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纯真年代(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内容
编辑推荐

《纯真年代》被认为是伊迪丝·华顿结构技巧最为完美的一部小说。作家从自己亲身经历与熟悉的环境中提炼素材,塑造人物,将作品题材植根于深厚的现实土壤之中。通过博福特命运浮沉这一线索与主人公爱情悲剧的主线相互映衬,使一个看似寻常的爱情故事具备了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

内容推荐

伊迪丝·华顿编写的《纯真年代》以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纽约上流社会为背景,讲述了贵族青年纽兰·阿切尔在传统女性梅·韦兰和自由奔放的埃伦·奥兰斯卡之间艰难抉择并最终走向成熟、实现自我的故事。阿切尔出身于正宗的上流家庭,他在不可动摇的传统习俗中长大,循规蹈矩地过着有闲阶级的平静生活,他与大家闺秀梅·韦兰的婚事也称得上金玉良缘。但这位年轻绅士与他的同类稍有不同,他喜欢读书,喜欢思考,见过更多的世面。因而,他对于传统习俗的束缚与压抑有较深的感受,对墨守成规的枯燥生活不时产生反感。于是,当焕发着自由精神的埃伦·奥兰斯卡出现时,他被她深深吸引,并由同情转为爱慕。奥兰斯卡也因阿切尔的真诚相助而对他倾心。然而,面对威力强大的社会传统习俗,他们的爱情注定逃脱不了悲剧的结局。

目录

名家导读

正文

 上卷

 下卷

试读章节

中年时明戈特老太太突然发福,脂肪的堆积就像火山熔岩吞没一个行将覆没的城市一样迅速,她由一个丰满好动、步法灵活的小巧女人变成了如同自然奇观般的庞然大物。她像对待其他一切磨难一样达观地接受了这个灾难,如今,在耄耋之年她终于得到了报偿:镜子里的她,脸上几乎没有皱纹,结实的肌肤白里透红,巨大的脸庞中央,小小的五官依稀可辨,仿佛等待着有人去挖掘;光滑的双下巴下面,透过雪白的麦斯林纱,能看到雪白的胸脯,自得眩目,胸口戴着一枚已故明戈特先生的微型像章;大扶手椅上铺的黑色丝绸,像瀑布一般从椅子边缘倾斜下来,一双雪白的小手摆在上面,犹如水面上的两只鸥鸟。

曼森·明戈特太太由于过重的体重负担,早已无法上下楼梯了,她以自己特有的独立精神将客厅设在楼上,自己住在一楼(此举公然违背了纽约业主的规范)。坐在起居室的窗口,就能(透过始终开着的门和卷起的打环黄锦缎门帘)看到卧室的陈设。里面有一张装饰得像沙发一样的特大矮床,一张镶着花哨荷叶边的梳妆台,还有一面金框镜子。

客人们对这种异国情调的布置既惊讶又为之倾倒。单纯的人做梦也想不到,这种类似法国小说中场景的布置,容易诱使人们做出不道德的事儿来。在小说中描写的旧时道德败坏的上流社会里,那些偷情的女人住的都是这样的房子。在她们居住的公寓里,所有的房间都在同一层,而且挨得很近,以便事后暗度陈仓。纽兰·阿切尔(暗中想象《卡莫先生》中的爱情场面就发生在明戈特太太的卧室里)想到明戈特太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其私生活却无懈可击,觉得颇为有趣。但同时又带着几分敬佩地暗自思忖,假如有个人是她真心想要的情人,这位刚毅的女人一定也会投入他的怀抱。

让大家都感到宽慰的是,在这对新人造访期间,奥兰斯卡伯爵夫人并不在她祖母的客厅里,明戈特太太说她出去了。在这样一个阳光灿烂的“购物日子”里,像她这样名誉刚刚受损的女子外出,实在是不太得体。但不管怎样,还是免去了她与新人见面的窘境,也避免了她的不幸遭遇可能给这对新人光辉前程投下的淡淡阴影。这次拜访正如事前预料的那样,进行得十分顺利。明戈特老太太对这桩婚事很满意,善于观察的亲戚们对此早有预见,因此他们的婚事在家族会议上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新人的订婚戒指上有一颗硕大的蓝宝石,由看不见的细爪嵌在戒指上,也得到了明戈特老太太毫无保留的赞赏。

“这是新式样。当然,它突出了宝石的美丽,但是在老派人的眼里可能显得有点秃,”韦兰太太解释道,一边用抚慰的眼神看了一眼旁边的未来女婿。

“老派?亲爱的,希望你指的不是我。我喜欢一切新奇的事物,”老太太说着,把宝石举到她明亮的小眼睛跟前,她的眼睛很好,从来没有戴过眼镜。“非常漂亮,”她又说,一面把戒指还给梅,“非常独特。我那时候,一块彩玉镶在几粒珍珠中间就蛮好了。不过,戒指是靠手来衬托的,是吧,阿切尔先生?”她挥了挥自己的小手,指甲修得小小尖尖的,一圈圈的脂肪堆积在手腕周围,好像戴了象牙手镯。“我的戒指是罗马有名的费里加尼设计的。你应该为梅定制结婚戒指。你一定会的,我的孩子。手有点大——这都是现代的那些运动把关节给撑开啦——不过皮肤还是很白的——婚礼在什么时候啊?”她收住话头,盯着阿切尔。

“哦——”韦兰太太嗫嚅道。年轻人却看着未婚妻笑着回答说:“当然是越快越好,明戈特太太,只要你肯支持我。”

“老太太,我们得给他们时间,借此互相多了解一点,”韦兰太太插了一句,装出一副不太情愿的样子。老太太马上反驳道:“互相了解?咳!在纽约,谁不了解谁呀!让年轻人按自己的方式去办吧,我亲爱的,可别等到美酒都走了味儿啦。大斋节前就让他们把婚礼办了,到冬天我没准会得肺炎,我还想给他们举办婚礼早餐呢。”

P24-25

序言

名家导读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1862—1937)出生于美国纽约的一个富贵之家,幼年时代就随父母在欧洲旅行,先后到过意大利、西班牙、法国等国家。1885年与爱德华·华顿结婚(1913年离婚)。婚后住在罗得岛的纽波特(Newport),1907年移居法国。华顿自幼就在家长指导下学习上流社会复杂的习俗和礼仪,对上流社会非常熟悉和了解,这为她后来描写那个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顿是一位多产作家,也是一位多面写手。她一生出版了40余部作品,其中包括近20部小说、10部短篇故事集,还有诗集、游记与自传,甚至还有关于小说创作理论的文章。然而人们评判她作为一个作家的重要性还是以她的小说为基本点的。华顿是亨利·詹姆斯的崇拜者与密友。因为他们生活经历的相似(都是纽约人,后来都侨居国外),小说中主题的相似(两人都对富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在异域的美国人感兴趣),还有华顿从“詹姆斯大师”那儿吸取的美学原理,所以华顿被称为詹姆斯的门徒。这一说法甚至模糊了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差异:亨利·詹姆斯是一位深刻的作家,而华顿是一位风俗小说家。詹姆斯的写作方法是将人物从社会力量的影响中移开,将故事置于人物的心灵之中;而华顿的写作方法则是描写社会与道德力量对主要人物的影响。詹姆斯小说中的冲突通常是内在的,而华顿小说中的冲突几乎总是外在的,一个优秀的个人总是卷入到与上流社会的争斗中,个人总是显得与那些代表人物的意见、观点格格不入。

当然也有例外。《暗礁》(The Reef,1912)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这是一部被评论家称为华顿“最具有詹姆斯特点的詹姆斯式的小说”。故事发生在法国的一个庄园里。小说的焦点是女主人公安娜·利思(Anna Leath)的心理斗争。安娜·利思发现未婚夫与一年轻女子有染,而这个年轻女子即将和安娜的继子结婚。安娜不能接受未婚夫的乱交,但又无法放弃,因此置身于一种难以取舍的两难之中。尽管华顿的字里行间表现出了来自社会的种种压力,尽管这种冲突在华顿的其他作品中也比比皆是,但唯独在这部作品中,这种冲突是作为心理问题而不是作为社会问题来处理的。

在她初期的小说中,《欢乐之家》(The House of Mirth,1905)是最成功的一部,发表后立即引起了文坛的关注,并迅速畅销。小说的女主人公莉莉·巴特(Lily Bart)出生于一个家道中落的纽约家庭,想用婚姻改变自己的经济和社会地位,却受到了上流社会的排挤与嘲弄。她徘徊于对美、对奢侈生活的追求与对道德的严格遵循之间。如果她跟所爱的人结婚,就会生活在贫穷之中;如果为了物质享受与他人结婚,又会违背她那颗不甘堕落的心。她试图挽救道德的完整,却滑入了贫困的深渊,绝望中服用过量的安眠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以生命为代价唱响了一曲道德胜利之歌。

《伊坦·弗洛美》(Ethan Frome,1911)与典型的华顿式小说有些不同(以新英格兰为背景,主人公是贫穷的乡下入),但小说讲述的故事却与《欢乐之家》相似:伊坦·弗洛美与一个比他大好几岁、相貌平平、有些神经质的女子结了婚,却爱上了妻子漂亮的表妹。尽管他考虑过与这名叫玛蒂·威尔斯的女子私奔,但最后社会的压力还是获胜了。伊坦和玛蒂企图用自杀来逃避命运,结果双双致残,还得由伊坦的妻子来照料。《伊坦·弗洛美》的姊妹篇,另一部新英格兰小说《夏》(Summer,1917)中的主人公查理蒂·罗伊尔(Charity Royal),在与所爱之人一起享受了田园般的极乐之后,便不得不与比她大得多的监护人结婚。这个监护人是一个心地善良、健壮结实的男人,在北多默镇有体面的住所,还给罗伊尔尚未出生的孩子起好了名字,但这终究是一个没有感情的婚姻。

出版于1913年的《乡村习俗》(The Custom of the Country)中体现的对乡村居民的讽刺主题,在她1920年以后的作品中有了进一步发展,可以说是辛克莱·刘易斯的先驱。《乡村习俗》中的昂丹·斯普雷格(Undine Sprague)是女性的代表,埃尔默·莫法特(Elmer Moffat)则是男性的代表。这两个既无品位又无道德顾虑的人向有钱的纽约贵族发动攻势,并战胜了它,然后又来到欧洲,故伎重演。昂丹与纽约的拉尔夫·马威尔(Ralf Marvel)结婚,又与之离婚,再与一法国贵族结婚,又离婚与埃尔默·莫法特结婚。此时埃尔默定居欧洲,是个买得起任何奇珍异宝的千万富翁。在昂丹向上流社会攀爬的过程中,她的第一任丈夫拉尔夫·马威尔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并最终自杀,是昂丹的贪欲将他送上了绝路。在这部小说中,华顿小说惯常的主题——作用于敏感个人生活中的社会与经济力量的影响——已经开始与小人物有关了。

……

小说中的几个主要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细致入微,通过对人物丰富的心理活动的描写,揭示了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

纽兰·阿切尔是故事的男主人公——一个年轻、受人欢迎的成功律师。他与母亲、妹妹生活在纽约的一个上等家庭里。自孩提时代起,生活就由传统来塑造,被纽约的上流社会寄予厚望。与梅·韦兰订婚就是成功的一步。小说开头,他对传统的婚姻充满了憧憬。遇见埃伦·奥兰斯卡后,他的生活改变了。随着二人关系的发展——先是友谊——后是爱情——他开始对指导自己成长的价值观表示怀疑,他逐渐看到了纽约社会中性别之间的不平等与社会习俗中最浅薄的部分。阿切尔尽其所能在对梅的责任与对埃伦的爱之间找到平衡。随着小说情节的推进,阿切尔试图打破传统束缚的愿望日趋强烈,先是与埃伦去了斯库特克利夫,然后去波士顿,最后还愿意跟她去欧洲。然而最终,阿切尔发现他们的爱情只能存在于自己的记忆中。

梅·韦兰是阿切尔的未婚妻,后来成为他的妻子,是按照一个完美的妻子和母亲的标准被抚养成人的,不折不扣地遵循着所有上流社会的传统。大多数时候,她似乎是纽约社会所喜欢的那种纯真却又令人乏味的年轻女子,但在圣奥古斯丁,梅显露了她成熟与怜悯的一面,这是阿切尔很少看到的。她宁愿和阿切尔解除婚约,让他与真正所爱的人结婚(梅以为阿切尔爱的是拉什沃思太太)。梅极力在阿切尔对埃伦的爱与他们的婚姻之间保持一种调和的态度,装出很幸福的样子,给上流社会一种婚姻完美的假象。为了将埃伦从阿切尔身边赶走,梅在自己还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就告诉埃伦自己已怀孕。梅去世后,阿切尔才得知梅自始至终都知道他与埃伦相爱。弥留之际,梅还告诉儿子达拉斯,可以永远信赖阿切尔,因为为了他们的婚姻,阿切尔放弃了对他生命来说最重要的东西。

埃伦·奥兰斯卡是梅的表姐,与小说中从未出现的一个欧洲贵族奥兰斯卡伯爵结婚,成为了一位伯爵夫人。不过故事开始时她便已逃离了这场不幸的婚姻,回到了纽约的家中。埃伦崇尚自由,帮助阿切尔摆脱纽约上层社会狭窄的视野,让他看得更远。她平等地看待自己的女佣,派她出去办事时,甚至将自己的斗篷给她穿。她与那些所谓名声不佳的人一起参加聚会,邀请表妹的未婚夫阿切尔看望自己。在与阿切尔无望的爱情中,埃伦遭受的折磨与阿切尔一样多,但她心甘情愿地生活在远离阿切尔的地方,目的是让他们既能相爱,又能保持一个安全的距离。埃伦对阿切尔的爱是相当复杂的,得知梅怀孕后,她立刻决定彻底退出这场爱的纷争,让阿切尔和梅好好生活,尽一个丈夫的责任。

《纯真年代》被认为是一部描写个人与纽约社会之间矛盾与抗争的优秀小说,书中探索了在冲破旧文化束缚、创造新文化的转变时期上流社会成员面临的各种矛盾,同时也探讨了社会变革时期一些带有根本性的普遍问题,如妇女角色的变化、家庭的重要性、感情与责任的冲突等。华顿的这部小说也告诉读者,无论社会怎样变迁,基本的社会道德是不能违背的,家庭的责任重于一切。

河北大学外国文学教授

毛牟亮

2014年6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纯真年代(全译本)(精)/世界文学名著典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国)伊迪丝·华顿
译者 赵明炜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6070479
开本 32开
页数 299
版次 1
装订 精装
字数 184
出版时间 2014-07-01
首版时间 2014-07-01
印刷时间 2014-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2014038959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17
147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1:4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