很多文坛的前辈和史学界的师长出席,共同推荐我的作品,让我心存感激。这些前辈、老师和学长关心我的成长和进步,他们热心指点、帮助和扶植我,令人难忘。比如最初把我引入文坛的著名散文家、评论家李元洛先生,待我非常慈爱;比如著名作家李国文、陈建功、谢冕、李存葆、林非、谭谈、李敬泽、唐浩明、甘以雯等等,对我鼓励有加。我在书中摘选了他们对我的作品的一些评论,以示我的尊敬和感激。

春天来了,柳芽绿了,花儿开了。

严冬再漫长,春天终究要来。现在,阳光从窗口照进书房,暖暖的,甜甜的。我想,每一个春天都会有自己的故事。两干多年前的那个春天,孔子说了一段话流传千古: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也是孔子生命成长过程的精辟写照。

人的生涯是职业生涯。如今我已是不惑之年。曾经一步步走过来,还要一步步走下去。由冬到春,由感性到理性,由幼稚到成熟。我发现,任何一项事业背后,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好比春天的阳光。敬业精神本质上是一种信仰。我一直将我的选择和职业视作自己的生命信仰。世间有生命的万物,都被赋予了各自生命的职责。而我以为生命的价值,在于职业生涯方面的成功与成就。我当初选择的职业生涯,造就了我自己。我们这一生,是富有还是贫穷,是幸福还是不幸,可能无法选择。但我们却能够选择去履行职业生涯中的职责。不惜一切代价和甘冒一切风险地遵从职责的召唤,是最高尚的文明生活的本质体现。我热爱生命,热爱职业,热爱读书,热爱写作,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神圣的职业值得我为之奋斗,为之神往,为之奉献自己的生命。

这也是生命之美。

2006年阳春三月于长沙

书评(媒体评论)

我珍视冯伟林的作品,他所描绘的每一个高大形象,都具有过去和现在的可比度。

——李国文

冯伟林先生就像一个当代儒生,他有一种强烈的意识:他所写的正是他的楷模。

——李敬泽

冯伟林的作口叩特别值得张扬的是对历史的同情感,是他在对历史理解的基础上表达出来的对被述对象的一种尊重。

——孟繁华

传统文化能否进行现代转化,冯伟林的作品更能接近这种本质的东西,这是一个仕对社会存在的责任。

——贺绍俊

在冯伟林的散文中,我们看到的是历史,触摸到的是曾经热血为国为民的灵魂,听到的是今日文化勃兴和为国为民的呼声,感受到的是作者内心不息的激情。

——阎真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借问英雄何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伟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671411
开本 16开
页数 2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66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6: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