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凯歌行进的时期(1949-1976年的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忠实地记录了新中国凯歌行进前三年经济恢复的伟大成就,以及1953年开始创业探索的艰难历程。书中对经济恢复,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刘少奇“巩固新民主义秩序”的主张,邓子恢的重要政策思想,反右倾到反冒进作了认真的评述。对知识分子的改造运动,电影《武训传》的批判,高岗、饶漱石事件,梁漱溟的“九天九地”,潘汉年、杨帆事件等的历史背景及事实作了详细探究。它对共和国重大历史事件和问题的来龙去脉研究得很深,生动揭示了我国过渡时期战略转轨的深刻经验教训。

该书资料丰富翔实,是一部开拓性、权威性、学术性及可读性兼备的专著,可以使读者得到宝贵的知识和启迪。

内容推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立起来了。我们的革命已经获得全世界广大人民的同情和欢呼,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

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

目录

再版前言

前言

第一篇 开国奠基

第一章 为新中国而奋斗

 一 漫漫长夜(3)

 二 艰难曲折的斗争(4)

 三 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路(7)

 四 共和国的蓝图(10)

第二章 共和国的筹建

 一 人民政权和人民团体的壮大和统一(16)

 二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8)

 三 新中国的大宪章——《共同纲领》(22)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一 开国大典(26)

 二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30)

 三 我们的朋友遍于全世界(32)

第二篇 恢复经济

第一章 祖国大陆的统一

 一 继续向西南、中南进军(41)

 二 西藏回到祖国怀抱(45)

 三 地方各级政权的建立(48)

 四 少数民族区域自治(52)

第二章 新中国经济基础的建立

 一 没收官僚资本(57)

 二 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62)

 三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建立(67)

 四 与投机资本的一场较量(69)

 五 统一财经管理(74)

第三章 争取国家财经好转的努力(一)

 一 实现财经好转的纲领(80)

 二 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84)

 三 合理调整工商业(87)

 四 彻底改革土地制度(95)

 五 国家机构的整编和精简(103)

 六 大张旗鼓镇压反革命(108)

第四章 争取国家财经好转的努力(二)

 一 大力恢复农业生产(115)

 二 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118)

 三 不失时机的重点建设(124)

 四 国内外贸易事业的发展(129)

第五章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一 朝鲜内战爆发,美国侵略朝鲜(136)

 二 抗美援朝的正确决策(140)

 三 把美国侵略者打回到“三八线”(142)

 四 打、谈结合的复杂斗争(146)

 五 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及其历史意义(153)

 六 强大的后盾——五亿人民(156)

第六章 建国初期的文化教育事业

 一 对旧有文化教育事业的改革(160)

 二 二百万知识分子的学习运动(166)

 三 电影《武训传》的风波(172)

第七章 整风整党和“三反”、“五反”一

 一 执政党面临的新考验(179)

 二 中国共产党的整风和整党(182)

 三 增产节约和“三反”运动(188)

 四 “五反”运动(194)

第八章 恢复国民经济任务的胜利完成

 一 光辉的成就(203)

二 新因素的增长(210)

 三 有益的启示(215)

第三篇 创业探索

第一章 战略思想的转轨

 一 新情况、新问题(225)

 二 刘少奇“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的主张(229)

 三 总路线的酝酿和提出(233)

 四 高岗、饶漱石反党(246)

第二章 以农业生产作为农村的中心工作

 一 互助合作中的小冒进(259)

 二 毛泽东强调农村一切工作要为生产服务(265)

 三 邓子恢的重要政策思想(269)

 四 梁漱溟的“九天九地”(274)

 五 由强调照顾小农经济特点到批评“言不及义”(281)

第三章 改造工商业的必经之路

 一 过渡时期有两个联盟(293)

 二 工商界学习总路线(295)

 三 加快私营工业的公私合营(300)

 四 对私商由“排挤”到“改造”(302)

第四章 工业化的起步一

 一 工业化的目标和道路(307)

 二 “一五”计划的蓝图(313)

 三 集中统一管理体制的确立(317)

第五章第一部宪法的诞生

 一 普选制度开始实行(321)

 二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26)

 三第一部根本大法(331)

 四 人大召开后的政协(335)

第六章 向国防现代化迈进

 一 新时期军队建设的任务(340)

 二 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途径和方法(343)

 三 “三大制度”的实行(345)

 四 保卫祖国的战略方针(346)

第七章 和平外交的成就

 一 步入国际舞台(350)

 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359)

 三 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362)

 四 中美会谈(370)

 五 扩大建交(377)

第八章 反胡风和“潘、杨事件”

 一 支持“小人物”批评“大人物”(382)

 二 胡风的历史错案(389)

 三 所谓“潘、杨事件”(401)

 四 肃反运动(406)

第九章 生产力“暴动”和“停缩发”方针

 一 购了“过头粮”(409)

 二 生产力起来“暴动”(412)

 三 “停缩发”三字方针(414)

 四 各地整社(419)

第十章 反“右倾”和社会主义“高潮”

 一 “上马”和“下马”之争(424)

 二 规划的日新月异(434)

 三 改造全面加快(442)

 四 跨入社会主义的恐后争先(457)

第十一章 经济建设中的反冒进

 一 计划年年“吃紧”(467)

 二 要“多快好省”(470)

 三 膨胀了的计划(473)

 四 综合平衡稳步前进(477)

第十二章 新思想的萌芽

 一 社会主义的“鸭子应更好吃”(486)

 二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491)

 三 “可以消灭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504)

结束语

试读章节

新中国的诞生,来之不易,中国人民为之前仆后继地奋斗了一百多年,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两个革命过程。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彻底搬掉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在解放了的新中国人民心目中深深地扎下了根,它集中地表达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崇高信赖,同时,也是对中国近、现代革命运动史作了一个简明的总结。

一 漫漫长夜

新中国诞生前的100多年,中国还处在古代封建社会。这种社会是建立在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群众的残酷压迫和剥削基础之上的。生产力水平很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农民用简陋的农具生产,收获的大部分要给地主交租,农民还要从事无偿的劳役和交纳苛重的贡税,去养活一大群封建国家的官吏和镇压农民的军队。保护这种封建剥削制度的权力机关,是封建王朝的国家政权。中国自秦汉以后即建立了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皇帝是至高无上的君主,建立了自上而下的一套封建统治的政治制度。中国历代农民,就在这种封建的经济剥削和封建的政治压迫之下,过着贫穷困苦的农奴式生活,政治上毫无自由和民主的权利。这种封建社会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这是古代中国社会经济上和社会生活上停滞不前的基本原因。

自从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用洋枪洋炮打开了封建中国的大门之后,从此,世界列强各国纷纷效尤。1857年英法联军战争,1884年中法战争,1894年中日甲午之战,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些战争都是列强联合或单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他们在打败腐朽落后的清王朝后,便强迫割地赔款,并订立许多不平等条约,从而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文化和宗教上,采取种种压迫手段,逐步把中国划分为各个帝国主义国家的势力范围。中国腐败落后的封建统治者抵挡不过帝国主义的侵略,就采取投降卖国的政策,以至和帝国主义互相勾结起来,共同压迫中国人民。帝国主义者也乐于支持、保存封建势力及其全部官僚军阀上层建筑,以为其统治中国的支柱。帝国主义者还在中国造成了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官僚买办阶级,以便利其剥削中国城乡广大人民。就这样,古老的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广大的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中国人民的贫困和不自由程度,是世界上少有的。“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翩跹,人民五亿不团圆”这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社会的一幅凄惨的情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藩篱,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封建经济的基础起了解体的作用,因为自然经济的破坏,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商品的市场,而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破产,又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市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就是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这是两个新兴的阶级,代表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关系,它们的存在和发展是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生产关系绝对不相容的,特别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存在和发展,成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及其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的直接掘墓人。

二 艰难曲折的斗争

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百多年来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灭亡的危险,压迫愈甚、反抗愈烈,侵略和压迫者的野蛮行径,激发起中国人民民族自强和国家独立的革命精神。但是,中国的出路在哪里?许多爱国民主的志士仁人,竭力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起初他们只有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设想用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方案来挽救和振兴中国。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运动领袖们,1851年发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洪秀全把西方的上帝“请来”,创办了“拜上帝会”,把宣传基督的教义和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广泛地团结和组织起贫苦农民群众,在广西桂平县的金田村实行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公开宣告同整个封建统治势力处于武装对立的地位。太平天国宣传“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乱极则治,暗极则光,天之道也。于今夜退而且升矣……行见天下一家,共享太平”。为了替天行道,扑灭“妖魔”,太平军一开始就建立了完整的军事组织,始终保持着统一指挥下的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纪律,全军上下实际上过着军事共产主义的生活。这对于克服农民的散漫性,维持这个军队的战斗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太平军所到之处“秋毫无犯”,因而受到了广大下层农民的拥戴,纷纷加入太平军队伍,使太平军军威大振,所向披靡,横扫江南,仅两年多的时间就攻下南京——奠都为太平天国的首府——天京。

太平天国在南京奠都后,制定的《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农民革命纲领,反映了农民平均主义的社会理想。这个革命纲领,彻底地否定封建地主所有的土地制度,大胆地提出了土地归“天下人”共有的主张。土地所有制问题,是推翻封建社会制度的中心问题,太平天国的英雄们第一次回答了历代农民革命运动所不曾解决的这个问题,做出了农民阶级在没有比它更先进的阶级领导时所能做的最好的回答。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运动,它的革命政权发展到中国18个省区,坚持了14年之久,它极大地震撼了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显示了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但是,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方式的代表,他们的主张只是建立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农村公社理想国,这个理想国中没有工业,没有商业,没有城市,也没有独立手工业。单纯的农民革命,可以给封建统治秩序严重的冲击,但并不能建立一种能够代替旧秩序的新制度。太平天国在打下南京定都为天京后,他们的领袖们就陶醉于既得的胜利之中,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思想愈来愈多地侵蚀到革命队伍内部来,他们的领袖们模仿封建统治阶级,过起养尊处优,豪华奢侈的生活。而且互相残杀,争权夺位,自毁长城,这是太平天国从飞跃发展的形势转向下坡路的标志。在此后的8年中,太平军虽有攻城掠地之绩,但其势已挫,最后终至在内外反动势力的合力围攻下,于1864年失败。

P3-6

序言

《凯歌行进的时期》、《曲折发展的岁月》、《大动乱的年代》是198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49-1989年的中国))中的三本,承蒙广大读者的厚爱,这几册曾多次印刷,常销不衰。这套书在当年引起的社会反响,曾被龚育之先生誉为“当时是名声很大的书”。龚先生在《读林蕴晖<走出误区>》一文中如是说:“林蕴晖同志是研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一位专家。我最初知道他的名字,是在读那四卷一套的《1949-1989年的中国》(河南人民出版社)的时候。我那时准备参加写作《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几乎读遍了已经出版的写建国以来历史的书。那四卷书,当时是名声很大的书,也是我划了很多铅笔记号作了不少简单批注的书。”

1989年至今已过了二十个年头,鉴于市场仍有一定需求,承人民出版社热情襄助,经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专家的审读,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使这三本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周年之际得以再版,作为作者是深感庆幸的。在此,我们谨向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专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领导,人民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表示衷心的感谢。需要说明的是,为保持书的原貌,新丛书仍按1989年本付排。书中的不足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09年2月

后记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诚如《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所说,在社会主义改造这项工作中也有缺点和偏差。即: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1956年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很适当。“但整个来说,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如此复杂、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促进了工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这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对这7年的成就,国际上严肃的资产阶级学者也是给予极高评价的。美国学者莫里斯·迈斯纳在《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一书中说:“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共产党人迅速将分裂的旧中国改造成了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并给它的由多民族组成的人民灌输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社会意识。1952年的土地改革运动的结束,完成了长期延滞的土地革命,最终在中国现代历史上消灭了腐败的地主阶级,绝大多数中国人民从传统的经济剥削和社会压迫的形式T获得了解放。国家的领土统一、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和国内市场的建立以及农村中前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废除又为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各种必要的前提条件。辽阔国土上蕴藏的巨大的人口资源和物质资源被用来促使落后的且迄今一直停滞不前的国家经济向着现代工业和现代技术发展。”“长期(直到不久前)栖身于最悲惨、最贫穷的国家之列的中国,正像1949年毛泽东自豪地宣布的那样,确实在世界上‘站’起来了。”

在此期间,我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初步建立了起来;“一五”计划建设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据统计:

在国民收入中,1956年同1952年相比,全民所有制经济的比重由19.1%上升到32.20%;集体所有制经济由1.5%上升到53.4%;公私合营经济由0.7%上升到7.3%;私营经济则由6.9%下降到0.1%以下;个体经济由71.8%下降到7.1%。全民所有、集体所有和公私合营三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达93%。

在工业总产值中,1956年同1952年相比,全民所有制工业的比重由41.5%上升到54.5%;集体所有制工业由3.2%上升到17.1%;公私合营工业由4%上升到27.2%;私营工业由30.7%下降到0.4%;个体手工业由20.6%下降到1.2%。前三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工业已达98.9%。

在批发商业与零售商业中,1956年同1952年相比,商品批发额,国营商业由60.5%上升到82%;合作社商业由2.7%上升到15.2%;国家资本主义及合作化商业由0.5%上升到2.7%;私营商业由36.3%下降到0.1%。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国营经济由16.2%上升到34%;合作社经济由18.2%上升到30.1%;国家资本主义及合作化经济由0.4%上升到28.3%;私营经济由65.2%下降到7.6%。前三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已达92.4%。

以上表明,我国已从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构成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转变为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人剥削人的制度基本上已经被消灭。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开始得到实行。

……

如前所述,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等主张遭到毛泽东的严厉批评的情况下,提交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的,在这个会上除了毛泽东对别人的批评以外,其他领导人事实上难以发表不同意见。1954年2月召开的七届四中全会,除了接受根据毛泽东的提议由中央政治局提出的总路线外,更谈不上展开充分的民主讨论了。1955年邓子恢在农业合作化速度问题上同毛泽东当面进行争论,在建国以后是绝无仅有的。在延安整风以后也是少有的。这场争论既未经中央书记处讨论,也未经中央政治局讨论,毛泽东在7月31日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作的《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就作了结论。10月召开的七届六中全会,在一片反右的声浪中,除了根据毛泽东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通过决议外,更没有一点不同的声音。这说明,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已经很不正常。一言堂、个人决定重大问题一类家长制现象已开始出现。

共产党内应该有平等地发表不同意见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恩格斯曾经非常尖锐地指出:“批评是工人运动生命的要素,工人运动本身怎么能避免批评,想要禁止争论呢?难道我们要求别人给自己以言论自由,仅仅是为了在我们自己队伍中又消灭言论自由吗?”又说:“在党内绝对自由地交换意见是必要的”。列宁也明确说过:“讨论自由,行动一致,这就是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的”。“但是,除了行动的一致之外,还必须最广泛地、自由地讨论和谴责我们认为有害的措施、决定和倾向。只有这样进行讨论,通过决议,提出异议,才能形成我们党的真正的公众舆论。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我们才会成为一个善于随时表明自己的意见,用正确的方法把已经确定的意见变成下一次代表大会的决定的真正的党”。

“讨论自由,行动一致”,这是列宁提出的党内生活的原则。坚持这个原则,就应当容许党内有不同意见,尤其在进行决策的中央上层应当容许存在路线性的不同意见。这样,才能使党的决策,真正做到集中集体智慧而保证其正确性;即是发生错误,也易于纠正。

鉴于历史的教训,邓小平在1980年8月18日《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长篇讲话中总结说:“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即使像毛泽东同志这样伟大的人物,也受到一些不好的制度的严重影响,以至对党对国家对他个人都造成了很大的不幸。……这个教训是极其深刻的。不是说个人没有责任,而是说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这种制度问题,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

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可以说已成为党内的共识,这是有待继续努力使之实现的。

历史告诉我们的远远不止这些,随着时代的前进,我们将会从这7年历史中懂得更多,更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凯歌行进的时期(1949-1976年的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蕴晖//范守信//张弓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10078625
开本 16开
页数 5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40
出版时间 2009-05-01
首版时间 2009-05-01
印刷时间 2009-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75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7
丛书名
印张 3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1
166
2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