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叫板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以写作国粹系列小说而蜚声文坛的海南省作家罗萌的又一30万字的新作,是继《梨园风流》后作家的又一部以京剧舞台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力作,写作这部《叫板》,用作家自己的话说,是“为了遗失多年的梨园梦”,“在戏梦人生的起伏和悲欢里,描写了艺人与票友对京剧艺术的痴迷、个人的多舛命运与梨园的沧桑变迁”。

内容推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罗萌曾在辽宁省的一座城市戏剧舞台上扮演生角多年,深谙个中况味。他身边既有唱作俱佳德艺出众的长者,也有心机诡诈巧言令色之辈,一个小舞台浓缩着一个大社会。写作这部《叫板》,用作家自己的话说,是“为了遗失多年的梨园梦”,“在戏梦人生的起伏和悲欢里,描写了艺人与票友对京剧艺术的痴迷、个人的多舛命运与梨园的沧桑变迁”。

目录

为了遗失多年的梨园梦(代序)

正文

试读章节

两年时间里,“者儿营”各位老大演绎的“第三者”、“第四者”甚至“第五者”的故事,可谓丰富多彩,但都统统被我归类在五花八门的红尘故事中,没有予以太多的关注,也关注不过来,如今毕业又已十多年,早就淡忘得一干二净,但对我们“棍儿营”的故事,特别是我和李崮儿之间的故事,却是一直刻骨铭心,难以忘怀。

我和李崮儿的故事,起始于班里一次小品作业讲评会。

那次小品作业,我写的是一个妻子和第三者化仇为友的故事。戏一开始,妻子阴错阳差收到第三者捎给丈夫的便条儿,约丈夫某日某时在某地约会,妻子怒火中烧,却没让丈夫知道,到了约会时间,就直接赴约去“讨伐”第三者。两人唇枪舌战之后,妻子认识到了自己因事业而对丈夫的某些“失职”,第三者则认识到妻子为人的某些可爱之处,其对丈夫的“失职”应予谅解,二人遂化解敌对立场,成了朋友。恰巧,第三者此时接到丈夫的电话,约她见面,她谎称即将调到外地工作,劝丈夫今后好好与其妻相互体谅,共筑爱巢,使在旁的妻子深受感动……

李崮儿的作品写的是:一个刚下岗的车间干部,领完下岗费的回家路上,心里难过,就到酒馆儿去喝闷酒。偏巧,这家酒馆儿的女老板原来正是他车间的女工,被他“整”下岗的。她得知这位顶头上司也下了岗,开始很解恨,就别有用心地劝他多喝酒,一醉解千愁。后来,知道他的妻子此前也下了岗,又很同情,就又劝他少喝两杯,省下每一分下岗费当本钱干点儿什么。最后,听说他妻子此前因不会做生意,连连赔本儿,已完全丧失再创业信心,他正为此发愁,就又动了恻隐之心,邀请他们夫妻二人同来加盟自己的酒馆儿,共同开发方便快餐外送业务。那位车间干部很感谢她不记旧怨,助人为乐的胸怀,一时无地自容……

两个小品的主题虽然都很积极,也有一定的高台教化意义,但思想深度毕竟有限,人物形象也较单薄,可因为当时全班同学水平普遍不高,我和李崮儿的作品就脱颖而出,得到老师的高度评价。最后,老师指定由我和李崮儿一起排演她的小品,这就给我们俩的单独接触提供了契机。而且,由于李崮儿是演员出身,她写的小品自然由她来担当导演,我就有了理由时时主动去向她请教表演要领与人物舞台调度,得以借执弟子之礼向她大献殷勤。

有耕耘就有收获,从此李崮儿对我多施青睐。每当夜深人静,校图书馆阅览室只剩我和她时,她总会把向图书馆管理员“行贿剩下的”水果、零食什么的分给我吃。胖得眼睛只剩一条缝儿的女图书管理员,接受了李崮儿的“贿赂”,就会网开一面,不按规定时间赶我们出来,让我和李崮儿得以多看一会儿书,或多查一些资料。开始,我不知道李崮儿的这种“贿赂”行为与我有关,后来,偶尔听她对那胖管理员耳语说,这是孟小东我们俩给你买的。才知道胖管理员经常对李崮儿有些特殊照顾之外,对我的某些违规行为也常常睁只眼闭只眼的原因所在,心里自然就很感激李崮儿。后来,我也效仿她,向那胖管理员“行贿”时,也说这是李崮儿我们俩给她买的。胖管理就会瞥一眼李崮儿,意味深长地朝我挤挤眼、努努嘴。我很高兴看到她把我和李崮儿联系起来的任何表情,那会让我心底泛起一股甜甜的暖流。

感谢绝大多数同学对图书馆阅览室开放时间总能予以严格遵守,这就为我和李崮儿每天都能在此逗留很晚提供了方便。我也才得以有了独家发现——这个娇小妩媚的李崮儿,其实是个大大的野心家。她每天晚上牺牲那么多娱乐机会,默默“长”在图书馆阅览室里,原来是在偷偷为她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做准备。她查阅的资料范围之广,抄录的卡片门类之多,经常让我目瞪口呆。但我每次打听她为什么这样近乎疯狂地阅读时,她却总是神秘地笑笑说:暂时保密!P4-5

序言

为了遗失多年的梨园梦(代序)

二00一年深秋,应《十月》杂志社之召,去武夷山出席一个会,巧遇四十年前阜新戏校一位老同学,正携老伴儿来旅游。倏忽半生,恍若隔世,便伴着武夷茶香与他聊起了当年。

聊到一位叫金效梅的老师,他告诉我,金老师“文革”中自缢身亡。原因是他解放前有过孟浪劣迹,曾与某资本家三姨太有染,被造反派揭发批斗后,没了面子,才寻了短见。

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我记忆中的金老师,是位非常敬业、艺术造诣极精湛的前辈,他曾给梅兰芳先生傍过二旦儿,在梨园界颇有影响,系泰斗级大师。对我辈后生也颇有提掖耐心,是我当年梨园生涯中得益最多的师长。曾教我许多做人从艺的道理,一直是我心中最亮的一盏明灯。

他的噩耗,让我感伤。

当晚,不能寐。心里一直想着金老师的仙去,觉得应该为他写点什么,却一时又不知从何下笔。

二00二年五一节,举家于海口皇冠温泉酒店度假,晚上看电视,无意间看到一出京剧老戏《凤还巢》,扮彩旦的演员颇会哗众取宠,但脸上、嘴里、身上、脚下都明显欠着火候儿,就显得太“闹”,缺少应有的含蓄之美。情不自禁联想到恩师金效梅也曾反串儿过同一角色。那眼神、那嘴里、那身上、那脚下无一不透着深厚的艺术功力,却又不露卖弄痕迹,一颦一笑,拿捏得极有分寸——哗众而不“闹”,取宠又不过,深谙含蓄之道。两人艺术效果反差之大,令人生出无限感慨。就一下子找到了写金老师的感觉。当晚,趁着灵感纵横走笔,度假结束之日,一篇四万余字的中篇小说已告完成,这就是刊于当年第五期《十月》的《壶里乾坤》。

二十世纪的一九五八年,全党全民大跃进,刚考进初中的我,今天跟着老师背着行李下乡去“搞深翻,放卫星”,明天跟着老师敲锣打鼓上煤矿去“促高产,放卫星”,后天又响应学校号召,翻出家里所有铁器,手提肩扛弄到学校去“大炼钢铁,赶超英国放卫星”,几乎折腾一个多学期没正儿八经上过课,就觉得这学是上不得了——整天这么不务正业,还不如干脆……

正巧,阜新市戏曲学校招生,学京剧,还管吃管住,就悄悄报了名。一考,还真考上了,从此,就开始了我的梨园生涯。

当时,阜新是座很小的塞北城市——一个公园两个猴儿,一条马路俩岗楼儿,人们戏称“阜新大屯”。几十万人口靠着一个煤炭矿务局、一个火力发电厂求生。自诩“煤电之城”。

城市虽小,京剧团却不小,近百人中名伶荟萃——团长毕谷云是五大名旦之一徐碧云先生的得意高足,功青衣刀马花旦,是当时京剧界风头正盛的著名男旦,拿手戏是《绿珠坠楼》、《红娘》、《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其中《绿珠坠楼》里的“大吊毛儿”,三张桌上凌空翻下,足以码倒天下大武行,可见深得徐碧云先生真传。傍毕谷云的小生周承志,受业于梅兰芳先生的老搭档、小生泰斗俞振飞先生,因其“活儿”好块头儿又大,曾被程砚秋先生相中,力邀他给自己傍角儿,却因周与毕谷云早有长期合作契约在前,未能满足程先生之愿。挑大梁老生宋玉声,乃五大须生之一雷喜福先生入室弟子,曾搭荀慧生先生戏班儿与荀先生联袂合作,唱功做功兼长,王帽戏与衰派戏皆其拿手,《四郎探母》的“嘎调”、《四进士》的“白口儿”,特别是《打棍出箱》的甩发功夫更是一绝——可以垂直立起再均匀四散落下,每次露演都会赢得满堂喝彩——他后来成了我的师父。挑梁武生王长山,毕业于程砚秋先生创办的中华戏校,不光长靠短打无一不精,一条金嗓儿也响遏行云。当时,他是主管业务的副团长,每有主要演员临时缺席,他都责无旁贷主动救场“钻锅”——《铡美案》来过前王延龄后包拯,《武松打店》来过孙二娘,《瓦岗寨》又来过程咬金。生、旦、净、丑,来啥像啥,啥都地道。他后来在电影《节振国》中扮演党代表胡长发,至今备受业内好评。小花脸头牌演员张和元,也是中华戏校的高材生。文丑、老丑、方巾丑、袍带丑、茶衣丑,以及彩婆子样样拔尖儿,嗓门几倍儿亮,张口必有彩儿,《盘丝洞》里猪八戒的杂耍儿串唱,他先唱单弦儿名段儿《风雨归舟》,再唱《大葫芦》,句句精彩,韵味十足,不知曾颠倒多少看客……

这些大牌儿主演不要说在当时的塞外小城阜新,就是在当时的北京天子脚下,也都称得上响当当“够份儿”的“角儿”。他们所以落在了阜新,完全是因为当时文化部突然宣布的冻结演员流动的政策,如同一根机器上的链条儿,转着转着突然停了电,让他们紧赶慢赶偏偏停在了阜新这个节骨眼儿上。这对他们本人虽然是个猝不及防,可对阜新小城的戏迷来说,实是天赐的福分。

守着这群大牌儿名伶耳濡目染,外加金效梅老先生那批泰斗级教师的悉心栽培,阜新戏校也很快成长起一批在全国颇叫得响的梨园新秀——比我早一届的李国萃,是梅兰芳先生最后一个弟子,许多拿手戏均出自梅氏真传,一直为梅葆玖、李慧芳等梅先生身后的梅派代表人物所青睐,现为辽宁戏校梅派艺术的掌门人。比我晚两届的迟小秋,被程砚秋先生的弟子王吟秋先生收至门下,成为国内最早荣获梅花奖的程派传人,现为辽宁京剧院的挑梁青衣,颇受程迷们追捧。比我早一届的顾景荣,原习武生,后改老生,被“南麒(周信芳)北马(马连良)关外唐(唐韵笙)”的唐先生收为关门弟子,现为沈阳京剧院唐派艺术的代表人物……

可以说,阜新虽是经济小市,却是京剧大市。是个京剧界的知名码头,也是我印象中京剧人才辈出的风水宝地。

我出生在锦州父亲宦游任所,父亲原是受共产党派遣打入国民党军内的地工人员,但他与上级一直是单线联系,而辽沈战役解放锦州期间。他的上级突然失踪,便没人再能证明他的真实政治面目,其后的“镇反”运动中,理所当然被捕入狱。这样,我不到六岁就成了“历史反革命”子弟。

如果一九五九年的庐山会议,不发生彭德怀上“万言书”事件,如果毛泽东主席不针对此事件提出“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伟大号召,我的“历史反革命”子弟身份也许于吃戏饭并无大碍,但“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一经提出,情况就大为不同了。当时,阜新京剧团里也有人对大跃进不满,但还没敢给谁上个“万言书”去找不自在,只是私下发发牢骚而已。但上边儿让反右倾,开展强化阶级斗争观念教育,就得开会,学习文件,畅谈心得,也就有人因此而把私下的牢骚扯到了会议桌上。于是,党支部书记就抓住了“阜新京剧团里的彭德怀”。被抓的人不服气,就和党支部书记顶起牛儿,一些不懂政治为何物的心直口快者也纷纷替被抓者鸣不平,如此一来,党支部书记更加恼火,事态便迅速扩大,最后,竟导致文化局派下工作组来抓“右倾机会主义的典型”。前前后后一个多星期,就将一个唱里子老生的、一个唱二路小花脸的定为“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开除公职,送去劳改。并同时宣布,有两个学员因为家庭出身有问题,此次反右倾运动中,也有现行言论,但考虑入还年轻,不能不给悔过机会,故从宽发落,按人民内部矛盾对待——留团察看、监督劳动一年。这其中的一个人就是我。

直到宣布完处分,我都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天条,招谁惹谁了——整个运动中,我一直按小字辈儿身份规规矩矩约束自己,一分钟不迟到,一分钟不早退,一句话不乱说。因为在一个比一个有“份儿”的一大群师长面前,自知是上不了台面儿的丑小鸭,哪儿敢大声喘气儿呀!

最后,还是从团支书、我的师兄那儿问清了我的“罪状”——有一天,演现代戏《杨靖宇将军》,打住戏后,团支书、我的师兄要求青年学员练夜功,说这是“持续跃进”的需要。有人提意见说,天儿这么晚,肚子也饿了,怎么练哪?他听我当时在旁也说了句:肚里没食儿怎么抗日呀?这就意味着我和提意见的那个学员,一唱一和攻击团支部组织的文艺大跃进,反对练夜功,因而“性质是极为严重的”。  我这才恍然大悟——他说的事儿的确不假,当时,我确实是说了“肚里没食儿怎么抗日”这句话,可那是我在《杨靖宇将军》里扮演叛徒的一句台词儿。那会儿只是脱口而出,既没有呼应那个提意见学员的动机,也没有针对团支部号召练夜功一事表示不满的念头,只是下意识的吼那么一嗓子罢了。此前,我的这位师兄为此已经找我谈过话了,我也对他解释清楚,以为没事儿了,谁知,最后他还是揪住不放,整了我一下。

后来,经别人提醒我才豁然明白——原来,我的这位师兄整我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我说了什么,没说什么,而是他正在追求一个女学员,而这名女学员不爱理他却偏偏爱往我身边儿凑……

那年,我十九岁。

十九岁的我,才开始明白“运动”二字的民间含义。

三年后,我二十二岁,又赶上一个“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不叫运动的运动,具体印象好像就是各条战线一齐大精简——把大跃进跃出来的冗员再都裁下去。

由于监督劳动并未妨碍那个女学员向我靠拢,这回,我的师兄又换了招术,他以青年演员队队长的名义,首先把我列在青年演员队该精简人员名单之中。

不久,正随团在外地演出的我,接到团人事干事的电话,让我速回团里找他报到。同时接到电话的还有另外几名家庭出身有问题的学员。

人事干事让我们先到财务室领取“工龄补助”,我们不明就里,反正给钱又不是要钱,就领了。然后人事干事才说,国家现在有困难,各条战线都得减人,经团领导研究,报局里批准,你们几个今后就不要再来上班了。

我们问,这么大的事儿,团里大大小小那么多领导,为什么没一个人和我们谈?

人事干事笑笑说,我现在不正在和你们谈吗?

有人问,精简我们的理由是什么?总应该让我们知道知道吧?

人事干事说,算了,你们领完钱,签完字,就说明你们对精简没有意见了,再纠缠什么都没有用了。现在强调阶级斗争意识,你们应该考虑考虑自己的家庭出身……

我就这样结束了五年多的梨园生涯。

转眼二十几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我下乡、回城,当编辑、编剧,再下海,远走天涯海角,移居海南后,再没时间关注京剧、关注梨园。有一度,我几乎完全忘记自己曾经吃过那么几天戏饭。

一九九二年前后,当我以企业家身份再回东北建立企业分支机构时,一个偶然的机会,淡忘已久的京剧又蓦然出现在我的视野。

那天,在沈阳的一家豪华酒店与朋友共进晚餐,忽闻伴餐演出的报幕员报:下面请XX京剧院著名演员某某某演唱《智取威虎山》选段——“打虎上山”。

某某某?!这不是我当年在阜新戏校的同学吗?

果然是他!曾经一个宿舍住过、一个练功房练过功的老同学。他一边唱,一边到各餐桌与就餐者握手,逐桌收取小费。来到我的餐桌时,一眼认出了我,先是有些惊诧,接着又有些尴尬,我赶紧从衣兜里扯出几张百元人民币塞进他手里,他稍微推辞一下还是收了。然后深深一躬到地说,谢谢老同学!便又转身到其他餐桌去了,直到演出结束再没露面。

买完单,正欲起身离去时,某某某又走了过来,看来,他一直在暗中观察我,似乎有话要和我说。我们就围着餐桌聊起来。

他告诉我,省里成立样板戏学习班时,就把他和另外几个阜新的同学借调上来,“文革”后又给他们办了正式调动手续,现在他们都已是××京剧院的头牌主演,可京剧危机,票房萧条,演啥都没人看,政府又逐年断奶,拨款越来越少,眼下只能领百分之五十的工资,不少人都改行去开饭店、开茶馆儿、办美容院,有的干脆把工作关系调出京剧院,改行干别的去了,比如我们一个唱花旦的同学,调到沈阳铁路卖车票去了。另一个同学说他不会干别的,就只能来酒店伴餐卖唱,到歌厅清唱,为稻粮之谋,顾不得许多了。

听了他的介绍,我的心有些沉重,不管怎么说,京剧是我的初恋。虽然她让我伤过心,但我不希望她衰败,更不忍心看着她消亡。

我问阜新那个偏爱往我跟前凑的女学员现在情况怎样?他告诉我,她到底还是嫁给了我的那位师兄!现在,我的师兄是团长,那个女学员是主演。但剧团开不出工资,人心散了,不少人不上班了,团长和主演都变成了光杆儿司令,也就无所谓团长和主演了……

我再没什么可问,只觉得嘴里心里说不出的苦涩。

他却忽然想起了什么,问我,你家老爷子的历史问题解决了吗?

我告诉他,一九八九年五月,在我父亲服刑二十三年,被邓小平“文革”复出特赦又十四年后,当初审判他的××法院经过反复调查核实,正式承认了他“确属于我方工作者”,并撤消了一九五二年对他的错判。

他听完后笑了,我也笑了,笑着笑着,都演变成京戏里老生的那种仰天大笑。

一九九八年,我从企业退居二线,半工作半退休,拿出主要精力投入国粹系列长篇小说创作。

二000年十月,我的“罗萌国粹系列长篇小说”第一辑《梨园风流》、《丹青风骨》、《杏林风骚》三部长篇,总共一百三十六万字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二00一年五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成立五十周年庆典之即,第三届人民文学奖颁奖同时举行,《梨园风流》、《丹青风骨》、《杏林风骚》三部长篇获提名奖。

但是,在中国作家协会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罗萌国粹系列长篇小说研讨会”上,作家、评论家更感兴趣并热情称道的却主要是《梨园风流》。他们几乎是不约而同地认为,《梨园风流》是三部长篇中写得最好看的一部。邓友梅、张炯、李国文、陈建功、杨义、何西来、蔡葵、何镇邦、徐城北、吴秉杰、云德、胡平、周政保、白烨、孙郁、李洁非等著名作家、评论家都著文对《梨园风流》给予热情肯定。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杨义更是毫不含糊地指出:《梨园风流》人物奇特的命运带着丰厚的京剧文化行李,以生命的头颅去撞击不同时代的沉重的时空板块,于惊涛拍岸处不时发出痛苦的悲壮的生命绝叫,其艺术匠心足以动人心弦。以致我们这样推想,如果不是这位作家写出,以后很难找到一个人把它写得如此本色当行了……

这些赞许对我本人的主要意义,是帮我认清了自己,认清我的这支笔无论触及多少国粹题材,最终能真正打动读者、拨动读者心弦的,却只有京剧题材的这部《梨园风流》。这一点告诉我,无论我意识到意识不到,当初五年多梨园生涯的那些喜怒哀乐,早已深深溶入我的灵肉之中,所以,大半生来,离不离开它,离开多长时间,多远距离,都没能割断我对它刻骨铭心的眷恋,尽管这种眷恋我并不是总能自觉感受得到,但它是明明白白存在于我的笔端的。

于是,我知道了自己当初的梨园旧梦并没有死,它一直休眠在我的心底。一旦苏醒过来,血依然是热的。

《壶里乾坤》发表后,被《中篇小说选刊》、《辽沈晚报》先后选载与连载。还获得海口市文联颁发的该年度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

《十月》主编王占君先生说,《壶里乾坤》反响不错,再写几篇吧。

我就又写了《一不留神》。其中的主要人物、情节与灵感均来自沈阳就餐与老同学那次意外邂逅。

小说发表后,《十月》编辑部接到一些读者的电话,询问作者是何许人也?何以对京剧如此熟悉?

作品能受到读者的关注,这是对作者的激励,就觉得自己真是应该在梨园题材上继续写下去——算是重圆遗忘多年梨园旧梦的一种方式吧。

就又写了《验明正身》、《不由恒蹊》、《空门秋月》和《“透通”师祖》等篇什。

作品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我不敢自诩,但社会学价值还是心里有底的——因为许多往事都是亲身经历的,许多感悟都是苦苦思考的所得。

梨园,曾是我放飞梦想的伊甸园,不管遭遇过多少委屈和伤害,她永远都是我魂牵梦萦的心灵家园。

二000年春节后,发现京城开了家“粉墨浓妆”京剧彩照服务之所,便一鼓作气去拍了十二出戏总共六十张剧照,有《借东风》的诸葛亮、《打渔杀家》的萧恩、《四进士》的宋士杰、《满江红》的岳飞、《打登州》的秦琼、《淮河营》的蒯彻、《上天台》的刘秀、《野猪林》的林冲、《大闹天宫》的太上老君等,被“粉墨浓妆”的老板,挂在长安大戏院前厅三年多,与于魁智、李胜素的剧照挂在一起,心里获得极大的满足——一尝当年夙愿,不亦乐乎!

现在,《叫板》即将付梓,从这些剧照中选出几幅,配发其间,也算是对梨园旧梦的又一种补偿吧。

来生若有机会,我还会投梨园之胎,做梨园之人。

那时的梨园会是什么样子呢?

罗 萌

二00五年十月五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叫板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萌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0208281
开本 24开
页数 30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92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4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13.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8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23: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