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继《中国箸文化大观》、《筷子春秋》二书之后又一部研究中国箸文化的专著。
本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历代典籍和历史文物为依据,以文物考古和社会调查为重要手段,广泛发掘、深入探索、准确记述中国箸文化形成、演变、发展的历程,展现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积极的创造精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为改革开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服务。
图书 | 中国箸文化史(精)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继《中国箸文化大观》、《筷子春秋》二书之后又一部研究中国箸文化的专著。 本书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以历代典籍和历史文物为依据,以文物考古和社会调查为重要手段,广泛发掘、深入探索、准确记述中国箸文化形成、演变、发展的历程,展现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和积极的创造精神,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激发爱国主义热情,为改革开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服务。 内容推荐 本书共设10章,除“绪论”外,依历史时期先后排序断代记述,内容按章、节、目等梯级层次组合。另附有《中国箸文化大事年表》、《考古发现与传世古箸精品一览表》、《箸文化专著与论文目录选编》,全书约50万字。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箸文化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中国箸文化的主要特征 第三节 箸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与作用 第四节 箸文化研究方法、目的与意义及《中国箸文化史》的编撰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箸的出现 第一节 箸出现地的自然环境与人们的生活动 第二节 食物的种类与加工 第三节 盛食器与原始餐具 第四节 原始进食用具的发现情况 第三章 先秦时期箸的使用 第一节 先秦时期烹饪技艺与箸 第二节 先秦时期用箸及相关饮食礼俗 第三节 先秦时代箸的使用与普及 第四节 先秦“箸”的文字概念表达及其演变 第四章 箸在秦汉时期的广泛应用 第一节 饮食烹调方式改进与箸的广泛应用 第二节 箸的质料、形制在汉代的演变 第三节 箸文化形象的基本形成 第四节 箸在政论、哲理、史著中的广泛出现 第五节 箸文化在边疆民族地区的传播 第五章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箸文化 第一节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厍史特征和饮食文化 第二节 箸在三国两晋南北朝饮食文化中的地位 第三节 箸用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的滥觞 第六章 隋、唐、五代箸文化的新发展 第一节 社会经济发展与烹调、进食方式的改进 第二节 多质料、多形制箸及工艺箸的出现 第三节 箸和政治活动的频繁联系 第四节 箸与社会礼俗和日常生活的衔接 第五节 箸的形象在文化艺术中的广泛出现 第六节 中国箸文化向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传播 第七章 宋辽金元时期多民族箸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第一节 宋元的统一促进了箸文化的发展 第二节 北方民族广泛用箸 …… 第八章 明清时期的箸文化 第九章 民国时期的箸文化 第十章 箸文化研究的发展与前瞻 附录 跋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中国箸文化史(精)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云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华书局 |
商品编码(ISBN) | 9787101052534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582 |
版次 | 1 |
装订 | 精装 |
字数 | 378 |
出版时间 | 2006-10-01 |
首版时间 | 2006-10-01 |
印刷时间 | 2006-10-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烹饪美食-家常菜谱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792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TS972.23-092 |
丛书名 | |
印张 | 1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30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3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