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的大学(附光盘)
内容
编辑推荐

《我的大学》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记述了阿廖沙在喀山时期的生活。16岁时,阿瘳沙带着梦想,背井离乡,去喀山求学。艰苦的生活逼迫他不得不日夜劳碌奔波。在沙俄军队大杂院里,在船上,同下层劳动人民一起,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及思想者们一起,与艰苦的生活做着顽强的抗争。他想尽一切办法读书,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在这所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里,他经受住各种艰难困苦的考验,最终成长的一个坚定的战士。

内容推荐

《我的大学》写于1922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作品描写了当时俄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生活和民粹派反抗沙皇统治的活动,展示了这一时期俄国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16岁的阿廖莎到喀山上大学,但那时的大学对穷苦的孩子是关着大门的。于是,他上了一所特殊的大学——“社会大学”。在“社会大学”,他接触到许多知识分子,获得了启迪、受到了教育、开拓了思想。对市民习气的厌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中,融合着美好的品质和深重的灾难。

试读章节

我就这样跨人了喀山大学的校门,至少情况表面上看来是这样的。

之所以萌生念大学这一想法,是缘于中学生尼古拉·叶夫列依诺夫的提示。他是一个可爱的年轻人,有着一副漂亮的脸蛋儿和一双女人般温柔的眼睛。他当时是住在我那栋房子的阁楼上,由于看见我的手上时常拿着一本书,于是他对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就这样相识了。在这之后不久,叶夫列依诺夫便开始劝我,说我具有“从事科学研究的才华”。

“您有研究科学的天赋。”他潇洒地甩动着他那满头长发,结论性地说道。

我那时还完全不能理解,一只普通的家兔也可以为科学服务。叶夫列依诺夫向我提供了很好的证明,并且鼓励我说,各个大学正需要像我这样的青年。米哈依尔·罗蒙诺索夫的影子自然起了催化作用。叶夫列依诺夫对我说,在喀山我可以住在他的家里,用一个秋天和冬天的时间念完中学的所有课程,然后“应付”几场考试(请注意,他说的是“应付”二字),这样在大学里我就能得到官费助学金的待遇,五年过后,我就是一名名副其实的“学者”了。一切都再简单不过,要知道叶夫列依诺夫只有十九岁,而且又有一副善良心肠。

期考刚一结束,他就离开了。两周之后,我也离开家乡,前往喀山。

外婆前来给我送行,她不停地嘱咐我说:

“你不要动不动就跟人发脾气,你要是总生气,就会变得特别厉害。趾高气扬!你这个毛病是从你外公那儿学来的,可你外公是个什么人喽?一个苦命的老头子,活了一大把年纪,临到老却成了个痴痴傻傻的人。你要牢记这样一句话:上帝不对人横加责难,魔鬼才偏爱此道!再见吧,唉……”

她用粗糙的手拭去松弛的、没有光彩的、布满皱纹的脸上那几滴浊泪,说:

“我们怕是再也见不着了,你这个玩心重的孩子一下子去那么远的地方,我又是个命不长久的人……”

近年来,我没有和亲爱的外婆共同生活,甚至很少去看她,这下子也许突然会有可能永远也见不着这个与我相依为命、骨肉至亲的人,我的确感到伤心。

我站在船尾,望着她立在码头边上,一手画着十字,另一只手攥着旧披肩的一角,擦拭着布满岁月留痕的脸和一双对人们永远闪烁着慈爱之光的黑眼睛。船开动了,她那瘦小的身躯变成了海平面上的一点,最后消失在地平线上。

我就这样来到了这个半鞑靼式的城市,住在一栋简陋的平房的一间狭窄的小屋里,这栋小小的平房孤零零地突起在一个小土冈上,位于一条又狭窄又简陋的小街的尽头。这栋房子的一面墙壁朝向一个经过火灾扫荡的空地,空地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野草。在苦艾、牛蒡和马兰的杂草丛和接骨木的灌木林里,有一堆砖房的废墟高高地耸立着,在废墟之下是一眼很大的地下室,一些无家可归的野狗在这里出没或是惨死在这里。这座大地窖我永志不忘,因为它是我的第一所大学。

叶夫列依诺夫一家(孤寡的妈妈带着两个未独立的儿子)全靠微薄的养老金生活。我刚来到他们家没几天,就看见这个个子不高、面色不好的可怜寡妇从市场上归来,把买回的东西放在厨房的桌子上,常常怀着异常悲苦的心情,挖空心思去解决面前的一大堆难题:即便把自己排除在外,却如何用这一小块劣质的肉为三个正在长身体的健壮的青年人做出一顿足够吃的美餐呢?

她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她那双灰眸子里蕴含着一种绝望的、温婉的执拗劲儿,就如同一匹累得筋疲力尽的驽马,正拉着一辆一望既知不可能拉动的大车在艰难地爬着坡,明知力不能胜,却还是一个劲儿地向前拽着,拉个不停。  在我来到他们家的第四天早晨,当她的两个儿子还在熟睡时,我在厨房里帮她洗菜,她谨慎地小声问我:

“你来这儿干吗?”

“上大学念书呗。”

听完这句话,她的眉毛连同额头上的毫无光彩的蜡黄脸皮一起微微上挑,菜刀割伤了她的一个手指,她一边吮吸着伤口上的血,一边重重地跌坐在一张椅子上。但她随即又一跃而起,说道:

“喔唷,见鬼了……”

她用旧手帕把伤口裹扎好后,便夸奖地对我说:

“您还蛮会刮土豆皮嘛。”

嘿,怎么能不会呢?我把自己在轮船上做事的经历详细地讲给了她听。她问道:

“您以为这就能够上大学念书吗?”

在当时我还不能完全懂得“幽默”二字的含义。我对她的提问天真地信以为真,于是把自己的行动计划全盘地告诉了她,还可笑地肯定,计划被完全实施后,科学殿堂的大门便会朝我开放。

她长叹了一声,说:

“哎哟,尼古拉呀尼古拉……”

正在这时尼古拉睡眼惺忪地进厨房洗脸来了。他睡意未了,一头乱发,但和平时一样看起来还是挺高兴的。

“妈,包饺子吃该多好!”

“行,好啦。”母亲表示同意。

我十分想显露一下自己关于烹调方面的知识,就随口说这肉不好包饺子,再说数量也太少了。

没想到这下子竞惹恼了瓦尔瓦拉·伊凡诺芙娜,她大着嗓门冲着我奚落了几句,说得我双耳充血,直往上涌。她把手里的几根胡萝卜朝桌子上一扔,竟径直走出了厨房。尼古拉表情调皮地朝我挤了挤眼睛,说他妈妈的不礼貌举止是:

“情绪不佳……”

他一屁股坐在凳子上,继续向我说道:“女人一般说来比男人更爱生气,这是她们的天性使然。”关于这一点,有一位瑞士的大学者似乎做出了无可置疑的有力论证。英国人约翰·斯图尔特·穆勒也谈到过这一问题。

P1-3

序言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1868—1936),前苏联作家,被列宁誉为“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

高尔基出生于俄国下诺夫戈罗德(今高尔基市)。高尔基是这样描绘他的出生和童年生活的:“我于1868年3月14日出生在尼日尼的染匠瓦西里·瓦西里耶维奇·卡希林的家里,母亲是他的女儿瓦尔瓦拉,父亲是彼尔姆的一名小市民,他名叫马克西姆·萨瓦季耶夫·彼什科夫,职业是装饰裱糊工。从那时起,我就光荣而清白地享有油漆业行会成员的称号。我五岁丧父,母亲死在库拉文纳村。母亲去世后,外祖父把我送进鞋店当学徒。九岁时,外祖父就用《圣经集》和《日课经》教我认字。我不想干修鞋做靴这种活计,终于逃跑了,后来又到绘画师那里当学徒,我还是溜之大吉了。不久,我进了画圣像的作坊,后来又到轮船上当伙夫,后来还帮花匠打杂。在十五岁前,我就靠干这些活计维持生活。”十五岁后高尔基对学习产生了强烈的愿望,独自前往喀山求学,但遭到拒绝。由于生计所迫,高尔基只好进入下九流社会做各种工作。1888年磨难曾一度折服过高尔基,他曾企图自杀,可最后还是选择了勇敢地面对生活。人生的苦难与艰辛,使高尔基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对他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尔基自幼酷爱文学,在苦难的生活中,书是他的最知心朋友,他“大口地咀嚼着”各式各样的文学作品。1893年俄国著名作家柯罗连科对高尔基的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的修改提出了很多中肯的建议,并将它推介给文学界,高尔基因此一举成名。此后高尔基相继发表了浪漫主义作品《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赞美了俄罗斯人酷爱自由、向往光明、夺取胜利的坚强个性。他也创作了几部现实主义小说,主要描写下层人民艰难的生活,赞颂了他们。美好的品德,同时表达了对生存现状的强烈不满和反抗情绪,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高尔基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社会民主工党联系紧密,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01年高尔基创作了著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风击浪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1905年革命前夕,群众的革命情绪逐渐觉醒起来,高尔基认识到“需要英雄人物的时代到来了”,他的创作转向最能直接影响广大民众的体裁——戏剧。1901至1905年间,他先后写出了《小市民》、《底层》、《避暑客》、《太阳的孩子们》和《野蛮人》等剧本,揭露了当时资产阶级的所谓的自由与人道的虚假本质,对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存状态进行了解析,旨在激发群众参与争取独立自由的革命斗争的情绪。这在当时俄国的剧坛上引起了轰动。

1905年到1917年俄国革命期间,高尔基积极地投入了斗争,写了大量的政论文,针砭当时社会时弊,抨击资本主义制度。在1905年的革命斗争中,高尔基意识到无产阶级的英勇的战斗精神和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作用,深切感到文学应该倡导新的革命精神,为革命斗争创作新的英雄人物。1906年高尔基创作完成剧本《敌人》和长篇小说《母亲》。《敌人》揭露了资产阶级各派在维护自身利益上的一致性,显示了在同资产阶级斗争的典型环境下工人群众的觉悟的提高。《母亲》则描绘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壮丽场景,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列宁肯定了它的现实意义。1908年高尔基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流露出唯心主义的造神论思想,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但是,从他参加的全部革命活动来看,他的主导精神还是积极的革命斗争的精神。列宁热情地帮助他纠正错误,脱离错误的思想路线。在两次革命之间,高尔基创作成果丰硕,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在人间》(1913—1916)。

十月革命之后的十年阎,高尔基身体状况欠佳,便遵照列宁的忠告,到国外养病。1931年返回俄国。在此期间,他仅写了关于列宁及一些作家的独具艺术风格与重要文献价值的回忆录及自传体三部曲的最后一部《我的大学》(1922—1923)、《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1924—1925)等几部作品。从1925年起着手创作卷帙浩繁的具有史诗气魄的长篇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到1936年去世前他还写了《苏联游记》(1929)、《英雄的故事》和多部剧作《耶戈尔·布雷乔夫等人》(1932)、《托斯契加耶夫等人》(1933)、《瓦萨·日烈兹诺娃》(1935),以及大量的文艺理论、文学批评和政论文章,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我国。鲁迅生前对翻译高尔基的作品非常重视,1933年当他获悉邹韬奋编译的《革命文豪高尔基》一书即将问世时,他兴奋地给邹韬奋写了一封信,信中说:“我以为如果能有插图,就更加有趣味,我有一本《高尔基画像集》,从他壮年至老年的像都有,也有漫画。倘要用,我可以奉借制版。制定后,用的是哪几张,我可以将作者的姓名译出来。”新中国成立后,高尔基著作陆续翻译出版,深受我国读者喜爱。几代人从高尔基的作品中汲取了营养,汲取了精华,汲取了做人的勇气和信念。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在人间》是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二部,始写于1914年,其中部分章节先后于1915年在《俄罗斯言论》报上发表。1916年,全部连载在《编年史》杂志上。后来交给柏林拉迪日尼科夫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在人间》主要讲述了阿廖沙年少时因外祖父破产而外出谋生的经历。它不仅是一个少年的生活史,也是一个时代性的史册,反映了俄国工业资本主义成长引起的小资产阶级手工业的瓦解过程。阿廖沙的外祖父卡希林一家的破产,就是俄国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真实写照。这部小说仿佛是一个少年对生活观察的总结。在书中,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所描写的事物的看法。小说描述了普通俄国人的困苦生活和他们日常的苦闷,显示出这个少年对这种生活的反抗情绪越来越强烈,从而塑造出一个能干、求知欲望很强的少年的活生生的形象。书中真实地描写了底层人民的严峻的、阴暗的生活,也描述了一个来自底层的少年形成初步的世界观的过程。

这部自传体小说获得了进步的社会活动家的好评。亚美尼亚作家希尔万扎杰认为这部小说具有全人类的意义。他在写给高尔基的信中说道:“在我看来,整个作品是俄罗斯人民的生活和它的苦闷的象征。不仅对于俄罗斯人民,而且对世界各族人民具有同样的意义。我不是俄罗斯人,是亚美尼亚人,出生和生活都与俄罗斯的生活相去甚远,然而您所描写的一切好像是活的,是那样亲切。请您相信吧,来自人民或了解人民的生活的法国的、英国的以及其他民族的作家,都会这样向您说的。这种对于全人类的意义是您的伟大的著作主要的成就。”

编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的大学(附光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联)高尔基
译者 吴详//王建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致公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791160
开本 32开
页数 129
版次 3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1-01
首版时间 2005-01-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1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12.45
丛书名
印张 4.03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2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