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亨利和琼(一本为爱与欲而写的永恒纪念)/重现经典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作者阿娜伊丝·宁在巴黎与美国著名作家亨利·米勒的一段不同寻常的感情经历为背景,以生活日记的方式记录了亨利·米勒、他的妻子琼和作者三个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展示了在一年多的生活里三人鲜为人知的故事。宁作为小说的主体,以完全女性的视角叙述了错综复杂的三人恋情──异性恋与同性恋并存。作者运用大量的虚构和真实,成就了一部曲折而富于动感的爱情神话。

内容推荐

《亨利和琼》取材于著名女作家阿娜伊丝·宁的私人日记,记录了宁的巴黎岁月中看似普通的一年(1931年下半年到1932年底)的真实生活。那一年,一对奇特的夫妇走进她的生活,他们就是美国作家亨利·米勒与他的妻子琼·曼斯菲尔德。他们身上散发出的独特魅力很快吸引了宁。宁情不自禁地迷恋于亨利·米勒的文学写作与琼的令人震惊的美貌之中。在他们身上,宁看到了才华与压抑、爱欲与折磨、以及永不满足的渴望。在琼离开巴黎回纽约的时候,宁冲破了内心的禁忌,与亨利·米勒开始了一段疯狂的婚外恋情。由此,她的婚姻濒临崩溃,她也因为过度紧张而不得不开始寻求精神治疗。同时,在她的潜意识中,一个简单的问题正折磨着她:当琼回到巴黎后,将会发生什么……

《亨利和琼》是对一个女性内心深处情欲苏醒的逼真描述,揭示了一个女人深陷在两种爱之间的痛苦与欢乐,忠诚与背叛。

目录

编委会荐语

前言

一九三一年十月,巴黎

十一月

十二月

一九三二年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昨天夜里琼回来了

试读章节

一九三一年十月,巴黎

我的堂兄爱德华多昨天来到了路维希安,和我交谈了六个小时,最后得出的结论与我不谋而合,那就是,我需要的爱人是一个比我成熟、强壮,像父亲一样的男人,来引导我走向爱情的天堂,除此之外,其他一切我都可以独自完成。我身体内的欲望在增长、膨胀,强烈得让我不能控制,无法抵挡。我可以工作,可以爱我的丈夫,但是,我也渴望得到身体的满足。

说着说着,爱德华多突然浑身颤抖了起来,并抓住了我的手。他说,从开始的那一刻起,我就属于他,而我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障碍,那就是,我从一开始就激发了他内心深处对理想爱情的向往,这却造成了现在的他对自己性能力的担心。本应该给予对方的激情,我们一直在追寻的激情,却从没有拥有过,为此他很痛苦,我也同样觉得很遗憾。我渴望得到的男人,却无法拥有。于是,我决定机会到来时一定要经历一次。

“在我身体内暗藏着一股力量,那就是性的冲动。”我对爱德华多说,“有那么一天它会健康而旺盛地表露出来。会有那么一天的。”

或许,这并不是我和他之间的真正问题所在?——他需要的是那种高挑而丰满的女人,而我,纯洁而放纵,是魔鬼般的天使,邪恶又圣洁的双面女人。P1-2

序言

今天早上我哭了

我哭是因为我爱这条让我离开亨利的街道

有一天或许也会因为它让我回到亨利的身边

我哭也为了成为一个女人的过程如此痛苦

我更为了从今起不再哭泣而哭

在电影《亨利和琼》(香港译为《情迷六月花》,台湾译为《第三情》)的结尾,清纯美丽的女作家阿娜伊丝·宁那天真而幽怨的双眼与这哀伤的旁白从每一个观众的眼前滑过,终结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那一段惆怅。

根据法国女作家阿娜伊丝·宁的自传体小说《亨利和琼》改编的同名电影,是大导演菲利浦·考夫曼继《布拉格之春》之后的又一次大胆演绎,影片再现了当年的巴黎以及亨利·米勒、阿娜伊丝·宁和米勒美丽的妻子琼·曼斯菲尔德三人之间纠缠迷离的关系。当年,该片曾获奥斯卡最佳摄影提名,并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情色影片。而今天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阿娜伊丝·宁的自传体小说《亨利和琼》的全译本。

阿娜伊丝·宁(1903—1977),20世纪著名的西方女性文学作家、精神分析学家。她生于法国巴黎近郊的纳伊市,后加入美国籍。她的父亲是西班牙音乐家,母亲是法国歌唱家。宁九岁的时候父母离婚。1914年,她和母亲以及两个兄弟来到了纽约。

在青年时代,阿娜伊丝·宁基本上靠自学,并成为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常客。在那里,她不用指南,而是按照书名的字母排列,一本一本地读过去。可以说,宁是自学成才的作家。1923年,她和爱好文学的银行家雨果·奎勒结婚,而后者则成为了她作品中化名为伊安·雨果的人物原型。

1924年,她和丈夫一起去了法国巴黎。居留巴黎期间,她的丈夫从事银行业,她在上大学学习心理学。1930年,宁认识了美国著名作家亨利·米勒,他们在文学上互相影响,宁不仅成为米勒的情人,还爱上了米勒绝美的夫人琼·曼斯菲尔德。关于这段生活的日记,后来成为《亨利和琼》的写作素材。

这段情事,米勒在(北回归线)中也曾提到过,1987年出版的二人的通信集《文学热情》(ALiterary:Passion)中也有所涉及,但在《亨利和琼》——宁自己的叙述中,宁则完全以女性的角度叙述这错综复杂的三人恋情——自恋与他恋同在,异性恋和同性恋并存。小说中,这些隐秘的世界都穿插在一次次的心理分析与“善意的谎言”之中——她的作品混淆了真实和虚构的界线。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宁返回美国,定居在纽约,开始集中写作女性文学作品。然而,当时所有的美国出版商都拒绝发表她的作品。于是,宁用省吃俭用积攒起来的钱,自己印刷发行自己的作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开始了嘻皮运动,她的作品开始受到广泛的社会关注,她的小说和散文不但迅速成为最走红的畅销书之一,而且,也成为该运动的启蒙作品。宁成为了女性情色文学的代言人。

随着阿娜伊丝·宁的《日记》的陆续出版,她逐渐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在《日记》中,她记录了从1931—1974年期间,一个女人的自我发现历程。同时,该书也是现代文学中首次从女性角度,用女性语言来描述一个女性对性的感觉——她对女性的性观念和性行为的描述和见解尤为独特,对那些准备为艺术而冒险的人们来说,她已成为一个激发灵感的源泉。

七十年代以后,阿娜伊丝·宁被评为现代女性文学的开拓者,被公认为对世界文坛的性文学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正如当时(纽约时报》的一篇书评所说,宁的作品是第一次由女性作家以完全开放的风格撰写的性文学作品,是当代文学中的女性语言的创始人,是缓慢发展起来、却有深刻影响的现代女性性文学的创始人——1973年,她获得费拉德尔菲亚艺术学院的博士学位,1974年,她又被国际文艺创作学院录取。

1977年,阿娜伊丝发·宁谢世了,当时西方的“性解放”运动达到了高峰。(新闻周刊》发表的哀悼文章说,宁“是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她的影响,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少高等学府的文学系设立了比较文学的性文学专业,宁的作品不但是这个专业的启蒙读物,也是讨论最多的作品;在不少大学的文学、艺术专业,改编上演宁的作品,也是师生们相当喜欢的保留节目。在纽约大学,从1977年开始设立了“阿娜伊丝·宁纪念奖学金”,每年作为荣誉奖资助发给比较文学专业的一位博士生。2003年年初,在宁诞生一百周年的时刻,坐落在纽约市的哥伦比亚大学再次举办了标题为“性文学之夜”的系列活动,其中包括对宁作品的研讨。

在宁同意将《日记》中1931—1932年间的内容整理出版时,她曾经犹豫很久。一方面,是不想有借亨利·米勒的名人效应来”贴金”,更不想拿自己年轻时的性爱经历来哗众取宠;另一方面,她不希望这段带有自传性质的情事给自己的丈夫雨果带来伤害——毕竟,雨果曾经是自己最深爱的人。所以,在她六十三岁时,她决定以小说的形式出版《日记》——删去了其中大部分细节,只是为了叙事的完整性,保留了主要线索,以此展现出自己年轻时从一个青涩少女成长为成熟女人的心路历程。同时,小说中的人物姓名则与《日记》保持一致,以此说明自己情感与体验的真实。

小说中,认识米勒之前,宁与自己的丈夫虽有新婚的甜蜜,但并不美满一一她当时还是一个青葱少女,并不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去享受爱,正如雨果所说:“我们还处在蜜月的紧张阶段”。和其他男人一样,雨果一厢情愿地认为爱就是物质上的给与,而遗忘了爱也是一种索取——作为银行家的雨果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妻子心理上的微妙变化。其实,宁带雨果去布隆迪大街32号看妓女表演时,她已经在无意中对雨果发出了不满与抗议的信号,而雨果显然认为这是宁的一种慷慨大度。由此,宁只好在自己生命本能的引导下,去寻找一条新的成长之路。

起初,她试图角色转换,尝试男性爱的方式。所以,她给琼以男人的关怀与帮助——赠送礼物,替她付钱,希望由此获得保护的自豪与拯救的光荣。然而,她很快发现,琼的遭遇与她只是表面相似,实质完全不同。早年,琼爱上米勒时,希望以自己的牺牲换来米勒——一个天才的诞生,并成为米勒伟大小说的不朽主角时,有一种甘做幕后英雄、舍生取义的信念。然而,在工具理性和现代化潮流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面前,尊重人性、反抗现代性是不合时宜的,米勒的理想注定会碰壁。此时的琼,既看不到米勒成功,或者哪怕是被社会所认可的希望;也看不到自己经受苦难的尽头。因此,她对理想、信念等一切或美好或高尚的词产生了怀疑,意识到男人喜欢的只是自己的身体,而她迷恋的是文字中的自己。她明白自己并非是米勒的诺亚方舟,米勒也在她的骄纵下变得愤世嫉俗、脾气暴躁、我行我素。如果年轻时自己坚持嫁给米勒是为了理想,那么再坚持下去,会不会被人认为是“神经病”呢?

宁并不理解琼的经历和内心的变化。相反,她身上女性的好奇与年轻的冲动一起爆发出来——对幸福与苦难同样的渴望使她走上了琼当年的道路。她甚至认为,颓废到极致的女人才会真正的纯洁无邪。因此,她一度自豪地认为米勒是颓废的“精英”,而自己则是一个纯洁的”坏蛋”,她和米勒是天生一对。然而,当她沉溺于米勒的性爱中时,背叛后的自责与拯救他人的光荣却在她脑海中相互冲突,几近疯狂。在此期间,她的日记也采用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英文名为《Thc Possessed》,又译为《附魔者》)作为标题。的确,她当时已经是一个”附魔者”,一个被”魔鬼”附身的女人。

然而,这个魔鬼是谁?如何驱除?宁求助于精神病医生艾伦迪,并一度认为自己陷入了不正常的变态心理中,而米勒似乎是始作俑者。然而,只要她一见到米勒,无论是激情放荡的米勒,严肃深刻的米勒,或是颓废迷茫的米勒,甚至是歇斯底里的米勒,她都感到自己无法抗拒……是不是 “无论什么样的爱情,我都无法抗拒”呢?等到拯救世人的医生艾伦迪也在不知不觉中身陷她的·隋网时,宁甚至想到了离家出走。

这真的是一个可怕而不幸的世界。就在宁心魔未除、不知所措的时候,她忽然得知“昨天夜里琼回来了”。这个无情的现实立刻击碎了她的一切幻想,现实社会的一切道德制度立刻占据了她的脑海——琼回来了,那我是谁?我算什么?幕后的牺牲者也轮不到……都是米勒,是他的虚情假意、自私自利……很快地,宁的“病”就治好了——艾伦迪和雨果都非常高兴。

如果说男人是在与社会和他人的抗争中适应生活,那么女人则是在男人的身上开始认识自我,品味人生。作为一种女性成长小说,作者将一个少女成长为一个女人的经历写得一波三折,直接大胆而又发人深省。宁明白,在她内心深处,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心魔并不能彻底消除或被治愈——它还会再回来的。作者对自己内心的剖析大胆而深刻,并没有”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东西”的激愤,也没有将反抗的矛头对准“整个……整个……整个……”的一切,而是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当年内心深处的爱与痛,使得本书成为一本描写女性成长的经典名著。

在西方文学的女性形象中,女性往往作为两种形象出现,一种是女神,一种是女妖。前者如圣洁的玛利亚、纯洁的奥菲丽亚,后者如冷酷的莎乐美、危险的塞壬。如果说这是人类早期神、人形象混杂的结果,那么宁则是将女性的文学形象——女神/女妖拉回到女人,表现的是女性作为人的真实的幸福与苦涩,声音与疯狂。

宁曾为亨利·米勒的(北回归线》作序,高度赞扬亨利。米勒在文学创新上的贡献,《北回归线》也一向被认为是继卢梭的(忏悔录》以来最好的忏悔作品,是西方文明中理性对人性压抑后的终极反叛。但与亨利。米勒不同的是,宁并不是完全站在现代文明批判者的立场上进行文学创作,她更多的是以女性的眼光来记录现代女性在性、情、爱之间的彷徨与抉择。她并不完全认同性爱是帮助人在现代文明中寻回自由的武器,是发泄颓废情绪、忘却苦涩人生的最终捷径。她只是认为性是爱的自然延伸与升华,性爱可以使人的想像力获得解放,从而激发出作家的创造力,使这个疯狂而冷酷的世界获得“炽热的血,神圣的完美”。在这一点上,她所做出的贡献,正如但丁在《神曲》中所言:”永恒的女性,引导着人类不断飞升”。

在亨利·米勒沉浸在性、酒精、大麻中,试图使自己敏感的心灵逃出幻灭与忧患的梦魇时,身为女性的宁更为注重自己内心深处在性、情、爱之间的统一。在《亨利和琼》中,无论是遭遇激情的米勒,还是邂逅精神病医生艾伦迪,宁始终念念不忘的都是一个词——忠实。每一次的性爱都会让她反省自己是否对爱情忠实,对爱人忠实,对自己忠实。对于她来说,她可以理解甚至尊重“没有爱的性”,但自己却无论如何接受不了——无论这个人是她曾经的恋人,现在的丈夫,当下的情人,或是令她惺惺相惜、貌美如花的琼。

在写作上,宁也从狂热地崇拜亨利·米勒的反叛、直接、颠覆的风格中冷静下来,以自己女性所特有的细腻和繁复对心理进行了多向度的阐释,将自己内心深处情欲碰撞的紧张描绘得惊心动魄。在她笔下,女人对性和爱情、高尚的艺术境界和生活安全感之间的追求是这一成长中不可分割的矛盾,女性在自由和伦理之间的摇摆不定和表里不一的特性,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宁尤为引人注目的惊人之举,是她敢于在写作中毫不留情地捅破这双重人性间的一层纸。

同时,宁的日记体小说写作也是文学创作中的一大创新。著名批评家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将虚构类散文作品分为四种:小说(novel)、自白(confession)、剖析(anatomy)和罗曼史(romance),同时也指出,有些作品是四种因素同时并存——《亨利和琼》就是明显的一例。小说是虚构的,但日记是作者心路历程的真实写照,有着新闻与历史所不具备的真实,同时,宁又运用了独特的心理分析、坦率的内心独白,使得真实与虚构相互交织,“善”与“恶”相互转化,并将自己的叙述、言说、遐想、幻觉交织在一起,使一个原生态的自我彻底地展现出来。当然,应该注意的是,她在文中细腻而详尽的性描写使得作品的高雅受损,梦呓式的散乱叙事与评点式的由感而发也显得结构松散,繁复的心理描写导致行文琐碎和拖沓,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她作品的文学价值。

自叙小说往往与心理危机形影不离。在宁的作品中,这些追求艺术至上的流浪巴黎的作家和艺术家,注重感官享乐、沉迷肉欲之美并钟爱颓废情调,都是他们在人性走向现代化过程中裂变的真实反映。然而,在他们试图疗救现代社会的文明病时,他们自己也因“试毒”而“中毒”。小说中,宁对身体和感觉充满迷恋,对自己的种种不道德行为也充满下意识的辩护,在对现实说“不”时,她甚至忽略了对与错、美与丑、善与恶的界限。这些,都是我们在阅读时所要注意的。

同时,在追求审美的现代性的同时,宁更注重艺术是对美的追求,对享乐的赞美,并努力使审美走到日常生活中来。本来,这种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在当时资本主义全球横行、物欲极端膨胀的年代,是一种很好的矫正。然而,在艺术品通过机械复制进行传播的现代社会,这种个人对日常生活的审美追求也很容易为资本家所利用,成为文化消费及商业运作的一部分——而这一点,则会使文学与艺术面临终结的困境。事实上,如果宁对女性意识的探索更深入一些,对自己反常心理的剖析更犀利、更无情一些,她的艺术成就会更高。

应该说,在20世纪西方现代派文学中,女性文学的出现也是一大亮点。这些年来,中国也出现了不少描写性的女性文学作品,这其间,中国的部分女作家往往将性描写作为奇观化的场景再现,或是将其作为挑逗色欲及感官的卖点,甚至给自己贴上各种标签,使女性的身体沦落为消费社会中的消费符号——无疑,这对于女性及文学自身,都是一种亵渎与侮辱。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了解一下现代女性文学代表作家阿娜伊丝·宁的观点,或许对如何看待女性描写性的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宁的作品公开发行后,许多人把她的言论收集为“语录”,其中引用最多的是:

沉溺生活的人没有死的恐惧。

反常的享乐伤害正常的情欲。

危机萌芽比危机泛滥更厉害。

一个人的生活随着勇气的增加而扩展,随着勇气的衰减而萎缩。

如果你不能通过写作呼吸,不能通过写作发出你的哭泣,不能通过写作唱出你的心声,那你就不要写作——那样的写作对我们的文化毫无意义。

爱情不会自然死亡。爱情死亡,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如何充实它的资源。爱情死于盲目、错误和背叛,死于病态和伤害,死于萎靡、消沉和灰暗的生活。

这些“语录”,也许很能反映出宁的女性文学基点:女性从来没有把情感、爱情与性、性行为分开。在1974年发表的(女性的性文学》中,宁进一步系统地阐明了她的文学主张:

我发现,多数女性反对色情文学对性文学的损害。在我们女性看来,色情文学和性文学的区别非常明了:色情文学以怪诞的眼光来看待性行为,把性行为降低到动物的兽性水平;而性文学则只是激起性的愿望,而不是把性行为兽性化。我跟许多女性探讨过这一问题,她们多数人都认为,男性性文学作家的立足点不外乎是猎奇或强奸,对女性没有感染力。因此,我们要创造出与男性完全不同的性文学写作。女性性文学,是把性行为、感情和爱情联系起来的文学,并且要具体到每个人的个性。

阿娜伊丝·宁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D·H·劳伦斯:非专业研究》、《爱神三角洲》(又名《性爱维纳斯》)、《爱情之屋的间谍》等。目前,这些作品已被翻译成瑞典文、日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等多个版本,在许多国家出版发行。

最后,本书在审订译稿期间,得到了来自法国的白丽雅小姐(Patrizia Vandaalen)的帮助,她为我们详细解释了书中所涉及的法国历史、社会及文化背景,并为我们提供了阿娜伊丝·宁的相关资料,在此特向她致以诚挚的谢意。

李杰

2005年6月于北京

书评(媒体评论)

“(阿娜伊丝·宁)是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

——《新闻周刊》

《亨利和琼》是一本阿娜伊丝·宁的欲望被唤醒的真实记录的书很动情也很慎重,狂热而紧张,薄薄的书卷是一个妇女在和自己在对话中清晰的抗争记录

——《纽约时报书评》

“(阿娜伊丝·宁)是一个真正的女性,是一位领先于时代的作家。”

——《洛杉机时报》

阿娜伊丝·宁那属于女性特有的感觉精彩地展现了出来。

——《参考书目》

作者对于女性性冒险的内容比我读过的任何一本书都要贴近真实我发现这是一本非常情色的书,极其的解放  ·

——阿莱斯·沃克

当情爱中的“猎物”或“鱼虾”,也许是女人心甘情愿、甚至求之不得的生命激情。不过,阿娜伊丝的日记体小说《亨利和琼》写的是“我由此成为一个女人的痛苦经历”,并没有把自己看成“鱼虾”,亨利也没有把阿娜伊丝当“猎物”。

——著名学者 刘小枫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亨利和琼(一本为爱与欲而写的永恒纪念)/重现经典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阿娜伊丝·宁
译者 侍丹青//刘春燕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672963
开本 32开
页数 2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0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重庆
220
147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2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