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语智慧新解(经典珍藏)
内容
编辑推荐

精辟而精妙的语言,意境深远;人生众义,一言以蔽之。

本书内容涉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本行走社会的必读书。用中国先贤的智慧来指导言行,让人时刻魅力四射。这是一本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巨著。今天,时代又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内容推荐

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论语》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过重大影响。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

一本《论语》一万五千余宇,饱含立身之则、仁孝之道、守礼之教、为政之本、学习之方。研读《论语》之文章,可以窥探先哲圣贤充满睿智与博爱的思想;遵行《论语》之教导,可以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目录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日第二十

试读章节

本篇十六章,内容涉及仁、孝、信等诸多道德范畴,以论述学习和做人为主,有少量政论,为全书“务本”之篇,乃是“人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读]

孔子说:“学到了知识,不时地用来实践,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么?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还有什么能比这更令人感到快乐的呢?别人不理解自己。既不生气也不迁怒,不正是有修养的君子么?”

这是《论语》的开篇,也是孔子思想的总纲。重视学习与实践、重视人际关系、重视内心的修养,正是孔于思想最重要的三个部分。

孔子提倡的学习,不只限于书本学习,更重要的是学习为人处事。因此,孔子在教学中强调“实践”。把所学的东西经过反复实践,真正掌握了。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喜悦。好学者的心胸是敞开的,愿意与更多的同道之人互相切磋,而且多多益善。但是,如果“无朋自远方来”,甚至近处的人都不了解自己,也并不能影响一位有修养的人的情绪。因为在君子的眼里,学习在己,知不知在人,这才是“君子知命”的开阔豁达的境界。

清朝康熙皇帝在幼年的时候就刻苦读书,成年以后又发奋学习起自然科学来。他亲自召见外国传教士,请他们轮流到内廷讲学,内容有量法、测算、天文、历法、物理诸学。甚至还亲自演算,一丝不苟。

康熙帝不只虛心地向外国传教士学习,还能礼贤下士向国內许多有学问的人请教。当时有名的数学家陈厚耀,有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梅文鼎,他都多次召见,研讨各种学问。他还不耻下问,向梅文鼎请教许多数学、天文学的难题。并认真揣摩,直至消化理解,融会贯通为止。

人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年轻的时候以学为乐,重在“学”与“习”;中年时期任重道远,求其友声;老年后饱经沧桑,平和中正,宠辱不惊。要达到每个阶段的理想境界,都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和修养。知需学,德也需学,非学无以成才,非学无以养德。只有经历了岁月的砥砺,才会得到岁月的馈赠。这就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历千年而不衰的信念。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孔子弟子,名为有若,字子有,鲁国人。

[解读]

有若说:“做人,在家能够孝敬父母、尊爱兄长,却悖逆尊长,这样的事是罕见的。能够敬奉尊长,却惯于捣乱的人,从来没有过。有德行修养的人,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修养,修养好了,那么德行就自然而然地养成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这就是‘仁’的根本啊。”

孔子说:“行已有六本焉,本立然后为君子也。”在“六本”中,“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儒家思想具有能够形成稳固社会组织的原理。这个形成原理的基础,便是家庭。在家庭中,可以看见子女孝敬祖先、父母,而且重视长幼秩序。支持这些现象的中心思想,正是“孝悌”。

汉朝的江革事母至孝,有“巨孝”之称。他幼年丧父,独与母相依为命。新莽末年天下大乱,江革背着母亲逃难,给人作佣工以赡养母亲。

东汉建武末年,江革与母亲回乡。汉代制度,每年八月都要进行“案比”,也就是清查户口。江革因为母亲年老,无法经受路途颠簸,于是不用牛马,自己拉着车送母亲到县府。太守礼聘他为吏,他以母亲年迈而推辞。母亲病逝后,他又寝伏庐墓守丧。

元和年间,汉章帝为了表彰江革的孝行,赐谷千斛,命令地方官每年八月都要带礼物看望江革,并且允许江革死后可以用“中牢”来祭奠。  孔子认为,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仁爱,而仁爱最基础的构成便是能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建设新道德,不能脱离民族传统道德的土壤。传统的伦理道德,有不少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中一般和共同的要求。这些内容,在抛弃了其中的历史性糟粕和过时而陈旧的成分以后,就可以成为我们重构现代道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解读]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装和善,这种人是很少会有仁德的。”

巧言者必居心不正,令色者必言不由衷。越是鲜艳的蘑菇越是有毒,玫瑰花虽然艳丽绝伦却是浑身带刺。有仁德的人是不会用献媚来取悦世俗的,具有高尚德行的人,很少做出令人厌恶的行为。而阿谀逢迎者必为奸佞阴险、居心叵测之徒。所以面对别人的巧言令色,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战国时,齐国的邹忌长得很出众。有一天,他问妻子道:“我跟城北的徐公比起来,谁更美些?”妻子答道:“当然是你啊,徐公怎么能跟您比呢?”邹忌又问侍女,她的回答也一样:“当然是您更荚啊,徐公怎么能跟您比呢?”隔天,有位客人来访,客人也这么说。

后泉徐公到邹家拜访,邹忌仔仔细细地打量对方,看来看去,发现自己无论如何也比不上徐公。他想:“明摆着我不如徐公美,为什么妻子、侍女和客人都说我比徐公美呢?”

最后,邹忌恍然大悟:“妻子说我比徐公关是对我的偏爱;侍女说我比徐公美是害怕我;客人说我比徐公美是因为客人对我有所求啊!”

邹忌以这个道理来劝谏齐王,亲贤远佞,广纳良言。

察言观色,揣度人心的人,行为必然猥琐卑贱,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必然不能秉持公正,不能坚持原则。善于伪装的人,必然会在言辞和神态上下一番功夫。他们往往把见不得人的意图掩藏在巧言令色之下,使人疏于防备。如果被花言巧语和谄笑令色迷惑,就会做出糊涂的事来。品德的修养并非空泛,而是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力戒“巧言令色”的行为,少些阿谀逢迎的媚态,多一些诚实,也就接近于仁德了。

曾子曰: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即曾参,字子舆。南武城人。志存孝道,孔子因之以作《孝经》。

[解读]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思: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信守诺言呢?学到的知识是否进行实践了呢?”

《论语》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人们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明代有个叫高汝白的人,中了进士以后,叔父写信督促他说:“你考中了进士.我却不为此高兴,反而因此担忧。你可能会逐渐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所以我希望你每天将自己的行为举止用笔记在本子上,然后寄给我。”高汝白回信说:“我一直在您身边长大,难道您还不了解我,担心我会放纵自己?”

他问伴随在身边的老家人,自己有没有改变。老家人说:“比起往日是逐渐有所不同。”他这才开始警觉起来,于是把自己每天的言行记录下来,进行检查,竟然发现自己的缺点多得写不完。

高汝白从此激励自己努力学习,修养品德,逐渐地改掉本子上记录的缺点。后来,他成为了著名的品行高尚的人,官至提学。  是否具备自我反省能力,是衡量个人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只有具备了不断自我反省的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才能逐渐走向完美。具备了自我反省能力。才能在与人交往时,设身处地地替他人着想,才能获得他人的信任。所以我们要经常跳出自身,反省自己,这样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就是通过反省来打扫灵魂深处的污垢尘埃,减轻精神痛苦,从而净化自己的精神境界的。P1-4

序言

关于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去世了,他跟着母亲颜征过着贫困的生活。孔子年轻时做过管理仓库的“委吏”、掌管牛羊畜牧的“乘田”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曾任中都宰、大司寇,并“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政治生涯到了顶峰。但是由于与当时主宰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

孔子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先后删《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对中国古代文献进行了全面整理。孔子的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提倡“忠恕”之道,又以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他的教育思想注重“学”与“思”的结合,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逐渐融会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之中。

西汉元始元年,汉平帝刘衍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以后历代逐渐加封,直至元大德十一年秋,新即位的元武宗海山加称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嘉靖九年,明世宗朱厚熄厘定祀典,取消孔子的谥号和封号,尊孔子为“至圣先师”。

关于《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是研究孔子学说的主要资料。汉代历史学家班固所作的《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论语”中的“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语言”的意思,所以“论语”就是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起来的意思。

《论语》的内容十分广泛,多半涉及人类社会生活问题,对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及道德行为起到重大影响。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中,《论语》一直是中国人的初学必读之书。位列科举考试所要学习的“四经”之首。一般而言,小孩子在开蒙识字,学写文章的时候,首先要学习的就是《论语》。

《论语》有自己的糟粕或消极之处,但它所反映出来的两千多年前的社会人生精论、富有哲理的名句箴言,是中华民族文明程度的历史展示。今天,《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于《论语》的篇章

因为秦始皇焚书坑儒,西汉时期仅有鲁人口头传授的《鲁论语》二十篇,齐人口头传授的《齐论语》二十二篇,后来从孔子住宅夹壁中发现《古论语》二十一篇。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是为今本《论语》,共二十篇,每篇取前两个字作为篇名。《齐沦语》和《古论语》逐渐亡佚了。

《论语》是若干断片的篇章集合体。这些篇章的排列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就是前后两章间也不一定有什么关联,而且这些断片的篇章绝不是一个人的手笔。一般研究者将《论语》分为五百一十二章。有精于数术的学者发现,五百一十二是二的九次方,二是“阴阳之数”,九是“至大之数”,以此来论证《论语》的权威性。这或许是一种有趣的巧合吧。  《论语》篇幅不多,却出现了不少次的重复的章节。其中有字句完全相同的,又有基本上重复只是详略不同的,还有主旨相同却有各种记载的。这种现象说明弟子各自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后来才汇集成书。

关于《论语》的解读

后人在解读《论语》的时候,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歧义。

首先,这是由于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造成的。其次,《论语》并不是一本逻辑线索清晰的学术著作,对很多概念没有作明确的定义,前后篇章之间也没有清晰的逻辑关系。在缺乏背景语境的情况下,完全还原孔子说话时的思想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是这些歧义并不影响人们学习孔子的思想精髓。正如前面对孔子思想的评价所言,孔子学说已经融会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之中。关于“仁”、“君子”等概念,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但是这并不妨碍人们躬行仁道,修养君子之德。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学习《论语》,最重要的不是分辨谁的解释正确,谁的解释错误,而是应该努力践行。如果拘泥于寻章摘句,就陷入孔子所鄙夷的“小人之仁”中了。孔子的《论语》不是“辩论之语”,如果他看到后世腐儒为了一字一句之别争论不休,恐怕又会有“巧言令色”之叹了。

更为重要的是,孔子和我们今人有许多共同之处,他是人不是神,也有人性的缺点和历史局限性。所以学习《论语》重在吸收孔子思想精华,而不是简单地全盘否定或全盘肯定。

关于本书

由于《论语》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历朝历代都有校注解释,比较著名的有三国时魏国何晏的《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的《论语义疏》、宋代邢晏的《论语注疏》、朱熹的《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等等。近现代专家学者也出版了各种各样解读论语的著作,这些著作为弘扬孔子的思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本书参考历代名家既成之论,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将深邃的思想与纷繁的现实相结合,为初学者学习《论语》提供了简易通俗的解读。

一本《论语》一万五千余字,饱含立身之则、仁孝之道、守礼之教、为政之本、学习之方。研读《论语》之文章,可以窥探先哲圣贤充满睿智与博爱的思想;遵行《论语》之教导,可以让人生之路越走越宽。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语智慧新解(经典珍藏)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韦明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地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2832407
开本 16开
页数 42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46
出版时间 2008-01-01
首版时间 2008-01-01
印刷时间 2008-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6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2.2
丛书名
印张 27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9
171
2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5: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