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
内容
编辑推荐

《大国崛起》、《复兴之路》主力撰稿再推新作!央视同名纪录片《伟大的历程》同期播出,真实再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恢弘历程!

30年前,《时代周刊》在介绍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时,不无疑惑地写道:“让全球1/4的人口迅速摆脱孤立、与世界接轨,有过这样的先例吗?”

30年后,《时代周刊》一篇有关中国报道的结尾,似乎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解答:“当奥运会主火炬点燃时,全世界见证了一个确凿无误的事实:中国回来了——在荣誉的光环下。”

未来就像人类之于星空,只能知道目前已经发生过的。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不可知本身就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原动力。我们相信秉持和善之心、和谐之意,中国巨轮能够驶向更为光明的未来。

我们把背影和曾经的辉煌一起留给整个世界,将坚实的脚步迈向遥远的地平线,每天都有新的太阳从那里升起。

内容推荐

本书系中央电视台《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电视纪录片及同名系列图书的主力撰稿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新推力作。

七集电视文献片《伟大的历程》,是央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力作。该片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发改委、国家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对改革开放30年的光辉岁月进行系统回顾和总结,全景展现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

本书的三位作者系电视片《伟大的历程》的撰稿人。

目录

序/Ⅶ

引言/1

第一章

于无声处听春雷(1976-1978)

粉碎“四人帮”:人民不会永远沉默/5

春耕前的大辩论/7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12

“两个凡是”和“抓纲治国”/14

邓小平复出/17

恢复高考: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19

科学的春天/25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6

对外开放“先遣队”/30

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时代来临/33

第二章

吹面不寒杨柳风(1979-1983)

1979:一个真正的永恒的春天/38

十二大: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42

农村改革:包产到户/46

对外开放:经济特区/51

个体经济与乡镇企业: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57

国企改革:“婆婆”要松绑,“媳妇”要自强/65

第三章

雄关浸道真如铁(1984-1988)

蛇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75

十二届三中全会:有计划的商品经济/80

中国经济改革的新阶段:马胜利、宋北方和鲁冠球/85

十三大: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94

价格双轨制:“双轨”生“商鬼”/97

1988价格闯关:涨得大家有点受不了/100

争论与交锋:“海南淘金”与“蛇口风波”/104

第四章 

事非经过不知难(1989-1996)

1989: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110

1990:浦东开发和第十一届亚运会/114

股票市场的试验:国企改革新探索/119

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讨论:商品经济也就是市场经济/123

1992: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125

1993:告别短缺经济,迎来跨国公司/130

经济“软着陆”:中国领导人应当得诺贝尔经济学奖/132

温州鞋事件:寻找市场经济中缺失的道德底线/138

梨树县“海选”:市场经济呼唤法制与民主/141

王均瑶、刘永好和蒋锡培: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143

第五章

轻舟已过万重山(1997-2002)

送别小平:从“伟人政治”到“常人政治”/149

“五二九”讲话和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1 52

香港回归:正义和实力的胜利/155

亚洲金融危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登上世界舞台/162

国企改革“过大关”:“压锭”第一锤在上海沉重落下/169

“中国威胁论”:“银河号”事件和驻南使馆被炸/174

中国融入世界:入世和申奥成功/17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个代表”思想的确立和十六大召开/184

第六章

而今迈步从头越(2003-2007)

抗击非典:坦诚、负责、信任、合作的众志成城/188

种田不交农业税:“三农”问题的突破/195

融化坚冰,两岸关系进入新时代/202

执政以人为本:“孙志刚案”与“农妇讨薪”/208

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13

第七章

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2008)

冰雪灾害:冻不住春天的脚步/221

“3·14”事件:网络流传“做人不能太CNN”/228

汶川大地震:多难兴邦/233

08奥运:北京欢迎你/240

“神舟七号”:中华民族新高度/246

后记/251

主要参考书目/255

试读章节

回望20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是一个春回大地的年代,仿佛一夜之间,万物复苏,蓬勃生长。

1978年6月8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观察到,虽然单调的灰色、蓝色衣服仍然是中国标准的服装,但是妇女开始涌向百货商店,从有限的供应品种中选购衣料。在城市,新时兴的卷发和电烫发型开始流行,北京排队最长的地方是理发店。

1979年,在首都机场新建成的候机大厅里,一幅壁画《泼水节——生命的赞歌》中出现女性正面裸体,引起了人们巨大的争议。有关人员思量再三,最后还是好心地用木板把她们遮挡起来。

海外媒体称:中国在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出现了女人体,预示了真正意义上的改革开放。当时正在内地投资的霍英东说:“我每次到北京,都要先看看这幅画还在不在。如果在,我的心就比较踏实。”

1980年,《庐山恋》首映,片中张瑜在郭凯敏脸上像小鸡啄米一样轻轻一“啄”,被人们称为中国银幕第一吻。这部电影成为当时全国影院中最热门的电影,据说万人空巷只为睹这一吻,只为体验那种脸红心跳的感觉。《庐山恋》似乎教会了一代人谈恋爱,之后的情书中人们不再只是谈工作,谈理想,最后互致“革命的敬礼”。电影公映后曾有过争议,但慢慢地,恋人间牵手逛街,模仿电影中男女主角接吻,成了潮流。片中张瑜的服装换了43套,远远超过后来《花样年华》里张曼玉的23套旗袍。年轻观众开始模仿,大大改变了之前单一、灰色为主调的服装色彩,大众的审美经历了一次启蒙。

人们普遍感觉到初露的曙光,然而对于前方的道路依然迷茫。1980年3月,在当时颇有影响的《星星》诗刊,一位诗人以忧郁而又炽热的心灵,写下了一首只有短短两句话的短诗: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这首短诗,有一个平淡却由此堪称惊世骇俗的名字:《一代人》。据说,这首诗是诗人晚上辗转难眠时在黑暗中写在墙上的。

这首只有两行的小诗,发表后震动了整个诗坛。它运用隐喻的手法,在浓重的黑色背景上凸显了一双不同寻常的“黑色的眼睛”,象征了一代人的觉醒。它暗示了在那个令人窒息的年代,那些在荒谬现实中扭曲着成长起来的一代,开始了对历史的反思,埋藏在内心的潜能爆发出了顽强求素的精神……这成了整整“一代人”的雕像。

1980年5月,《中国青年》杂志发表了一封长信《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这封信引发了一场关于人生观的大讨论,使《中国青年》创出了它的最高发行量——369万册。

在信里,北京的两名青年以“潘晓”的名字诉说着很多青年共同的困惑:“时代在前进,可我触不到它有力的翅膀;也有人说,世上有一种宽广的、伟大的事业,可我不知道它在哪里……心里真是乱极了,矛盾极了。”

《中国青年》还专门为此文编发了编者按:“了解这十几年沉浮变迁的人们,都不难理解青年们探索人生所走过的艰难历程。”

这篇文章旋即在全国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讨论。在讨论人生道路问题的背后,同样体现了刚从“文革”走出的人们精神世界的迷茫状态。讨论中,人们的灵魂受到深深的触动,开始摒弃传统空洞的说教,正视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两年后,第四军医大学学员张华舍身跳入粪池救了一位农民,再次在全国引发了一场如何看待大学生自我价值的讨论。

这就是那个既满怀憧憬而又迷惘失措的年代的写照,人们的心中既有告别过去的喜悦,也有对于未来的企盼、惶惑。此时,“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文化错乱现象,在社会上并没有完全消失。在北京西单路口,一段灰色的墙壁上张贴了各种各样的大字报,少数持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人,借此大肆贩卖西方那一套所谓民主人权,大肆攻击社会主义中国的政体。“西单墙”表现出的错误思潮,在党内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思想领域的不良动向引起了中国领导人的高度注意。1979年3月30日,在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发表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长篇讲话,指出:

“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这四项是:第一,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第二,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第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为刚刚起步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政治基础,后来被人们称为立国之本。若干年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三位一体,成为人们所熟知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虽然有了四项基本原则,但历史是非的清理并没有完成。1980年8月21日,意大利记者法拉奇开门见山地向邓小平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这句话的背后,传达的是一个世人皆为关心的问题:如何评价毛泽东?

邓小平的回答斩钉截铁:“永远保留下去。

“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我们要对毛主席的一生功过作客观的评价。我们将肯定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

事实上,在回答法拉奇问题的时候,中央正在组织起草一个总结过去、开拓未来的历史性文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定》。

对错不明,则无以聚人心;是非不分,则无以明前路。在历时19个月的7次修改后,1981年6月,《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定》在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这一《决定》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成为拨开历史迷雾,指引中国未来发展方向的经验总结。

此前半年,对“四人帮”的审判全部结束。世界舆论注意到曾被“四人帮”批得一无是处的律师制度,出现在了审判“四人帮”的人民法庭上。

P42-44

序言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第30个年头,我们亲身经历的这个时期已经占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一半多一点的时间。“现实是流动的历史,历史是凝固的现实。”改革开放已经需要从历史的角度加以记叙,加以研究。

过去,历史学家有个习惯,一般要与自己研究的对象保持50年的距离,既所谓的“当代人不修当代史”。然而,现在各国史家所做的研究都向后伸延,离现实越来越近。这种变化反映了一种需求,人类社会发展越快,人们就越需要对自身所处的方位有一个比较准确和及时的判断。于是,历史这门最古老的学科也就越来越贴近现实。其实,历史与现实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历史学最基本的功能是“了解过去,理解现在,构筑未来”。研究历史的目的,说到底是为了对现实有更全面的认识,“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从历史的角度看,改革开放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延续和飞跃,是这一历程的最新阶段。这段历史虽然时间不长,但发展变化最快、最大,且内容极为丰富,影响必定深远。这是我们共同走过的一段历史,由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每个人都是亲历者,都是知情者,都有诉说这段历史的权利。但作为个人,我们所见证的只是这场伟大变革的一个小侧面,而且亲身经历的事件我们也未必能很好地理解它。于是,我们就需要借助比较全面的历史记叙和分析。

毋须讳言,当代人写当代史是有局限的:一些重要史料还未能解密,一些重大事件的内幕还没有披露;这段历史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不少事情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还十分紧密,一时难以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但是,另一方面,当代人写当代史也有后人所不具备的优势:我们拥有后人所无法具备的亲历者的直觉,我们处在信息时代,能获得的资料数量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历史研究者,我们所了解的细节也很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淹没。这又使得我们有可能写出比较全面而且会十分生动的当代史。

《伟大的历程》一书比较全面地记叙了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三位年轻作者均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传媒专业,他们敏感而富有激情,且有丰富的电视实践经验,近年来参加了《大国崛起》、《复兴之路》、《伟大的历程》等一系列纪录片的创作。他们虽不是专业的史学工作者,但努力吸收这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他们理解历史写作最重要的原则就是真实,并力图在自己的创作中体现这一原则。他们关注的不仅有重大事件和重大决策,也关注社会生活的变迁。同时,媒体人写史还有其独特的视角和优势,这就是长于把“蒙太奇”思维融合在文字表达中,在细节和故事之中探寻历史真相,在富有画面感的叙述中勾勒历史脉络。这使得这本书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知识性。

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但历史的发展不是逻辑的演绎,其过程充满各种变数,其结果亦有多种可能。正因为如此,人们才需要了解历史,研究历史。对历史的认识是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历史提供给我们的更多是经验和智慧,而不是关于未来的直接答案,善于总结和借鉴历史,可以使我们在展望和把握未来的时候有更高的视点和更宽阔的视野。历史也不仅仅属于历史学家。作为国史和党史的研究者,我希望史学界和传媒界能有更多的深度合作,让历史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为公众奉献更多的优秀读物,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提供更多的精神资源。

后记

30年前,美国《时代周刊》在介绍刚刚打开国门的中国时,不无疑惑地写道:“让全球1/4的人口迅速摆脱孤立、与世界接轨,有过这样的先例吗?”

30年后的2008年8月,《时代周刊》一篇有关中国报道的结尾,似乎对这个问题作出了解答:“当奥运会主火炬点燃时,全世界见证了一个确凿无误的事实:中国回来了——在荣誉的光环下。”

30年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转瞬之间,但某些时候,那短短一瞬却会在历史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迹,仿佛上百年的苦难、期待、希望、奋斗就为了那一刻的飞扬。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1978~2008年,改革开放所创造的辉煌和奇迹都将在中国历史上写下独特的一页。

在这一页里,必然要写上中国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贫穷是一个顽固的敌人,但中国人从来不相信它必须跟在自己身边,勤劳与智慧的结合创造了30年的光辉岁月。中国人民是睿智而伟大的,越是在困难和灾难的面前,就越能爆发出无与伦比的坚韧和力量,没有人能够否认,30年的成就建立在中国人民不懈的努力和追求上。

在这一页里,必然要写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远见卓识,他们在最关键的时刻把握住了历史机遇,毅然决然又谨慎小心地把握了巨轮的航向,在无数次惊涛骇浪中平安驶向更加宽广的海域。世上无人不犯错,重要的是及时发现并以客观而冷静的态度扭转不利的局面。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条件下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前进的路径,确定适合自己的航程,这是需要勇气和智慧的。所谓“有生命力、有凝聚力、有战斗力”就是这个意思。

在这一页里,必然要写上中国人为融入世界而作出的努力,不管是百年前的闭关自守还是30年前冷战格局下的被封锁,中国与世界的隔膜曾经让中国与世界都付出了代价,无法想象一个占世界人口1/4的民族与其他民族老死不相往来,这是历史和时代的悲哀。30年来,中国人以善意走进世界,被轻视过,被污蔑过,甚至被攻击过,但中国人从来没有放弃善意,当然,也从来没有放弃尊严。当文明的智慧和自身的实践告诉世界“和谐”这个词的时候,也许有质疑,但更多的是理解。对于世界来说,中国的大门是敞开的,里面有橄榄枝摇曳生姿。

未来就像人类之于星空一样,只能知道目前已经发生过的。对于中国人民来说,不可知本身就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原动力,我们相信秉持和善之心、和谐之意,中国巨轮就能够驶向更为光明的未来。

我们把背影和曾经的辉煌一起留给了整个世界,以坚实的脚步迈向遥远的地平线,每天都有新的太阳从那里升起。

2007年底,6集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在央视一套播完不久,我们三人共同撰写的三卷本同名图书即将付印。此时,我们接到《伟大的历程》剧组的邀请,参与该片的撰稿工作。此后6个月里,我们先后参加了十几次策划会,并数易其稿,于2008年8月初完成了《伟大的历程》第一至第四集电视脚本的创作。

然而,由于电视片篇幅所限,许多典型、鲜活的材料无法在片中全部展现,弃之实在可惜。几乎没有商议,我们很快达成了默契——合作写一本书,并在极短的时间里确定了全书的结构和分工:1~3章(顾亚奇);4、5章(常仕本)、6、7章(章晓宇)。

从《大国崛起》到《复兴之路》再到《伟大的历程》以及《中国故事》,我们已经在三年的合作中形成了难得的默契。这种默契,甚至可以追溯到2003年作为同窗好友进入中国传媒大学读研究生之时。

动笔之时,我们甚至无暇仔细考虑出版事宜,更多地源自一种冲动。生于改革开放年代的我们,学习、生活、工作,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应和着时代前行的步伐。我们的血肉身躯和思想,就在改革开放的空气里吐纳生息,能用自己的笔触描述国家的这一段旅程,怎能不让人兴奋?而写作过程中得到的鼓励与帮助,更让我们备感温暖。

感谢《伟大的历程》电视剧组的总制片人、总导演阎东,总撰稿陈晋、黄宏,执行总撰稿孙业礼自始至终给予的支持与鼓励。

感谢《伟大的历程》电视剧组的每一位前辈和同仁,剧组的每一次探讨和交流都使我们受益匪浅。感谢编导组的王益平、祖光、马伟平、张军锋等诸位老师,在与他们的多次交流中,我们深受启发,他们的敬业和专业同时也鞭策着我们的图书写作。

感谢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章百家和《伟大的历程》总撰稿黄宏将军对本书的审读和把关,使我们纠正了书中的诸多错误和疏漏。

感谢中信出版社的蒋蕾女士。在本书合作之前,彼此素不相识,但在短短三次沟通后,我们建立了胜似老友的信任。由于时间仓促,她为此书的出版付出了数倍于常的辛苦,感激之余我们甚感不安。

感谢每一个打开这本书的读者,无论是褒扬或者批评,我们都将用心聆听。

作者

2008年11月1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顾亚奇//常仕本//章晓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8613697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2
出版时间 2008-12-01
首版时间 2008-12-01
印刷时间 2008-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中国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43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12
丛书名
印张 16.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0
170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1:4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